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玉器特征解析——王建泉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继秦代之后出现的朝代。分为“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与“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两个历史时期,其中新莽(公元9—公元25年)因为历时短暂,一般归入东汉。我们习惯称为两汉。

汉高祖刘邦

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最伟大的一段历史,汉高祖至汉文景时期的汉朝,经济实力直线上升,成为东方第一帝国,与西罗马并称两大帝国。中亚和西域各大国也都闻而惧之。而到了汉武帝时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

张骞出访西域

张骞出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 “丝绸之路”,开通了东西方贸易的通道,中国从此成为世界贸易的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呼中国人为“汉人”,而汉代人也乐于这样称呼自己,“汉”从此成为了伟大的中国华夏民族的永远的名字

现在的汉代玉器主要出自于墓葬。出土玉器比较丰富的墓葬,属于西汉的有陕西省兴平茂陵,临潼斜口镇,西安三桥镇和席王村,咸阳狼家沟等;河北省定县汉墓,满城汉墓,阳原北关等;山东省长清济北王陵,巨野红土山,曲阜九龙山,莱芜东泉河村等;江苏省仪征烟袋山,徐州狮子山、寒山等;河南省永城芒山镇、保安山,三门峡火电厂等;湖南省衡阳凤凰山等;广东省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北京市西郊大葆台。等等。

南越王墓遗址

属于东汉的则有陕西省咸阳、华阴等;河南省淮阳北关,洛阳烧沟、东关;河北省定县北庄,中山王墓;山东省梁山柏木山,青州马家冢;江苏省徐州土山,扬州邗江宝女墩;安徽省亳县凤凰台、董园村,合肥乌龟墩。等等。

01、汉代玉器的种类

汉代玉器可分为礼器、葬玉、装饰品和实用品四大类 :

01-1、礼器类

汉代玉礼器仍然保持了传统的器物造型,但其数量有限,而且其使用方式大多已经不仅仅限于礼器功能,例如,玉璧、玉圭等常常用来镶嵌在棺材外表;而玉琮有的被改制为一般的生活用具。有些玉璧已经发展成为系璧,装饰功能就更为明显了。不过,因为它们大多仍然沿用了旧有的形制,这里仍然归入礼器类。

01-1-1、玉璧

玉璧是汉代玉礼器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战国时期出现的一种在璧体外加纹饰图案的新式样,通常称作“出廓”璧或系璧。满城中山靖王刘胜墓出土有25件玉壁,其中最为精美的是透雕双龙白玉璧。其玉质洁白晶莹,璧的两面琢刻谷纹,上端透雕一对屈身而立、张口露齿、矫健威严的玉龙,顶端还有透雕的云纹,中间有一个可供佩系的穿孔。通高25.9厘米,外径13.4厘米,内径4.2厘米,厚0.6厘米。

双龙玉璧

河北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夫妇合葬墓出土的一件东汉系璧,青灰色,两面纹饰相同。周缘微起小棱,满饰谷纹。上部凸出透雕双螭,舞爪相斗,并点缀流云纹,双螭出没于云间。纹饰优美、生动,琢磨精致。高25.5厘米,外径19.9厘米,厚0.7厘米。

东汉系璧

山东青州出土的一件玉璧,在上部中心镂空隶书“宜子孙”三字。像这样镂刻吉祥词语的汉代玉璧,为数甚少。

宜子孙玉璧

01-1-2、玉琮

汉代玉琮十分少见。江苏省涟水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玉琮,上面扣有银盖,下面套有以银鹰为足的银底座。满城1号汉墓所见的玉琮,也已改制为小盒。这两件玉琮显然是经过改制,已经不再作为礼仪用的玉器了。

