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关于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名录申报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了促进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和为我市的“非遗”保护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和参考,由市政协副主席田满华带队,市政协学习文史和联谊委员会于2009年7月13日至23日,组织部分委员对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名录申报工作”进行了调研。调研组在调研前与市文化局有关专家多次对接,又深入到4个县、特区、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较为富集的乡镇听取汇报和座谈,实地走访了盘县马场乡滑石板村、水城县南开乡偏坡村等9个民族文化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同胞聚居村寨,了解传承人的生活现状、传习所的建设情况等,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一)普查工作初见成效
  六盘水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程于2005年正式启动,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各级文化、民族事务等部门的辛苦努力下,普查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一是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二是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资料档案;三是挖掘整理了一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是建立健全了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体系。
   (二)保护工作步入常规化,传承人保护措施相继实施
  为使保护工作步入常规化,我市各级文化部门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为准则,从完善保护机制入手,制定了各种制度和办法,建立健全相关机构。另外,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靠的是民间艺人的口传心授得以传承,所以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尤其重要。我市各相关部门为了做好民间艺人的保护工作,相继实施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一是通过媒体宣传、营造保护传承人的氛围;二是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档案;三是举办各类赛事和演展活动,为传承人搭建传承技艺的平台。
  (三)队伍建设得到不断加强
  2004年至今,六盘水市通过参加国家、省、市举办的各类培训班、以会代训或委托省民族学院办班等形式共培训“非遗”田野调查与项目申报等学员200余人次。目前,经过培训的大部份学员基本能完成当地“非遗”保护的常规工作。截止2008年底,我市70%以上的乡镇都有相关人员参加过市文化局举办的各类形式的“非遗”保护业务培训。
  (四)传习所、专题博物馆建设积极推进
  为了开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从市到县有由政府相关部门引导、扶持建设的传习所,也有民间自发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民俗所,均在开展传习活动。其中,传习活动开展较正常的有六枝梭戛“箐苗”社区传习所、盘县羊场布依族盘歌传习所、水城县陡箐乡猴儿关村农民画传习所、钟山区汪家寨新华村铃铛舞传习所等。目前,“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的建设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正力争立项建设。
  (五)特色文化生态保护区相继建立
  我市先后在一些文化特色鲜明、文化特征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点开展生态园建设工作。“钟山区苗族文化生态园”与“水城县苗族文化生态园”正在建设当中,已建成 “水城玉舍海坪彝族文化园”、 六枝陇脚“凉都月亮河布依文化生态园”。从2008年开始,市文化局还组织开展了“中国凉都·六盘水特色文化村寨”的评选活动,这项工作已形成制度化,一年一评,逐年开展,目前,已有六枝特区落别乡板照村、盘县淤泥乡麻郎垤村、水城县陡箐乡坪箐村、钟山区汪家寨镇新华村获得了“中国凉都·六盘水特色文化村寨”的称号。我市各处特色文化生态园与特色文化村寨,已发展成为影响较大的特色文化载体空间。
  (六)民俗节庆活动相继复兴
  六盘水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以能源原材料生产加工为主的大中型工业城市,同时,六盘水还是一个移民化的城市,市境内各居住民族或沿习本民族的神话、传说或依照本民族的风物习俗举办了许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节庆文化活动。其中“南开三口塘苗族跳花节”、“玉舍海坪彝族火把节”、“陇脚布依族六月六”等已经发展成为市境内影响较大,规模较大,内容较为丰富,艺术价值较高的民俗节庆活动。
   (七)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为了达到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的目的,2006年六盘水市率先在全省第一家成立了地市级的民间保护组织——“六盘水市非物质文化保护促进会”。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与研究工作也在进一步推进中。近年来,通过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财政局等有关单位立项,先后划拨了近30万的资金用于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研究与书籍的出版工作。目前已有《六盘水市彝族、苗族、布依族、仡佬族婚俗文化研究》、《夜郎腹地民族村落调查》、《盘县马场花苗支系民族器乐调查与研究》等项目在实施中。另外,还出版了《撵虎夺亲》(苗族民间故事)、《德芳少爷,何班小姐》(布依族叙事长诗)等整理专著,使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存在问题
  (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使农耕文明构架下的传统文化原形、文化生态原貌发生较大改变。市境许多少数民族同胞身着的服饰图案趋于简化、制作方式已由过去的手工蜡染、挑绣等发展为缝纫机批量生产,工艺流程简化,艺术价值大大削减。
  (二)传承方式的脆弱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人亡艺绝。非物质文化遗产几乎是按“口传心授”的方式代代相传的。但由于各居住民族同胞的各种技艺、绝活随着民间艺人的老去和逝世从我们身边消失,大量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曲终人散”、“人亡艺绝”的边缘。
  (三)文化自信心的丧失使境内居住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因受他民族的文化影响较深,外来宗教的传入等,使本民族的文化原形、文化生态发生了较大的变异,使许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逐渐边缘化,较为典型的有不说本民族语言,不着本民族服饰,不过本民族的节日等。
  (四)经费严重不足。由于六盘水市的“非遗”保护工作在市、县、乡均没有设立专门的保护基金,给抢救保护工作带来较大困难。市级财政每年给的3万元经费远远不够业务工作所需,四家县区除盘县的工作经费稍宽松,均没有划拨专门的工作经费,致使普查工作所需的器材、设备落后;上报的音像资料、图片资料等达不到上级规定的技术指标;缺乏交通工具,给普查工作带来较大困难;车旅费没有保障,挫伤工作人员的极积性。经费不足是我市“非遗”保护工作面临的最大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五)专业技术人才紧缺。非物质文化的挖掘、整理、研究和项目申报工作,要求专业性极强。由于全市紧缺民俗学、文化人类学、民族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音乐舞蹈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兼职。在做申报各级“非遗”代表作名录时力不从心,使全市的申报工作严重滞后。
  三、几点建议
  (一)建议各级政府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领导,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二)设立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金,将专项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民间艺人保护措施;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习所的建设力度; 发挥专家、学者精英个体的作用,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收集、整理、翻译、研究等工作。
  (四)结合六盘水的经济发展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旅游业带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开展,同时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安全保护意识。
  (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与人才引进力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玉溪 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于当日在市文化馆挂牌成立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国家文化发展战略
浅析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 ——以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为例
彝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
蔡武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守住中华民族的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