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驰-从《伤寒论》引《本经》药评解(四)
【真传一刻】第191期:原创: 张驰  昨天
欲免俗儒需读史,志成明医不废经。《本经》、《内》、《难》、《伤寒》作为中医经典,本自一脉相承,不意《本经》后世竟近于落没。坚守在《伤寒》教学临证第一线的张驰老师每发感慨:《本经》、《内经》所说,句句真实不虚,《伤寒》祖述圣人之意,绝非一纸空话!《本经》载药三百六十五味,效法周天度数,张驰老师则取《伤寒》中使用最多之十二味逐一评解,暗合小周天之数。前文已分篇散发,今日为最后部分,以成完璧。但这并不是结束,希望以张驰老师本作为引,更多同道贤达投身于中再启新篇.
9
黄 芩
黄芩,味苦平,无毒,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一名腐肠。(出现次数16次)
黄芩有一个别名叫腐肠。腐肠是什么?烂掉的肠子。为什么叫这么一个名?很有意思。我跟朱老师就印证过一个问题,我说我在本草书上是这么看的,我不知道你在野外是不是也这么看。本草书这么记载,有两味药是有草的状态,同时有木本植物特征的木化。哪两种呢?一种是柴胡,一种是黄芩。朱老师的回答非常肯定,这两种植物此特征尤为明显。这很不得了!为什么?我们说柴胡的生长在春三月,春天是干嘛?春三月谓之发陈,那么它能够推陈致新吧。不得了的是,地上和地下的部分长度相等,这也是植物学上的说的东西。还有一点不得了,它的根木化速度特别快,其它植物也会木化,但是只有这两种植物会迅速地木化,木化的很严重,甚至是柴胡最后有柴性。我们知道,从古代的数理上来说,木分成甲木和乙木,一个是参天大树,一个是小草,所以柴胡、黄芩兼具甲木乙木之特征,得木之全体全用。因此你看,在少阳篇的时候,哪张方能离开柴胡呢?只有一张方,就是黄芩汤。黄芩、柴胡两味药互相扶持,贯穿整个《伤寒论》的少阳处方,没有例外,有柴胡必配黄芩,行甲木、乙木之用。
那么黄芩和柴胡又有一点不同,黄芩随着生产和年份,会渐渐形成一种状态,中间是空的,剩一圈像肠子一样。所以你看,黄芩所治之热是什么热呢?中空部位之热。比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者,必自下利,黄芩汤主之,若呕者,黄芩加半夏汤主之”,肠热,可以吧。胃热行不行呢?它也行,三泻心汤,对吧。还有胆热,胆是不是也像管道一样中空?因此,在人体之中,中空之部位的热,如胃、肠、胆等,均可以用黄芩对治。
昨天王老师跟我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受益,学《本草》不能停留在纸上,学纸上你做不了上工,你要以大自然为师。这一点我非常认同,那么我们下面具体地看。
1主诸热
黄芩“主诸热”,我就不多解释了。柴胡的类方、泻心类都能体现。
柴胡类: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
泻心类:附子泻心汤、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
为什么分成两类呢?很简单,有外有内,外内之热,皆能主之。中空似肠,能清少阳胆府之热,并肠胃热。
2肠鸣,泻痢
“肠鸣,泻痢”,在这儿也有一个比较好玩的汤证。34条葛根黄芩黄连汤,“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误下之后,这个热跑哪去了?下到哪就往哪去了。迫了大肠之后,由于大肠与肺是相表里,出现喘而汗出,《内经》所说真实不虚。在这些年读《伤寒》以及教学、临证的过程中,我每每对《内经》有一种感情,原因是不断印证了《内经》里头每句话的真实不虚。
在这里,表未解之后,喘而汗出。伤寒病中的喘有很多,小青龙汤的喘,麻黄汤的喘,都不一样。那么我们这个喘是什么?热伤了大肠。怎么去治疗肠中之热呢?仲景先师在用黄连燥湿止痢的同时,用甘草调中,葛根起阴气解诸毒以使邪气外解,与此同时,独取黄芩以清在肠中之热。所以我们可以说,每味要药必有所归,方方定有所指,非常准确,因此才称为经方。
3下血闭
