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狼殿(六十三):却月

上期没有谈到北伐战事的进展,只是简单描述了一下洛阳宫城以及外城。这一期继续叙述北伐战事的进展。

义熙十二年十一月,即北伐军占领建康第二个月,刘裕派人回到建康,暗示朝廷授予他九锡。次月,朝廷的使者抵达彭城,带来了刘裕想要的东西,刘裕却拒绝接受。

自古至今,凡接受九锡荣宠的大臣,往往需要谦让一番。刘裕发出暗示,与其说是为了得到九锡,不如说是投石问路,试探朝廷是不是听话。既然目的达到,他自然会毫不意外地走以退为进的正常程序。接下来,朝廷需要一次次下诏,“恳请”刘裕接受殊荣,刘裕则需要建立更大的战功,证明自己得到九锡是理所当然。

更大的战功,指的是彻底消灭龟缩在关中的后秦。

在刘裕的计划里,针对后秦帝国的新一轮攻势要等到明年春天才能正式启动,然而,发生在关中的两次动乱,却险些打乱了他的全盘计划。

从洛阳到长安,北伐军需要攻克两道天堑,即函谷关和潼关。义熙十二年深冬,镇守函谷关的秦将姚懿(姚泓的弟弟)发动叛乱,企图杀回长安,取代姚泓自立为帝,不过这次叛乱并没有持续多久就被扑灭了。次年春季,镇守后秦北部边疆的姚恢(姚泓的弟弟)紧接着发动了第二次叛乱,由于关中无兵可用,百般无奈的姚泓只好紧急征调函谷关和潼关的守军回关中平乱。

面对如此有利的局势,立功心切的檀道济、王镇恶、沈林子决定铤而走险,调集现有的兵力进击关中。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他们就顺利穿过了函谷关。然而,在他们赶往潼关的路上,战局忽然发生变动,姚泓扑灭了关中的动乱,并加派人手巩固了潼关的防御。

继续向关中挺进,还是留在原地等主力抵达?几经商议,这几个胆大包天的青年战将把兵力一分为二——王镇恶率领一路兵力径直西进,扑向潼关;檀道济、沈林子率领其余的兵力渡河北上,进攻蒲坂(山西永济),意图从蒲坂西渡黄河,绕开潼关,直接跳入关中腹地。但檀、沈刚刚渡过黄河,就遭到了蒲坂守军的顽强抵抗。眼见攻破蒲坂无望,他们只好原路返回,再次与王镇恶会师,共同向潼关进发。

由于檀道济、沈林子等人自作主张的西征抽调了留守中原的大部分兵力,刚刚被收复的中原地区马上出现了守备空虚的问题,有的留守官员甚至公然倒向了黄河北岸虎视眈眈的北魏帝国。为此,刘裕不得不改变原先的作战部署,率领主力北上,提前发动春季攻势。

汴水航线此时依然未能疏通,原先承担这个任务的沈林子早就跑到了潼关,只留下了少量工程兵在河道里艰难地排淤。刘裕无法经由这条航线进入中原腹地,只能绕远路,走由王仲德凿通的泗水航道。

义熙十三年三月,即将进入黄河航道的刘裕派人奔赴北魏国都平城(山西大同),请拓跋嗣行个方便,准许晋军主力通过北魏境内的陆上通道灭秦。与此同时,后秦帝国的使者也到达了平城,请北魏抗晋援秦。

刘裕西征,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走黄河水道,进击潼关,另一条是取道北魏境内的陆上通道,攻占蒲坂,然后绕过潼关,大举涌入关中。

围绕着援秦还是助晋的问题,北魏群臣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大部分人认为,潼关乃雄关要塞,秦军据此险要之地,应该不至于遭受亡国之祸,刘裕居心叵测,若是借道给他,难保他不会趁机进攻魏国,况且秦魏两国有姻亲之好(拓跋嗣的一个妃子是姚兴的女儿),借道于晋难免会招致天下人非议,也会引起秦人的不满,因此,不但不能借道,还得封锁黄河。但崔浩认为,刘裕强悍刚烈,如果不同意借道,他必定会在盛怒之下改变打击目标,全力进攻魏国,如此一来,秦可躲过一劫,魏却会代秦受敌,所以,不如暂时答应刘裕的借道之请,如果晋能灭秦,借道就等于卖给了刘裕一个人情,如果晋不能灭秦,就出兵截断晋军的退路,这样既能向秦示好,也能借机夹击晋军,削弱刘裕的实力。

