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石蛙的养殖技术

扶持计划:1、短平快养殖项目,主要养殖石蛤(户主意见);2、通过程序已经列入低保户扶持,确保了温饱,应该进一步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医疗、新农保,确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3、确保教育促家庭发展,以鼓励在读学生树立向上进取精神形式,促使贫困家庭通过获取较好教育提高工作和适应社会能力、脱离贫困;4、三年内新建红砖瓦房80平方以上(3万元度)。

 

一、养殖项目

 

(一)可行性

1、优势:禾石坑地处万绿湖纵深地带、林区,气候温和,环境优美,自然物种丰富,石蛤自然生长良好;万绿湖旅游景区日益繁荣,对绿色有机的客家食物需求量大;石蛤野生资源贫乏;石蛤可长途运输、销售季节机动、存栏时期机动;已经形成销售市场,市场价格较高,利润较高,竞争对手少;关键是短平快,合适该家庭实际。

2、威胁:没有合适的有使用权的用地,技术不成熟,缺乏经验,交通偏远,缺少产销信息,家庭技术劳力少。

 

(二)养殖技术

1、石蛙的生物学特性

石蛙(棘胸蛙)又名石蛤、石鸡。喜欢栖息于山溪、沟汊及其它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下雨前后爱跳跃,可跳80cm高,但驯养后则跳不高。石蛙体形扁平,头偏小,嘴宽且秃,与普通青蛙有很大区别。眼大凸出,夜间对着光线,似夜明珠般闪闪发光。前肢短粗,后肢长而粗大,趾间有蹼。石蛙的体色有好几种,最常见的为黄褐色。成蛙一般体长10~20cm,体重250~350g,最大的可达500g。石蛙生长水温为12~24℃,最适温度为18~22℃。其蝌蚪期食浮游生物,成蛙主要食昆虫类。人工养殖可投喂蚯蚓、蝇蛆和配合饲料等。当饵料不足时会出现大蛙吃小蛙的现象。当温度降至10℃以下时,石蛙开始潜于水底或水中杂草间冬眠。温度回升至10℃以上时,冬眠结束,开始摄食活动。

2、蛙池的建造

蛙池应建在水源充足,水质清凉无污染,洪水不淹、旱天不干,阴凉、潮湿、安静的地方。池边种树遮荫,落叶可供蛙隐蔽冬眠。

结合实际利用有长流水源的山坑、沟渠,因投入问题,首期不建池塘。

1)成蛙池

蛙池呈长方形,周围建墙,墙高1.5m左右,池与墙之间留有陆地。水面与陆地面积之比为1∶2。每口蛙池池水面积40m2左右,池深0.5~1m,池底稍向出水口方向倾斜。池两端设进、出水口。水边的陆地种树遮荫。

结合实际利用山坑,就地取材,适当围栏,方便管理和防盗。较粗放管理。关键预防天敌。

2)幼蛙池

池面积只需成蛙池一半,其余要求与成蛙池相同。

结合实际用塑料布组合垫底,胶质网围护,防止天敌侵害。也可在坑渠半散放。

3)蝌蚪池

池面积10~15m2,池深0.5m。池壁和池底用水泥抹平,池底略倾斜,池端设进、出水口。池岸坡度要缓,以利于蝌蝌休息和变态后的幼蛙登陆。

结合实际用塑料布组合垫底,胶质网围护,防止天敌(蛇、鸟、野蛙等)侵害,精细管理。也可选择家庭室内育苗,方便管理,待成熟至幼蛙时放养至坑渠。

3、石蛙的繁殖

    种蛙的选择

石蛙经过一年的饲养,达到性成熟。选择体重250~400g,无伤无病者作为种蛙。一般采用自然繁殖法。雌雄比为2∶1。雌蛙体型较宽,前肢短小,腹面细嫩光滑。雄蛙体型较大,前肢短粗,强壮有力,趾上及胸部有黑色小突出物,用手摸有明显感觉,可以依此区分蛙的雌雄。

