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假期是用来赶超的哦~

1.D,细胞核内的DNA分子位于染色体上,复制后的两个DNA分子位于姐妹染色单体上,姐妹染色单体的分离发生在有丝分裂的后期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期。

2.D,根据基因型可知,该动物为二倍体,正常情况下其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的细胞中不存在同源染色体,也就不存在等位基因,由于A、C项中含有基因A和a,因此排除A、C项;另外,B项中含有Xb和Y,所以排除B项,D项正确。

3.D,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能发生自由组合,A项错误;若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中有一对位于X染色体上,如雌性个体的基因型为AaXBXB(杂合子),雄性个体基因型为AaXBY,则后代的性状分离比为3︰1,B项错误;人类的红绿色盲属于伴性遗传,伴性遗传仍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C项错误;无论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还是X染色体上,都可能出现3︰1的性状分离比,如XBXb和XBY杂交,D项正确。

4.A

5.B,从题图看出,白色盘状、白色球状、黄色盘状、黄色球状的比值为3︰3︰1︰1。两对相对性状为一对自交,一对测交。

6.D,过程②通常使用的试剂是秋水仙素,作用的时期为有丝分裂的前期;过程①是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个体为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一个染色体组,不可能产生aaBB的个体;由于经秋水仙素处理后得到的二倍体均为纯合子,不会出现性状分离,从而缩短了育种年限。

7.B,HIV的衣壳内有RNA逆转录酶,侵染时,病毒将RNA和 RNA逆转录酶一起注入宿主细胞,B项错误。HIV的RNA侵染成功后经过逆转录形成DNA并整合到宿主细胞染色体DNA上,再转录为mRNA从而翻译为蛋白质,故A项和C项正确。用药物特异性抑制逆转录酶活性,可抑制HIV的增殖从而治疗艾滋病,D项正确。

8.B,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携带遗传信息,并能够将遗传信息通过转录传递到RNA,通过翻译表现为蛋白质,基因中可能发生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替换,即基因突变。

9.B,本题考查了生物进化、染色体变异及秋水仙素的作用。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A项错误。幼苗丁来源于秋水仙素对杂交幼苗丙的顶芽的处理,并不一定能使所有的细胞都发生染色体加倍,如果染色体没有加倍,则细胞中染色体数为18条,有丝分裂后期由于复制产生的染色单体分开成为子染色体,使染色体加倍为36条;如果染色体加倍,则细胞中的染色体数为36条,有丝分裂后期变为72条,B项正确。生物进化的方向由自然选择决定,可遗传变异为进化提供原材料,C项错误。地理隔离不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D项错误。

10.C,DNA分子的结构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在形成DNA分子时,相邻的脱氧核苷酸之间的磷酸和脱氧核糖之间形成了磷酸二酯键,因此,除DNA分子中处于两端的脱氧核糖之外,其余脱氧核糖均连接有两个磷酸基团。     11.A

12.D,在DNA的单链中,连接相邻两个碱基的是“—脱氧核糖—磷酸—脱氧核糖—”,A项错误;构成DNA分子基本骨架的是脱氧核糖和磷酸,B项错误;某DNA分子中,含有a个胸腺嘧啶,第n次复制需要游离的胸腺嘧啶数=复制n次需要的游离的胸腺嘧啶数-复制(n-1)次需要的游离的胸腺嘧啶数=(2n-1)·a-(2n-1-1)·a=2n-1·a(个),C项错误。

13.B,根据题意可知,高茎与矮茎互为相对性状,亲代的基因型为DdAa、Ddaa,故F1中纯合子的概率为1/2×1/2=1/4;F1中高茎腋生花基因型有DDAa、DdAa两种;F1中D的基因频率为1/2,而a的基因频率为3/4。

14.A,题图所示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可发生的变异为基因重组,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方式之一,可产生新的基因型;自然状态下基因重组发生在生物体有性生殖过程中;图示过程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可能会发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和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