三里墩西汉墓出土的玉琮

01-2、葬玉类

在汉代,玉被认为是山石之精,吞食可以长寿殓尸可以不朽,佩戴可以避邪。因而汉代将玉殓葬制度发展到了极致,创立了完备的玉衣殓葬制度。

葬玉器型主要有四种:玉衣、玉塞、玉琀和玉握。

01-2-1、玉衣

也称作玉匣、玉枰。玉衣的外观与人形相似。就其部位而言,可分头罩、上身、袖子、手套、裤筒和鞋子6部分。东汉时期,玉衣已明确分为金缕、银缕、铜缕3个等级,确立了分级使用的制度。据《后汉书》载,汉代皇帝死后使用金缕玉衣,诸侯王、列侯王、列侯、始封贵人、公主使用银缕玉衣,大贵人、长公主使用铜缕玉衣。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中,共出土了金缕玉衣4套,银缕玉衣1套。1968年满城汉墓玉衣是我国考古发掘中第一次发现完整的金缕玉衣。

靖王刘胜 金缕玉衣

墓主人中山靖王刘胜玉衣全长1.88米,使用1100克金丝将2498片不同形状、角上穿孔的玉片编缀而成。刘胜之妻窦绾的玉衣全长1.72米。为了死者装殓时穿用方便,玉衣被分为头部、上衣、裤、手套和鞋等5部分。

1983年在广州象岗山发现的南越王墓中出土了史书上未曾记载的玉衣新品种——丝缕玉衣。整件玉衣长1.73米,由2291块玉片用丝缕和麻布粘贴编缀而成。一般认为,玉衣制度来源于东周时代的玉覆面。临沂刘疵墓出土的玉衣,只有头罩、手套和鞋子。

汉代玉头罩、手套和鞋子

而长清双乳山济北王陵只发现了玉覆面。它们可能都是早期的玉衣形式。济北王陵出土的玉覆面较有特色。整个玉覆面由额、颐、腮、颌、耳等17块玉片和鼻罩组合而成。各玉片内侧下棱和鼻罩边缘处斜穿细微孔,鼻罩镂空云雷纹。长20厘米、宽23厘米,厚2.9厘米。

汉代玉覆面

01-2-2、玉琀

汉代的玉琀都作蝉形,大概因为蝉具有善变和复活的特征,人们也希望故人死而复生。河北省定州中山简王刘焉墓出土的一件属于东汉时期的玉琀,通体洁白晶莹,犹如羊脂。蝉体扁平,双目、吻部及双翅尖、尾尖均突出体外。以直线或弧线勾勒出蝉首、双翼、腹、尾等细部,纹饰刀法简练、有力,立体感较强,俗称“汉八刀”。双翼有薄而透明之感。线条简洁明快,雕工技艺娴熟,是汉代玉器中难得的珍品。长6.2厘米,宽3.3厘米,厚0.8厘米。有的玉琀有孔,可能改作佩玉之用。

汉代玉琀

01-2-3、玉握

也称玉猪,因为其形制为猪形,是下葬时死者手握之物。玉猪的流行是在东汉和魏晋时期,西汉时期玉握的形状还不固定,如满城两座汉墓,死者手中所握就是无孔的玉璜。汉代玉握的雕刻技法与玉琀相同,都是用简练的“汉八刀”手法雕琢而成。长度一般在10厘米,宽度在3厘米以下。山东省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出土的一对玉握,长10.4厘米,宽2厘米,高约2.6厘米~2.8厘米。

西汉玉握

01-2-4、玉塞

玉塞是汉代独有的一套葬玉,组合最全的是九窍塞,用以填塞或遮盖死者身体上的九窍之孔,目的是防止精气逸出体外。满城两座汉墓出土的九窍塞,耳塞、鼻塞、口塞和肛门塞共6件,眼盖和生殖器盖共3件。眼盖作椭圆形,宽径约4.5厘米。眼盖上常有几个小孔,以便缝制在眼罩上。耳塞和鼻塞各一对,作圆柱形或八棱形,一端稍小,长约2厘米。肛门塞的形状相同,但较大,长约4厘米。口塞有的就是玉琀,但满城汉墓的口塞,都作新月形,内侧突起,长约7厘米。在汉代,以玉琀作口塞的例子较普遍,山东省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出土的一套七窍塞,就是如此。该墓的七窍塞,计有耳塞2件,鼻塞2件,玉珞1件,肛门塞1件,阴罩1件。

