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肖复兴用《天坛六十记》,再现当代北京生活的温暖剪影

天坛,一座有着六百年历史的皇家建筑,曾经是祭天的场所,如今是许多人旅行的目的地,更是老北京人生活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它像一方古老水塘,将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映照出来。《天坛六十记》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全新散文集,也是他对北京生活的一次深情记录。

肖复兴是我国著名作家,曾先后任《小说选刊》副总编、《人民文学》杂志社副主编、北京市写作学会会长,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等职,已出版各类著作一百余部,多次获奖,并获得首届“全国中小学生最喜爱的作家”称号。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本《天坛六十记》散文集,共有《画为媒》《回音壁》《祈年殿》《神乐署和斋宫》《一起到天坛画画》《天坛之书》《长廊牌局》《六百个春天》等60篇文章,全部围绕肖老在天坛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所感展开,空间范围天南海北,时间跨度古往今来,但主要内容却不外乎是人生百态、锻炼买菜。有回忆童年游天坛时的趣事,有讲述自己在天坛碰见的老朋友的故事,还有作者一帮老知青在天坛的聚会,但更多地是描写在天坛见到的人物风景。其中,人物如小老板、超短裙、老太太、游客,风景如日落、雪后、雪人、雨后,植物如柏树、三角梅、梧桐树、古柏、银杏、凤仙花,动物如戴胜、小松鼠、蝈蝈,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每篇文章还配上了简单的手绘插图,为本书增添了不少的雅趣,也让文字更加地生动形象。

翻过目录和几篇五颜六色的简笔画,就是第一篇《画为媒》。在这里,作为老北京人的肖老对这本《天坛六十记》的由来作了解释:“虽然画得不怎么样,却常去天坛画画。去年立秋那天,带着一个新买的画本和一支画笔,又一次来到天坛。我坐在月季园旁边的丁香树丛中,画前面不远处的藤萝架。曾经满满一架的紫藤花,早已不见踪影,绿叶依旧葱茏一片,白色的木架下,人影幢幢,如电影里的默片。忽然,心里冒出个念头,如果天天到这里画画,不仅可以画画,还可以接触好多人,随手记一些各色人等的人生百态与百味,不是挺有意思的吗?真的,如果不是画画,你只是呆坐那里,不会有人和你搭讪,画画让你进而能够和他们交流,无形中,拓宽了你的视野,也会拓宽你的文字。……我决心,只要没有什么事,只要没有外出,就天天到天坛来,随意画点儿速写,随手记点儿笔记。或许,在偌大而古老的天坛之下,记录下的只是如水如云一般来来往往于天坛寻常百姓庸常的生活点滴,普通人生平凡的际遇投影,如同我所画的这些微不足道的小品,笔迹匆匆而潦草。但是,我想起布罗茨基在论及俄罗斯诗人茨维塔耶娃时曾经说过的话:'在一个显然没有任何意义的地方看到意义,这一能力就是诗人的职业特征。’更何况六百年沧桑的天坛并不是没有任何意义。”

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的北京天坛,其实是明清两朝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也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祭天建筑群,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建筑群中的圜丘坛、丹陛桥、祈谷坛、祈年殿,体现了中华民族祈求天人合一,追求天地人和的传统文化理念。经历过这六百年沧海桑田的变化之后,天坛从一座皇家的祭坛,到大众的公园,对于我们,它如今到底变成了一个什么呢?是游人的胜地?百姓的乐园?北京人独有的客厅?北京人最近便的后花园?思古的一方舞台?怀旧的一本大书?欢乐的释放地?相约的幽会地?锻炼的运动场?歌舞的排练场?散步的林荫道?读书的阅览室?……肖老坦言:“我竟然想不出一个最为合适的比喻,概括不出天坛对于我们今天独特的价值与意义。”

对肖老而言,从小就进出的天坛,是那样熟悉,那样亲切,并视其为自家的后院,脚印曾经如蒲公英飞散在这里的角角落落。然而去年立秋那一天之后,他忽然觉得天坛是那样的陌生,那样的深邃,那样值得去探究;也才真正注意到来这里的芸芸众生是那样的丰富,那样的多彩,那样的有意思,那样的和自己息息相关。“他们,包括我自己在内,和古老的天坛互文互质,彼此交织而成六百年后的一阕新乐章。”

