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天坛到底有多美?被誉为“人间天庭”,东方玄学的深邃诠释

要说中国最恢宏威严的建筑一定是故宫,最气势磅礴的建筑一定是长城,而最具有东方玄学和美学的建筑非天坛莫属。很多人对天坛的印象就是这三层圆顶建筑的祈年殿,它确实美妙绝伦、独一无二,但真正的天坛更蕴藏着无处不在的玄妙与乾坤。

自古以来,人们对大自然、对天都充满了无限的敬畏与幻想,中国传说天空中心有三垣,是天皇大帝的都城,其上垣太微垣为天帝布政之所;下垣天市垣为天帝聚众贸易之所;而中垣紫薇垣则是天皇上帝的帝宫。古代皇帝自称“天子”,也就是上天的儿子,所以天子祭天就成为了非常重要的仪式。

随着人们对天宫的幻想越来越具象,祭天的形式和场所也越来越盛大,天坛便这样诞生了,天坛就是人间再现的紫薇垣,因此有着“人间天庭”的别称。这也是为什么天坛的面积比皇帝住的紫禁城还要大将近四倍,为了表现对“天皇上帝爸爸”的孝敬,“儿子们”自然要对“人间天庭”修建得特别用心。

作为“天地日月”诸坛之首,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的天坛经过明、清两代帝王的不断加建和改建,成为了我国古代王朝现存等级最高、最完整,也是最精美、最庞大的古代祭祀建筑群,在崇文区还没并入东城区之前,它占了崇文区1/4的面积。

不过天坛并不像天安门、故宫等皇家建筑建在中轴线上,而是在中轴线偏东一些,这是因为东南方是太阳升起的地方,皇家认为将祭天的场所设在都城的东南方,有利于皇帝和他统治的王朝。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无不反映着天地之间的关系。天坛有两层围墙,呈“回”字形,北围墙成圆弧形,南围墙成直角方形,象征“天圆地方”,所以这围墙也叫“天地墙”。

我们如今熟知的祈年殿其实并不是祭天的,而是祈谷的,即祈祷五谷丰登,它和祭天的“圜丘”一北一南,由一条360米长的丹陛桥相连。除了这两个重要祭坛,天坛里还有放置祭祀牌位的“皇穹宇”(回音壁的所在地)和“皇乾殿”、供皇帝祭祀礼前斋戒居住的斋宫、负责祭祀时礼乐演奏的神乐署,以及准备祭祀供品的神厨和宰牲亭,不过后几个地方不出名,很容易被忽略,但建得都十分讲究。

古时“祭天大典”的日子在每年冬至那一天,因为从那天起,白天会越来越长,古云“冬至一阳生”,阳气生则万物生所以古人把冬至看作“大吉之日”,说“冬至大如年”。

祭祀的时间为冬至日出前七刻,那时候天还没有亮,天气也很冷,皇帝带着皇室宗族、文武百官在卤簿(即仪仗队)的簇拥下浩浩荡荡地从昭亨门(南门)进入。迎面的是汉白玉石柱构成华表式棂星门,门顶部的石枋上雕刻有翻腾的云,意味着我们这些凡人已经到了进入天界的入口,所以这门也称“云门玉立”。

为营造天庭仙台神秘而庄严的境界,圜丘的东南西北都有棂星门,而且各有两重,连接着两道壝(wéi)墙,外壝墙成正方形,内壝墙成圆形,呼应“天圆地方”之说。进入第一道棂星门后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个正方形的外壝墙,墙内摆放着绿色琉璃瓦砌筑的燔柴炉和铁制的燎炉,这些都是祭祀时的重要礼器,我们一会儿再说。

第二道棂星门和第一道长得一样,进入之后就是祭天坛“圜丘”了。内外壝墙都很矮,目的就是为衬托出主体圜丘的高大,两道壝墙与祭台之间都拉开了距离,使墙外的树林也被推远,这样高大的树木就不会对祭台形成压力。人在这样一个空旷的空间登上圜丘坛,会有一种居高临下、仿佛真的步入到了“天庭”的感觉。

进第二道棂星门时往壝墙外看,这个角度刚好可以看到内外壝墙所组成的“天圆地方”。红色壝墙上蓝色的龙头、蓝色琉璃瓦都是天坛独有的颜色,它代表着“天”,高于皇帝使用的黄色和太子使用的绿色。

