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理学家并不知道你们谁是狼人,求别杀!

在上期文章,我提到了春节期间走亲访友的必备游戏——狼人杀,于是后台很多小伙伴留言,要求我聊一聊我和鹿sama在狼人杀中相爱相杀的故事。

 

那你们可就想多了!因为我在此类游戏中往往都是第一个被杀的!或者第一个被村民们投票投死的!

 

为啥呢,因为狼认为“他是心理学家,肯定一眼就能知道谁是狼”;而村民认为“心理学家如果是狼,一定擅长混淆视听”……于是大家本着“甭管他是啥,先嫩死他再说”的宗旨,在我还没有机会开口说话时就万众一心地把我咔嚓了……


看看,大家对心理学误解如此之深,看来还是我们的科普做得不到位啊!毕竟正经做科研的人,大部分都埋首实验室,像我这样不正经的到处跟人叨叨的,是少数,影响力甚小。大家对心理学的认知,很多还是来自(将心理学描述得神乎其神的)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甚至还有一些是来自无良奸商的营销骗术。

 

影视作品和综艺节目对于推广心理学当然是有好处的,但是吹过了就变成伪科学了,反而加深大众对心理学的误解。比如在前阵子央视某节目中,心理学家连你吃的饺子是什么馅儿的都能“读”出来。

这是心理学还是看相算命啊……


实话告诉你,除非你吃的饺子是韭菜馅儿的,否则我是猜不出来的。


所以我要在此郑重地重申:心理学家不读心、不算命、不解梦。

我曾写过一些我和鹿sama之间的生活小事。由于我经常能够从她的一些行为表现中推测出她的情绪根源,所以就有同学表示“你还说你不会读心!”

 

应该这样说,心理学是描述、解释、预测行为的一门学科,确实可以根据人的行为模式来推测行为背后的动机,动机背后的情绪,情绪背后的心理需求,也可以反过来预测将来的行为,但这都是基于观察者掌握了大量有效信息的前提下(比如我每天都能观察到鹿同学的行为)。

 

心理学不能通过某一个孤立的证据就断言“某行为一定体现了blabla心理”,它对行为的预测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基于大量的、多维的因素来综合判断。你说初次见面就“你知道我现在心里在想什么吗?”我是真的不知道啊!


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心理学读心也不能,解梦也不能,那心理学能做什么?


心理学能做什么




心理学是关于人的科学,是需要使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需要经过大量实验和统计测量论证的实证科学,它能做的事情实在是太多,无法在一篇文章中尽述,那我就以狼人杀游戏为例,谈几个小方面。


1

微表情与测谎


微表情的定义:是一种在极短时间内出现(例如400毫秒),又没有表达完全的一种表情。通常是表达者想要掩饰真实情绪,而用另一种表情把之前的未完成表情给“覆盖”了。

 

很多同学对于微表情的了解来自美剧《Lie to me》。男主角Lightmen(其原型是微表情研究专家Paul Ekman)根据罪犯一些细微表情就能知道炸弹藏在哪里,也能通过摸鼻子等动作就推测出FBI探员和女同事有奸情。


微表情真的有这么神奇吗?

——并没有。

那微表情是伪科学吗?

——不是。

微表情是被影视作品神化了的真·科学


比如,“通过摸鼻子动作来推测对方说谎”——这真是有理论依据的。

 

摸鼻子即说谎?——匹诺曹效应


皮下血流成像技术发现,人撒谎时血流会更多地流向鼻尖,会发热发痒,所以摸鼻子表示可能在说谎,还真有一定道理。也因此,这一现象称为匹诺曹效应


然而,虽说微表情是真实存在且在测谎中起到很大作用的,但任何测谎都需要有一个基线(即这个人在不说谎时的惯常行为表现和生理反应),如果他的行为模式(摸头,摸鼻子等)和生理反应(心跳、脸红等)偏离了平时的基线,那才有可能证明他在说谎。否则,如果这个人本来没事就爱摸鼻子,或者平时就爱脸红、心跳就快,难道就能证明他一直在说谎吗?显然不能。


其实不光是微表情,很多表情和动作也可以用来侦测谎言。

 

我们玩游戏的过程中,就会发现有些玩家在陈述的时候会挠头、咽口水、眼睛避免对视等,那都有可能是他在说谎;再比如匪徒看到匪同伴撒谎时一闪而过的皱眉、憋笑、抿嘴等……这时善于观察的小伙伴就能一抓一个准。

