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浅谈新课程改革中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整合

天津第三十五中学 作者:孙美华


内容摘要:
本文主要通过梳理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内在联系和各自的特点。研究在各个不同的教学环境中,如何将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两种不同学习方式优势互补,尽可能发挥其优势,在物理教学中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课程标准的实施给教师带来了新的任务,新的课题,它不仅仅是换了教材,还要求教师更新观念。重新思考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去改变,去实验。而探究性学习就成为了新课标的显著特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公开教学观摩、教案设计比赛几乎都是探究性学习,对于传统教学中的接受性学习大家有些谈之色变,惟恐避之不及。但我认为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各有所长,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将两种教学方法互补应用,会相得益彰、事半功倍。
一、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关系及各自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和传统的接受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两种方式。探究性学习不排斥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作为课堂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两种教学方式,看似矛盾,却是相辅相成的。探究性学习离不开接受性学习,探究过程是在已有知识体系的支撑下,提出问题、提出猜想和假设、进行分析与论证的。而有些内容不适合探究性学习。教育学家吕型伟说过一段话:“不能什么都让学生自己去研究,因为学生的间接经验是很重要的,在学习期间,接受性教学是重要途径,学生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别人的经验。”不同特征的知识,对学习方式的要求也就不同。我们应根据其各自的特点灵活运用。接受性学习的特点:(1)以教师讲授为主要方式,(2)以掌握系统知识为基本任务,(3)信息传输呈线性,(4)学生认知活动具有可指导性、可控性。“接受性学习的最大价值在于学习者不必从零开始学习活动,可以通过继承接受前人或他人的认识成果而加速个体的认识发展过程,从而使有限的生命个体能够从容地面对更无限的知识海洋”。而探究性教学的基本特点是:(1)以引导学生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要方式,(2)以增进学生的创造才能为主要任务,(3)注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教学成非指导性,(4)关注探究性认知过程。从两种学习方式的特点我们不难看出,在知识的系统性学习、思维方法的缜密训练方面,接受性学习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探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贡献则不容忽视。
二、探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整合
新课程倡导改变学习方式,并不意味排斥接受性学习,而是要引导学生改变以往机械、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由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向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的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从实际出发,正确处理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之间的关系,根据知识类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择最佳的学习方式。努力实现两种学习方式之间的整合,在接受性学习中引入探究方法,在探究过程中融入接受性学习。将接受性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就能更好地利用两种学习方式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发展。
1.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在概念教学中的应用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概念的地位十分重要,它是认识和理解事物的基础,是整个物理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物理概念的学习是整个物理知识学习的核心内容,正确地理解物理概念是学好物理学的基础。任何物理概念都有它的客观事实基础,因此在物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最好是尽可能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现象入手,创设物理环境,给学生提供一些具体的、比较熟悉的物理现象、物理实例以及其它有助于形成这个概念的感性材料;或做一些物理实验,使学生对物理概念有个感性认识。例如:“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引入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加速度以前没接触过,是物理课中一个比较难懂的概念,又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如果仅仅是给学生一个加速度的定义,学生往往会觉得很难以理解,容易与速度的概念混淆。我们可以通过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加深对“加速度”的理解:例如,火车出站时,它的速度从零变为几十米每秒,需要几分钟;汽车开动时,它的速度从零增加到相同的速度,只需要短短的几秒钟。学生就会去思考加速度是用来干吗的?与速度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在哪?又如在学习“自由落体运动”时,利用学生爱听故事的天性,可以引入伽利略的逻辑推理的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有利于学生对新概念的掌握。教师创设情景越接近实际生活,越容易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学生距离越近,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对教学活动就更有利。再通过学生思维活动,使他们对事物现象的感性认识迅速上升到理性认识,实现了质的飞跃。
2.探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结合在物理规律教学中的应用
物理规律教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物理规律的教学要有阶段性,有一个逐步提高深化的过程,我们应从教学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合理综合运用两种学习方法,紧紧抓住引入、建立、讨论和运用四个环节,把物理规律的教学落到实处。对于重点物理规律,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而且要求会灵活运用。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际经验学习物理规律,用规律科学去说明和解释有关的现象,主动探究,在学习中取得不断的进步。例如,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过程:首先复习牛顿第一定律内容:“一切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就是指物体速度发生了改变,也就是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那么,物体的加速度与哪些因素有关呢?从牛顿第一定律的复习出发,指出了物体的加速度是与力有关,对于学生来说是一次有意义接受性学习。然后以探究实验的方式定性的讨论 a、F、m 的关系,第一、学生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分两步进行探究:①保持小车质量m一定时,研究加速度a和合外力F的关系;②保持合外力F一定时,研究加速度a和质量m的关系。第二、测量纸带,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自行设计的表中,并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第三、学生得出结论:1、当保持m不变时,a与F成正比;2、当保持F不变时,a与m成反比。学生经历了实验操作、处理数据、总结结论的过程后,教师总结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它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它的质量成反比。这一点学生不易理解,需要老师细致讲解,加深学生的理解。适当的接受学习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 因此,我们既需要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以便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前人积累起来的宝贵知识财富,也需要探究性学习,以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让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精彩共舞,才能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教育学》
《从物理课程看科学探究》 张大昌.
《物理教学论》 张启德
《教育心理学》 张大均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新审视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物理教学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教学计划
新课标高中物理教材的特色及使用策略
潘晶:新课改形势下高中物理小组合作探究性教学策略的有效运用研究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8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