三层的圜丘坛高5.18米,每层石阶、台面石和石栏板的数量均是“九”和“九”的倍数,以象征“九重天”。不过这并不是朱棣建的,而是他的后人朱厚熜和清高宗弘历建的。在圜丘建成之前的100多年里,朱棣建的天坛举行的祭天大典都是在大殿里进行的,就在今天祈年殿的位置,那里原本是一座矩形的宫殿,叫“大祀殿”,其形制类似于紫禁城太和殿,功能有点像万神殿,祭拜天,也拜地,同时祭祀日神和月神等各路神仙,当时的名字也不叫天坛,而叫“天地坛”。

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的时候,嘉靖皇帝认为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当,于是大刀阔斧地对祭祀制度和建筑进行了一番改革和改造。他在天坛增建了圜丘,专门用于祭天,为了亲近上天,还特意把圜丘设计成一座没有顶的建筑。以前的“大祀殿”改作祈求丰收之坛,“天地坛”也改名为“天坛”。嘉靖还在安定门外修建了方泽坛(即祭祀地神的“地坛”)和祭蚕神的先蚕坛,又在朝阳门外修建了祭祀大明神太阳的日坛,在阜成门外修建了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的诸多星宿神祇的月坛。

不过嘉靖建的圜丘是蓝色琉璃的圆台,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把它改成了汉白玉石栏板、艾叶青石台面,也就是今天素雅的样子,这样确实更有一种清新脱俗的空灵之美。

最上层的坛面由九重石板组成,中心一块突出的圆石,八层扇形石环绕着它,每环扇形石的数目都是“九”和“九”的倍数,一环9块、二环18块、三环27块……九环81块取名九九。中层坛从第十环开始,即90块扇面石,直至十八环。下层坛从十九环开始,至第二十七环。三层坛共有378个“九”,通过对“九”的反复运用,强调“九重天”至高无上的地位。

所谓九重天,即:第一重日天;第二重月天;第三重金星天;第四重木星天;第五重水星天;第六重火星天;第七重土星天;第八重二十八宿天;第九重为宗动天,即上帝的起居室。

古人把圜丘坛看作是紫薇垣中天皇大帝星,坛顶正中圆石取名“天心石”,也叫“太极石”,是天皇大帝的坐标,所以每当祭天时,在天心石上供奉皇天上帝牌,外面支搭蓝色缎幄帐,象征皇天上帝的居住之地。其他诸神的牌位也对应在周围的扇形石上摆放,清代时还增加了列祖列宗的牌位。

“天心石”还有一个神奇之处在于人站在上面说话,声音会特别浑厚、洪亮,古代帝王说这是皇天上帝在向凡人发出“圣谕”,其实这是声波被四周石栏反射的回音造成的。

祭天大典的第一个程序为“迎帝神”,燎工将一整头宰杀洗净的牛犊放于我们刚才看到的巨大绿色燔柴炉上,并用松枝、苇把燔烧,燔柴炉的东西南三面也各有九级台阶。同时乐队奏乐,赞引官唱赞“燔柴迎帝神”,还有64位舞者跳八佾舞。

然后皇帝在圜丘上向皇天上帝等诸神的牌位上香、行礼、献玉帛、献酒。礼成后,神案上的供品、祝版、玉帛均送入燔柴炉和燎炉中焚烧,敬献给皇天上帝,即“送帝神”,皇帝也需在望燎位上恭恭敬敬地观看焚烧过程,称“望燎”。

燔柴炉只有一个,为皇天上帝专用,但铁制的燎炉在圜丘的四方都有,用于焚化不同神位的供品。东侧八座燎炉分别焚化配位(即清朝前八位皇帝)的供品;西侧两座用于焚化从位供品;北侧一个,为夜明之神(月)专用;南侧一个为云、雨、风、雷诸神共用。

西南侧还有三座祭祀时照明用的望灯杆,毕竟祭祀时天还没有亮,现场念诵祭文、歌舞、祭拜等各种礼仪也不能抹黑着来。望灯杆高古尺九丈(28.8米),顶端有滑轮,以升降灯的高度。

圜丘坛的北边出了两道棂星门便是皇穹宇,在不是祭祀的日子里,皇天上帝、列祖列宗和其他天神的牌位都供奉在皇穹宇的殿中,因此它也被叫做圜丘的“天库”,即存放天神牌位的仓库。

著名的回音壁就是在皇穹宇中,实际上就是皇穹宇的一圈围墙。

皇穹宇和圜丘一样都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正殿初为两层檐顶,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为“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拆了一层顶,改建为今天看到的样子。