“下血闭”,这个很不好意思,本人才疏学浅,认识不足,尚且没有找到《伤寒论》中直接治下血闭的条文,在这引了两张方,鳖甲煎丸“此结为癥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和大黄蛰虫丸“经络营卫气伤,内有血结”,非常惭愧地从我隔壁的《金匮》教研室借来的。鳖甲煎丸也好,大黄蛰虫丸也罢,它们中间都有黄芩。为什么?仲景先师不会模棱两可,或者让某个药可有可无,那为什么都有黄芩呢?在这儿要思考一个问题,所谓火之有余,从已病和未病两个角度来讲都存在,已病有可能会导致未病,未病也必然导致已病,这两者之间有的时候互为因果。那在这儿来说呢,血脉之闭塞导致气之有余而不达则以化火,相反,火气之迫灼能不能导致血之旁流,血脉伤损而化瘀呢?我把这两个条文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思考。
当然了,“下血闭”其实在《伤寒论》里头还存在一张比较经典的方,我在这补充一下——泻心汤。但为啥我没把它放在这呢?因为泻心汤的组成有争议,有人认为是大黄、黄连,有人认为是大黄、黄连加上黄芩,所以在这儿我没把它列进来。但是我个人在临床的时候是很变通的,需要用的时候就用。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诸血证效果非常好。
10
茯 苓
茯苓,味甘平,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出现次数15次)
1胸胁逆气
茯苓,茯者伏藏也,苓者神灵也,使阳气能够归于阴,则为之茯苓。我引用了张隐庵先生的一句话,“茯苓本松木之精华,籍土气以结成,故气味甘平,有土位中央而枢机旋转之妙”。
《伤寒论》第67条,“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有没有逆气呢?必然有,“心下逆满,气上冲胸”,既有逆、也有气,位置在胸胁。仲景先师在用桂枝平冲的同时,怎么办呢?平了冲逆之后,是不是得让邪气有去路?那么用茯苓以利水,则逆气自下。
前不久呢,我来了兴头,在中医家APP发了一篇文章《基于“医疗代价”角度对《伤寒论》奔豚二证的思考》,就论两个奔豚证,当然主要讲的是医疗代价问题。其实本人在治奔豚的时候,经常喜欢怎么去认知这个病呢?我认为奔豚有两种,一种为木火之患,《金匮》中有一张奔豚汤,用甘李根白皮降木火之上逆;还有一种为水气之上逆,在《伤寒论》里头有一张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还有一张就是第65条的苓桂甘枣汤,治什么呢?“脐下悸者”,这个没有变为奔豚证,但是它也有冲逆之气机。我们眼下这个苓桂术甘汤,一样具备冲逆之气机。我给学生讲课的时候,通常喜欢举一个例子说明什么叫奔豚,我说你如果坐过海盗船、过山车或者是蹦极,就会明白什么叫奔豚。那么什么时候水气容易上冲呢?心阳不足的时候。当然,这不是奔豚汤的那个风火之证,风火之证另当别论。我们纯从水这个角度来讲,坐过山车的时候,下来这一下,失重了,血往这涌过来,人就有这种感觉。我给我的朋友们出主意,我说你们要坐过山车,先喝桂枝加桂汤,之后就没有问题,心脏不受损伤。所以,胸胁逆气,除了桂枝的平冲,还要茯苓,你要考虑到水的问题,对吧。
2主诸热忧恚,惊邪恐悸(寒热烦满)
“忧恚,惊邪恐悸(寒热烦满)”,这个在临床上用的最多,从茯苓四逆汤的“烦燥”,到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胸满烦惊,小便不利”都能看出。邪犯三焦,三焦俱伤,水气不得宣化,那么必然要利其小便,用茯苓。包括还有一个加减非常明确的,在理中汤里“悸者,加茯苓二两”,如果心悸的话怎么办?加茯苓。这个加减法是最能说明问题的,为什么呢?茯苓者,伏灵也。盖阴阳兆水火而属心肾,茯苓升清降浊,则心肾安而神志宁。水火是阴阳之征兆。
3心下结痛
“心下结痛”,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这个条文有点意思,“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为什么这么讲?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在我们伤寒教研讲《伤寒论》的时候就是一个难点,为什么呢?很麻烦。大家都知道,我们讲《伤寒论》是一个单元扣着一个单元的,有时候前面刚讲完,回头就自己打自己的脸了。我们在讲71条五苓散的时候强调了一个问题,五苓散中有一味药,一定不能缺席,谁呢?桂枝。而且我们还说得非常明确,是用桂枝气化以利小便。好了,到28条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怎么回头我们就把桂枝去掉了呢?而且中间还说主小便不利。这个时候我们太难了,所以当老师有时候是真难过啊。
