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量化历史研究】告别“平成时代”?生产率视角下的日本“失去的30年”

本文为“量化历史研究”第 321 篇推送

“平成时代”的落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日本是唯一保持年号纪年的国家,明治以后每位天皇在位期间固定采用一个年号,成为“一世一元”。2019年5月1日,日本正式告别“平成时代”进入“令和时代”。“平成”的落幕让人唏嘘,因为相较之前“昭和”后期的经济增长神话而言,“平成时代”长期经济停滞,至今仍难以摆脱经济泡沫破灭的阴影,被称为“失去的30年”。

日本经济增长所面临的困境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日本在“失去的30年”到底失去了什么?如何才能促进日本经济焕发新活力?Koji Nakamura,Sohei Kaihatsu和Tomoyuki Yagi三位日本学者2019的论文“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nd economic growth”,从生产力提升与经济增长的视角探讨了日本战后的长期经济表现。

老龄化和人口减少持续影响着日本劳动力投入和经济增长。虽然通过激励妇女及老年人参与生产,可以提高劳动参与率,但是这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相对有限。作者从经典的索洛增长模型出发,将国家层面的产出增长进行分解,劳动生产率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如下图1所示,从劳动生产率来看,日本、德国、美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都呈现出了下降的趋势。这种现象背后的主因是全要素生产率(TFP)停滞。

图1 日本、德国和美国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出)

从广义上看,TFP代表影响经济增长的技术进步和创新。那么,是否可以简单地认为劳动生产率下降是由于缺乏技术进步呢?或者现有的技术进步难以带来生产力的提高呢?事实上,日本技术进步和科研投入都快速增长!2000年以来,日本共有18位诺奖得主,而整个20世纪却只有8位。显然,日本存在技术创新。为何技术创新没有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呢?作者认为主要原因是无形资产投资受限、资源配置低效率以及既得利益集团对技术革新的阻碍。

首先,作者使用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制造业上市企业的数据,核算微观企业生产率,将生产率最高的前5%企业定义为“前沿企业”(frontier firms)。前沿企业可以被视为是全球范围内资本和劳动力利用效率相对较优的企业。从样本期间的平均全要素生产率来看,对比日本和美国,虽然二者前沿企业的生产率都是最高的,但日本前沿企业的生产率低于美国的(见图2)。

图2  日本、美国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TFP)

其次,在前沿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率的长期变动趋势上,日本前沿企业和其他企业生产率的差距较大。换而言之,日本普通企业在生产率上难以追赶上前沿企业的步伐。从全球范围来看,虽然日本的一些企业已经实现了高生产率,但从整体上看,低生产率企业占据比重较大,所以日本的整体生产率落后于美国。

随后,作者从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资本配置(Capital Reallocation)、金融与资本市场(Labor Market, Financial and Capital Market)三方面分析了日本生产率增长放缓的原因。

从名义无形资产投资占名义GDP的比重来看,虽然日本、美国都处于上升趋势,但日本的增长速度低于美国,在软件、人力和组织上缺乏足够的投资。从研发支出(R&D)占名义GDP的比重来看,日本高于其他国家,但日本研发支出与生产率增长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关系。主要原因在于:(1)虽然日本在研发上投入大量资金,但并不意味着能够研发出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2)日本的研发倾向改进,而非创造新的产品;(3)日本企业坚持内部研发,限制与其他企业和大学的合作。同时,未商业化的技术和想法往往被束之高阁,导致了日本研发效率相对较低。此外,日本在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倾向于制造业以及在职培训。这些因素制约了日本研发支出对生产率增长的作用。

图3  日本和各国专利申请的相对百分比

图4  日本和美国企业的R&D比重与TFP增长率。

可见,日本企业研发投入比重高的企业也不能带来高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

从企业的进入和退出角度来看,日本的企业进入率低于美国。成立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公司占据着日本市场,新进公司相对较少。作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1)极低的企业家精神和“动物精神”(投资本能与冲动);(2)传统教育对创业精神和技能的忽视;(3)缺乏初创企业融资的经验和成功案例带来的示范效应。企业在进入和退出上的不活跃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扭曲资源配置,导致新进入者获得的资源不足,而生产效率低下的企业却因为制度上的原因难以退出市场。伴随企业生存年龄的提高,日本企业的生产率增长相对缓慢。

图5  日本和美国大型企业创建时间

图6 日本低效率企业生产率

其中:纵轴表示低效率企业生存率,横轴表示低效率企业存续时间。显然,日本低效率企业更大概率存续时间更长。

从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来看,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越高的国家生产率增长越快,美国劳动力市场的灵活性和生产率的增长率都很高,而日本的情况则完全相反,这两个指数都很低。其背后的逻辑在于:利润和生产率较低的企业在破产后,企业员工将面临失业;当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足够高时,这些失业的工人就有可能进入高生产率的企业;相反,如果劳动力市场灵活性较低,那么长期失业会持续,这将进一步损害人力资本。所以低生产效率企业的经营方式往往避免解雇员工,这降低了中长期生产率。劳动力市场的低灵活性也使企业更不愿意承担实施新商业计划所带来的风险。

图7  劳动市场与生产率

其中:相对美国,日本劳动力流动性低,且全要素生产率更低。

从金融与资本市场来看,如果其运转效率较低,那么潜在生产率较高企业的金融需求就难以得到满足,从而导致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受到抑制。同时,由于企业和政府试图限制就业调整和避免破产,使得资本并不能顺利地重新分配给高生产率的企业。

“平成时代”今日落幕!但是,日本如何走出“低生产率陷阱”(low productivity trap),重新迈入经济增长的轨道之上呢?显然这并非易事。正如作者所提到的那样,曾经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运转良好的做法和制度,反而在“平成时代”限制了经济持续增长。比如企业员工终身制,曾经是日本企业成功的关键,是日本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今却面临诸多质疑。诸如此类的问题,是“坚持传统”还是“壮士断腕”呢?这将是“令和时代”日本经济将面临的重要抉择。

日本经济增长的经验与教训对中国极具借鉴价值!“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中国正从高速经济增长向高质量经济增长转型,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如何才能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呢?相对于提高劳动参与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将是关键!这要求利用创新驱动、实现基于全要素生产率(TFP)上升的经济增长。但是,技术效率不等于经济效率。“平成时代”的教训告诉我们,创新驱动战略虽然以科技研发为基础,但更关键的还是制度变革!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才能真正发展生产力!

文献来源: Koji Nakamura, Sohei Kaihatsu, Tomoyuki Yagi, Productivity improvement and economic growth: lessons from Japan, Economic Analysis and Policy, Volume 62, June 2019, Pages 57-79.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生产率大幅下降的真相
摩根士丹利深度报告:日本要重新领先了吗?
叶檀:疯狂的货币政策将击垮日本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测度的目标和意义
周天勇要素市场化改革: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资产化等释放
【香樟推文2008】用历史地质IV、劳动力FE估计集聚经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