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透过瑜伽看人生

精神与物质...... 

瑜伽给了我们一种透视人生的方式。当你明白了生死和苦乐的本质时,你的心会释然,于是终于在这个世界里找到了存在中的平衡。

文/(法)奕夫Yves

当我们考察人生时,便会发现成功来自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精神与物质,需要一种平衡,可以有所侧重,却不可偏废任何一方,因为只要还身处这个世界,每个个体存在就是一个精神和物质的统一体。即便我们离尘出世,远离文明,隐居山林,除了冥想之外什么都不做,也不可能忽略生活的外在方面:进食、睡眠、沐浴、修习、守戒。同样,我们也不能一味追求物质,过一种只有躯壳、没有灵魂的生活。

我们与大自然的关系,与其他生灵的关系,与物质元素的关系,以及生活本身,都与我们的外在幸福息息相关。身体关联感官和呼吸,呼吸影响到心意,心意与智性息息相关,最后形成了自我认知。它们虽然各司其职,但却相互协调,作为一个共同的整体来满足身体的需要。

所谓生活,就意味着各种各样的相互关联,要掌握生活的艺术,就需理解人与外界的关系,以及人与自我的关系。理解了这些方面,一旦时机成熟, 通往神圣关系的大门便会自动为我们开启。

除此之外,我们还拥有内在的潜能,但是这种潜能为绝大多数人所忽视,同时他们也不知道如何开发这种潜能。当我们内心不快乐的时候,外表看起来也不可能快乐;我们内心不快乐的时候,也不可能让他人快乐。换句话说,我们的心是一个爱的宝座,但是那种爱如果没有得到灵性的滋养,就很难真正爱别人。情感固然是美好的,但还没有好到让人永远快乐的程度。物质世界中,快乐和痛苦往往交织在一起,难分彼此。

金钱、财产、名声、魅力、才能,都不能保证一个人拥有持久的幸福和快乐。成功实际上取决于一个人的幸福程度。这些简单的原则在现代教育中是缺失的。我们被耳提面命的是如何力争上游,克敌制胜,出类拔萃,独占鳌头。这就给人的心理和生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学校、家庭、社会均对我们寄予了厚望,认为我们必须也一定会在物质生活上取得成功。

时间蕴藏着强大的力量,如潮水一样奔涌向前,不舍昼夜。古人云:寸金难买寸光阴。然而我们一生中的宝贵光阴却经常被我们虚度了。时间是物质世界的一个宝贵的工具,对于我们内在的成长来说,其意义更加重大。嫩竹可以轻易弯成任意的形状,但是老竹子一弯就断。陶工可以任意做出各种款式的陶器,但是等陶器烧制成型之后,你就无法改变它的形状了。今天要做的事情不要推到明天,但也不能心血来潮,过于冲动。把握好时间,把握住人生中重要的决定,这都取决于心意的力量。

心意的三大功能是:思考、感觉和意愿。不训练好心意,无论在物质上,还是在灵性上,都难以取得成功。我们应当深度了解自己的能力和潜能所在,如此便能在物质世界充满信心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毫不犹豫地采取正确的行动。

如果你是一位瑜伽修习者,那么如何选择饮食和作息时间,如何与亲友同事和谐相处,如何选择独处的时间阅读或冥想,如何与同道者切磋交流,这些都需要自己做出抉择。瑜伽,在更高的层面上,要求人做出深刻的内省,并且要有达到崇高目标的强烈愿望。因此,平衡是关键。

 “征服了心意,心意便是最好的朋友;征服不了心意,心意始终是最大的敌人。”

“征服心意,因已达到完全的平和稳定,故已彻底觉悟到超灵。对于这样的人,苦乐、冷热、荣辱,均无分别。”

《博伽梵歌》第六章

我们在生活中领悟的很多事情都是在学校里从来没有教授过的。这些都是人生经验,或者是他人的经验,不管它们是激励人心的还是令人心意消沉的。但是自省和自察这两种能力没有人能教会我们,但却是瑜伽修习的要点所在。人若想了解自己的性格,就可以通过观察自己的习惯模式来了解。

