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七章 心理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七章  心理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
 
 

   精益求精的医学和有一定思想深度的医学,必须扩展到相邻的其他科学领域。心理医学是在学习、研究和吸取了各相关科学的先进思想、理论、学说和内容后、博采众长,发展起来的医学。因此,可以说是属于边缘型的医学科学。为此她与各相关学科有密切的关系。一个高层次的科学,其最重要的是其科学思想,尤其是哲学思想。科学不仅要解释说明已被发现的客观规律,还要预见尚未被发现的规律,预见未来的的发展方向和可能出现的规律——即,科学不仅要说明现在,更重要的是预测未来。任何一个高层次的科学家,也必须是一位思想家、哲学家。

 

                                                                                   第一节   概述

 

                                                                                 一、科学的历程

 

       ㈠最早出现的科学是综合性的科学

原始时代的古人并不知道什么叫科学;但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的发展、社会的形成、

人们实践经验的积累,这时抽象思维开始出现和发展。当这些思维变成知识,科学就孕育了萌芽。随后,知识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人们又开始对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总结和分析,从中找到了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然后再把实践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最终形成了科学。那个时代的人们用这种唯一的、综合性的科学来解释说明所有自然的、社会的种种万事万物以及人类自身的思维活动和心理现象;用这种科学来指导生产的、和社会的实践。在古代最早出现的和较完整的科学是哲理科学,也就是探讨心理现象的科学出现得最早、最古老;在中国有孔子、孟子、老聃、荀况、王充、范缜;在西方有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德漠克里特。

    ㈡科学发展的历程:合——分——合……。

古老的科学是综合性的、一体化的。随着生产的发展,科学的内容不断丰富充实,知识和学问不断扩大和深化,门类渐多;这时就出现了科学的分类。以后科学的门类越来越多,就又出现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大范畴的分类。西方进入17世纪以后,发生了工业革命,自然科学获得突飞猛进的飞跃发展,实验手段的深化,使自然科学发生质的飞越。这时的科学有客观实验的依据和数据,可以检验,可以重复,代替了任何臆测和纯理性的推论。与此同时,社会科学也在同步发展。

当时代进入20世纪,尤其是20世纪的下半个世纪、直到最近的几个十年代,科学发展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门类越来越多,技术越来越高;尤其是电脑的发明和进步,一代精于一代,信息巨大积累;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形成,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渗入到各个学科,单一的学科已很难解释新出现和新发现的种种事物的本质、和推动、指导事物向新的方向发展。现代的科学,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这时就出现了一种更新型的、边缘型的杂交科学。杂交的科学具有更强大的活力。今天,好多边缘科学,其学说、理论往往包含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两大内容;有些科学已很难说其究竟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今天的科学又从分进到综合;这是一种新的综合,与原始的、单一的合是完全不一样的合。综合不是混合。独立的科学依然存在。个性是科学的灵魂。

    ㈢心理科学的发展历程

心理学的萌芽最早存在于哲学和社会学。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内容的增多后,方渐渐形成独立的心理学;因此,最初的心理学来自哲学和社会学。随后又经过长期的发展,到1878年,从德国的冯特起,心理学方开始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和手段来进行研究,来进行实验,从而出现了一种崭新的心理学,并被称之为“科学心理学”。20世纪的心理学像同时代的其它科学一样,进入了快速的发展时期;随之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学说和学派、形成各个分支心理学。这样一来,使原来是综合一体的心理学,分出了好多形形色色自成一体的心理学。心理学从合走向了分。现今,各科分支心理学,用各自的观点,建立各自的学说和理论、去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和进行实验和实践。当前的心理学分支有:生理心理学、神经心理学、认知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包括工业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组织管理心理学、商业心理学、军事心理学、儿童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等)变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等,等等。心理学的学派也有:构造主义、行为主义、格式塔,人本主义以及极有名气的精神分析学派……等等,等等。

心理学出现了众多的分支,这一方面说明心理学在生气勃勃地发展,但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偏视偏见的副作用;而另一些实用主义者的观点、行为,断章取义地运用心理学原理,又会降低心理学的科学性和理论向纵深发展。到处滥用心理学(如不科学、不适当的心理测验、心理咨询等)则又会降低心理学的科学性和威信,从而阻碍心理学的发展。

今天的心理学同样在经历一个由合到分,再从新到合的过程。今天的心理学必须从新的高度、新的层次进行审视、进行开拓、研究、发展。新的心理学必须通悉心理学的发展历程,熟悉、了解各个分支心理学的发展由来及其相互间的发展关系和特点。