九窍塞 部分

其中玉阴罩为圆筒形,外壁有两周凸棱,上面有两个对称的钻孔。长3.4厘米,最大直径2.2厘米。《抱朴子》所言“金玉在九窍,则死者为之不朽”,汉代的玉塞正是这种信仰的产物。

九窍塞 部分

01-3、装饰品类

汉代玉组佩数量很少,主要流行各种形制的单件佩饰。装饰品种类主要有玉韘、玉觿、玉剑饰、环、璜、玉舞人等。汉代刘向《说苑》曰:“能治烦决乱者佩觿,能射御者佩韘”,觿、韘被赋予了特定含义。这两种玉佩在汉代非常流行,应该与此观念有关。

01-3-1、玉觿

江苏省徐州墓葬出土西汉玉觿。青色。体扁薄,呈弧形,宽端雕琢成龙首,尖端如锥为龙尾,全身浅刻勾连云纹。弧上镂空雕琢纠结的螭虎纹和凤鸟纹。两面纹饰相同。龙口镂刻成椭圆形穿孔,用以系佩。长11.2厘米,厚0.25厘米,宽2.9厘米。

西汉玉觿

01-3-2、玉韘

雕琢呈心形,又称“心形佩”。汉代的玉韘多为扁平镂雕方式处理,形制上居中的韘形逐渐拉长,两边的装饰也由对称而演变为随意挥洒,配合周围堆起的勾云纹、鸟纹和螭纹装饰,更显富丽堂皇。

1975年湖南省长沙西汉墓中出土的一件玉韘,青玉,扁平,呈心形,中间一圆孔。四周阴刻流云纹。两侧凸起镂雕不同的变形长尾鸟。长4.6厘米,厚0.4厘米,宽3.3厘米。

汉代玉韘

01-3-2、耳珰

雕琢成滑车或绞盘形,也有的作蘑菇状。耳珰是塞在耳垂上钻穿的孔中,有横贯全身的细孔,可以穿线,下系一珠或一耳坠。汉代耳珰有玉做的,更多的则是蓝色玻璃制成。

汉代耳珰

过去多认为这种器型出现于西汉,本出于蛮夷而中国人效之,但安徽省含山凌家滩出土的耳珰,将其历史上溯到史前时期。不过,从凌家滩文化到汉代,其间3000多年不见此类玉器的踪影。

01-3-3、金环玉耳坠

内蒙古准格尔匈奴墓出土一对金环玉耳坠,属于西汉时期。由金牌、玉坠组成。玉坠白色。金牌呈山字形,背有乙字形钩。正面边饰串珠纹,内用金片掐成鹿体形的轮廓,中嵌绿松石有的已脱落,下边有钩可与玉坠相连。玉坠呈扁平椭圆形,外有联珠纹金边包镶,其中一件缺失,坠身镂雕蟠龙和螭虎纹,以细线刻画兽形细部。玉坠为汉族制作,金牌为匈奴族喜爱的纹饰。由金玉组合耳坠,反映了当时民族的融合。通长10厘米,宽5厘米,金牌高3厘米,厚0.3厘米。玉坠高6.5厘米,厚0.4厘米,宽4厘米。

西汉金环玉耳坠

01-3-4、玉带钩

汉代的玉带钩数量远远多于东周,有大小两种。大型的,长可达20余厘米;小型的长只有数厘米。其中小型的,可能是将钮部扣入腰带,而钩部下垂以悬挂佩玉、佩剑等物。

河北省满城刘胜墓出土的一件,就属此类。该器钩体较长,尾部略宽而圆鼓,腹下有一圆形大钮。钩首作兽头形,两耳直立,眼眶方圆,吻部平阔,作回首窥视状。背部浮雕一螭虎,宽额尖吻,身体拳曲,拖着拳云卧伏于钩上。钩两侧阴刻拳云纹。长5.8厘米,宽1.8厘米,厚1.8厘米。