其实一点都不难过,为什么这么讲?大家要看到的一个关键的问题,这里是膀胱之气化不利吗?不是,它是哪儿呢?当你看到《本经》的心下结痛的时候,会恍然大悟,这是水气蓄于心下,这个时候的不利不用桂枝之宣导膀胱气化,反而要加谁呢?加白术以升清降浊,以斡旋太阴阳明,加茯苓以利其在心下之结。这都说明《本经》所说真实不虚,千真万确,经得起考证,经得起临床,经得起争议的。
4咳 逆
“咳逆”,猪苓汤“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这有点意思,好多人看到这之后,直观地想象,猪苓汤主咳逆,治心烦不得眠,可能也治湿热不解小便不利。其实忽视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细节,“下利六七日”。下利二字非常平淡,仲景先师会说没用的话吗?绝不会。下利之后伤的是谁呢?少阴为水火之宅,在其中一分火一分元阳,同样,一分真阴也是一分命脉。那么在这,久久之下利,下利多少天?六七天,这么多天之后,谁伤到了?阴阳。谁剩下了呢?火邪。什么是邪?无处所用就是邪,正气不得用武之地就变成了邪气。现在经常说进补,敢补吗?不怕补出肿瘤来吗?就像说什么是尿液?有真气的津液是津液,没真气的津液到了膀胱就变成尿液了。一个道理,那么在这儿火邪往上,它找谁呢?找肺,“咳而呕渴”。现在水阴恰恰又不利了,它不与火去相交通,不能相气化。所以怎么办?用茯苓开水火之结,以治其咳逆。在这儿,用谁都替代不了茯苓。
5口焦舌干
口焦舌干,在这儿我不多诠释。
五苓散:小便不利,微热消渴(71);烦渴(72);汗出而渴者(73);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
猪苓汤: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223);咳而呕渴(319)
评:膀胱者,州都之官,气化则能出
无论是五苓散也好,猪苓汤也罢,说的都非常确切,关于这一点,当代很多医家阐述已经很透彻了,在这儿不多说。
6利小便
利小便也不多说了。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小便不利
小柴胡汤加减法: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五苓散: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
猪苓汤: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
四逆散加减法:小便不利者,加茯苓五分
小青龙汤加减法:若小便不利,少腹满者,去麻黄,加茯苓四两
评:升清降浊,气化州都
11
麻 黄
麻黄,味苦温,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止咳逆上气,除寒热,破癥坚积聚。(出现次数14次)
下面着重说说麻黄。我列了一句话,张隐庵先生说的,“植麻黄之地,冬不积雪,能从至阴而达阳气于上”,前半句,作为东北人的我不认同,在我们东北不是的,但是如果在中原,我相信它是千真万确的。为什么?说明麻黄秉地之阳气积累才得以生长,所以麻黄才能达阳。那么它必然能干什么呢?散阴结,麻黄必然能散阴寒之凝结。
1主中风,伤寒,头痛,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
麻黄“主中风,伤寒,寒热,温疟,发表出汗,去邪热气”这一部分它有诸多运用,在《伤寒论》中很多,不止一处。
麻黄汤:头痛,发热(35)
桂枝麻黄各半汤: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23)
葛根汤: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31)
大青龙汤: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38)
评:散寒凝
2止咳逆上气,除寒热
