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类文明起源分析,或许这就是中华文明未曾灭绝的根本原因

根据西方人说法,上一个人类文明亡于大水;本次人类文明将亡于大火。

《圣经》记载,上次文明末期,上帝看不惯人类贪得无厌,天降大雨,将大部分人类毁灭。

义人诺亚预先得到消息,提前制方舟,将各种动物置于其上。

后来方舟向东方航行,被群山阻隔,抛锚于群山之间,开启了本阶段的人类文明。

2010年,中国和土耳其联合研究小组发现了诺亚方舟遗址,该地点位于土耳其境内积雪覆盖的 亚拉腊山。

该遗址海拔不到5000米,说实话我是很怀疑的。

第一次文明大水大到什么程度?海水漫灌,万里泽国,上古人类死亡殆尽。

《圣经创世纪》记载:

洪水泛滥了四十天,大水涨起来把方舟托起,高高地升离地面之上。落在地面的水越来越多,淹没了天下所有的高山。水一直涨到浸没高山十五腕尺之深。一切有气息的生物,所有生活在陆地上的东西,全都没有了。上帝清除了世上的生物,人也好,兽也好,爬虫也好,飞鸟也好,全部从地面上消灭干净,惟独诺亚和在方舟上的他一起的妻子儿媳、鸟兽爬虫活了下来。

这种雨水量,把最高的山都淹没了15尺,

世界上最高的山是喜马拉雅山吧。

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000多米。

假设洪水每年退去100米,那亚拉腊山露出头来得等到(8848-5000)/100=38年之后。

注意这100米对于水深来说不是小数字。

以海洋为例,如果没有江河的补充,浸润加上蒸发的话,一年顶多下降70厘米。

鉴于是洪水,土地吸收快,但这种洪水量吸收应该是个大问题。

但《圣经》记载:

	四十天后,诺亚打开了他方舟上的天窗,放出一只乌鸦去看看水退了没有,但乌鸦飞来飞去,到地面上的水都快干涸也没回来。诺亚等了七天,再从舟上放出一只鸽子去看看地上的水是否再退了些。但因为地面全部都是水,鸽子没落脚的地方,就飞回诺亚的方舟那里。诺亚又等了七天,再次从舟上放出那鸽子去。傍晚时分,鸽子回来了,嘴里衔着一片刚啄下的橄榄叶。诺亚就知道地面上的水退得差不多了。但他又多等了七天,然后放那鸽子出去。这回它再也没有回来了。这样,在诺亚六百零一岁那年的正月初一,地上的水终于退了,诺亚打开舱口盖,从方舟上向外探望,地面已经完全干了。

也就是说,诺亚和他的动物朋友们在方舟上只待了不到一年。

区区一年的功夫,还真轮不到亚拉腊山露头。

根据海拔高低的物理学原理,这一年之内,能够露出几个山头来,

又符合东方特征的就只有喜马拉雅山——昆仑群山了。

我觉得,现代文明的源头就是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昆仑山——天山一带群山。

诺亚在这里安定之后,休养生息,后代出现了伏羲女娲等上古领袖。

他们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的山头上带领新人类休养生息,形成了中华文明的雏形。

所以有学者提出昆仑山是本阶段文明的发源地。

什么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等文明全是中华文明的分支。

因为伏羲女娲鼓励迁徙,让族人中有能力的氏族领袖带着队伍向东南西北迁徙。

这有利于人类繁衍。

有些人往西走,就形成古埃及和古巴比伦文明,

向南走,就形成了古印度文明。

向东走的,形成了相对正宗的中华文明嫡系。

这也就是中华文明经久不息的根本原因——先祖眷顾。

可能有人要问,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那么高,怎么往南走往西走?

以那时的条件能爬到高山上去吗?岂不是没上去就冻死了!

拜托!请不要以现在的情形代入当时好吗?

那个时候四面洪水,喜马拉雅山也只相当于小山头而已,无所谓翻山越岭,只需要顺流而下。

在土耳其的亚拉腊山上的诺亚方舟遗迹很可能是诺亚方舟的一部分。

是远古人类坐船迁徙来的。

换句话说,远古人的迁徙并不是靠行走。

那些说什么非洲智人是人类祖先,走到亚欧拉美的说法极其错误。

中间隔着大洋呢,你游过去啊?

