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讲的“痰湿”不是小事儿,很有可能会导致肾虚

痰证之起本于水谷,始于中土,故痰之为病,多见其先祸害中土,继而流溢四脏,为患多端。但若究其主因,乃膏粱厚味所酿生。膏粱厚味包括绝对和相对之两种。以绝对而言,一日三餐,精肉美食;或不饿而食,不饥而纳;或饭已饱矣,而又贪美味。以相对而言,则脾受偏颇之美味,如:过香、过甘、过腻。

以西医观点来看,素日少肉,逢而美之,一次摄入肉食过多,则胃中之脂蛋白酶等消化液量不够,不足以化之;营养长期太过,大于人体所需,或血脂因之而高,或血糖缘此而升,或脂肪由是堆积。似此,皆属于膏粱厚味,故中医认为,“膏粱厚味,酿生痰浊”。胃之摄入过剩,大于消耗及排出,即成中医所谓“痰”。正如张景岳所谓:“盖痰涎之化,本由水谷,使脾强胃健,如少壮者流,则随食随化,皆成血气,焉得留而为痰?唯其不能尽化,而十留一二,则一二为痰矣。十留三四,则三四为痰矣。”

痰之一证虽为当今内伤类疾病之主体,然或因古今社会不同,环境、习俗各别,故古来医家甚少论述。《内经》殊不言痰。迨于张仲景,始有痰字,但与饮并称,且痰饮之范围甚窄。朱丹溪虽重痰,语焉而不详。后世之论,亦多支离破碎,不成系统,或有讹误。如将痰证皆归咎于脾虚、“脾无实证”等等即是。余思痰之一物虽属于邪,为病理之产物,但中医认为:正与邪本可互相转化,并无绝对界限,故谓痰为邪可也,云痰为异化之水谷可也,云痰为精微之乖变亦可也。

考痰之由来,则足以证实此理,即痰本来自水谷。水谷由口入胃,运化于脾,脾将其中精细者上奉心肺,敷布全身。即《内经》所谓:“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若脾胃所上奉者,量得其适,用得其正,则为精、为营;若其量过剩,若其用乖变,则为痰、为饮。我东方文明素有格物之法,其法:或观其形态,或察其产地,或考其生长环境,或尝其味,或嗅其气,或实验其效用,如此,多法考验而定其性质。试以此道而明痰,观痰之质地,可知其为物。

试以最易见之咳嗽之痰观而思之:其物或稠如浆糊,或稀似浆水,则其中非水化之物即谷变之物。其稠者谷多,其稀者水多。而痰则多为黏稠者,其稀者当为饮之类,故云:痰乃水谷所化。水谷从口入于胃、归于脾,故脾胃为痰浊之源头。痰浊在脾胃,即为脾胃之邪,邪在于脾,则为脾土之实证。水谷化痰,兹有一典型病例:刘某,男,33岁。初诊时间:2006年6月5日。患者主因吐痰多来诊,其痰尤在饭后为甚,兼见气短,腰不适,脉滑、稍弦、尺稍弱。此为典型之痰证,兼有肾虚。

盖因痰湿中阻,中焦本实,受纳水谷,中焦更得水谷之充,痰谷相加为实益甚,中焦之气机更加壅滞。水谷因壅,化不得正,更生痰浊,痰浊由之更盛,于是饭后加重。处方用药及作用:清半夏,杏仁,瓜蒌,前胡,苏子,远志肉,以化其痰浊;枳实,厚朴,竹茹,炒莱菔子以通降其胃气,且化其痰浊。服药1周,病减,服药2周,其病痊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必记知识】痰湿之证,若不注意这些细节,则诸药乏效!
四季湿邪多伤人,祛湿调脾很重要 健康饮食就是给脾胃最好的呵护
《内经》中风病病因病机探讨(续)
“水虚土乘”是更年期女性代谢综合征的核心病机
痰湿体质的中医养生与保健
养生堂视频+文稿 国医大师巧祛湿(视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