结合两种意见,拓跋嗣做了一个折中的决定,拒绝了刘裕的借道之请,但是没有封锁黄河航道。为了防备晋军强行登陆,他派遣司徒长孙嵩率军十万,驻扎在黄河北岸,并派遣一支骑兵沿着河岸跟随晋军舰队西进,密切监视晋军的动向。

三月上旬,黄河航道里的舰队与北岸的鲜卑骑兵同时启程,缓缓向黄河上游移动。这时候,在潼关受挫的王镇恶派来求援使者,请主力军队迅速增援。刘裕把使者叫到船上,推开船舱北窗,指着对岸的北魏军队,以无可奈何而恼怒的口气,问了使者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我怎么派遣援军?

却月 来自阅过边界 07:07

黄河南岸的冻土上,北伐军士兵肩负着百余丈长的缆绳,顶着寒冷的北风,在恶石遍布的浅滩上艰难行进,风浪太大,为了拉动巨大的战舰,他们的身体几乎折成了锐角的形状。北岸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上,头发梳成小辫的鲜卑骑兵正用充满敌意和好奇心的目光盯着长河里的舰队,他们没有到过遥远的南国,只是通过一些具有奇幻色彩的传闻对江东有些许了解。据说江东终年酷热,潮湿多雨,瘴气弥漫,蛙蚌共处,蛇鼠同穴,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人常年四季以船为屋,断发文身,身着短衣,脚踏草鞋,自称阿侬,叫别人阿傍,以水草做的汤为羹,为水生动物的肉为食。在北伐军眼里,如影随形的监视者只是茹毛饮血的野蛮人,但是在鲜卑骑兵看来,北伐军同样也只是一些类似于鱼鳖虾蟹的低等生灵。

黄河上的舰队太长了,前后绵延几十里,鲜卑骑兵往往需要在某个山头站立大半天,等浩浩荡荡的敌军快在视野里消失的时候,才赶往下一个监视地点。虽然自北伐军在黄河航道上出现的那一天起,战争的阴云就郁结在黄河两岸,但在最开始的几天里,双方并没有发生摩擦,直到有一天,一艘忽然漂到北岸的战舰打破了这种沉闷而微妙的僵持局面。

那是一艘因为缆绳断裂而漂到北岸的战舰,上面有一些惊慌失措的士兵,还有一些令人垂涎三尺的军用物资。对于鲜卑骑兵而言,最为正确的做法,莫过于视而不见,任由对方平静离去,但是在贪婪和轻视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将军用物资洗劫一空,并杀死了船上的士兵。刘裕急于西行,不愿意横生枝节,一开始并没有追究此事,只是把这当成了一起意外事件。舰队越往黄河上游走,水流越湍急,几乎每天都有零星的船只被冲到黄河北岸,而这些被冲走的船只,无一例外遭到了鲜卑人的劫掠。至此,刘裕明白了,那不是意外,是鲜卑人在寻衅。

某天,又有一艘船被急流冲走了,晃晃悠悠漂往黄河北岸,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群,五六百个鲜卑骑兵迅速策马奔向船只靠岸的地点。一个急性子晋军将官被激怒了,率领十几个带着弓弩的士兵乘坐一艘小船划向北岸,命令士兵瞄准密集的敌人开弓放箭,射死了十几个人,其余的敌军见势不妙,急忙一哄而散。但他们的离去只是暂时的,随后的几天里,他们依然在北岸的山丘和树林里出没不定,一有下手的机会就肆无忌惮地劫掠一番,看敌人有发起反击的迹象则呼啸远去。

如是再二再三,刘裕被激怒了。他明白,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鲜卑人的气焰只会更加嚣张,若是舰队驶离中原之后,以为南人软弱可欺的鲜卑大军趁机南下,截断北伐军的退路,后果真是不堪设想。但鲜卑人出没不定,聚散无常,怎么才能给予他们集中性的重创呢?舰队逶迤西行,通过北窗望着对岸,刘裕苦苦思索着。