汉代玉带钩

01-3-5、玉舞人

汉代玉舞人造型大致相同,器扁平,很薄,但也有个别圆雕作品。面部简单,眉、鼻都是阴刻细线。舞人的衣袖都是长袖,往往在轮廓边缘上加上一条细线,并刻有上下两条紧密排列的“∧”形纹。舞人长袖舞过头顶状,顶端和底端各钻一小孔。

1977年江苏省扬州妾莫书墓出土一件玉舞人,属于西汉。白色。扁平,镂雕舞女形象。面部正视,束腰,长裙拖地,一手扬长袖过头,一手甩向身侧,作翩翩起舞状。以匀细的阴线刻出双目、鼻、口和衣褶纹。上下各有一小圆孔,可穿系结缀为饰。共一对。形态优美,线条纤细流利,具有强烈的立体感。高5厘米,厚0.3厘米。

汉代玉舞人

01-3-6、玉鹰

1972年陕西省咸阳出土,西汉时期,白色局部有红皮色。圆雕。喙呈勾状,两翼平伸,尾羽散张,形如猎物前的俯冲之势。身、翅皆满刻羽毛纹。风格浑厚,线条流畅,似毛羽刚丰满的雏鹰。长7厘米,宽5厘米。

西汉玉鹰

汉代以写实主义风格雕琢的玉奔马、玉熊、玉鹰、玉辟邪等,凝聚着汉代浑厚豪放的时代精神。

01-3-7、玉刚卯、严卯

刚卯、严卯是汉代特有的佩玉,悬于腰带,以驱邪避鬼。《汉书·礼仪志》:“刚卯,以正月卯日作。”器形为长形四方体,中部有孔,可穿线。一般长约2厘米,宽约1厘米。四面刻辟邪文句,每面两行,内容固定,分别为34字和32字。

汉代 刚卯、严卯

文曰:“正月刚卯既央,灵没四方,赤青白黄,四色是当。帝令祝融,以教夔龙,庶疫刚瘅,莫我敢当。”王莽当政,后认为:“刘之为字,卯金刀也。正月刚卯,金刀之利,皆不得行。”东汉一时禁用。刚卯上的字体为“令书”,省笔假借,不易辨认。

01-3-8、玉玺

也称玉印,汉代多以绶带悬于腰间,作为佩饰之用。长宽一般,在1.5~3厘米之间。剖面作方形,背部作孟顶形,有横孔可系线,也有刻螭虎或蟠龙钮的。如满城1号汉墓所出土的两颗。由于玉质坚硬,汉代玉玺有的没有刻字。

汉代玉印

01-3-9、玉剑饰

玉剑饰始于汉代,包括的种类共四种,玉剑首、玉剑格、玉剑璏和玉剑珌。但汉代四种剑饰具备者也不多见,河北省满城中山王墓和广州象岗山南越王所出,是汉代玉具剑的最高规格。这类玉剑饰都采用高浮雕雕琢纹饰代表了汉代最高的工艺水平。下面以南越王墓出土的剑饰,分类叙述。

A、玉剑首:青玉,器表土有朱砂。体扁圆,正面雕琢双螭虎,底面光素,嵌有原断残的铁 质剑把。直径5厘米。

汉代玉剑首

B、玉剑格:又称玉璏。青玉,表面涂有朱砂。俯视正面呈菱形,中心有一长方形穿孔。一 面浮雕一螭虎,一面饰兽面纹。宽5.9厘米。

汉代玉剑格

C、玉剑璏:青玉,经浸蚀略呈浅褐色,表面涂有朱砂。俯视呈长方形,近边沿阴线刻弦纹 一周,内满饰勾连云纹。侧视呈拱桥,近一端的下部有一长方形穿孔。长13.1 厘米。