远古有许多关于船型物体的传说,说明远古人的分化迁徙都是靠船来完成的。

再来说说昆仑山。

它位于中国新疆、青海、西藏的交界处,

是古代传说中的万祖之山,是九层卍字山,是中华文明发祥地,

是人文始祖西王母和伏羲的王都,

其昆仑陵(西藏金字塔)则是他们身后的仙居,

他们建于七星之下,也就是说是在北斗之下。

北斗在过去代表天极,所以昆仑之台以及昆仑陵不管是在地理上还是天文上来说都是唯我独尊的代表,它是古代众神话传说的天帝之庭。

这在中国许多神秘古籍中都有记载。

比如鬼吹灯里面的九层妖塔,昆仑山金字塔,蛟龙,大荒经,西王母等等。

这些东西在远古时代肯定是存在的,世代相传就成了神话。

就算人类有想象力,也要有根据才行。

比如下面这个昆仑金字塔,你家的风可以吹成这种样子吗?

这绝对是人力开凿的好嘛!

昆仑山金字塔

中国记载这种神奇传说的书很多,最著名的就是《山海经》和《淮南子》。

晋朝也有两本奇书,一本是干宝的《搜神记》,另一部就是王嘉的《拾遗记》。

拾遗记是这样记载昆仑山的:

“昆仑山有昆陵(金子塔)之地,其高出日月之上。山有九层,每层相去万里。有云色,从下望之,如城阙之象。四面有风,群仙常驾龙乘鹤,游戏其间。。。。昆仑山者,西方曰须弥山,对七星之下,出碧海之中,上有九层,第六层有五色玉树,阴翳五百里,夜至水上,其光如烛。第三层有禾穢,一株满车。有瓜如桂。。。。。,第五层有神龟,长一尺九寸,有四翼,万岁则升木而居,亦能言。第九层山形渐小狭,下有芝田惠圃,皆数百顷,群仙种耨焉。傍有瑶台十二,各广千步,皆五色玉台为基。最下层有流精霄阙,直上四十丈。东有风云雨师阙南有丹密云,望之如丹色,丹云四垂周密。西有螭潭,多龙螭,皆白色,千多一蜕其五脏。有琅玕璆琳之玉。。。九河分流,南有赤陂红波,千劫一竭。”

这特喵的不就是九层妖塔嘛!

还有很多呢。

《海内十洲记》有:

“昆仑上通璇玑(北斗星)是谓太上名山,鼎于五方,镇地理也,号天柱。”也有古籍称“昆仑五城十二楼”系指昆仑台两侧的盘亭列嶂。”

《淮南子,地形记》记:

“昆仑之虚是谓玄圃,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有九井九门,弱水坏绕四周,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又有火炎之山,投物则燃”

《神异经,中荒经》曰:

“昆仑之丘,围三千里,周圆如削,是谓玄圃”。拾遗记里还有记:“熏风至,真人集,光帝乃厌世于昆仑台之上,留其冠、剑、佩等。昆台者,鼎湖之极峻处也,立馆于其下。帝(黄帝)乘云龙而游,殊乡绝域,至今望而祭也”。

拾遗记里的一些描述也很诡异,让人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外星人。

卷一开篇就说:“春皇者,庖牺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洲。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牺。”

这难道不是跟宇宙飞船里的外星人交配而生吗?

《拾遗记》还有一段故事: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了如亲睹.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

从这段描述的情况来看,

外星人乘坐螺形的“沦波舟”来自宛渠国,

该“沦波舟”“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很接近飞碟USO的特性,最不济也是个潜水艇吧?

而外星人的相貌又是怎样的呢?

“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秦朝的一丈约合231厘米,

以今天的单位换算,外星人的身高达23.1米。简直非人哉!

而“编鸟兽之毛以蔽形”似乎又与外星人的高科技“沦波舟”格格不入。

那么,外星人又对秦始皇说了些什么呢?

“以万岁为一日”

通俗来讲就是外星球上的一万年为一天,想想都觉得不寒而栗。

不光如此,外星人还说:

“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

外星人的照明工具有点类似于我们今天烟花一样的东西,

但和烟花不同的是,只要一粒那么大就可以照亮整间房屋,简直不敢想象!

这特喵的是量子技术吧?

当然,这都是《拾遗记》作者王嘉的独家记载。

若说他是瞎编的吧,这想象力也太天马行空了吧?

只能说,或许真的存在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华龙脉之祖昆仑山在那里?
昆仑山真的有星门
为何昆仑山那么远,不在中原,还很重要?这才是关键,一起来看看
古蜀文明背后的外星身影——破解中国古代神话的另类密码
三星堆很厉害吗?
喜马拉雅山存在内部世界?外星人离开地球时留下预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