皇穹宇殿坐北朝南,坐落在2米多高的汉白玉须弥座台基之上,木拱结构,上覆蓝瓦金宝顶,精巧而庄重,其实它就是个缩减版的祈年殿。

殿内与祈年殿也很像,但也是缩减版的,八根金柱和八根檐柱共同支撑起殿顶,三层天花藻井层层收进,构造精巧,藻井上满是龙凤和玺彩画,美轮美奂,中心为大金团龙图案。殿中供奉着皇天上帝的牌位,左右是清代前8位皇帝的牌位,从清太祖努尔哈赤到道光皇帝。

在皇穹宇殿前到大门中间的石板路上,由北向南有三块石板很神奇,站立在第一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一声;在第二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两声;在第三块石板上击掌,可听到回音三声,所以这三块石板叫做“三音石”。

由于这回音是在供奉“皇天上帝”的建筑前发出来的,因而就有“人间偶语,天闻若雷”之说,于是三音石又称“天闻若雷石”,也有叫“三才石”的,即取天、地、人三才之意,人站在石头上说话,殿门须打开,以便“皇天上帝”听到,而回声便是“皇天上帝”的回答。

除了三音石,如今皇穹宇里最有名的就是“回音壁”,即皇穹宇的围墙。高3.72米,厚0.9米,直径61.5米,周长193.2米的墙壁因墙面极其光滑整齐,弧度也十分规则,所以声波的折射也十分规则,只要两个人分别站在东、西配殿后,贴墙而立,一个人靠墙向北说话,声波就会沿着墙壁连续折射前进,传到一百多米的另一端。不过如今的回音壁前都被围起来了,我小时候去玩时是没有围栏的,但因为说话的人太多,其实也没听见。

东西配殿里分别供奉的是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和夜明之神(月)、云雨风雷诸神等牌位。

皇穹宇的西侧有一棵“九龙柏”,树纹蜿蜒似九条小龙。传说有一年京城久旱无雨,乾隆在天坛祭天祈雨时看见九条小蛇从皇穹宇的围墙内爬出,众人抓捕却无所获。这时有人看到这株柏树,便对乾隆说那九条小蛇化身为了九条小龙依附到了古柏之上,是为“九龙迎圣”,乾隆大喜,赐名“九龙柏”。

过了“九龙柏”,便是圜丘的北门“成贞门”,同时它也是祈谷坛的南门,远处那个尖顶的建筑就是祈年殿了。成贞门两侧的围墙上覆绿色琉璃瓦,俗称“子墙”。

通往祈谷坛的这条长360米、宽30米的“通天神路”叫做丹陛桥,它也是天坛的主轴线,因高出地面4米,且路下有东西向的券洞通道,故称“桥”,算是北京最古老的立交桥了。桥面上有三条白色的石道,正中间最宽的为“神路”,但并不是皇帝走的,而是供皇天上帝走的;皇帝走东侧的“御路”;王公大臣走西侧的“王道”。丹陛桥南低北高,这样向着那个鎏金宝顶的祈年殿走时,会有步步升高,如上天庭之感。

丹陛桥中间的东侧有一方形石台叫具服台,周围护以汉白玉石栏板,每逢祈谷大典,台上会支搭一黄云缎方形幄帐,俗称“小金颠”,皇帝于大典前先行至此,净手并换上蓝色祭服,恭候大典开始。典礼结束后仍回这里更衣,故又名“更衣台”。

祈谷大典与祭天大典并不在一天,祈谷在每年的正月上辛日举行,就是农历正月的第一个辛日。我查了一下,今年的正月初七为辛卯日,即为上辛日,就是说如果按古代祭祀制度,今年的2月7日就是举办祈谷大典的日子。

进入祈谷坛前要先穿过这道“祈年门”,它是祈谷坛的正门,庑殿顶,殿宇五楹,中三间为门,崇基石栏,是我国古代最高等级门制,这座门是明初的原物。与丹陛桥一样,祈年门的中门也是供皇天上帝走的,皇帝走东门,百官走西门。

这个立于三层高坛之上的圆形大殿就是享誉中外的祈年殿了,它绝对是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美学巅峰,美国奥兰多迪斯尼乐园里的中国馆就是根据祈年殿的造型建造的。

祈年殿是昔日北京最高的建筑之一,高33米,直径24.2米,宏伟壮观,气度非凡。咱们前面讲过,这栋建筑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朱棣在最初建天坛时,这里是一座宽12间、纵深36间的黄瓦玉陛重檐垂脊的方形大殿,名“大祀殿”。

朱厚熜在1545年把它重建成了三层圆形的“大享殿”,不过那时候圆顶的颜色分别是上蓝、中黄、下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也就是弘历把圜丘的颜色改了的两年后,又将祈年殿的顶全部更换成了蓝色琉璃瓦,并更名“祈年殿”。不得不说,在色彩上,乾隆的审美还是比嘉靖在线得多的。