汉代玉剑璏

D、玉剑珌:青玉。外表粘有朱砂。体呈两腰略收的梯形,一端窄一端宽。俯视两端呈橄榄 形。宽的一端饰变形云纹,窄的一端有一穿而不透的圆孔。侧视一面饰高浮雕 螭虎纹,一面饰浅浮雕螭虎纹。高3.5厘米。

汉代玉剑珌

01-4、实用品类

汉代的实用性玉器种类增多,其中既有前代已有的容器,也有汉代新出现的器种。容器类主要有玉杯、玉觥玉樽等,新器种则包括玉镇玉枕陈设品

01-3-2、玉杯

广西省贵县墓葬出土。西汉。青色。直口,平沿,腹深呈筒形,圈足较高。腹部上下端线刻勾云纹,中部满饰谷纹。造型别致,纹饰规整。高11.2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3.1厘米。

西汉玉杯

01-3-3、云纹玉觥

广州南越王墓出土西汉玉觥。青色,有黄褐色浸痕。圆雕,形如兽角。口呈椭圆形,杯身较长,底部有长而弯转的绳索式尾。近口处一周凹弦纹,腹部饰双钩或浅浮雕勾连云纹。造型新颖,为汉代玉雕中首见。长18.4厘米,口径5.8厘米~6.7厘米。

西汉玉觥

01-3-4、玉镇

古人席地而坐,或坐于坐榻之上,多以铜镇、玉镇镇压席角。两汉时期玉镇多是圆雕作品,兽形,以卧伏或屈腿者多见,这样器物重心低,不易倒伏。

汉代双龙玉镇

双龙玉镇,洛阳出土,汉代,白玉质。在一长方形玉座上浮雕两条爬行前进的龙,四爪,卷尾。前者龙首扣前腿偏向右,后者尾随,伸头向前爬行。长20、宽2.8、厚3厘米。

01-3-5、玉辟邪

据《汉书·西域传》孟康注:“一角者或为天鹿两角者或为辟邪。”辟邪可除群凶,被称为神兽。两汉时期的玉辟邪大都是用圆雕法琢制,其器用法主要用作镇席。同时又可用作陈设品。关于避邪的形状,历来说法不一。多数人认为它是一种似狮、独角或双角、身有翅膀的兽。考古出土的玉辟邪,今所见最早为西汉至南北朝时期的辟邪。

汉代遗址和墓葬中曾出土三件玉辟邪,其中两件出土于陕西咸阳市西汉渭陵遗址。一件高2.5厘米,长5.8厘米,圆雕,昂首前视,张口露齿,头顶中部有独角,颔下有须,尾垂于地,腹两侧有羽翅,表面保留一些原玉璞皮质色,呈挺胸伏卧状。另一件长7厘米,高5.4厘米,形式与前述一器同,亦为圆雕,唯形作直目前视,作捕物前的爬行状。

西汉玉辟邪

玉辟邪的第三件出土品是1978年在陕西省宝鸡市一东汉墓出土,器较高大,计高18.5厘米,长18厘米,形式与前述西汉渭陵遗址出土的两件相似,唯背中有圆筒式插座,脑后有方筒形插座及首和身上阴刻圆圈纹、短平行线纹等略异。

汉代玉辟邪

传世品中也可见到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玉辟邪,其中较精美者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西汉玉辟邪

上述各器形态与出土三件很接近,唯有的为双角,有的以纹图等形式琢饰在器皿上。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一件辟邪尤特别,这是一双角辟邪,较大,其胸腹间爬行两只小辟邪,后者或即其子。

01-3-6、玉豹

江苏省徐州市狮子山西汉楚王墓出土的玉豹,是汉代玉镇中不常见的造型。头略微抬起。短耳,杏仁眼,瞳孔外凸,阔嘴,短吻,利齿抓地,尾巴夹于两后退之间,颈部佩戴一圈镶贝的项饰。头部、腰部、臀部和后腿雕琢有钮丝状纹。长23.5厘米。

