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发热症中医治疗优势

发热是疾病发展过程中常见的生理反应,它既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的结果,又是疾病发展转化的重要指征。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正常体温平均在36~37℃之间(腋窝),超出37.1℃就是发热,37.3~38℃是低烧,38.1~40℃是高烧。40℃ 以上随时有生命危险。临床中发热证非常多见,原因众多,有恶寒发热、恶风发热、寒战发热、寒热往来、骨蒸潮热、突然高热、间隔发热、持续发热、低热等不同。现代医学一般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又分为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波状热、回归热、不规则热等类型。不管何种发热,西医总是以运用退热、消炎药为主,但对于一些特殊的发热患者,却效果不理想。

中医内科认为,发热分为外感发热和内伤发热两大类。外感发热是因感受外邪而引起的,一般与恶寒并存的一种发热;而内伤发热则是不因感受外邪所引起的发热,大多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但有少数患者仅自觉发热或五心烦热,测体温并不升高,也属内伤发热。不论是外感发热还是内伤发热,在某种情况下及时除热是治疗的关键,也是防止疾病传变的重要措施。但临床中许多患者服用西药退烧药或打退针,甚至输液、用激素药后仍不能退热,或退热后又很快复发,在发热原因不明情况下,现代医学往往诊断为“发热待查”。

然而,在治疗这类反复发热病人中,注意排除血液病、结缔组织病、肿瘤等疾病是必要的。但对许多发热患者,中医通过审因论治,辨证用药,消除发热产生的病理机制,往往收到满意效果。特别对一些寒热往来、反复发热不退者,治疗优势明显。今举例示之。

【病案1】:宋某某,女,51岁,费县。2016年9月5日初诊:自述低热、自汗5年余。患者经常感冒,每次感冒必发低烧,每次低热一般需要治疗1个多月才能痊愈,但很快又复发。5年来,患者经中西医多方治疗,低热一直不能根除,病人苦不堪言。刻诊:患者面色红润,呈醉酒貌,烦躁不安,感觉全身热烫,但检查体温一般均不超过37℃,口干不欲饮,食欲不振,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血常规检查:中性粒细胞略低,淋巴细胞略高,其他指标正常。西医曾诊断“发热待查”,经输液打针(药物不详)多日不效。舌红苔薄黄,右脉沉弦,左脉沉细。

处方:柴胡、 半夏、人参、黄芪、 地骨皮、青蒿、 丹皮、 知母、栀子、 鳖甲、 当归、黄芩、 淡竹叶、莲子心、 甘草。 3剂,中药配方颗粒,每天分3次冲服。

9月7日 二诊:面色不红润,气色恢复如常人。自述服药后热除病消,诸症若失,食欲大增,睡眠良好,已无任何不适。舌淡红苔薄黄,脉和缓有力。上方再进3剂,每日分2次 冲服,以巩固疗效。3月后回访,未再复发。

【病案2】:李某某,女,29岁,兰山区。2017年8月28日初诊:产后3月余,低热10余天,下午加重,睡眠后可缓解,但早晨又起热。化验检查无异常,经西药治疗不效。患者全身乏力,食欲可,睡眠可,大小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处方:柴胡、半夏、 党参、黄芩、 青蒿、 银柴胡、丹皮、 羌活、黄芪、白术、防风、 生姜、大枣、甘草。5付 冲服。 9月6日 二诊:自述服药第二天低热即退去,但仍全身乏力,腰膝酸软,其他如常,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处方:黄芪、桂枝、当归、熟地、白芍、 川芎、人参、白术、 茯苓、鸡血藤、鹿角胶、 炙甘草。 5付 冲服。

9月11日 三诊:感觉身体有力,但因食鸡蛋过多致腹泻数次,其他如常,舌淡苔薄黄,脉沉细有力。上方人参改为10克、白术20克,加砂仁10克 5付 冲服。2月后回访,患者病愈后未再发热。

【病案3】:刘某某,女,65岁,临沂市。2018年12月13日 初诊:低热3月余,开始感冒咳嗽,打针服药治疗7天,咳嗽愈,但低热不退,一般开始发热从上午9点到夜里23点,体温在37.3℃左右,低热时全身不适,有时恶心欲吐,患者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数。