    ㈣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学发展经历

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学在18世纪就已经出现,发展至今已有: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临床心理学、病理心理学和心身医学;其学派有: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动力学派、心理生理学派和行为医学。上述的学科、学派相互间都有关联和影响;按其发展的年代顺序大致如下:

1,  1852年德国的Lotzi BH在科学心理学建立以前,首次就以“医学心理学”命名他的著作;此后医学界就出现了医学心理学的概念。

2,  1879年德国,在莱比锡大学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由此而诞生了科学心理学。

3,  1896Witmer L第一次创建了“临床心理学”;同时代(19世纪末——20世纪初)弗洛依德创立了精神分析学派,同时发表了他的影响很大的《梦的分析》一书。

随之又出现了心理动力学派和心理生理学派。

4,  19世纪30年代美国成立了“心身医学会”;苏联发展了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

上述学科、学派的学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就开始对我国心理学界发生影响;其中尤其是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在50年代对我国的影响极大;相对来说,其它的影响就小得多了。直到近一、二十年代,方又重新开始发生影响;在医学界首先是对医学心理学掀起了学习的热潮,心理学界则将医学心理学作为她的一个重要分支;随之,心身医学、临床心理学,也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医学界对心理学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关心,是与医学模式发生转变有关。也就是说在生物医学模式时代,对心理学有所涉及的只不过局限在精神病学、精神病科和心理学界内。而且其理论、学说涉及的范围、领域也很局限;当时的心身医学论述的疾病范围很小,仅指七种经典的心身疾病而已。当医学模式发生转变,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后,心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骤升。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深化,医学已感到原有的医学心理学已难以解释和解决新出现的医学新问题;原有在内科领域应用的的心身医学也已过分狭窄;在此形势下,“心理医学”的思想开始了萌芽。心理医学从上述学科、学派中吸取养料和精华,删除过时的观点和内容,增加、补充和发展新的内容,提出新的理念和观点,形成自己独特的体系,成为了一个崭新的学科。

 

                                                                          二、科学的共性与个性

 

今天的心理学虽已产生和形成很多独立的分支学科;但从总体看,分支相互之间仍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着共同的“血缘”。现今的心理学已经是一个极其庞大、复杂的体系,整个心理学及其分支都受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的影响而有着共同的脉络,这就是说现代所有的学科都有大量的信息,都是一个系统工程;但虽都是极其庞大复杂,可都严密严谨,系统有序。因此可以说,这就是今天科学的共性。

共性是科学的一般规律。但只有共性而没有个性的科学是没有活力的。个性才是科学的灵魂。只有共性没有个性的科学,是“八股”科学,也就是说这种“科学”只有空洞的理论,只能泛泛而谈……而缺少实质的内容,不能解决任何实质性的问题。

另一方面说,科学的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的,今天的科学既要从属于总体、符合总体方向的规律,又必须要有自己的个性,这样的科学才能有巨大的发展前途。心理医学将遵从这一规律和法则去开创、去发展自己的远景。

 

                                                                          第二节  心理医学本身的特性

 

心理医学本身是医学,按照习惯的说法是属于自然科学。但心理医学是在现代——即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中诞生和成长起来的医学科学,因而她也具有现代科学的特征。现代的任何一种科学,自然的和社会的意识及其规律、法则都必须具有。心理医学就是在吸取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有关成就、融入自身而发展起来,`因此心理医学既与自然科学中的医学、生物学、人体科学密不可分,又与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心理医学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交的边缘科学。她除了医学本身的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的特性:

 

                                                                   一、与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紧密相连

 

㈠与社会学的关系

心理医学是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时代产生的医学,因此社会的因素在医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社会学中与医学有关的理论也就成为心理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是社会的成员,是社会中一个基本分子,人的活动既影响着社会的整体,而社会的整体反过来也影响着人。所以社会中发生的任何事与任何活动都无不无时无刻影响着人的心理、情绪与行为。社会中有着各种各样的人,每个人都在社会中占有一席之地——用社会学的术语来说,就是每个人在社会中都扮演一个特定的角色。用这一概念,引伸到医学中:在医学领域中,人的角色就是病人与医生。虽然研究这些角色的特定含义与特性是社会学的任务,但由于这些角色会影响到医患的关系,影响到医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健康和社会的健康保健,影响到医疗的行为和效率,因此研究和重视医疗中的角色也就成为医学的一个任务和内容。

人间关系、人群团体、社团职业等也是社会学中一项重要内容,而这些内容又对人的心理状态、心理平衡、心理应激、心理挫折有着重要的影响,对人的心理健康、心理护理更有着密切关系;这些都是心理医学必须关注和不可缺少的一些研究对象和内容。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这里仅仅只是举例加以叙述。所以掌握与学习、了解,与医学有关的社会学内容和学说,对心理医学的发展和实践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㈡与人文科学紧密相连

