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的祖先源自哪里?(一)

很多学科最初萌芽于人们对过去的追问,对事物起源的追问。人们会好奇,这条大河的源头是哪里,大海是怎样形成的,于是地理学便渐渐诞生了。人们会好奇人类是从哪里来的,于是生物学、人类学便渐渐产生了。人们会好奇,自己的祖先是谁,祖先的生活是怎样的,历史学就这样渐渐萌芽了。 追溯汉人祖先的源流,不必从近现代往上追溯,因为作为汉人这个族群的主体,在汉朝便已经形成了,在战国时代就已经基本诞生了。 因为秦的快速死亡,汉朝的兴盛,长久的中央集权,将这个帝国语言、生活习惯、风俗礼仪相近的大部分臣民集合成了汉人这么一个族群,而这个族群的语言、风俗习惯,在春秋战国500多年的大互动中就已经相互影响,趋于相近了。也就是说,秦汉的“统一”,加速了这个族群的成熟,是这个族群的族群认同和政治认同合二为一,更加稳固了。 换句话说,秦汉之际,汉人这个族群实体就已经实际存在了,汉朝仅仅是他的成长期,以及给了他最大的影响——名字。如果秦朝没有快速死亡的话,这个族群也许就是另一个名称,秦人,今天或许你我的身份证民族一栏就会是秦族两字了。

三皇五帝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群体毕竟是汉朝中后期才得了汉人一名,那么在汉朝存在以前呢,在秦朝,这个族群该怎么称呼?在春秋战国,这些语言相近、风俗习惯相近的族群,又该怎么称呼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可能要把话题扯到万里之外的欧洲了。 在欧洲的历史上,有一个族群名为日耳曼人,他们是今天英格兰、法国、荷兰、比利时、德国、奥地利、丹麦以及北欧各国居民的共同祖先。他们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生活在多瑙河以北、莱茵河以东、波兰以西的中北欧森林中。 日耳曼是罗马人对这个族群的称呼,最早来自于凯撒的《高卢日记》。也就是说,相当于东亚的汉宣帝时期,德国北欧地区的土著族群,才获得了日耳曼这个族名。 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凯撒时代之前,德国北部的这个族群称作日耳曼人。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像称呼日耳曼人那样,把汉代之前中原的主体族群也称作汉人吗?因为,虽然名称变化了,但是族群还是那个族群,为什么汉代之前不可以也叫汉人呢? 在名称变化的情况下,能用后来的名称称呼之前的实体,或能用之前的名称来称呼后来的实体,一言蔽之,前后期名称可以混用的,代表一种情况,那就是这个事物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日耳曼人得名之后,是那样一个族群,得名之前,也是那样一个族群,所以得名前后,都叫做日耳曼人,有何不可呢? 但是汉人得名之前,也就是汉朝之前,却不能叫汉人,因为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命名,还意味着族群实体发生了变化。 前面讲了,汉人这个实体在春秋战国时代已然形成,为什么这里又说发生了变化呢? 在秦汉之前,中原地区臣属于周的各个邦国都被称作诸夏,相对应的,不臣属于周的各个四方部落、邦国,被称作蛮夷戎狄。 诸夏,也就是各个夏人族群的意思,这个格式,与三庙、九夷、九黎、百越、百濮、诸申一样。前字为数量定语,后字才是真正的族名。也就是说,在汉人一词出现之前,汉人先民,是把自己的族群称作夏的。