祈年殿的三重圆攒尖屋顶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的最高等级,三层汉白玉石雕基座也是最高等级。在北京皇城中,只有三个建筑拥有三层基座,除了祈年殿,就是故宫里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整组建筑,还有一个是太庙。

巨大的三层圆形石基座共有八出陛,其中南、北两向的石陛中镶有巨幅石浮雕,自下而上分别为“瑞云山海”、“双凤山海”、“双龙山海”图案。拾阶而上,肃穆巍峨,仿佛即将踏入天庭。一位法国建筑师在游览了天坛后说,摩天大厦比祈年殿高得多,却没有祈年殿那种高大与深邃的意境,达不到祈年殿的艺术高度。

祈年殿不仅美得超脱,更蕴涵了我们古老的哲学理念与智慧,圆是一种生命的流转,宇宙间万事万物,循环往复、周而复始。当然圆不仅是生命的象征,也是祥和美好的象征,就像我们经常说的:圆满、圆梦、花好月圆、破镜重圆,圆形也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圆融境界。其实最初将建筑建成圆形的是武则天在洛阳的明堂,可惜没有保留下来,好在天坛再现了这种意境。

仔细看圆顶下的一朵朵斗拱也是精美绝伦,我国古建筑不用一颗钉子就能造得这么庞大的精髓就在于此,而且它们还能防地震,因为斗拱之间不是刚性连接,所以在受到大水平力作用时,木材之间产生一定的位移和摩擦,从而可以吸收和损耗能量,起到调正变形的作用。所以地震时建筑虽会晃动,但震动停了,它就又恢复原位了。不过可惜防不了火。

祈年殿内更是富丽堂皇,别具匠心,层层相叠而环接的穹顶仿佛像是砖砌的,但并没有一砖一石,全部是木结构,而且没有大梁和长檩。28根大柱支撑着整个殿顶的重量,28象征周天二十八星宿,外层12根檐柱象征12个时辰,中层12根金柱象征12个月,这金柱和檐柱共计24根象征着农历二十四个节气。最内4根龙井柱(也叫通天柱)象征春、夏、秋、冬四季。柱高18.5米,大头直径1.2米,古镜式的柱础,海水宝相花的柱身,沥粉堆金,支撑着殿顶中央的“龙凤藻井”。整个建筑气势宏伟,金碧辉煌。

可惜如此华丽的祈年殿在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8月24日的夜里遭雷击起火,大火持续了一夜一天,最终化为灰烬,因殿内楹柱是檀香木,当时还香飘数里。光绪花了七年把它重建了,但后来的列强入侵都对它造成过很大伤害。

祈年殿的两侧还有东西配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原为前九后七,两排共十六楹。乾隆在给祈年殿屋顶改颜色那年,以其“及参差不齐”为由,拆除后殿,仅存前殿九间,用于尊藏供奉从祀神位。

祈年殿的后面是“皇乾殿”,和皇穹宇的功能一样,即祈年殿的“天库”。

皇乾殿也是始建于明永乐18年(1420年),为五间庑殿顶,上覆蓝色琉璃瓦,殿匾为明嘉靖皇帝朱厚熜的御笔。

皇乾殿里供奉着“皇天上帝”和皇帝列祖列宗的神版,祈谷大典前一日,皇帝亲临上香,行请神礼数后,才由太常寺官员将神版以龙亭恭请到祈年殿内各神位陈放。

在圜丘和祈年殿两个祭坛的东侧还各有一神厨和一宰牲亭,为祭祀前准备祭品的地方。圜丘的南神厨和南宰牲亭没有开放,祈年殿的北神厨和北宰牲亭是可以参观的。北神厨和北宰牲亭由一条长293米的长廊连接,连檐通脊,共72间,故又称“72连房”。祭祀前夕,廊内悬灯,典礼所需玉帛牲醴、粢盛庶品等一应供品,均沿长廊送上祭坛。

北神厨比北宰牲亭更靠近祈年殿,院子近400平方米,东殿为左神厨,右殿为右神厨,屋顶歇山式,覆绿色琉璃瓦,当时有厨役90多人在这里为祈谷大典备办粢盛庶品、玉帛牲醴等30多种供品。