处方:青蒿、 黄芩、栀子、竹茹、 陈皮、 半夏、 茯苓、党参、柴胡、银柴胡、 丹皮、羌活、生地、秦艽、鳖甲、甘草、生姜、 大枣。 7付 冲服。

12月20日 二诊:诸症大减,体温在36.2~36.7℃之间,惟手心有时感热,口干,有时干呕,舌红苔薄白,脉弦数。自述以前中西药用了不少,但都不管用,服中药7付后,感觉基本好了,自感不用药也可以。建议再服7剂巩固疗效。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病案4】:闵某某,女,50岁,费县。2020年7月1日 初诊:寒热往往来1月余,有时发热达39.5℃,患者睡眠可,大便干,小便黄,月经正常,头昏沉,全身无力,舌暗红苔黄腻,脉弦滑。尿常规正常,血常规检查:中性80.5, 胸CT:双肺纹理增多。询问病史:患者20年前曾做胆囊全切手术,开始一、二年因身体虚弱曾经常感冒发热。

处方:柴胡、半夏、人参、黄芩、青蒿、 羌活、防风、白芷、川芎、生地、栀子、 陈皮、丹皮、鳖甲、竹茹、 地骨皮、甘草、 大枣。5付 水煎服。

7月6日 二诊:服中药第二天仍有热,最高达39.5℃,于是早、晚各打一退烧针退热,第3天以后未再发热,食欲大增,睡眠较好,其他如常,上方再予7付。随访至今未再复热。

按语例1患者低烧反复发作,西医诊断“发热待查”,虽经输液打针及中西药治疗一直不能根除,通过望闻问切中医四诊合参,辨证为“少阳为病、气阴两虚”,以小柴胡汤为主方,随证加入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等方之义,结果取效迅捷。

例2患者为产后发热,但产后发热也有高热与低热之分。高热多为产褥感染,恶露不下等引起,为实热证。低热多为产后气血不足所致,为虚热证。本病例虽为虚热证,但本着“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一诊采用小柴胡汤、蒿芩清胆汤、玉屏风散等合方治其标,二、三诊以十全大补汤加减治其本。通过标本兼治,竟收全功。

例3患者为外感所发,久治不愈,邪热入里,导致阴虚内热,少阳为病,发为低热,西医称为“功能性低热”,故以蒿芩清胆汤、清骨散等方滋阴清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更加羌活、生地祛湿解表,养阴退热。诸方合用,诸药协同,相得益彰,故效若桴鼓。

例4患者辨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患者身体虚弱,寒热往来,有时发高热,以小柴胡汤和解少阳,祛除半表半里之邪;更加蒿芩清胆汤、青蒿鳖甲汤清肝利胆,滋阴清热;加九味羌活汤发汗解表,兼清里热。诸方合用,相得益彰,故取效迅速。

总之,中医认为引起发热的原因有多种,有阳虚、阴虚、气虚、外感、瘀血、痰湿等,但临床中往往相兼出现,所以必须辨证准确,方能对症下药。外感发热,由感受外邪所致,一般体温较高,多为中度发热或高烧,发病急,病程短,热势重,常见其他外感热病之兼症,如恶寒、口渴、面赤、舌红苔黄、脉数,多为实热证。阳虚发热为阳气亏虚,火不归原所致的虚热。阴虚发热是由于阴虚导致使阳气相对亢盛,因此出现低热、烦躁、口渴等虚热表现。气虚发热多由脾胃气虚所引起,李杲《脾胃论》曰 “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而发热。湿痰发热,为湿痰内郁而致之发热。《证治汇补·发热》:“痰证发热,向夜大作,天明渐止,必兼胸膈不快,恶心,不食”。瘀血发热为瘀血所致,《伤寒全生集·辨内伤瘀血证发热状类伤寒》谓:“凡跌仆损伤,或被人踢打,或物相撞,或致挫闪,一时不觉,过至半日或一二三日而发者有之,十数日或半月一月而发者有之”。湿阻发热,发热不甚,午后明显,热难速已,或身热不扬,胸闷脘痞,头重如裹,身重而累,不欲饮食,渴而不欲饮,大便不爽,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肝郁发热一般发热不甚,或午后低热,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抑郁不欢,喜叹息,或烦躁易怒,或兼胸胁胀痛,口苦咽干,泛恶欲呕,或妇女月经不调,舌质淡红,舌苔薄黄,脉弦细数。

中医正是根据发热产生的不同病因病理,审因论治,对证下药,所以针对性强,从而达到治根治本,治愈后不再复热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俞慎初教授运用青蒿鳖甲汤的经验
我和郭书升老前辈拟定新冠长期低热的治疗方案
汝水医话9:三见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汤加减治低热医案、配方
青蒿鳖甲汤
低热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