四月的一天,长河里的舰队忽然停下了,几十艘战舰离开主舰队,装载着七百个士兵和一百辆战车,径直朝北岸驶来。

老农喜欢锄头,樵夫喜欢斧头,刘裕喜欢战车,他有七个儿子,两个儿子的小名里有“车”字。在他的戎马生涯里,战车是一枚勋章,也是象征着勇气和力量的图腾。几年前,他就是用战车碾平了慕容鲜卑的帝国,作为慕容鲜卑的近邻,拓跋鲜卑却似乎只是把那当成了一场与己无关的战争,对可怕的战车几乎没有什么了解。北伐军的船队靠岸的时候,他们只是远远看着,不知道敌人带着那些笨重的车子要做什么。舰船靠岸之后,一百辆战车快速呈一线排开,摆出了一个两端紧靠河岸,中间凸起的新月形弧线车阵,每辆车上站着七个身披铠甲的士兵。此时,鲜卑骑兵依然一头雾水,猜不到敌人的真实用意。

在鲜卑人狐疑的目光中,车阵中央树起了一面白羽编成的大旗。那是一个信号,意思是战阵已经摆好,后军可以登陆了。朱超石会意,随即率领两千人离船上岸,井然有序地分成了一百个小队,使每辆战车的守备兵力增加到了二十七人,并利用一人多高的大盾在战车前方树起了一道弧线形木墙。

鲜卑将官以为敌人如此布置的目的,是为了掩护主力登陆,赶快命令传令兵回去向主帅长孙嵩传达紧急军情,并急忙聚拢现有的兵力发起攻击。一百辆战车围成的防线长度有限,如果所有的人一拥而上,必定会遭到晋军的攒射,考虑到这个问题,鲜卑将官把骑兵分成了几个梯次,以确保每一次投入的兵力不至于太密,也不至于太疏。朱超石准确地料到了对手的作战意图,恶战初期只让士兵用普通弓箭发动射击,经过几轮快速交手,鲜卑将官上钩了,以为敌军所用的只是穿透力比较差的劣质弓箭,于是加大攻击力度,投入了更多的兵力,企图冲翻浅滩上的盾墙。

盾墙后的朱超石见状不由捏了一把汗,消灭眼前的这些鲜卑人并不是今天的作战目的,引来敌军主力才是重中之重。他有克敌制胜的秘密武器,但是在敌军主力露面之前,它们不能轻易上场,否则就会打草惊蛇。因此,在接下来的战斗中,他必须设法把普通弓箭的杀伤力发挥到最大的程度,既能遏制住敌军的攻势,还能助长他们的轻敌之意。

凭借丰富的作战经验和精湛的作战技巧,朱超石有惊无险地达到了目的。当长孙嵩率领三万人赶到交战地点的时候,已与晋军交手许多回合的鲜卑将官呈报了一个重要的情报——晋军兵力少,武器差,用人海战术即可将其击破。长孙嵩是个老将,也是北魏军方的柱石,但他也没有看穿朱超石的诱敌战术,草率地投入大量兵力,命令魏军三面合围,从西、北、东三个方向夹击敌军。

朱超石一声令下,盾墙后的晋军搬出穿透力惊人的一百张强弩,配合普通弓箭发动了暴烈的齐射。面对密密麻麻的敌人,晋军这时候不用瞄准,只需要一次次往矢道里放箭,一次次扣动扳机即可。尽管伤亡惨重,但凶猛好斗的鲜卑人没有被劈头盖脸而来的箭雨吓住,硬是以血肉之躯为盾,冲到了敌军面前。

盾墙前,尸体像砌墙砖一样层层堆叠,踩踏着战友尸体而行的鲜卑人依然在发动狂暴的冲锋。盾墙后,有的士兵用尽全身力气,用肩头顶着大盾,有的士兵在战车上开弓放箭,有的士兵在木盾的间隙中砍杀冲到盾前的敌军......鲜卑人太多了,车阵的有些地方已经出现了松动的迹象,不过朱超石早就备下了预防这种问题的武器——大锤和长矛。他让士兵们把长矛截断,只留下三四尺长的矛柄,两人一组,一人在前持矛,一人在后用大锤击打矛柄,每一击都能洞穿三四个鲜卑人的胸腔。