“止咳逆上气,除寒热”,麻黄杏仁石膏甘草汤“汗出而喘”,小青龙汤“干呕,发热而咳”。无论是麻杏甘石的在表之寒在里之热,还是小青龙汤的在表有寒在里有湿邪,皆能主之。在后世临证中则往往配杏仁宣肺,配桂枝则能发散。但是小青龙汤有一个变化,麻黄杏仁永不相见——“若喘者,去麻黄,加杏仁”,表里体用之变。
3破癥坚积聚
“破癥坚积聚”,我在这儿没有条文可以给大家列,列举一个我自己的病案吧。
患者齐某,男,57岁,吉林省长春市居民,于2016年5月20日来我院就诊。主诉:患者约一个月前没有征兆突然倒地抽搐,不省人事,口吐涎沫。家人怀疑是癫痫病,未予足够重视。之后每天抽搐症状发作,渐渐一日多次发作,遂到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检查,发现颅脑占位性病变。大约一个月后复查,发现病灶增大近四倍。根据4月22日吉大一院头部磁共振所见:右侧基底节区、额叶、颞叶见类圆形异常信号,边界不清,大小4.8×4.9×4.8。考虑为胶质瘤,怀疑恶性。
那么有这么一个脑癌的患者,2016年的时候到门诊,为什么举这个病案呢?很有特征。他刚来的时候,之前这个肿瘤有指甲盖那么大,一个月的时间,拳头一样了,那么半侧的脑室就是挤到一半了,每天发作三次以上,倒地不知人。患者家庭条件很贫苦,最后说这个患者就快走了,咱们没有条件手术,就给他吃点中药,少遭点罪吧。就这样,到我这儿来。
1、首诊主证:患者六部脉俱弦兼紧象,脉位略沉。下肢恶寒明显,口渴。每日癫痫发作数次,抽搐伴呕吐、视物模糊,头痛、恶心发作有时。
笔者思考脉弦为木郁之象,木郁化火则消渴,下肢寒体现命火不足,断为上热下寒证,处方以乌梅丸打底。又因脑为髓海,肾主骨髓,该病主要发病机理为大脑、脊髓胶质细胞癌变,中医角度理解为肾经受邪,邪气循经上行于脑腑日久发病,因此当兼顾发散少阴经邪气,前方基础上合麻黄附子细辛汤:
乌梅90g、当归24g、党参30g、桂枝24g、制附子24g、干姜24g、细辛18g、蜀椒9g、黄连16g、黄柏6g、生麻黄30g、粳米12g。七剂水煎,日一剂。
2、复诊5月27日,患者主诉服药一周症状大为好转,癫痫仅发作一次,原因系用药后头痛、恶心、视物模糊等症状缓解,心情好转于是独自外出散步,碰巧因琐事与人剧烈争执而诱发。患者脉弦仍偏沉,弦紧象较首诊缓和,脉形偏细,乏力,恶寒。处方以理中丸、苓桂术甘汤、麻黄附子细辛汤三方合用化裁:
党参30g、生白术30g、干姜24g、炙甘草30g、茯苓30g、桂枝30g、生麻黄24g、制附子24g、细辛18g、酸枣仁18g、浙贝30g、全瓜蒌60g。嘱七剂水煎,日一剂,并再三告诫切勿情绪激动,注意调摄起居饮食。
3、三诊6月3日,患者自述癫痫症状未发作,微恶寒,时常自觉胸闷,多痰而难咳出。
后略
这个就是前三诊的证治,第一张方乌梅丸,我们不能说讲谁就吆喝谁,那样不是做学问的方式,他素有厥阴的脉证,那么在这儿厥阴方必不可少,乌梅丸当家。与此同时,30克麻黄,我觉得在这儿少不了了,散其寒凝之结。效果怎么样呢?一周之后复诊,告诉我,大夫,这周只犯了一次,我说那不错,之前每天三次。我说你为什么犯?他说我身体好了之后,出去走道儿,在公园跟人打架后犯了。所以在外头不要一言不合轻易跟人起冲突,你不知道对方有什么情况,这个很麻烦,当时对方就吓傻了。之后再经过了几诊,后续患者在我这陆陆续续调了三个月以上,最后去看影像的时候,病灶比指甲盖还小了。再后来,到今天患者的情况都非常好。他的一个亲属跟我是朋友,我也侧面地表达了,我说能不能再来调一下,我觉得治疗还没有结束。患者得自己身体都很好了,他就不想再来治疗了,没办法。
12
大 黄
大黄,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出现次数14次)
最后讲一下大黄,大黄很有意思,它的名字为什么叫大黄呢?又大又黄,真的是这样的。我们说一般高寒地方的植物出于自我保护,为了含蓄阳气,一般会长得个头比较小且紧凑。最好的大黄是哪儿的呢?我们都知道青海西宁大黄最为道地。你想想,青海这个地方海拔很高,四千米以上,但它能长得那么大,黄色正得土之正色,对吧?这么高的地方能长这么大,说明它不是那种非得要聚点热量保护自己的植物。相反,它既然聚敛不了阳气,就要反过来顺应高寒的环境,产生了通上彻下的能力。因此大黄能干什么?卢芷园先生说过一句话,“火有用而灵,正当生土;火无用而息,正当泻土”。当这个人的心火有所用,那么火能生土,对吧?是为火之正用。相反,火如果无用之后,反而能泻土。火主苦味,大黄是不是苦的?是呀,苦则能泻火。我们说大黄其形大,其性寒,正有其泻阳之用,同时又兼具苦味,这是泻火之不二人选。