院子里的正殿叫“神库”,祈谷大典前一天,将左右神厨准备的供品按各神位所需,分别陈列于神库殿内,供皇帝亲临查验,不过现在里面只是文物展了。

沿着长廊继续往东就是北宰牲亭,为重檐歇山顶五开间大殿,同样也是绿色琉璃瓦,前设井亭。宰牲亭用于屠宰祭祀所用牛、羊、鹿、兔、猪等牲畜,在宰牲亭把牲畜屠宰后,通过长廊送到北神厨。

祭典前的准备复杂而讲究,祭祀前三个月,礼部和太常寺官员就要开始对用作献祭品的牛犊进行挑选。祭祀前五日,钦定亲王会至宰牲亭检查祭祀用牲畜。祭祀前一日,设香案行礼,由鸿胪寺派专门官员看着宰杀,称“视牲礼”。因祭天用的牲畜不能用刀杀,屠宰时先用大木槌猛击牲畜头部,故这里又名“打牲亭”。

天坛里还有两个很特别的地方——斋宫和神乐署,很多人都不知道,但如果你时间够,值得去看一看。斋宫靠近天坛的西门,是皇帝祭祀前专用的斋戒宫殿,相当于个小皇宫。每次大典前,皇帝都要提前三天到这里斋戒(清朝时改为前两天在紫禁城斋戒,最后一天再来这里斋戒),要求不茹荤、不饮酒、不听音乐、不入内寝、不理刑名、不问疾吊丧,清正洁身,以事敬诚。斋宫坐西朝东,绿色琉璃瓦,表达着皇帝向天称臣、庄敬恭谦之意。

斋宫面积近4万平方米,呈正方形,有两重宫墙和两道御河环护,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

天坛里的猫也很多,这只正趴在斋宫宫门的屋檐上瞄着游客。

进了宫门一直走是正殿无梁殿,此殿因以砖拱承重、不用梁枋而得名,皇帝进出斋宫均在此举行有关礼仪。

无梁殿前的月台上有时辰亭和铜人亭,时辰亭又称奏事亭,是大典前由太常寺及钦天监官员奏报时辰,请驾诣坛所用。

铜人亭里的铜人手持斋戒牌,以警示皇帝诚心斋戒

除了皇帝在祭典前要斋戒三天,各部官员也要在各衙府进行斋戒。

现殿内是按乾隆时期原貌陈列,横额“钦若昊天”为乾隆御笔,屏风、宝座均为原物,十分珍贵。

无梁殿后还有寝殿、阿哥房、值守房,面积虽不及故宫,但也清幽典雅。

无梁殿的正后方就是皇帝戒斋时所居的寝殿,硬山建筑,形制古朴,匾额上“敬止”二字也是在提醒皇帝要诚心斋戒。

寝殿共5间,中间设宝座床、花台,用于起居礼仪和接见大臣之用,最北那间是冬季戒斋时的卧房,龙床设暖帐,室内有地炕和炭火盆等取暖设施;最南边的那间是夏季斋戒的居室,两个次间为起居室和书房。

喜欢作诗提墨的乾隆皇帝也曾在这里赋诗数十首,以抒祭天的情怀。

无梁殿的的东北角还有一个钟楼,最初的时候只是一个木架,上悬铜钟,皇帝每次进出斋宫均鸣钟迎送。

清乾隆八年(1743年)建成了现在重檐歇山二层钟楼的样子,不过里面悬的钟依旧是明永乐年铸的素面大钟,名“太和钟”,钟体巨大浑厚,钟声圆润洪亮。大典前,皇帝起驾出斋宫开始鸣钟,到达祭坛钟声才止。

斋宫的西面是神乐署,是专门负责祭祀时进行礼乐演奏、舞蹈的官署,就是咱们在圜丘祭天时说的唱赞“燔柴迎帝神”、八佾舞的歌舞乐队人员就出自这里。

神乐署隶属于礼部太常寺之下,拥有数百人的乐队和舞队,祭祀前40天,舞乐和执事人员就要开始在这里面的凝禧殿排演与走位,并于每月三、六、九日合练。可惜我来的这天没有开门。神乐署在外坛的西部,也是唯一在外坛的建筑。

天坛比故宫大将近四倍,但建筑物却少得多,大部分都是苍松翠柏,它们仿佛是守卫祭坛的军队,所以也被称为“仪树”。超过600岁的天坛自然古树也不少,100岁以上的古柏有4000多株,这么好的环境也引得各种鸟儿来定居,树林间到处都是婉转清脆的鸟鸣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游北京天坛公园(一)
北京篇:天坛公园游记
北京天坛公园 (下)
时光里的天坛
故宫有道门十分神秘,至今只有一人通过,通过的那人还磕头66次‍
北京深度(20)天坛:敬天祈谷,细走与昊天通灵的天坛(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