结合实际人工捕捉自然野生种蛙,选择优良健康种蛙。

    繁殖

石蛙一般从5月上旬开始产卵,直至9月底结束。5月下旬至6月下旬为盛产期,产卵期水温为18~22℃。性成熟的亲蛙在繁殖季节发出求偶的鸣叫声,借以招引对方。接触后双双抱对,雄蛙伏于雌蛙背上,雌蛙产卵后雄蛙即迅速射精于卵子上。一次产卵时间随产卵量的多少而异,一般10~20分钟。产卵量随雌体大小而异,一般2300~4000粒。石蛙的卵呈圆形,动物极为黑色,植物极为白色。卵径1.3~1.5mm,卵外有胶质膜,卵产出后,吸水膨大,可达原卵径的2~3倍。其膜相互连接成片状粘附于蛙池的两壁。卵刚产出时,有的动物极在上,有的植物极在上,待转位后,才全部是动物极在上。若还有植物极在上的,则为未受精卵。受精率一般可达90%以上。

    孵化

蛙卵不能在土池中孵化,以防蛙卵跌落池底被泥土覆盖而造成胚胎死亡。孵化池面积不宜太大,一般4~5m2。池深80cm,水位控制在70cm。放卵密度为每平方米1000粒左右。孵化时间的长短受水温、天气的影响而稍有不同,天气好孵化就快,反之则慢。一般2~3天可孵出蝌蚪。刚孵出的蝌蚪很小,呈舌状,3~5天后变成头大尾小的蝌蚪。刚孵出的蝌蚪怕激烈振荡,要尽量保持孵化环境安静。当饵料充足营养好水温在19~21℃时,蝌蚪经40天左右长出前足,至70余天变态完毕。

4、石蛙的饲养管理

1)蝌蚪的饲养

    管理蝌蚪个体小,体质嫩弱,对外界环境和敌害的抵抗能力差,因此必须加强蝌蚪阶段的精养细管,以利于提高成活率。刚孵出的蝌蚪,经2~3天后腹部的卵黄囊消失,开始喂食。开口饵料可用熟蛋黄和豆浆,每4000只蝌蚪每次喂蛋黄1只,每天2次。5天后可喂配合饲料。投饵量随蝌蚪的生长而逐渐增加。投饵时,饵料可直接撒于水面。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放养密度要合理,放养量随蝌蚪的不断长大而减少。一般孵出后10天的蝌蚪每平方米水面可放养800~1000尾,15天后的蝌蚪每平方米水面放养600~800尾。蝌蚪饲养阶段应坚持早晚巡池,经常清除野蛙、水蛇、野杂鱼和鸟类等敌害,并随时加注新水,保护蝌蚪安全生长。2.幼蛙的饲养管理蝌蚪饲养70天变态完毕,长出四肢,成为幼蛙。由水生变为水陆两栖,移入幼蛙池饲养。幼蛙池水深50~60cm,每平方米水面放养200~350只。增加水蚯蚓、蝇蛆、红虫等鲜活饵料,也可适当混入配合饵料进行投喂。每天早、晚各喂一次。还可以在水面上装诱蛾灯,夜晚诱蛾作为蛙饵。随着蛙体长大,跳跃能力增强,放养密度要逐渐减小,不断移入成蛙池中饲养。

2)成蛙池的饲养管理

    成蛙池每平方米水面放蛙20只左右,水深0.5~1m,池内放水浮莲等水生植物供栖息、产卵。坡地挖些洞,池面盖板,供栖息过冬。池边种葡萄、搭瓜棚、种树等遮荫。商品蛙要给足饵料。要经常清除池中的杂物泥土和残饵,疏通进出水口,保持水质良好,清凉无污染。石蛙是以动物性饵料为主要摄食对象的大型蛙类。在成蛙饲养过程中,饵料鲜活、充足,则生长快,饲养周期短,商品率高。因此在成蛙养殖阶段,必须保证足够的蝇蛆、蚯蚓和昆虫等供食。投饵量视季节和蛙的大小而定,春末夏初以及秋凉时节,蛙的食量大,投饵量一般为体重的10%~15%。盛夏至初秋,蛙食量减少,可适当少投。投喂活饵料的大小应以蛙能吞食为宜,每天投喂一次,下午5~6时投喂。饵料应投在固定的食台上。食台可用木板制成,一般长1.5m,宽1m,放在池中,水深不超过食台为宜。每半月进行一次食台消毒。从蝌蚪变态成幼蛙开始,饲养5~6个月,体重可达250~300g,饲养8~10个月,最大体重可达450~500g。石蛙一般150g即可上市。不论是蝌蚪池、幼蛙池还是成蛙池,放养前都必须清池消毒,彻底消除池中蚂蝗、水蛇、鼠等几大敌害。养殖过程中还要坚持每半月进行一次消毒,防止病害发生。消毒药物有:生石灰、漂白粉、硫酸铜等,选其中一种药物全池泼洒进行消毒。