15.D,变异的方向是不定向的,病菌中原有抗药性的个体,通过抗生素的使用提高了抗药性个体的比例。

16.C,本题理解基因及其与染色体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动物细胞中有DNA和RNA,DNA由四种脱氧核苷酸组成,有四种碱基:A、T、C、G,RNA由四种核糖核苷酸组成,有四种碱基:A、U、C、G,两种核酸共有5种碱基和8种核苷酸,A项正确。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DNA中的四种碱基的排列顺序包含了遗传信息,当转录形成mRNA时,遗传信息也就传递给mRNA,B项正确。DNA为双链结构,DNA复制为半保留复制,染色体(没复制时一条染色体含一个DNA分子)是DNA的载体,体细胞中的染色体复制一次,细胞分裂一次,染色体数保持不变,细胞分裂n次,形成2n个细胞,其中有32P的细胞是2个,所以子细胞中32P标记的细胞占,C项错误。由于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对应几个密码子,所以tRNA与氨基酸种类数不一定相等,D项正确。

17.C,由未受精的卵细胞发育而成的个体中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一半;一个染色体组中不含有同源染色体,所以也就不存在等位基因;配子中含有正常体细胞中一半的染色体,例如四倍体的配子中就含有两个染色体组;普通小麦中含有6个染色体组、42条染色体,单倍体中染色体数目是正常体细胞中的一半。  18.D

19.C,噬菌体(细菌病毒)必须寄生于活细胞中,在普通培养基中无法获得,A项错误;无论保温时间的长短,35S标记的外壳无法入侵到细菌中,所以其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B项错误;对于噬菌体而言,S只存在于蛋白质中,P几乎都存在于DNA中,C项正确;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于细菌表面的病毒外壳与细菌分开,离心的目的是使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噬菌体,D项错误。

20.D,本实验属于探究性实验,实验假设可以是A项所述,也可以是“低温处理不能诱导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加倍”;本实验的因变量是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染色体的数目变化可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本实验中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是解离→漂洗→染色→制片;由于在解离过程中已经将细胞杀死,所以用显微镜观察时看不到一个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增加的完整过程。

21.C,由于图中有两种核酸DNA和RNA,DNA的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图中碱基有C、A、G三种;RNA的组成单位是核糖核苷酸,图中的碱基有G、U、C,有三种。

22.C,基因型为WwYy的个体自交,则其后代的基因型有9种,即WWYY(1/16)、WwYY(2/16)、WWYy(2/16)、WwYy(4/16)、wwYY(1/16)、wwYy(2/16)、WWyy(1/16)、Wwyy(2/16)、wwyy(1/16)。由于白色显性基因(W)存在时,基因Y和y都不能表达,则后代中W_ _ _的表现型均为白色,比例为12/16;wwYY、wwYy表现型均为黄色,比例为3/16;wwyy表现型为绿色,比例为1/16。则后代中共有3种表现型,比例为12︰3︰1。

23.C,方法1是诱变育种,其原理是基因突变;方法3是基因工程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由于导入的基因不一定表达,故所获得的种苗不一定能表现出目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

24.D,冠心病属于多基因遗传病,它是由多对基因控制的遗传病,患者常表现家族聚集现象。同属于本类遗传病的还有原发性高血压、青少年型糖尿病、哮喘、无脑儿、唇裂等。

25.A,BB个体是由两个B配子融合而成的,其频率为90%×90%=81%;bb个体是由两个b配子融合而成的,其频率为10%×10%=1%;而Bb个体是由一个B配子(可以来自母方,也可来自父方,有两种情况)和一个b配子(当B来自母方时,b来自父方,当B来自父方时,b来自母方)融合而成的,其频率为2×90%×10%=18%。

26.A 一个染色体组是由一组形态结构各不相同的非同源染色体组成,所以不含同源染色体,A正确;细胞中形态、大小相似的染色体不一定是同源染色体,如着丝点分裂后形成的两条染色体,B错误;单倍体生物有丝分裂后期细胞中可能含有同源染色体,如六倍体小麦形成的单倍体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C错误;马(二倍体)和驴(二倍体)杂交后代骡的体细胞中不含同源染色体,D错误。

27.C 孟德尔认为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A项正确;遗传因子在体细胞中成对存在,互不融合,B项正确;生物雌雄配子的数量不等,一般雄配子的数目大于雌配子。而且孟德尔认为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但没有提出雌雄配子数量相等的假设性解释,C项错误;遗传因子在配子中成单存在,即在配子中只含有每对遗传因子中的一个,D项正确。

28.C 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有一半来自父方(精子),一半来自母方(卵细胞),A项正确;受精作用的实质就是精子和卵细胞的核相互融合,精子和卵细胞的染色体会合在一起,B项正确;受精卵中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一半来自于父方,一半来自于母方,而细胞质中的遗传物质全部来自于母方,C项错误;精子和卵细胞中染色体数都发生减半,而结合形成受精卵后染色体又恢复为原来亲本体细胞的染色体数,D项正确。

