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子弹之父和他对《博伽梵歌》的沉醉与误读

毁灭世界的不是原子弹,而是人类无法餍足的欲望(Kama)......

文/(法)奕夫Yves

我极少看电影。虚构和幻象的情节其实只是为了娱乐心灵,激发某种逃遁的快感。记得小时候去电影院观看最新出品的007电影。故事发生在一个美丽的热带岛屿上,那绮丽的画面总在向我招手,让我逃离我所居住的那个布满了灰色天空和凄风冷雨的城市。

但某些记录历史的纪实性影片则会触发一些似乎早已被尘封并消失已久,但意识中又从未被完全抹去的记忆。它们锚定在我们的意识深处,以免我们淡忘并在未来重蹈覆辙。《奥本海默》便是这样一部电影,由于多重原因,这部新近出炉的影片一经上线便立刻引起了全球范围内广泛的关注,包括中国。它重新唤醒了沉睡了几十年的历史。但与此同时,也引发了将《博伽梵歌》奉为圣典的人们对奥本海默引用这部经典的方式强烈的不满和愤怒。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话题,但也是一个非常复杂和敏感的话题。

对于新一代人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已被埋葬在历史书中。他们其实并不想过多了解。然而,正是78 年前发生的这些事件,造就了人们今天的生活方式。老一代也许还记忆犹新,但他们宁愿在所剩无几的人生岁月里,在自己的头脑和心灵中多留些空间给幸福的日子。

如今,有多少人听说过《博伽梵歌》(Bhagavad-gita)?而在这些人中,又有多少人明了其中的教义?在西方的大众文化中,它被视为一本智慧之书。在东方,这是一部蕴含着深刻灵性意义的书。然而,除了那些全心接受其讯息的人之外,对大多数人来说,它依然是神秘莫测的。而正是那些最基本的教义,让奥本海默——这名科学家并最终被誉为著名的原子弹之父的人,在一生的职业生涯和生活中铭刻在心。

了解一个人,仅凭表面价值是不够的。一个人的背后有太多的东西隐而不显,但这些东西对他们的行为和个性却起到了决定性的支配作用。出生并成长于一个从纳粹德国移民过来的犹太家庭,使得奥本海默将那种对于毁灭的恐惧直接投射到了自己身上。每个犹太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但一生都背负着这样的耻辱,并试图让每个人都意识到德国正在制造原子弹的危险,这些已足以令奥本海默痴迷并融入科学圈,最终因设计出威力强大到无人能幸免的原子弹而受到信任。

与此同时,奥本海默开始醉心于《博伽梵歌》和《论语》等东方哲学著作。他甚至学会了梵文阅读,以便理解Krishna在《博伽梵歌》中最原始的教导信息。他被这本书的诗意之美、令人震撼的信息以及颇为深邃的灵性内涵深深地吸引了,于是这本书开始与他形影不离。《博伽梵歌》受到世界级哲学家、政治领袖、科学家和思想家的欢迎。他们每个人都有过艰难的时刻,这促使他们转向这部神圣的典籍,寻求灵感和庇护。奥本海默在《博伽梵歌》中看到了一种超越人类能力的力量,可以摧毁一切,纠正错误。他将阿诸纳(Krishna的朋友和弟子)的地位视为自己的地位。他须做出一个决定。于是, 阿诸纳的困境变成了自己的困境。

从道义上讲,使用原子弹具有破坏性,但不使用原子弹的破坏性可能更大。《梵歌》中的阿诸纳拒绝战斗,陷入两难之境,不知道是作战更具毁灭性还是不作战更具毁灭性。这里提出的论点是,如果某人被判了死刑,执行者并不承担责任,正如士兵可以为了保家卫国而厮杀于战场,但却不必为此行为负责,因为他只是在执行上级命令。换言之,他只是一件工具。奥本海默开始相信,既然赢得这场战争的计划是Krishna神圣策划的,那么阿诸纳就没有不负责任,而是仅仅充当了工具。他相信自己可以模拟一种相同的毁灭力量,为了更高的目标,可以通过投放原子弹来拯救人类。他对Krishna不可思议的力量心怀敬畏。当阿诸纳看到Krishna的宇宙形体时,也震撼不已,心中充满了敬畏。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博伽梵歌》的具体背景。

在第十一章中,阿诸纳已经确信了Krishna的至高神性,渴望看到他的宇宙形体。Krishna描述了这一形体,但同时也给了阿诸纳(Arjuna)一双神圣的灵眼,以便他能看到。奥本海默没有灵眼。他是一位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痴狂的科学家。这宇宙形体延展到四面八方,覆盖了整个天空,甚至更远的地方。它代表时间——Krishna的一个最终吞噬一切的形象,而伴随着时间,死亡也随之而来。然而,阿诸纳之所以提出这般要求,并不是为了冥思这一恐怖的形象,而是希望Krishna能通过展现这一巨大的形体而形成一种威慑力,以防他的教义在未来被滥用。但是,奥本海默和许多《梵歌》读者未能理解到的是,在整部书中,Krishna唯一的核心教导是奉爱,绝不是毁灭。除此再无任何其他解读的方式。