西汉玉豹

01-3-7、骑马羽人

1966年陕西省咸阳出土。西汉。白色,温润,坚硬。圆雕,由马、骑马人及底座构成一体。马昂首嘶鸣,张口露齿,上唇方,下唇圆,两耳立竖如削竹,双眼前视,四肢弯屈,右前蹄腾空,呈飞腾状。躯干上阴刻羽翅纹。马背上骑一人,头束巾,身着短衣,细腰,衣摆呈喇叭形,双臂向前,两手紧挨马额。马蹄踏于长方形底座,饰云纹,两端竖云状柱,柱端与马尾和前肢相连。似仙人骑天马,遨游太空。高7厘米,长8.9厘米,座宽3厘米。

西汉骑马羽人

01-3-8、玉座屏

1969年河北省定州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一件,属于东汉。黄色玉质有褐斑。由镂空的两侧支架和上下两块屏板铆合而成。屏板两端有长方形榫,榫端各有一个圆孔。两侧支架上下各有一个长方形卯孔。支架形似双璧相联状,每璧皆透雕一龙缠绕于正中的卯孔。两屏板皆呈半月形。上层屏板正中饰东王公,盘膝高坐,其下部和两侧有跪着的妇人及凤、鸟、鸭、兽等纹。下层屏板正中饰西王母盘膝而坐,其头部两侧饰日、月纹,两侧各跪一妇人,四周饰龟、蛇、熊等。所饰人兽,皆透雕加饰阴刻线。玉座屏纹饰将人物、景色、动物组合一起,皆属神话内容。高16.9厘米,长15.6厘米,宽6.5厘米。

东汉玉座屏

01-3-9、玉枕

山东省长清双乳山西汉济北王陵出土的玉枕,由9件玉片、3件玉版、2件虎头和竹板组合而成。玉版和玉虎头上端有钻孔,玉片饰兽纹。长42.1厘米,宽7.5厘米,高10.4厘米。

西汉玉枕

河北省定县北庄东汉初年中山王墓出土的玉枕,由整块青绿色玉雕成,枕面及两侧浅刻勾连云纹。

东汉玉枕

1991年江苏省徐州市后楼山出土的一件属于西汉时期的玉枕,呈长方形,由木芯、玉片、鎏金铜构件及金箔构成,制作极为精美。顶部玉片琢刻虎纹,虎身饰涡纹,正面玉片以金箔缀并装饰,中部饰一对铺首衔环。两个侧面嵌壁形玉片,中间也饰铺首衔环。四角各由一只龙形铜足支撑,龙的头上长出双角,标志着真正的龙形初步确立。底座鎏金,四周为铜质边框,中间有龙形镂空图案。长37厘米,宽16厘米,高11.4厘米。此外,汉代的铜枕,有的镶嵌有长方形玉版,如满城2号汉墓所见。

西汉玉枕

02、汉代玉器纹饰特征

两汉时期玉器种类繁多,既有承自前代的传统器型,也有汉代才出现的创新品种。但无论是何种玉器种类,其在纹饰的构图和雕刻工艺上均形成独特风格,从而与东周及隋唐时期的玉器形成鲜明对照。

02-1、汉代玉器纹饰的一般特征

汉代玉器纹饰往往根据不同的器物种类而选择不同的雕刻方式。比如,玉殓葬的葬玉多不加雕饰,以素面为主。即使如玉琀玉握稍加修饰,采用的也是简练有力的“汉八刀”手法。玉剑饰则比较多地采用浮雕乃至高浮雕工艺雕琢而成。而大量制作精美的装饰类玉器,则往往采用浮雕、透雕等手法勾勒轮廓,器表则填之以阴刻线图案。各种圆形类玉器如玉璧和鸡心佩等,于器外附加突出的装饰,大大增加了器物的立体感。

汉代玉器继承了战国时期玉器艺术中现实主义的风格,在表现形式上更加自由,从而在艺术表现力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的佩饰类和实用类玉器纹饰取样广泛,最能代表两汉时期玉器工艺水平。这些玉器纹饰多取材于现实生活,大多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各种动物形象,即使那些人们幻想出来的所谓神异动物如龙、螭虎和辟邪等,也常常表现的温顺。优雅,充满活力。