人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以及人与人间存在的人间关系,对于所有的人来说都无一例外。这是人的共性。但又由于每个人的文化程度、行为爱好、素质品行、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等都各不相同、千差万别,所以人与人间存在明显差别。这就是人的个性。人的个性对人的心理素质、人的基本需要和需要的层次以及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着不同的影响和产生不同的后果。研究人的个性应该是人文科学的内容;但人的个性同样与医学、与健康和疾病有密切关系,尤其是与心因性疾病和心身疾病有着重要的关系;因为人的心身健康或心身疾病与人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文化程度、个性修养、素质、嗜好、爱好等等内容有关。因此,心理医学也必须同时关心与研究人文科学。

㈢与哲学的关系

由于“心理”是心理医学的重要核心内容,而最早论述和研究“心理”问题的是哲学、心理学也来自哲学,所以医学要研究“心理”,就必须要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和心理现象学说的根底基础及其渊源,就必须学习、熟悉和了解研究哲学。

 

                                                                          二、与人体科学有重要联系

 

由于人体科学研究的中心是“查明人脑运动和神经传递信息的机制”,而这又对阐明人的心理现象、思维活动、意志意念的深层机制和潜在的能量以及探索“心灵、灵感”的本质有着重大的意义,对心理医学探索、研究心理的能量、心理信息的载体、“心理力”以及发掘“人体潜能医学”都具有极大的帮助。

人体科学认为,心理、意念的能量力,涉及到当代高能物理学的范畴;如果这一力学能够建立,那么在医学中医治癌症一类的疾病将获得强有力的武器。而且这对上海癌症俱乐部好多癌症成员,用意志战胜了一大批用抗癌药物难以治愈的癌症的机理解释,得到了理论上的支持。如果人体科学能获得这一成果,医学也必将会在发掘人体潜能和提高人的智力方面得到巨大的帮助和获得进展。因此心理医学对人体科学的发展有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这一课题的研究,探索自己的理论学说,壮大自己的队伍。心理医学希望能从自己的工作中为人体科学的研究、发展积累有用的资料。

 

                                                                   三、心理医学是边缘型的医学科学

 

心理医学是医学。医学原本是属于自然科学范畴;但现在的心理医学加入了大量的社会科学的内容,因此已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科学。而且,心理医学除了研究医学任务以外,还将加入人体科学的探索与研究。所以,现在的心理医学是横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科学之间的科学,也即所谓是一种杂交型的边缘科学。

 

                                   第三节 与心理学的关系

 

                                                                                       一、概述

 

       心理医学属于医学而不属于心理学。但,由于“心理”属于心理学范畴,心理医学之研究“心理”,最初又来自医学心理学,而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所以心理医学与心理学有着渊源的关系。虽然现在心理医学中有关“心理”的概念、含义与内容都有了新的发展、有自己特定的含义,但基本的和成熟的原理、概念仍来自心理学,所以也包含有心理学中的心理含义。因此心理学也是心理医学的基础必修课。

  由于历史的原因,心理学曾在我国被斥之为唯心的科学而被排斥在科学殿堂之外;因而至今人们不仅仍缺乏科学心理学的知识,而且也缺乏心理学的常识。医学是一门知识面极广泛的科学,一个医科大学的学生必须修读完30——40余门学科,其中包括医用生物学、医用物理学、医用化学……等等的医用基础课,然而就独缺“医用心理学”。因此,在现代医学模式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时代,不仅是医学生必须修读心理学,而且在职的医生也必须补修心理学。为此本书在讨论这一节题目时不得不先扼要介绍一下心理学的内容概要。

 

                                                                二、心理学的主要内容简介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是人的“心理现象”(不研究“心理”的本质,更不研究“心理”的能量)的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其最重要的基础内容有两大部分:

㈠知、情、意心理过程

①知

知,就是研究人是怎样从客观世界获得认识的具体步骤和具体的机理,也就是研究人是怎样获得客观的信息进入人的大脑储存备用的。知是心理过程最主要、最根本、最基础的过程,是通过人的感官由外界存在的作用物刺激后发生的;也即是通过眼看(视觉)耳听(听觉)手摸(感触觉)鼻闻(嗅觉)来获知客观世界的大量信息。有了这些信息人才知道客观世界的存在并初步认识了世界。