29.D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说明基因、染色体在生殖过程中的完整性和独立性,①正确;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所以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同源染色体都是一个来自母方,一个来自父方,②正确;体细胞中基因、染色体成对存在,减数分裂产生的配子中二者都是单一存在,③正确;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分离,④正确,故D正确。

30.B,①、⑧花药离体培养形成的是单倍体植株,而不是二倍体,①正确、⑧错误;②、④四倍体的单倍体内含有2个染色体组,含有10对同源染色体,②错误、④正确;③、⑤含有2个染色体组的单倍体能进行减数分裂,形成可育的配子,③错误,⑤正确;⑥、⑦二倍体玉米的基因型是Aa,用秋水仙素处理后基因型为AAaa,产生的花粉有AA、aa、Aa,经花药离体培养得到的单倍体有AA、aa、Aa,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⑥正确、⑦错误。

31.C 生物体的性状由基因决定,并受环境影响,A项错误;一个生物性状可能由多对基因控制,B项错误;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C项正确;基因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或核糖核苷酸,D项错误。

32.B 磷酸、脱氧核糖交替链接构成DNA分子的基本骨架,A项错误;碱基对之间通过氢键连接,B项正确;DNA的基本组成单位是脱氧核苷酸,C项错误;由两条反平行的链组成,D项错误。

33.C 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为DNA,A项错误;35S、32P分别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B项错误;噬菌体在宿主细胞内完成繁殖,C项正确;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项错误。

34.C 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都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都发生在①过程,A项错误;4种雌配子和4种雄配子结合方式是16种,子代基因型有9种,B项错误;子一代产生的不同于亲本的类型(A_bb、aaB_、aabb)为3/16+3/16+1/16=7/16,C项正确。个体产生各种性状是基因和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D项错误。

35.C 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与性别相关联,称为伴性遗传,所以伴性遗传一般都和性别相关联,A错误;抗维生素D佝偻病为伴X显性遗传病,女性患者中杂合子的发病症状比纯合子要轻,B错误;色盲是由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而男性的X染色体来自于母亲,所以男性的色盲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C正确;人类和果蝇的性别决定方式都是XY型,D错误。

36.C A、XaXa(白雌)×XaY(白雄)→XaXa(白雌)、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A错误;B、XAXa(杂合红雌)×XAY(红雄)→XAXA(红雌)、XAXa(红雌)、XAY(红雄)、XaY(白雄),所以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B错误;C、XaXa(白雌)×XAY(红雄)→XAXa(红雌)、XaY(白雄),所以可以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C正确;D、XAXa(杂合红雌)×XaY(白雄)→XAXa(红雌)、XaXa(白雌)、XAY(红雄)、XaY(白雄),因此不能通过颜色判断子代果蝇的性别,D错误,故选C。

37.D  “在纯种暗红眼♀×纯种朱红眼♂的正交实验中,F1只有暗红眼”,说明暗红眼为显性性状,朱红色基因为隐性基因,本实验中正交和反交的实验结果不同,说明这对控制眼色的基因不在常染色体上,在性染色体上,AB正确;根据解析暗红眼为显性,正交实验中纯种暗红眼♀(XAXA)×纯种朱红眼♂(XaY)得到的F1只有暗红眼:XAXa、XAY,其中雌果蝇的基因型为XAXa,反交实验中纯种朱红眼♀(XaXa)×纯种暗红眼♂(XAY)得到的F1雌性为暗红眼(XAXa),雄性为朱红眼(XaY),C正确;根据C选项可知,正交的F1的基因型是XAXa、XAY,自由交配得到的结果是XAY、XaY、XAXA、XAXa,表现型比为1:1:2,反交的F1的基因型是XAXa、XaXa、XAY、XaY,表现型比为1:1:1:1, D错误。

38.C,A、在一个生物群体中,若仅考虑一对等位基因,可有6种不同的交配类型,A错误;B、最能说明基因分离定律实质的是F1产生两种比例相等的配子,B错误;C、鉴别一棵植物是否为纯合子,可用 测交法和自交法,其中自交法最简便,C正确;D、通过测交可以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种类及比例,但不能推测被测个体产生配子的数量,D错误。