1主下瘀血,血闭
仲景先师有没有说一上来就是拿它通大便?《本经》也没一上来说大黄“主便秘”,而开头说“主下瘀血,血闭”。比如《伤寒论》中治血闭的两张非常经典的方,桃核承气汤、抵当汤,这两张方里面都少不了大黄。另外,桂枝加大黄汤治“大实痛者”。
桃核承气汤的特点,“但少腹急结”,它里面有承气,有一个通腑泻热的作用,而到抵当汤的时候,这个血近乎于死血,它已经不是在外头堵得很厉害很疼痛的血,就像我们摔伤之后,刚摔的时候很疼,摔伤一段时间之后瘀住了,这时候不疼,所以它的感知是什么样的呢,抵当汤里头原文是这么讲的,“少腹当硬满”,硬满是疼吗?不是,它这个血已经变成了血痂,没有知觉了。这时候桃核这些药已经不够用了,所以怎么办?仲师用了两味药,虻虫、水蛭,一物擅飞,一物擅潜,专门收敛吸食在上在下之血瘀,以畅谁之用呢?大黄之用,大黄跟在后头。如果没有大黄,桃核承气和抵当汤就没有泻土之用,则瘀血无所从去,没有地方走了。
就像我的师父沈谦益先生讲过一句话,姜子牙有三宝,有打神鞭,有封神榜,还有杏黄旗。他的打神鞭用的最少,相反用的最多的是封神榜。你把邪气打掉之后没问题,但是不是要给邪气一个去路?这个很重要。你光打了他却不给封神,后续麻烦很大。所以从这个角度上,大黄在治疗瘀血之中不可或缺,临证我每每治瘀血之证,常以大黄相为佐用,取仲师之法。叶天士有一个补充,“大黄入心,味苦下泄,故下瘀血”,在这儿不多说了。
2寒 热
“寒热”这一点非常明确,打一比方,调胃承气汤证有“蒸蒸之热”,它不等同于大小承气,我在平时讲课的时候给大家说的很清楚,三承气各有不同。调胃承气治胃中之郁滞,所以它能见蒸蒸之热,如蒸笼一样;小承气汤,小肠非常长,七到九米,形又很细,最怕气滞,不怕热,所以小承气汤里头去甘草之调中,去芒硝之泻热,独留厚朴枳实,以行气导滞;唯独到大承气的时候,痞满燥实,皆能主之,主大肠之实。调胃承气汤的病位居上,所以热证尤明显,印证了“火曰炎上”。补充一下,在三承气汤之中,大黄的量都是一样的——四两。
有这么一个条文,“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泻心汤有好多种,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三泻心,皆有不同。这里面连必备,但是大黄有何不同呢?你看三泻心的时候,把谁拿掉了?大黄。我们说痞证,什么是痞证?紧反入里是为痞。紧为寒,里为阴,正常人的气机在上为阴,在下为阳,水火既济为泰卦之象,天地交泰,天在下、地在上。相反,痞是紧反入里,寒气在下,是地在下、天在上这种状态,天地分离。那么怎么办呢?三泻心汤可转否成泰。大黄黄连泻心汤跟它们有所不同,大黄黄连泻心汤有一个什么病机?“其脉关上浮”。什么叫关上浮?打个比方,精神神志类疾病算是内热,所以在临床上我经常拿它治疗急性的精神狂躁症,效果非常好。包括治疗一些阳明发热的体征,或者类似于我们南方说的比较多的温病。
3破癥瘕积聚
破癥瘕积聚,大黄蛰虫丸“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大黄牡丹汤“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这个我就不过多的解释了,它跟我之前讲的“下瘀血,血闭”的概念其实如出一辙。
那么我在后头引了《灵枢·水胀》篇的一句话,“石瘕生于胞中,寒气客于子门,子门闭塞,气不得通,恶血当泻不泻,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状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可导而下”,在这儿不多说了。
4留饮宿实
“留饮宿实”,这个有点意思。第一个方是大陷胸汤,治“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鞕者”。啥叫留饮呢?食物吃了之后不能排泄,对吧?最后在里头形成了很多恶臭宿便。而且它的颜色有时候是青色,有时候红赤黏腻,不同于一般的大便状态。用陷胸汤也好,用承气类也罢,大黄能够去留饮宿实,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取这么一个作用。