小伙伴在游戏后“复盘”时总结,自己就是通过捕捉对方的憋笑表情判断敌我阵营


我们平时所说的“善于察言观色”,指的就是一个人很善于捕捉别人的情绪、微表情等。但注意了,在这一点上,心理学家并不比其他人做得更好(除非是在该领域受过专业训练)!反而是一些特殊岗位的人员(例如警察、安检员、海关抓代购等等),因为经验使然,他们察言观色的能力一般要好于普通人(包括一般心理学工作者)。还有一些人是天赋异禀,天生就擅长察言观色。



2

无意识的本我流露——失言


我们玩的一个镖局桌游中,“匪徒”定位出镖局的“东家”并将其“刺杀”,即可赢得游戏。那么有小伙伴在装好人的同时忍不住分析了“谁是东家”,这就是游戏中所谓的“冒匪话”,因为他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假扮好人,但无意识中还是将自己代入了匪徒角色,因此会“失言”。


关于失言,佛洛依德老爷子可能是最有发言权的了。弗洛伊德提到了几种窥探无意识的方法,其中就包括分析口误(或失言)来找到你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其他方法还包括,催眠、投射测验等)。


当然了,对于弗老爷子,学界的争议也比较大。对于潜意识、催眠、投射,科学界也是有一定实证证据支持的,但是目前的证据还没有弗洛伊德说得那么神奇。


口误/失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无意识动机——即深藏的本能倾向,这种倾向可能会在意识层面被伪装却在无意识层面被泄漏


比如有位up主曾经吐槽说,他高中时偷偷学抽烟,跟爸爸撒谎说自己要下楼跑步,结果嘴一秃噜说成了“我下楼去跑个,立刻就破了案了。这就属于典型的无意识的失言。




3

谎言中的破绽——多任务导致的认知资源不足

 


这种狼人杀类的桌游,还牵涉到一个心理学范式——多任务(multi-tasking)。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需要消耗认知资源,而认知资源是有限的。

 

游戏中的“坏人”就是在进行一项多任务操作——既要掩饰自己的身份、又要去栽赃好人、又要掩护同伙、在好人浮出水面时又要抱大腿,在同伙面临暴露时还要划清界限……这是典型的一心多用,因此“坏人”的认知负荷一定是超重的,往往会出现前后不一致、逻辑混乱、细节模糊等破绽;而“好人”在逻辑结构、细节数量、对坏人的心理把握等方面则表现更好——因为他们不用说谎掩饰,好人进行的是单线任务,目标只有一个:一心一意找出坏人。


心理学家Aldert Vrij,作为测谎界的大牛,就提出了测谎的认知路径——通过继续加大说谎者的认知负荷来测谎(例如,要求对方倒叙复述,这样逻辑混乱出现破绽的可能性会更高)——因为,编故事在脑中都是顺序呈现的,倒叙的认知负荷会大幅增高,因此说谎几乎很难倒叙。而说真话则很容易倒叙,因为事件不是他编的,而是回忆的。


当然,这也不代表心理学家玩这类游戏就占压特别大的优势。这种方法也不是百试百灵,只是提高了侦测谎言的成功率而已。因为,比如有些高手玩家即便处于“坏人”的多任务情况下,逻辑依然非常清晰,有理有据,毫无破绽,这就增加了判断的难度。

 

而且,玩这种游戏也不光是心理学起作用,演技好、数学好也很有用。比如和我一起玩的飞哥,演技完美令人信服,搅和得大多闭眼村民都以为他和匪同伙是好人;再比如小史医生,根据发言逻辑和位置概率做计算,每每精准定位“坏人”,如同睁眼玩家。

 

所以最后,我想向所有和我玩狼人杀的小伙伴们郑重声明:


啊……不好意思图放错了……

……

应该是这张↓

我真的不能一眼“读”出你们谁是狼人,求求你们不要杀我了!我想玩游戏……


参考文献:

Vrij, A., Fisher, R., Mann, S., & Leal, S. (2006). Detecting deception by manipulating cognitive load. 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0(4),141-142.

Vrij, A., Granhag,P. A., Mann, S., & Leal, S. (2011). Outsmarting the liars: Toward acognitive lie detection approach. Current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28-32.


好了!我要继续滚回去写那些拖延了很久的Papers了!


张昕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副教授

解锁科学姿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狼人杀这个桌游有毒!| 论一个高配狼人的自我修养
关于坏人我们需要知道的一切
从心理学角度讨论人际沟通
学习心理学能够看透一个人的内心吗?带你了解心理学的本质
心理学家:通过这三种方式,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
认知疗法 [美]墨顿.亨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