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生研读系列之隈研吾(一)

建筑的境与界

文字原创&图片整理 By 王瑢

“混凝土盒子总让我浑身难受,建筑自身存在的形体是可耻的。”

“我想让建筑的轮廓暧昧化,也就是说,让建筑消失。”

建筑师介绍:

隈研吾(Kengo Kuma,1954~) 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喜欢在日本传统的建筑院子内种植各种花草。本科毕业于东京大学工学部建筑学专业,1979年隈研吾从东京大学建筑系硕士毕业,在毕业后的5年间隈研吾在东京日建设计公司工作,见证了日本后现代主义的兴起。1985年,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他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

留学期间并没有急于从事建筑设计工作,他参观了很多赖特的建筑设计作品,学习了赖特织理性砌块的建筑构造方法。在建筑材料的运用及自然关系的处理方面深受赖特有机建筑的启发,并探索如何将建筑与生活融为一体的设计可能。

20世纪下半叶至 21 世纪初,日本建筑设计在不断学习尝试中逐渐走向成熟,隈研吾就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人物。

 PART 1  隈研吾的木材美学

    a.自然材料的复兴(材料的应用

位于日本轻井泽的桦树苔藓教堂是个漂亮的度假小镇,距东京仅两小时路程,因周边有着美丽的桦树林而出名。

隈研吾在这个设计中的构思是把桦树林与小教堂结合,建筑由桦树树干覆盖的钢制结构体支撑,如同森林中的树木一般,支撑着教堂的玻璃屋顶,而长凳则是由玻璃和丙烯酸制成。

教堂被桦树林所包围,隔断是可滑动的大玻璃,因为那层玻璃界面很难被发现,所以从立面上看建筑的边界消隐了,整个建筑从形态开始都【消失】在自然中,而材质则【融合】于自然中。建筑不再是建筑师自我个性的彰显,周边的景观也不再是建筑的装饰品,建筑已经完整成为大自然风光中的一部分,于此同时,建筑以苔藓作为底材质,坐凳甚至都是透明色,建筑的连续性由此被创造出来。

b. 隈研吾的材料研究室

这个好像漂浮在空中的建筑由无数相互交织排列的木梁架组成,是隈研吾设计的一座自然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所有的结构都由建筑底部的一根中心支柱支撑,两头设有两部全玻璃景观电梯,这两个透明的玻璃体被巧妙的隐藏在背后的植物景观中,突出了全木质结构的建筑主体。

PART 2  造型的消隐

a.东京:根津博物馆

根津博物馆的翻新扩建是隈研吾设计中,关于传统与现代、热闹都市与静谧的自然空间如何结合的好案例。

根津美术馆周边是绿色森林,由繁华商业街相连,在这样一个特殊的环境中,博物馆用自身形态完妹的融入进了“环境”之中。隐藏在小小竹林之后的博物馆,正面看来毫不起眼,轻易便会错过,非常符合隈研吾“反造型”的理念:比起夺人眼球的造型体,能够让空间把人和环境相联系、创造照相机无法捕捉的细腻体验更重要。

垂直线构成的logo由德国设计师设计,呼应博物馆重要的馆藏屏风,也和背后的竹丛和建筑十分相配。

进入博物馆前要经过50米长的通道,隈研吾的解释是,这个与表参道垂直的90度的转折能为氛围的转换做铺垫,虽然屋顶和地面都是黑色,似乎昏暗压抑,但一侧是竹树,一侧是竹暖帘装饰的墙,空间便能立马柔和起来。

在《境界》一书中,隈研吾把这种分割空间的暖帘归类为柔和界限。布、纸、竹都是构建这类界限的元素,他们不像墙那样具有真的禁断作用,但足够起到空间转换的暗示。

博物馆主馆用了三个层叠的悬山式屋顶,最顶层还覆盖了瓦片,既保留了传统建筑样式,又利用现代工艺打磨了超薄黑铁板作为坡面,使建筑不会变成奇怪的仿古建筑而与时髦的周边环境格格不入。

天花板用大块长条的贴竹片石膏板再次强调了坡面,而立面则是采用了玻璃、纤薄的黑色铁柱,轻薄的材质在满足了承重的同时也退让出了室内空间,同时材质颜色之间的差异,也显得整个建筑素雅的氛围。

离主馆不太远的根津cafe也是由隈研吾的设计,因为占据高点,可以在落地窗前俯瞰一片小树林。全落地窗的设计使得户内户外边界似乎消失了,Cafe的天花板有一隅是和纸,能让阳光柔和穿透,同时使树木的阴影投射其上,很有巧思。