第十一章的结尾非常明确。Krishna说:“我亲爱的阿诸纳,只有通过专一的奉爱服务,才能如其所如地了解我——这个站在你面前的我,才能直接看到我。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关于我的奥秘。” (《博伽梵歌》 11.54) 

奥本海默精心挑选了吸引他科学家头脑的内容,并在新墨西哥沙漠中观摩原子弹试验时用梵文背诵了其中的一节经文,这就是著名第11章诗节32。他说:“现在我成为死亡——所有世界的毁灭者。” 这是对原文的歪曲,因为原文中说:“我就是时间——世界最大的毁灭者。” 

然而,比原子弹更具破坏性的是奥本海默和所有受科学驱动的唯物主义者在《博伽梵歌》第 三章诗节37中所忽视的内容,其中Krishna说:“阿诸纳,仅仅只是色欲,色欲产生于与物质激情形态的接触,之后又转为嗔怒。它邪恶, 是这个世界上吞噬一切的大敌。”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电影制片人克里斯托弗·诺兰觉得扭曲真相并让奥本海默在发生性行为时读《博伽梵歌》至关重要。其实, 最终毁灭世界的是色欲,而不是原子弹。《博伽梵歌》进一步说:“因此,智慧生灵的纯粹知觉被他永恒的敌人——色欲所蒙蔽。这色欲永无餍足,焚如烈火。” (《博伽梵歌》3.39)

将神圣性用在色欲的中心,这恰恰是现代社会堕落的证明,在这里,甚至需借助性来让观众接触到灵性智慧。智者应该有能力从污秽的地方捡到金子。因此,这里也许是在传递一个信息:即使是那些喜欢观看性爱场面的人也可能会对《博伽梵歌》产生好奇心,并向灵性意识的形成迈出第一步。电影经常会借用争议性来吸引更多观众。但显而易见,在性爱场景中阅读《梵歌》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这一点诺兰应该更为清楚。

尽管1945年之前德国已经投降,原子弹也不再使用,但奥本海默却在自己疯狂意识的误导和驱动之下,策划并主导了原子弹在日本领土上的投放,从而造成了永久性的伤害和不计其数的生命损失。他转向《梵歌》来证明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并思考痛苦的意义。他认为:“如果痛苦是有意义的,那么它就是可以忍受的。如果痛苦是徒劳的,那便是难以忍受的。”

阿诸纳本质上是一个有德行的人,但他别无选择,只能战斗。然而,韦达的兵家之道并不等于现代战争。在古代,战争只发生在士兵之间, 平民可幸免于难。战斗重在技巧和力量的展示。士兵们白天与敌人奋勇作战,晚上却和他们同室而坐,推杯换盏,共享佳肴。士兵永远不会攻击手无寸铁的对手,哪怕对方在酣睡中。科学也许创造了导弹,但科学家本身也需要被引导。科学研究并利用了物质,灵性则探索了最重要的——灵魂。

奥本海默承认他“手上沾满了鲜血”。一想到他的科学野心和对死亡的恐惧所带来了的后果,他便感到困惑、痛苦、备受折磨。显然,梵文、对《梵歌》的错误解读以及《论语》对他毫无帮助。为什么克里斯托弗·诺兰决定在 2023 年制作《奥本海默》这部电影?这个疑问始终存在 。专家们似乎一致认为: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人类将面临着重蹈覆辙的危险,未来可能不在于哪个国家是超级大国,而在于哪家IT公司将控制并摧毁每个人的生活。

我们真正的所爱永不会失去。物质的事物和境遇,迟早会来来去去。归根结底,它们无法永驻,就像月光一般无法保留。然而,假如你的内心被真正的灵性智慧触动了,那么它就永远属于你了。

文:奕夫

至尊人格神首(Bhagavan)说:我就是时间(kala)——世界最大的毁灭者,我到这里就是要毁灭所有人。除了你们(潘达瓦兄弟)外,这里双方的士兵都将丧生。

《博伽梵歌》 11.32

开卷有益,感谢分享

作者小介:

奕夫;生于巴黎,修学印度,今以中国为家;素食文化、瑜伽哲学导师;行走天下,分享“生活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生活”。著作:《爱的作料》《心之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创新】:读千卷书之第487本—每天1分钟读1本书
世界核弹之父是谁啊
原子弹之父
终结所有战争:奥本海默和原子弹(2023)
历史上的今天:奥本海默去世,这位“原子弹之父”为何一生愧疚?
爱因斯坦和奥本海默的对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