心理学中的“知”主要是研究信息的本质及接受信息的机理。例如,研究:视觉器官接受光的机理及光信息的本质(光的物理特性);听觉器官接受声的机理及声信息的本质(声的物理特性);嗅觉器官接受空气中有嗅味的气体机理及这些气体物质分子信息的物理特性(心理学对嗅觉的研究和/或对额页的研究最不完善);手等触感觉器官接触各种物体时接受物质三态的信息机理以及物质三态的物理特性:软硬度、温度、流动性等等信息;以及人体的本体觉等的机理。

心理学中的“知”就是研究各种物质信息、信号如何进入大脑以及如何被辨别而获得“知”这一心理现象的全部过程及其机理。这一研究告诉我们,人如果失去感觉器官或环境中失去光、声等刺激作用物,那么人就无法获得信息,人就失去了知觉;人没有“知”的心理过程,就很难再有“情”、“意”的发展和进入更高层次的个性心理的发展。(但近代发现先天性的聋哑人和盲人同样有很高的智商、智能和技能,他(她)们是怎样获得光、声等信息、信号的机理尚有待科学界去进一步探索、研究;这里也给我们发出了一个启示:人类还有巨大的潜能有待于去进一步研究发掘)。`

②情

情是知进一步发展的心理过程。情是大脑神经细胞在获得大量“知”的信息后,进行进一步加工综合分析后产生的心理过程;情是可以通过表情肌反应的初级心理现象。所以情有明显的外显性。情,当它能被他人观察到表情肌的变化和被发现语声语调变化时则称之为情绪;不外显、不被发现变化但有内在感觉体验的“情”称之为情感。情是在知的基础上内在发生发展的,是随着知的不断积累、完善、扩大而相应不断地更新、丰富和深化。一旦情稳固地建立后,就可独立存在和发展,相对地不再受知的影响。

③意

意是情进一步转化和发展。凡生物都有“知”,动物都有“情”,但“意”则是高等生物——人类才具有。意志、意念均为“意”。意志、意念的外在反应表现是人的行为和行动。行为作用于客观世界,就会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动和变化。

不通过外在的行动行为的意志意念,而能引起客观事物变动和变化的意志意念(例如世界上多种媒体报道的“意念断物”“意念移物”),究竟是不是存在,和其本质机理究竟是什么?其“力”属于何种力学范畴?这是属于人体科学研究的范围了。

㈡个性心理

知、情、意的心理过程是人心理现象的共性内容和过程。人一旦有了知情意的心理过程的发生、发展的基础后,方有可能进入个性心理过程的发生和发展、和形成人独特的个性。人的个性种类又如万花筒一样:千差万别,色彩斑斓、纷繁。共性是抽象的,个性是具体实在的。个性心理的内容有:

①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兴趣以及理想、信念、世界观。

②个性的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人的个性形成经历好几个阶段:少儿阶段、青年阶段直至成年才最后形成。心理学研究人的个性有丰富的学说和派别。研究人的个性也就是研究人的一般心理。

  心理学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主要内容图示如下:

                               

                    心理过程 |      

                       |              

            心理现象 |

                     |          个性倾向性

                    个性心理 |

                               个性  特征 

 

                                                                三、心理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医学与心理学的关系在概述中已经提及,本段进一步予以论述。本书的命题——心理医学——概念,最初来自医学心理学的启发,而医学心理学是属于心理学的分支;因此从这一渊源关系来说心理医学与心理学有密切关系。心理医学中的“心理”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自然科学中的含义,一是社会学中含义;后者主要是心理学的内容。与心理学关系尤其密切的是关于个性心理,人的个性心理特性与人的健康、疾病有着极其密切关系;其次,心理学中的情绪学说也是心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内容。心理医学中的心因性疾病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中的主要病谱、病种,这类疾病的病因中有关心理功能的紊乱、障碍,心理情绪挫折,生活变故事件等概念和学说也来自各个心理学的分支;而且心因性疾病中一个发病率不断扩大的心理症,其病因中深层次的根源更涉及到患者幼年、童年、和青年时期的心理发育成长过程及这些过程中的挫折事件,有时还需作各种心理测验。这些都说明心理医学与心理学有相当密切关系。现代医学、现代的医学生、医生都必须具有丰富的心理学知识以及熟识与医学有关的各个心理学分支学科。

 

                                                                   第三节  与临床心理学的关系

 

                                                                                               一、概述

 