原有的传统建筑的元素在萃取后也被使用在新馆中,其中典型的便是枯山水的庭院设计,船只、佛像等日式庭院惯用的手笔也点缀其中。

b.空间的联合

Water and Cherry House——水樱屋,位于日本东部,项目的目标是恢复日本建筑的传统,并让这些传统于21世纪重新得到诠释。

这是一座私人住宅,乍一看就如同由一群小房屋组成,模仿了寺庙的建设方式和理念。

在日本传统建筑中,对木材的恰当使用会让结构更加明亮,同时内部空间对第二层外围屋檐提出了客观要求,外围屋檐则更倾向于外部,起到将雨水排到屋檐下发芽的土地中的作用。

室内布置则是榻榻米(tatami)、障子(一种日式格子门,类似于屏风)和袄(室内的隔间)三者的结合。

项目的重点主要在于连接空间——内部与外部、以及两个房间之间的部分。材料的选择意图不在于指导形式设计,而是使之与现有环境相适应。

在日本文化中,遮挡光线以及身处室内的人的视角有着不同寻常的重要性。功用与窗户相同的障子,很适合作现代玻璃,正是由于这种材料的发明,水樱屋的内外便可以仅通过视觉来沟通,而屏蔽了听觉、嗅觉和触觉。

在日本文化中,同一空间内的布局可以通过袄的开合滑动能得到不同的结果。袄相当于可移动的墙壁,像门一样可以自由进出,还能重新调节空间的尺寸、比例、甚至是朝向。

和传统的日本建筑一样,自然环境与住宅周围的园林密切相关,虽然结构方面解决方案的明晰性、隐含的构造以及光线和透明度的重要性仍然与日本传统保持一致,但隈研吾并不拘泥于“轻质”材料的表面化使用。相反,他力求深入,在构成机制上进行扩展以拓宽物质性的更多可能。他利用先进技术,挑战意想不到的材料,譬如用石头来提供与玻璃或木材相同的轻盈感与柔和感,并试图通过光的“粒子性”在空间和周围的自然环境之间建立联系来尝试获得空间非物质感。

PART3  传统的营造

a.波特兰:日本花园

波特兰的日本花园始建于1960年代,花园本身就位于市郊的山上,而在进入花园前,游客还要经过另一个小花园、穿过山门,再在高耸入云的冷衫之间爬一段山路。如此设计是因为隈研吾想塑造一种从门前町(指围绕寺庙、神社所形成的街市)开始,走向大自然的朝圣之旅的体验。穿行其间的感觉很美妙,小径两旁还做了一些日式垣根(篱笆),更具山林野趣。

葛飾北斎《富嶽三十六景》之「東海道程ケ谷」,即为隈研吾对此情景设计的原点,“隐于林

屋顶的设计使用了双层悬山顶,上层覆盖着青苔。垂直的木格栅装饰的墙面,呼应着背景的冷杉林,以及事务所官网所说——通过一个柔和、灵活、具有穿透性而非截然分割的边界,建立与波特兰著名的雨和捉摸不定的阳光的关联性。

天气温暖时,墙面可以打开,并变成类似日式建筑中的「縁侧」(engawa)的空间,模糊了内与外的界限。也开辟出特殊的榻榻米式的休憩区。

这几项元素的灵感来自日式街景中常见的木格栅,划分功能区的同时,又因其轻薄的质感、浅淡的颜色,半漏的材质,使空间的区分不那么明显,颇有“流动空间”的感受。

雨夹雪、木格栅、冷杉,不同质感的垂直线所构成的画面,颇具景观意境。

墙壁、柱体、扶手,将室内到室外划分成:室内空间(封闭)、休憩空间(半私密)、行走空间(半开敞)、室外自然空间(开敞),四重空间的过渡,内外的界限也变得模糊起来。

b. 浮世绘的层叠手法——那柯川马头町广重美术馆

安藤广重是十九世纪浮世绘画家,他以“层叠”手法而闻名遐迩。所以隈研吾在设计他的美术馆时,也使用了三层围屏创造层叠感的创意,创造出所谓“森林之光”的感受,宛如树叶滤出的光。

美术馆里像个很大的洞穴,从洞穴空间可以遥望神社,就像一个纽带连接城镇和山,与自然交融。顶面和墙壁都笼罩木质隔栅,展现出木板的轻巧,同时感受到材料带来的柔软,这种隔栅带来的细小褶皱感使整体空间不显得封闭。

如同渔民在雨中漫步行走一般,隈研吾采用了玻璃等的材质,重现了画中“朦胧”之景。

隈研吾在著作中反覆以柯布和密斯为靶子,抨击现代主义那些“豆腐块”/“方盒子”、剔除纯粹华而不实的外观,批判「建筑=混凝土+装饰」的固定公式。他推崇自然素材和致力复兴日式建筑传统,但核心观点在于建筑的社会性:结合当地的素材、人文,利用建筑,将使用者的生活和表象(景观/环境)整合,构建关系。

所谓自然,是指关系性。所谓自然的建筑,意味着将场所与幸福的关系结合在一起的建筑。

在论述中,隈研吾喜爱使用关于主、客体的哲学概念。其实简单理解便是,建筑走到这个时代,应该更多与人、与境亲近,使境为人所用,人被境启发。就如同我们都会用心和爱去打造自己的家、制造幸福感,创造主(人)客(建筑)体关系应成为建筑的责任之一。

参考网站:

http://archeyes.com/water-cherry-house-kengo-kuma-associate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Kengo_Kuma

https://kkaa.co.jp/status/complete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贝聿铭与美秀美术馆
传统中式建筑设计的新生!
庭院深深深几许?新中式建筑,美的令人陶醉!!
木门设计分类大合集
建筑大神西泽立卫中国第一个美术馆,用80万块青砖致敬传统文化
这么多建筑表面材料,你知道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