血战持续了大半天,鲜卑人斗志沦丧,后备兵力越来越少,长孙嵩不敢恋战,急令全军撤退。在追击途中,一部分北伐军落到了敌人的包围圈里,但朱超石及时赴援,迫使心惊胆战的鲜卑人不战而逃,再一次大破敌军。

夜幕降临,黄河北岸一片沉寂,河水沉稳而有节奏地拍打着浅滩,卷走了岸上的尸体、破碎的旌旗和残破的兵器,它们将成为鱼虾的美餐,或者永远沉没在浑浊的泥沙里。在这个漆黑的长夜,一骑快马正连夜奔往平城,这是长孙嵩派遣的使者。接到战报,拓跋嗣大为懊恼,后悔当初没有采纳崔浩的建议,以至于惨遭晋人报复。为避免矛盾恶化,他给长孙嵩送去了一道诏书,命令他谨慎行事,不得再袭扰敌军。作为对鲜卑人“善意”的回报,刘裕派遣特使上岸,送给了长孙嵩一些江南的土特产和甘甜的米酒。

依托设计精妙的却月大阵,朱超石立下了赫赫战功,与此同时,他那几个冒失的同僚——王镇恶、檀道济、沈林子——也在潼关下奋力搏杀,渐渐盘活了几乎已成死局的不利态势。秦军曾试图攻击他们的粮道、切断他们的水源、割裂他们与主力的联系,但是所有的计策全部宣告失败,王、檀等人不但一次次挫败了敌人的图谋,甚至奇迹一般地攻破了潼关,但由于兵力薄弱,后援不继,他们也不敢轻易向关中腹地挺进,只能在潼关等待主力的到来。他们知道自己的鲁莽险些打乱北伐的整体规划,扭转局势之后赶快给刘裕送去了捷报,为了平息刘裕的怨气,他们对战报里的数字做了一番精心调整,夸大了敌军的伤亡人数。刘裕出身于大兵,这种小聪明根本瞒不住他,但捷报当中隐藏的真实情况,已足以使他原谅那些青年将领的过失。

同年七月,沈田子所率的一路北伐军穿过武关,沿着蜿蜒崎岖的山路推进到了以产美玉而闻名的蓝田。这是一支偏师,主要作战任务是牵制秦军,并不需要与敌人进行无谓的正面冲突。蓝田的北面是蓝关,也是从南方进入关中大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为了集中力量对付正在赶往潼关的晋军主力,姚泓御驾亲征,率领数万人来到了蓝关。沈田子的副手主张保存实力,不同意与兵力庞大的敌军正面交锋。或许是为了与朱超石、檀道济、王镇恶等人争功,不愿意落于人后,沈田子拒绝了副手的提议,主动向姚泓挑战,一举击破敌军,占领了蓝关。

八月初二,刘裕率领主力抵达潼关,命令朱超石北击蒲坂,彻底切断北魏与后秦帝国的联系,但朱超石战败了,未能完成任务。王镇恶认为,与其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不如突袭长安,摧毁敌国的心脏。从潼关出发,奔袭长安,需要横穿东西流向的渭水,由于函谷关、潼关先后失守,秦人已无天险可依,只能调集主力把守渭水南北两岸的定城(陕西华阴)和香城(陕西大荔)。刘裕采纳了王镇恶的提议,派他率领先遣部队直奔长安。驻守香城的秦军唯恐长安有失,匆忙撤到渭水上游,与姚泓所率的一部分兵力汇合,企图在这里消灭王镇恶。经过一番血战,斗志高昂的北伐军击败了秦人,死死咬住四处溃散的敌军杀到了长安城里,并封锁城门,切断了退守宫城的姚泓与外界的联系。与一百多年前蜀汉帝国的灭亡过程相似,定城和蒲坂的秦军主力听闻长安失守,纷纷化作鸟兽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决战枋头
扒一扒刘裕在教育儿子方面的失败│818东晋时期
这个阵型在历史上只出现了一次,无人能复制
后秦之战——三万北魏重装精骑溃败下东晋的复兴凯歌
中国古代重骑兵最辉煌的瞬间:邙山之战中的”百保鲜卑”
刘裕北伐:七千步兵摆却月阵击杀数万北魏骑兵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