天坛像一方古老水塘,将寻常百姓的生活点滴、人生际遇,一一映照出来。于是,肖老利用自己在天坛写生的机会,贴近他们,记录他们,以朴实真诚的文字,写下了祈年殿、双环亭的美,也写下了此处北京生活的剪影——老北京人对悠长岁月的回忆,年轻一代的烦恼快乐,也有保安、环卫工对天坛的守护……正是这些人无论苦乐努力生活的劲头,让古老的天坛有了新生的力量。

在天坛不同的地方画画,不同的地点勾勒出天坛不同的景点,回音壁、祈年殿、斋宫、花甲门、双环亭、百花亭、长廊,读者在肖老的文字里感受每一个地方不同的特点和景致。其中,祈年殿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地方。一篇《祈年殿》,是整本书中章节篇幅最多的,对祈年殿的布局、历史作了介绍比较详细——

在北京乃至中国所有的皇家坛庙中,天坛的位置居首,是无可争议的。而祈年殿,又是天坛重中之重。无论它的信仰伦理的意义,还是它的建筑艺术的价值,都是绝无仅有的。曾有这样的说法:自古以来人类创造的奇观,由于连绵战争、不可抗拒的自然灾难和愚蠢的人为毁坏,如今仅存三个,分别是金字塔、长城,以及天坛的祈年殿。

祈年殿,上中下三重,红柱金窗,天蓝色琉璃瓦铺顶,内铺金砖,正中有天然龙形方石。祈年殿外,汉白玉栏杆,也是分为上中下三层,正中的台阶上有龙纹石刻。祈年殿建筑的圆形,自然和古人对天圆地方的理解相关,曾经看翻译家盛成1936年写过一篇题为《北平的天坛》的文章中说:“圆的建筑,始于原人时代,古罗马的灶神庙,与祈年殿的形式,可称无独有偶了。北极的土人美洲的土人,以及高卢人的居室,都是圆形的。”接着,他畅想,如果这些人都来到祈年殿前,就是世界大同了呢。这真的是一个关于圆的奇妙的畅想和礼赞。也可以说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来自全国和全世界的人愿意来天坛看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了。

然而,就在这么一个庄严、寂静的地方,却充满着不一样的人情味儿,生活的烟火气。印象最深的就是肖老在天坛与到此旅行的“一家三口”交集,里面那种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温暖了所有人。“告辞的时候,老太太示意我俯下身子,她指着女人,悄悄地对我耳语:告诉你,她不是我的亲闺女!他们两口子是一番好意,带我来北京看天坛!老人耳背,说话的声音自以为很小了,其实还是挺大的,女人听见了,对老太太说:看你说的,我不是你的亲闺女,谁是?是!是!老太太笑着连连点头。我有些疑惑。女人悄悄对我说:她是我和我先生的中学历史老师,一辈子没有孩子,丈夫早早去世了,自己孤身一人,就想来北京到天坛看看……我明白了。看着他们三人一起挤在圜丘的天心石上,眺望着祈年殿,默默地,让天望着自己,让自己对着天,心里忽然非常感动。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做到这样的。也不是所有的老师都值得学生这样去做的。”

这样的故事在书中有很多。《天坛六十记》里记录的平常人生活,就在这里有了动人的力量。

“天坛真是一个有意思的去处,其他公园无法与之相比,尤其是今天,更无法相比。因为它是天坛,我们在此面对的是天,是古人所认为的比人道更高一层的天道,比自然更高一层的主宰人类命运之神,亦即雨果曾经说过的:'比天平更高一级的还有七弦琴。’只不过,雨果的七弦琴,在天坛的神乐署里要奏出的是韶乐,是此曲只应天上有的天之曲。无论是天,还是七弦琴,还是大自然,都要我们人类躬下身,垂下头,重生谦卑之情、虔诚之思和敬畏之心。尽管我们已经进入高速发展的电子时代,尽管我们已经驾着宇宙飞船飞上了天。”这,或许就是肖老通过文字想要告诉我们的。(读者报全媒体记者 何建)

编辑:王欣 责任编辑:董小玥 审核:周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天坛六十记》:在人生实苦中,除了自渡,还可以深情去爱
重游天坛 肖复兴
北京天坛公园——祈年殿
北方行记(十一)北京风光览天坛
北京天坛公园
祈年殿(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