        临床心理学是1896年首先由Lightner Witmer创立。钟友彬氏认为“临床心理学……着重在行为方面的问题,和医学尤其是躯体病的临床医学没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钟友彬《心理与疾病》P91993。)。心理医学属于临床范畴,所以心理医学与临床心理学也就没有十分密切关系。笔者早年主编的《实用临床心理医学》也与临床心理学无关。但是,由于实用临床心理医学,如果去掉“实用”两字,那么它与临床心理学只有一个“医”字之差,因此,常有人这两者误解为同一学科。其实,两者的内涵、性质完全不同。现在《实用临床心理医学》已发展为为《心理医学》,基本已不会再有混淆;但由于有历史关系,故仍将两者的差异之处予以介绍。

 

                                                                    二、两者的学科范畴不同

 

心理医学是医学的分支,其本身就是医学,所以与临床医学有密切关系;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分支,除与精神医学有关系外,与绝大部分的医学临床无多大关系。

心理医学所以强调“心理”,其重点在于与医学、医疗以及与健康和疾病有关的、起到重要作用的“心理”和心理问题,也即只是强调与医学有关的心理和心理问题和论述研究心理在心因性疾病中的作用与地位。

临床心理学则只是研究论述医学中精神医学部分的疾病,而且其重点只在于这些疾病的心理诊断、心理咨询、心理测验与心理治疗。所以临床心理学的主要部分是心理学而不是医学,是心理学的分支,而不属于医学。近年出版的《临床心理学》(原著:美国D·P

Saecuzzo & R·M Kap-Lan 。黄玉衡等译,张伯源校)写道:“临床心理学不能完全与医务工作者划等号”,这更说明该书不是医学。该书有自己的内涵,是属于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应用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郭念锋编著的《临床心理学导论》(心理学函授大学教材,1986)中对临床心理学的定义说:“;临床心理学属于应用心理学范畴……在人类社会所有领域中凡是涉及到人的精神健康的事都是临床心理学要做的事”;郭氏还引证美国心理学会的意见说:“临床心理学的出发点和原则不应属于心理学以外的其它学科”。由此可见,国内外的临床心理学家都明确表示临床心理学是心理学,而不是医学。郭氏还对日本在二战后,其临床心理学的发展跨入到各个领域的情况以及其应用方面的内容列表如下:

                                                                 诊断

                                                 诊断治疗 |                        

                               |            治疗

   |             劝告

   |          | 访问教师

                   临床心理学 |              | 异常指导

   |             职业指导

   |         人事管理

   |              | 广告宣传

   |   司法犯罪   |         

                                                                        社会福利     

 

        从以上所述,不难看出,临床心理学的临床概念与临床医学的临床概念完全不在一个范畴之内。因此,临床心理学不仅不能等同心理医学,而且也不同于医学心理学;所以郭氏也反对国内外有些学者把医学心理学看成为临床心理学。

虽然临床心理学与心理医学并无关系,但由于前者在发展历程中对医学——主要是对精神医学有很大的影响,而且其本身也在不断发展演变过程,因此仍有值得借鉴和学习之处而有相对的关系。本文之所以强调两者间的区别,目的是为了澄清误解。

 

                                                                    第四节  与医学心理学的关系

 

心理医学是在学习研究医学心理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两者间有密切关系;但心理医学一旦独立发展后,已形成完全独特的的体系:有自己的理论、理念和个性。所以现在已经完全不同于医学心理学。而且,还由于近几年来,在医学心理学界本身出现了分歧,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因此必须把两者的关系作进一步的述说。

 

                                                                一、国内学者对医学心理学的评论

 

陈仲庚氏在他著的《实验临床心理学》一书中对医学心理学的评论时说:“医学心理学这一名称在国内外的应用都缺乏一致性,研究者都常有自己所指的含义……”,而且“在内容上也比较混乱……非常庞杂”。但陈氏又认为国外的临床心理学相当于我国的医学心理学。

钟友彬氏引用Norton的话说:“医学心理学实际上是个新的领域,它的界限还不清楚……许多医学心理学著作是为学习心理学的学生和医学心理学家写的,而不是为医生写的”;所以钟氏将他新近出版的一本书既不称为临床心理学,也不愿叫医学心理学,而名之为《心理与疾病》。

由此可见,国内的医学心理学与国外的临床心理学是相近的,而且前者比后者更为庞大复杂。笔者在91年出版的《实用临床心理医学》中曾经指出:“大多数医学心理学著作的内容偏重于心理学的多,着眼于临床(医学临床)的少”,所以它不适用于临床医生。

 

                                                               二、医学心理学对我国医学发展的关系

 

在我国医学心理学界前辈辛勤努力的工作和大量进行研究以及卓越的创新性的见解下,确实触动了我国医学界的医学思想和医学理念,从而大大推进了医学模式的转变。也正是由于医学心理学界的努力,促使了医学心理学从单纯的精神医学领域向整个临床医学渗透。姜乾金氏的《医学心理学》就在这方面作出了较好的开拓性工作;鲁龙光氏的《心理疏导》不仅对心理症患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而且对临床各科病人的心理心态问题的处理也大有裨益。心理医学就是在这些背景下诞生的。