习惯模式是一种不断重复的有意识的思想或行为。这种习惯可以用于驾驭心意,一段时间之后,便可心无旁骛,别无他求,只在当下,与内在的自我连接。习惯模式是非常健康的,因为它以自然本能的方式训练心意,在练习瑜伽和从事冥想的之前、之中和之后,将需要做的事情投射给自我。这就成为潜意识的模式,它铭刻在人的意念中,逐渐进入了内心,使人从瑜伽修习的机械与严密走向自然与喜悦,最终激发爱的觉醒。不过,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自己真正的身份之后,这一切才有可能发生。主奎师那在《博伽梵歌》第六章中教导我们: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娱乐和工作皆有规律,通过修持这种瑜伽体系,可以缓解物质诸苦。”

《博伽梵歌》6.17

潜意识的习惯比有意识的习惯更加顽固。为什么呢?因为它们反映了我们先前对物质的依附,不管是今生的还是过往生世的。于是,它们对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影响,而我们甚至都不知道它们是从哪里来的。如果我们坐下来,反思是哪些习惯制约了我们的生活,便会发现我们内在有很多根深蒂固的习惯。与其一味想着那些不良习惯,不如专注于那些能够提升我们觉知的习惯,忽视其他习惯,因为对于这些习惯的纠正,我们也是无能为力的。这些恶习就像疾病一样。不管你服用多少药物,一定要经过一个完整的周期,身体才能完全康复。业报(Karma)就像疾病一样。

在生活中,习惯性模式会对我们的思维、言语和行动起到强大的驱动作用。习惯变得根深蒂固之后,就被人们认同为一种不可改变的本性,因此有人会推脱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我们不应竖起自卫的屏障,对其熟视无睹,并且漫不经心地说:“我的确有一些不良习惯,但那又能怎样?”

 瑜伽意味着以自省之心深究不良的习惯模式,倘若无法一蹴而就地做出彻底的改变,就需循序渐进地加以调整。举例而言,谁都离不开食物,在瑜伽的理论中,这种最基础的生存本能叫anna maya。而对待食物的正确态度,毫不夸张地说,是一个人灵性成长的基础。《博伽梵歌》中说:

处于善良形态的人,所喜欢的食物能延长寿命,净化生存,增加力量,有益健康,令人快乐满足。这样的食物甘美多汁,富含油脂,令人愉悦。

食物是生存的必需品。关于食物帮助人类获得进化这个问题,要从自然界为我们提供一切这个角度来看。我们把大地和自然界视为母亲。母亲的天性是哺育和关爱。所有的母亲,无论属于哪个种族,都拥有这些品质,因为这样的母性来自于大自然。正如母亲以无条件的爱哺育了孩子,所有的人都应该以这样的心态来看待食物:我们需要进食,把自然出产的食物仅仅用于为身体提供营养,而不应过度索取,更不应该剥削和摧毁自然。过度开发即为滥用。对于自然,以及自然仁慈的产出,人必须给予应有的崇敬。

瑜伽师深谙此道,古老的《至尊奥义书》中说:

“宇宙之中,一切动与不动的生物,均由至尊者控制。人当接受生活所需,领受自己的份额,再也不应贪求其他,要知道它们都各有所属。”

Sri Isopanisad

甘地曾经有过一句名言:“地球所提供的食物可以满足每个人的需要,但却不足以填平每个人的欲壑。”既然食物对我们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就应该以智慧的方式获得它并且消化它。否则,舌头导致的进食冲动将引发躯体种种的不适和疾病、贪婪、色欲、愤怒和自然灾难。生命从舌头开始,向下沿着垂直的通道进入胃和生殖器官。控制了舌头和进食的冲动,其他的一切便能相应地得到很好的控制。因此,一位有着觉知力的、致力于瑜伽修习的人严格执行素食计划,远离暴力和毁灭的因素。这不仅是成功的标志,本身也是一项巨大的成就。

开卷有益,感谢分享

作者小介:

奕夫;生于巴黎,修学印度,今以中国为家;素食文化、瑜伽哲学导师;行走天下,分享“生活中的哲学、哲学中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 一位瑜伽仕的生活起居录?
博伽梵歌原意
在印度,瑜伽是种生活方式
中文版序言
瑜伽与生活间的关系
神奇的冥想术:每天15分钟,让你认识到真实的自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