在这儿我还有一个补充,就是茵陈蒿汤,治“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将息有“黄从小便去也”。为什么拿它说事儿呢?茵陈蒿汤里三个药,栀子、茵陈蒿和大黄,茵陈也是因陈而生,能够推陈,不同于柴胡,虽然有相似之处。大家发现一个细节没有,非常有意思,大黄用进来之后,有没有说大便?黄从大便奔泻而出?没有。邪气从哪儿解呢?茵陈蒿汤的邪气居然从小便而解,这个可不简单,给我们很多思考。而且是怎么个解法?“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那么又引伸的一个问题,是否大黄一定要跟大便有关呢?非也。再打个比方,我们看大柴胡汤的时候,也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大柴胡汤里没有说过大柴胡证有便秘,但是我们后世林亿补注说,没有大黄恐怕它不能称之为大柴胡。我们也认为大柴胡汤是有大黄的。那么这里头有什么症状?呕不止,郁郁微烦,或心下痞硬,下利不止。同样有这种下利之证。“黄从小便去”,所以我们说大黄能辅助,有去饮之效。
5荡涤肠胃,推陈致新
“荡涤肠胃,推陈致新”就是以行土用,咱们这儿可以说的很清楚,三承气类,皆是这样。
调胃承气汤:胃气不和,谵语者(29)
小承气汤:胃中燥,大便必鞕(279)
大承气汤:若有燥屎者(238)
评:行土用
6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这里举出麻子仁丸“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抟,大便则鞕,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说到这儿就有一个好玩的事,我们临床上有的时候甚至把麻仁丸当成通便药使用,对不对?其实我们要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说在《伤寒论》中阳明之证有三阳明,太阳阳明、少阳阳明、正阳阳明,正阳阳明是胃家实,太阳阳明是什么呢?脾约。少阳阳明的原因,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脾约是什么呢?原因很简单,在经过了发汗之后,发得太多了,最后导致了一个问题,脾是给胃行津液的,最后津液没了。打一个比方,人体跟国家一样,有一天可能发生了战争,国防部长跟财政部长要钱,财政部长能不能说不给?要多少给多少,对吧?给多了之后,最后可能农业部部长说我们今年要干点什么事儿,财政部长苦笑了一下,不好意思,你找国防部要去吧,钱都在它那儿。这和脾约是一个道理。
发汗太过,津液耗散太过,导致一个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大便下不来了,由于不是阳明自己的问题,我们不能称之为腑实证。要行脾之津液,对吧?所以这里头有麻仁滋脾,有杏仁以宣通肺气。肺和脾它俩之间有点联系,为什么?它们上大学的时候一个寝室,开个玩笑,它们都属太阴,你借气血借什么也好,得跟熟悉的人借吧,你没钱,到马路上转悠跟人借钱,借不出来,不是跟亲戚就是跟朋友借。那么脾有难,这时候调水,跟谁借调呢?跟肺调。巧了,肺还正好现在是水利部部长,专门管津液之宣发肃降,通调水道,它专管这个,故此能帮脾。与此同时,在这里头依然有一些药不可或缺,那就是我们说的小承气汤的组方,在其中取大黄的通利水谷,调中化食,才能安和五脏。你不把燥结通下去,仅解决一时之问题,那么五脏不得安宁。
◎ 结 语
今天讲到这儿呢,我准备的十二味药相关内容就圆满结束了,也完成了去年的诺言。那么在讲的过程中,有的内容尚需完善,不成系统,由于我个人学识等等方面力所不逮,很多地方有缺憾,希望各位老师多多提意见,让我能够提高,共同将我们的《神农本草经》学好用好,传承发展。谢谢大家!
整理校对:采采  杨夷君  陈剑城
审核:张驰老师
编辑:朱丽莉
声明: · 本文根据张驰老师2018年05月在““全国《神农本草经》与经方临床第一届学术研讨会”的学术报告整理,由“中医家”协助整理编校。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郑钦安医书阐释》全本 六
《伤寒论》114方剂
倪海厦经典配方全集(有待整理校对)
倪海厦经典配方
伤寒杂病论
康平本《伤寒论》精髓一一日本大冢敬节审定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