在我国医学心理学界值得一提的是李心天教授,他对医学心理学方面有很大的理论贡献,尤其是由他创立的医学心理学的四大观点(或四大原则),即:心身统一、社会和谐、主动调节、以及认知评价、的学说极具理论与实践的意义。这四个观点与医学心理学的发展方向有很大价值;对临床在诊治心理疾患、保护心理健康、认识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矫治心理功能紊乱,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与意义。这四个观点的含义可以表述如下:

其一,心身统一观点。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的健康定义中,主要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①躯体没有残疾和损害;②心理状态稳定和完善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两点就是心身统一。由此可见,医学的任务不仅仅是治疗和预防躯体上的疾病,更重要的是要预防心理上的失调和纠正心理心态的紊乱和障碍。这就是心身统一观点的重要意义。

其二,社会和谐观点。在保护和提高人们心理健康方面,提高人们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就是社会和谐观点的意义所在。

        其三,主动调节观点。由于人是处在极其复杂的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中生活和生存,所以人体的内外环境无时无刻无不受到外环境的影响、作用和损害,因此,躯体的偶尔失调和受累是难以避免的,心理上的挫折和失去平衡也常在所难免;但人体中还存在另一种与之抗衡的潜力,如果把这种潜力充分地发掘出来,就能把这种影响和损害减少到最低程度或予以完全避免;这种潜力的发掘就是就是人的主动调节。这种主动调节的能力,个体间的差异很大,最小的甚至微乎其微,而大的几乎能抗拒、克服任何的挫折与损害。人的主动调节能力也可以说是人的潜力和潜能,如果将它发掘出来,那么对于维护人体的健康和抗治疾病的能力将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最后,认知评价观点。这一观点是心理学中、可以说是一个新颖的现代发展的观点,也是一个极具理论价值和实用意义的观点。现代的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一个快速发展的重要学派。主动调节的观点是重要的,但人的主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是与人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评价观点的能力,与正确与否有极大的关系。用认知评价观点,对人的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帮助病人去正确地认知心理症发生的机理,有非常大的意义;“认知疗法”是心理症治疗中的重要疗法;用认知评价观点还可以在预防心理症的发生,和如何保护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人在一生经历中万事如意只不过是一个良好的愿望;实际上,人生的道路上荆棘丛生,困难、挫折在所难免;但是每个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对待困难、挫折的态度却大相径庭:有的人能面对现实、面对困难和挫折而顽强拼搏、勇往直前、积极找寻新的出路和制定新的方案;有的人却怨天尤人、颓废萎靡、一蹶不振、悲观抑郁,甚或心情突变精神崩溃、病魔缠身;所以`之有如此巨大的差异、显著的区别,就在于人们对待事物的认知水平不同、评价标准不一、心理准备各异。有的人对困难挫折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和估计,他(她)们认为“人生就是战斗”,因此当困难挫折来临时,能应付自如,不但不为所挫,反而更加奋勇;有些人平时乐于安逸,事事顺遂,因而只能看到风平浪静的一面,而不知还会有惊涛骇浪的出现;所以一旦环境一变,困难降临就目瞪口呆、心理失落、情绪突变。其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和不同的心理准备是与人对客观存在的认知评价不一有密切关系。由此可见,认知评价观点是一极其重要的观点,心理工作者和心理医学的医生树立这观点和掌握这一观点学说的内涵、原则,对诊治心因性疾病和保护心理健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当然认知评价观点还要受到众多的其他条件与因素相左右,例如每个人受教育的程度、生活工作的环境与条件、以及相处的人群类别和人际关系……,这一切在运用认知评价观点和原则时必须考虑在内。

 

                                    第六节   与心身医学的关系

 

                                                                                         一、概述

 

        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有密切关系;医学心理学出现在上个世纪,心身医学是在其影响下的半个多世纪后方开始发展。美国不仅创立了“心身医学会”,而且还创办了“心身医学”杂志。我国在80年代部分学者开始注意和研究心身医学。心身医学与医学心理学相比,其中有关医学的内容就相对集中得多,而且临床医学较前者更多;因此它比医学心理学更接近医学与临床。

心身医学中的应激学说(塞里应激学说)早已出现在基础医学中,只是那时的临床医学开始并未重视它和应用于临床。现在,现代医学模式发生转变,“应激”成为健康与疾病中的重要相关因素,应激学说也就从新开始引起临床的重视和发挥它的作用。此外,心身医学中有关情绪的理论与“心身概念”对现代医学,尤其是新兴的心理医学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心身医学的主要学说