3)石蛙的病害及防治

    石蛙的病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发现病蛙应及时隔离治疗。

    寄生虫病:寄生虫主要寄生在蛙的消化道、肌肉、皮下组织等处。

    防治:主要注意水质与饵料卫生,也可定期在饵料中添加磺胺类、抗菌素和呋喃唑酮类药,以驱除肠道寄生虫和抑制病菌生长。对体表寄生虫可用05ppm的晶体敌百虫浸泡驱除。

    红腿病:该病也称败血症,是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疾病,病因多为外伤后感染嗜水气单胞菌而引起。病蛙的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点状充血,常低头伏地,活动缓慢,不摄食,属传染性疾病。

    防治:此病应以预防为主,经常注意水体和饵料卫生,尽量减少机械性创伤。可用生石灰全池泼洒,以抑制水体中病菌扩散。对病蛙可用3%的食盐水或20%的磺胺类药液浸泡10分钟。或用磺胺噻唑3g,拌入1kg饵料中投喂。

    烂皮蛙:该病又称脱皮病和维生素缺乏综合病。发病初期,蛙体背皮肤失去光泽,粘液减少,湿润度减低,并出现干燥的白花纹。视力下降,严重时出现白眼珠,形成瞎眼病。防治:此病在防治上应加强饲料营养。如食物主要以昆虫为主,应在饵料中添加一些维生素A、B、C等,同时用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

    肠胃病:病蛙开始栖息不定,东爬西窜,游动缓慢,喜欢钻泥。后期平躺在池边和浅滩,不怕惊扰,瘫软无力,全身浮肿,捕捉它时缩头弓背,伸腿闭眼,此病多发生在4~9月份,传染性强。

    防治:坚持每天清除食台上的残饵,洗刷食台,定期消毒。发病季节定期用庆大霉素全池泼洒,也可用消炎药制成药饵投喂。

    歪头病:该病是由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感染引起,该菌直接破坏脑神经,造成神经错乱,产生歪头。患病蛙在水中不停打转,其头向左或右歪转。病蛙死亡率不高,摄食量减少,若不及时处理病蛙,传染很快。

    防治:可用50ppm的福尔马林浸泡池子24小时,适当控制放养密度,蛙池定期用高锰酸钾消毒。可每月用磺胺类药6~10片拌1公斤饵料投喂。及时处理患病蛙。

4)石蛙的冬眠

    石蛙的冬眠期一般在11月至翌年的2月,冬眠期应注意以下几点:控制水位,以防天气突变引起池水温度剧变,池面盖板,有助于水温升高,池底应加厚落叶,以便于冬眠。

5、饵料的培养

1)蚯蚓:培养为主。

2)蝇蛆:培养为主。

3)昆虫:可培养可诱捕。

 

(三)用地和选址

由于本小组集体土地少,可养殖适宜山地少,所以必须谨慎择地,申请用地,并依靠村集体低价租赁集体山地养殖;选择长年有水源、野生石蛤适宜生长的地方,减少失败风险。

 

(四)技术支持和后期保障

联系政府服务机构、社会养殖场;跟踪养殖动态,及时提供最新最实际技术支持;可持续发展,扶持启动资金和持续发展资金,解决短期资金困难;跟踪市场供求信息,确保畅销、销售利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您详解蛙类养殖过程中一些病害防治方法
青蛙应如何养殖?青蛙都有哪些常见的疾病,应如何防治?
青蛙养殖技术及青蛙常见疾病防治技术
蟾蜍的养殖与加工技术
牛蛙养殖技术
山区石蛙生态高效养殖技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