中华民族

最早的华夷之辨,所用的名称大部分是夷夏,而不是华夷。春秋中的“内诸夏而外夷狄”,孟子中的“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论语中的“夷狄之有君,不若诸夏之亡也”,管仲“戎狄豺狼不可厌也,诸夏亲昵,不可弃也”。 但是现今我们熟知的是另外一个名称,华夏。它最早记载于尚书,“华夏蛮貘,罔不率俾”。左传中也有华夏一词,“裔不谋夏,夷不乱华”,“楚失华夏”。而当今世界,在汉族这个名称之外,在世界上通用的更是华人一词。 华又是啥意思呢?在尚书左传中有注疏云,“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有礼仪之大谓之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谁注的疏的呢,西晋的杜预、唐朝的孔颖达。这个注疏的解释,不说扯淡,那也是胡扯,是后人对上古族名的附会。 华夏到底是啥意思,其实想一下诸夏,想一下九夷百越,就能恍然了。夏就是中原族群的自称,当然追溯到上古的上古,夏最初是啥意思,就不重要了。总之,能被作为中原族群的自称,含义肯定是美好而大气的。 华呢,在华夏这个词里是前缀形容词,含义也是美好、华丽、大气之类的。连起来,用咱们现代白话来说,就相当于,牛比的夏。英语里也有一个类似的名称,Great British,牛比的不列颠。后世王朝为了吹嘘自己,也在国号前加了个大字,比如大元、大明、我大清、古人吹牛,咱虽为后裔,但讲述历史,还是低调的好,就不跟着祖先自我吹嘘了。 一个汉代之前,一个汉代之后,何以就一定要有夏人、汉人的名称区别呢? 一个汉代之前,一个汉代之后,何以就一定要有夏人、汉人的名称区别呢? 因为夏人并不等同于汉人,汉人是夏人的发展壮大,夏人同化、融合了周边的其他族群,才形成了汉人。

夏人最早的历史先不追溯了,单表周革商鼎,作为夏人族群的周、吕等关中各国,即姬、姜等大姓,在周的领导下,向东方封邦建国。召公率领部分族人就封于河北北部的燕亳之地,太公望率领族人就封于山东东部的齐地,周公旦的子孙率领族人就封于齐国之西的鲁西南之地,这三个是几十个姬姓姜姓邦国中,封建位置相对最远的邦国。燕国面对的是河北地区的戎狄,齐国面对的是山东东部夷人和胶东地区的莱夷,鲁国面对的是淮北地区的淮夷。 在周开拓东方的初期,中原腹地还遍布戎人,比如洛阳地区的伊洛之戎、关中西南部毗邻周原的允姓之戎、中条山地区的条戎、吕梁山的狐氏之戎、晋东南长治盆地的余无戎。到春秋初期,太行山区的戎狄部落还一度攻破卫国的都城,齐国趁机树起尊王攘夷的大旗。甚至到战国初年,中山国还是戎狄之国,隔开了夏人的燕国和赵国。 而在东方,周初,山东中东部遍布夷人的部族和邦国,淮河流域则分布着强大的夷人国家——徐国,以及臣属于徐国的淮夷各个邦国部落。 在南方,楚人虽然自认为是中原夏人一支南迁的后裔,但本身也被中原的夏人视为南蛮,更不用说鄂西北汉水中上游的庸人、鄂西南的三峡地区的百濮了。 但是经过周朝八百余年的扩张,这些族群都在渐渐的被同化而融入夏人。魏灭中山,晋与狐氏之戎通婚,晋文公的母亲是就来自于狐氏之戎的贵族女,秦攻西戎,将领地扩展到陇西,燕取辽东,却胡千里,同化辽东诸夷。齐攻莱夷,讲整个山东半岛纳入疆土。鲁交好于夷人之国莒,使其成为诸夏一员。楚则扩张的最凶猛,不仅南方的庸、濮被吞并,东方的黄国、徐国等淮夷诸国也被吞并,连吴越之地、吴越之民,也都纳入了楚国。 到了秦朝,五十万秦人南迁岭南,到了汉朝,秦人越人融合的南越臣民又被纳入疆土,为解决东瓯闽越的争端,汉武帝又把请求内附的东瓯之民迁移到江淮,在攻灭闽越之后,也将一部分闽越族人迁移到北方定居。 终春秋战国秦汉900多年的时间,戎狄蛮夷越等周边族群相继融入夏人族群,在接受夏人风俗利益、文字、社会制度的同时,也保留了部分习俗语言,影响夏人,从而形成了各个地方地域特色的风俗和方言。也就形成了一个以夏人后裔为大头,周边族群后裔为小头的全新族群——汉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到底德国人是西藏人的祖先还是西藏人是德国人的祖先?
东夷人的老祖先逄伯陵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山东人祖先是东夷,身材高大的秘密藏在一个汉字里
义渠国与汉人
何德章:汉族族称的出现与定型
房子和蒙古人不同的瓦剌人如何崛起 这要感谢战争带来的三个族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