 

㈠应激学说

⑴塞里应激学说要点:

应激含义:应激是指机体内部的紧张状态;

应激反应:指机体对各种突发性刺激所产生的一系列非特异性、全身性、适应性

的紧张反应;

应激状态:指机体遭受应激后,在心理情绪上、动作行为上、生理功能上及生物

化学代谢上所引起的综合性变化状态;

    ④应激反应特点:突发性、紧张激烈性、即刻快速性、非特异性、广泛性地通过体液机制发生的反应:

    ⑤应激反应的过程:刺激(或物或信号刺激源)作用于人体后,首先立即发生神经体液反应,接着冲动沿着神经通路达到脑干各有关脑区:主管植物神经与内分泌的下丘脑;主管情绪反应的脑干边缘系统;直至产生认知与指挥运动的大脑皮层;然后作出综合性的全身反应。

⑵中介机制

机体从接受应激开始,到出现综合性的应激状态的全身反应,其中最重要的生理机制就是中介机制。该机制有以下三条通路:①植物神经:②内分泌:③免疫系统。

         中介机制的通路图示

 

 

 

 

 

 

                   应激源                             大脑皮层

                     |                                   

                       脑干--------情绪中枢------------------┅→

   免疫系统       植物神经系统        垂体(内分泌)                        

                                                                  

          迷走神经    交感神经    靶腺                          

                            皮质激素

                        交感胺  甲状腺素          

                                                        情绪反应  躯体反应   

    免疫功能改变          组织器官内脏反应    

                                     应激反应过程简图

 

应激的正负反应双重意义

     正性应激反应意义:应激反应是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一种特殊表现,适度的应激反应对机体免受突发事件的伤害是有益的保护机制,它能动员机体全身能量抵御外来的伤害以保护自身和适应环境;此种反应称之为正性的应激反应;

     负性应激反应:负性应激反应是有害的。凡过度的,持久的应激反应会走向反面,它不仅不再对机体起保护和防御作用,反而会对机体发生自身伤害和引起病理器质性变。这种反应就名之为负性反应。

应激学说的缺点:塞里应激学说的不足之处是,过分片面强调了生理、生化反应,片面强调了生物学的意义而忽略“人”的意义——忽略了人的气质、人的个性心理、人的社会认知能力在应激反应过程中的影响和主动积极作用。

“心身现象”的概念与内容

心身现象指的有三个内容:①心身反应;②心身紊乱;③心身疾病。

    ⑴心身反应:当人们心理情绪发生激烈变化时,伴随而来的机体内部心理情绪状态的变化而产生的躯体反应称之为心身反应。例如,情绪激动时的面红耳赤、恐惧时的毛骨悚然、悲痛时的涕泪纵横等等反应即为心身反应。心身反应属正常的生理反应;情绪反应结束后,躯体反应很快恢复正常。如果躯体反应持久不退或反应激烈过度就会造成躯体的伤害。

    心身紊乱:严重的、持久的心身反应如不能很快消退,相反却进一步造成生理功能的紊乱和心理活动的异常,则称之为心身紊乱。心身紊乱属于病态的躯体反应。

    心身疾病:由于长期的心身紊乱、心理生理功能发生异常,从而导致代谢失调、内分泌紊乱、植物神经功能失去平衡,继而就会引起机体组织的器质性损害,发生了病理性的疾病。这种伴有心理情绪异常的躯体器质性疾病称为心身疾病。

最近亚历克山大提出的心身疾病主要指: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溃疡性结肠炎、甲状腺机能亢进、消化性溃疡、类风湿性关节炎以及神经性皮炎。此即所谓“经典的”七种心身疾病。近年来有些学者,有一种将心身疾病扩大到几乎所有医学各科领域内的倾向,将各科的绝大部分病种都划入心身疾病的范围;将心身疾病的概念从狭义扩展到广义。如此下去,那么就必然会失去独立的心身疾病的意义。

此外,近年来又出现和成立了一门新兴的“行为医学”学科;有人把它提高到与生物医学、社会医学并立的地位,并认为构成了医学体系中的三根支柱;也有人说:行为医学就是心身医学、心理生理学派工作的发展;这些都将会使心身医学陷入模糊不清的困难境界。

 

                                                                       三、心理医学与心身医学关系

 