02-2、汉代时期玉器纹饰典型特征

02-2-1、螭虎纹

也叫螭纹。玉器上的螭纹最早出现于战国至汉时期成为主要的玉器纹样,主要见于玉剑饰和多种玉佩之上,后来历代皆有仿刻。基本形象与龙纹相似,但头部似虎或猫。以下对照战国和后代螭纹,归纳汉代螭纹的特征。

汉代螭虎纹

A、身躯似龙,穿行于云纹之间。战国螭纹不见云纹。

B、三肢或四肢,右后肢多挺直后蹬。足有拳握形或平伸形尖爪。战国螭纹脚爪往往上翘。

C、面部多短宽,有一长蜷曲角,或无角。

D、眉向上竖起,末端内勾。眉毛较浅,若隐若现,柔中有刚。战国时代常见双线细眉,但 上线极浅而细,往往不易觉察。后代仿刻的眉毛,深且粗,比较生硬。

E、眼眶突出,眼眶侧面下坠,眼珠四周用偏刀法切削,使得眼珠突出。这也是汉代其他动 物的特征之一。

F、鼻梁中常有细刻划纹。

G、尾巴蜷曲,呈绞丝状,多由两个卷云纹形尾组成,与后腿间隔距离较大。战国螭纹则只 有一条尾巴。后仿螭纹的卷云尾与后腿距离较近。

H、身上有阴刻脊线相贯通。其他常见辅助性纹饰有丝束纹、细毛纹和小圆圈纹等。战国螭 纹多见茄形滴水状的阴刻纹,却不见阴刻脊线。后代螭纹也有圆圈纹,但一般多粗大而深。

02-2-2、鸟纹

汉代玉器中的鸟纹造型来源于战国,二者特征也非常近似。无论是线刻的鸟纹,还是浮雕甚至镂空的鸟纹,都极力夸张鸟的头部,尤其是鸟喙。一般是勾喙,尖嘴,战国的鸟喙中还常见有口衔玉蚕的。鸟的头后面有角状冠,眼角有时有一细线。

汉代鸟纹

东汉时期,鸟的眼睛采用了汉代兽面纹中常使用的大眼睛,只是眼眶部分稍加改变,眼珠沿眼眶周围刮掉,边框起线,使眼珠异常突出。以上所述纹饰的特点较易掌握。

03、汉代玉器材质

西汉早期主要用玉还是以甘肃玉为主,西汉中期“丝绸之路”的开通,新疆和田玉才进入中原,大量优质材料的输入,汉代的玉器才得到蓬勃发展

04、汉代玉器发展

汉代随然玉殓葬习俗盛行,但最能代表汉代玉器发展水平的却并非丧葬用玉,而是生活中常用的各类佩饰陈设品。只是在当时那种神雾迷漫、仙气缭绕的环境里,这些玉器在创作手法上往往采用写实与夸张并行,通过道教中的羽人神兽,将想象中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天上仙人生活与现实中的有生活气息的人间世界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批气势非凡、精美绝伦并富有梦幻色调的艺术佳品。在玉器造型上,汉代工匠往往采用高度概括、舍弃细节的手法,删繁就简,注重整体效果,表现或把握对象的神韵气势相貌。汉代玉器内容丰富,题材广泛,采用镂空技术制成的透雕器物明显增多。汉代玉器对线的运用也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创造出表现简练刚劲的“汉八刀”刀法。工匠们巧妙地采用了委婉优美、浪漫飘逸而又刚柔相济的粗细线条相互搭配的手法,创作出一幅幅神奇瑰丽、疏密有致而且健壮饱满、洒脱奔放的艺术画面和艺术形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八刀、游丝毛雕......不同的汉代玉器纹饰你都识得么?
古代玉器中螭虎形象的由来和演变
西汉玉器知识点大总结
楚国玉器16:蟠虺纹玉璧
中华文物典藏之玉器篇 秦汉之三
汉代玉器的种类及其特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