39.C,根据染色体的形态可知,①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②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③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④是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细胞①中含有4对染色单体,故A错误;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没有同源染色体,故B错误;图③中含有2条染色体,说明该生物的体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因此细胞中染色体数目最多的时期是有丝分裂的后期,有8条染色体,故C正确;根据细胞处于的时期可知,四个细胞出现的顺序为①③②④,在精子和卵细胞的形成过程中都能出现,故D错误。

40.C,杂交育种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不同亲本优良性状的纯合子,子一代都是显性杂合体,子二代才出现相关个体,A错误;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了,B错误;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了,如果是隐性品种,直接可从子二代中选出;如果是显性品种,由于还存在杂合子,所以要连续自交,因此可从子三代中选出,C正确;杂交育种过程中子二代已经出现纯合子了,且随着自交次数的增加,纯合子的比例逐渐增加,D错误。

41.D,由实验(2)可知,乔化×乔化→出现矮化,说明乔化对矮化是显性,亲本基因型为Aa×Aa,蟠桃×蟠桃→出现圆桃,说明蟠桃对圆桃是显性,基因型为Bb×Bb,因此丙、丁的基因型为AaBb,丙丁后代出现两种表现型乔化蟠桃:矮化圆桃=3: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不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遵循连锁定律,即两对等位基因位于1对同源染色体上;实验(1)知,乔化蟠桃(甲)×矮化圆桃(乙)→F1:乔化蟠桃:矮化圆桃=1:1,说明两对等位基因中A、B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a、b连锁在同一条染色体上,故选D。

42.D,由表中数据可知,患病人数和不患病人数相比很少,说明患病很可能是隐性,A错误;甲病男性与女性基本相等,最可能是常染色体遗传,乙病男性多于女性,乙病很可能位于X染色体上,甲病和乙病遵循自由组合定律,B错误D正确;“甲病患者中有200个人为纯合子”可知,其他甲病患者应为杂合子,故推出甲病为显性遗传病,患甲病的人共有291+10+287+2=590(个),共含有致病基因200×2+(590-200)=790(个),调查总人数为291+150+10+4 549+287+13+2+4 698=10 000(个),因此致病基因的频率为790÷(2×10 000)×100%=3.95%,C错误。

43.C,由题意和系谱图可知I1和I2都是黑色应是A-B-,它们产生的子代有4种表现型,故它们的基因型应是AaBb,故A正确。要使III1aabb下褐色的小狗aaB-,必须让其与含有B-的雄狗进行杂 交,即黑色或褐色,故B正确。如果III2A-B-,因为其父亲是褐色aaB-,母亲是A-B-,而其同胞中有黄色aabb,故其亲本是aaBb和AaBb,III2应是1/3AaBB或2/3AaBb.III6是aabb,产生小狗是雄性概率是1/2,是红毛A-bb概率是1/2*2/3*1/2=1/6,共1/2*1/6=1/12,故C错误。如果有一只雄狗表现出与双亲及群体中其他个体都不相同的新性状,说明该性状是从来没有的新性状,则该性状由核内显性基因D控制,新基因的来源是基因突变,故D正确。

44.B,由F1黑身长翅果蝇彼此交配后代中既有黑身又有灰身果蝇,既有长翅又有残翅果蝇可知,黑身和长翅分别为显性性状;由上面分析可知,F1黑身长翅果蝇的基因型为AaBb,彼此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为A_B_、A_bb、aaB_、aabb,由于基因A具有纯合致死效应,所以其中基因型为AABB,AABb和AAbb的个体是致死的,所占比例为(AABB)1/16+(AABb)1/8+(AAbb)1/16=1/4;由上面解析可知致死基因型有三种;F2中黑身残翅果蝇基因型为AAbb(1/3)(死亡)或Aabb(2/3),其测交结果为2/3Aabb×aabb→1/3Aabb(黑残)、1/3aabb(灰残),所以表现型及比例为黑残∶灰残=1∶1。

45.B,基因型为bbii的黑色狗和基因型为BBII白色狗进行杂交,F1的基因型为BbIi,F1雌雄个体相互交配产生的F2中的基因组成及比例是B_I_:bbI_:B_ii:bbii=9:3:3:1,其中B_ii表现为褐色,bbii表现为黑色,杂合褐色和黑色个体之比为Bbii:bbii=2:1,B项正确,A、C、D项错误。