    心身医学尽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但它较之临床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等学科更接近于医学临床,因此它与临床医学的关系,较之上述几种虽有临床或医学名称的心理学要来得更为密切。而心身医学中的应激学说、心身相关的中介机理、心身现象等理论对心理医学仍有一定的借鉴和应用价值。因此,心身医学与心理医学有相对的密切关系;心身医学中的部分理论和内容经过发展扩展也将是心理医学的组成部分。

 

                        

                                                                                第七节  与生物医学的关系

 

                                                                               一、心理医学来自生物医学

 

心理医学是在生物医学基础上发展形成的,也就是说它来自生物医学。因此,还可以说,生物医学是心理医学的母本。但是,由于心理医学与生物医学成长的时代不同,所以又有性质和内容上的区别,也可以说有质的区别。

生物医学是在欧洲17世纪工业革命后、时代以机械化为特征时期发展起来的,在时代进入19世纪、自然科学中的三大发明出现后,更得到飞跃的发展、成长壮大和完善;所以生物医学的特征也带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生物医学也把人作为生物机器来加以深入的研究,由此而来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成就。那个时代的医学模式称之为生物医学模式。

心理医学是在20世纪后半个世纪开始孕育的,这时候的时代特征进入了电子时代,尤其是近一、二十年代,高科技的成就,时代飞快变成为信息时代,知识经济是现代最重要的经济,是时代所有领域的核心。这个时代的科学、技术、信息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人的头脑——知识,人才成为最主要的经济核心,“人”与人的智力才能成为社会关心的焦点;从而使医学的模式出现了新的转变——转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医学就在这个时代,这个模式中开始发展成长的。其特征由生物机器转向了人及人的整体。所以心理医学的特征是特别重视与强调人的整体,重视人的心理状态、心理素质、及人与社会相适应的能力。心理医学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医学。也可以概括地说,心理医学是“心理”模式的医学。

因此心理医学与生物医学有相当的区别;但无论如何,心理医学的基础医学和医学基础仍然是生物医学,是从生物医学中继承下来的。在这方面两者一脉相通。

 

                                                          二、心理医学与生物医学的异同

 

㈠处理病种病谱上的异同

心理医学是在高科技高信息时代诞生的,是在病种、病谱转向以心理——社会因素为主要和重要的病因时代产生的,因此心理医学的重点就转移到以处理心因性疾病为自己的主要任务和研究的对象;而在处理以生物因素为病因的器质性疾病中也强调心理情绪在这些病种、病谱中的作用与地位。处理前者的任务与生物医学有着明显的区别,处理后者,虽有相同之处,但其处理时的方法、手段,途径仍有所区别。生物医学注重的是化学合成药物治疗、手术器械操作、创伤性插入性的检查、高精尖仪器的诊断;心理医学则注重整体调理、心身同治,以整体理念的辩证论治为重要辨病、识病方法,用中医药的“自然疗法”为主要治病的手段;心理医学以积极调动病人内在的抗病能力和发掘其潜力为主,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掘利用组织器官的代偿功能,然后再辅以西医方法的治疗。

㈡医学模式上的异同

生物医学是纯粹的生物模式的医学。心理医学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的医学。两者在处理生物因子的疾病时有相同之处;区别在于前者只注意单一的生物因子,后者则既注意到生物因子的处理,但更重视心理、社会因素的处理。

㈢医学理念上的差异

理念上的差异是两者最重要、最根本的差异。

心理医学强调“人(病人)”、强调整体、强调心理活动在人整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整体是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指挥下的整体。中枢皮层最高层次的生理功能就是“心理(心理活动)”;人的每一个心理活动——尤其是强度大的心理活动,都会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的生理功能活动。这就是心理医学强调重视人的整体,强调“心理”的主要理由和观点。

生物医学强调的是“病”和“病灶”,因而生物医学只注意到的是局部而忽略整体。所以生物医学的分科越来越细、越来越专;这样一来,生物医学工作者看到的就只有局部,而见不到整体;看到的只有病灶,而忽略了整体的人,更不会去注意人的全貌、精神、心理状态。持这样的理念去诊治病人时,常常就会只凭一张心电图报告单,或一张胸片,或一张病理报告来诊治和处理病人。所以有人归结为,生物医学只关心cure,而不关心care;心理医学则首先关心care,然后去关心cure

 

本章讨论了心理医学与相关各个学科的关系。

近年来医学界又有一门新的“全科医学”兴起 ;初看,这一学科在临床实践方面与心理医学有相同之处,但在理论方面则有明显的不同。对此,本书在以后的途程上还将对此做作深入一步的探索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医学心理学-心理学分支
医学心理学 - 心理学分支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临床-医学心理学考点
心身健康、心身医学、心理咨询
中医心理疗法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