46. (1). 矮茎豌豆  (2). 高茎豌豆 (3).去雄 (4).授粉(传粉) (5).高茎 (6).3:1 (7)AA:Aa: aa=1:2:1    (8). 性状分离

47.(1). 常  隐    (2). AaXBXb  AaXBY    (3). 2    (4). 1/16

【分析】分析遗传系谱图可知,Ⅰ-1、Ⅰ-2不患甲病,生有患甲病的女儿,因此甲病是常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色盲是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

(1)由以上分析知,甲病是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

(2)由遗传系谱图可知,Ⅱ-7、Ⅱ-8均不患病,生了一个两病兼患的儿子,该儿子的基因型为aaXbY,因此,Ⅱ-7、Ⅱ-8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AaXBY。

(3)Ⅲ-10个体是男性色盲患者,色盲基因来自其正常母亲Ⅱ-7,Ⅱ-7的父亲Ⅰ-1是正常,Ⅱ-7的母亲Ⅰ-2必然是色盲基因携带者,故Ⅱ-7的色盲基因从母亲Ⅰ-2那里获得。

(4)Ⅱ-7、Ⅱ-8的基因型分别是AaXBXb和AaXBY,Ⅱ7和Ⅱ8再生一个孩子,患两种病的概率是:aaXbY=1/4×1/4=1/16。

48.(1)a  甲 (2)乙  2  (3)DNA复制   丙→乙  (4)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Ⅲ和Ⅳ

【解析】(1)图1是减数分裂,b从无到有再到无,表示染色单体;a发生减半,表示染色体;c加倍(复制),再两次减半,表示DNA。图2中甲是有丝分裂中期,乙是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2)图1中Ⅲ染色体已减半,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某时期,对应图2中的乙。图2中丙细胞移向两极的各为一个染色体组。 (3)图1中的数量关系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是间期DNA的复制。由Ⅱ变化为Ⅲ是减数第一次分裂,相当于图2中的丙→乙过程。 (4)图1中Ⅳ所示数量关系是体细胞的一半,可表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图1中细胞内不存在同源染色体,应是减数第二次分裂或结束后的细胞,是Ⅲ和Ⅳ。

49.(1)等位基因  基因突变  (2)纯合子  (3)S1S3︰S2S3︰S1S2=2︰1︰1 (4)mRNA和蛋白质   (缺少核糖体)无法合成蛋白质  (5)多样性 原材料

【解析】(1)烟草的S基因分为S1、S2、S3等15种,它们互为等位基因,由最初的S基因经基因突变产生。(2)依据“花粉所含S基因与母本的任何一个S基因种类相同,花粉管就不能伸长完成受精”,可知烟草不存在S基因的纯合子,(3)将基因型为S1S2和S2S3的烟草间行种植,S1S2为父本,则其产生的花粉为S1和S2,与S2S3产生的卵细胞S2和S3受精,产生的子一代为S1S2、S1S3;同理,S2S3为父本,S1S2为母本,形成的子一代为S1S3和S2S3,因而全部子代的基因型及其比例为S1S3︰S2S3︰S1S2=2︰1︰1。(4)基因的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环节。rRNA是构成核糖体的成分,当花粉管中的rRNA降解后,因缺少核糖体而无法合成蛋白质,这是花粉管不能伸长的直接原因。(5)许多植物具有与烟草一样的自交不亲和性,这更有利于提高生物遗传性状的多样性,为物种的进化提供更丰富的原材料。

50.(1)C 精子不能再分裂,不易发生基因突变

① 让突变体矮植株与高秆植株杂交

② 如果F1全为高秆,则可判断突变体为隐性突变。如果F1同时出现高秆和矮秆植株,或者F1全为矮秆植株,则可判断突变体为显性突变_

(3)①玉米雌雄同株异花,去雄操作简便;生长期较短,繁殖速度较快;具有容易区分的相对性状;产生的后代较多,统计更准确(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②AaBb  ③花药离体培养  秋水仙素

在陪伴中共同成长,在实践和思考中完善自我,用心倾听拔节声;学习习惯、日常行为,竞赛、自招、志愿指导,且行且钻研;细细品味教育教学之美,努力做个好教师,做最好的自己。

跨过那站着的前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刍议致死突变
哈尔滨市六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高一生物:生物的遗传复习训练试题
高考生物必备考点解析:孟德尔遗传规律
高考生物热点冲刺:专题14 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
基因在染色体上专题解析,寒假复习必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