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董亚巍|商周青铜器与中国人的规矩

商周青铜器与中国人的规矩


📍  董亚巍 | 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馆 研究员 



规矩的原始含义

远古时期,人们发明规矩本是两件器物,即规和矩。规即今天的圆规,是用以画出各种大小圆的仪器。矩即今天的曲尺,也称为拐尺,是用来测量各种材料角度的工具,古代主要用于测量方形木料的角度。规和矩两种工具,一个管圆一个管方。所以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人们早已将规矩引申成了各种规章制度。规的使用很早,至少在青铜时代早期就在使用,但发明时代已无考。在汉代出土物中,有伏羲手中拿矩的纹饰,说明汉人认为是伏羲发明的矩。但伏羲离汉代约早3000年,这种看法也有待考证。


规矩在戏曲艺术中的作用


规矩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的,这里就不一一类举了。本文主要是为阐述商周青铜器纹饰制作的规矩。青铜器属于艺术品,这里从近到远,谈谈规矩在中国本土文化与艺术中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古老的戏曲中,演唱者或演奏者可以不识谱或者说根本不需要识谱,就可以自如地进行演唱或演奏。靠的就是板眼。板眼是中国传统音乐中节拍形式的通称。这板眼,就是既定的规矩。如京剧有二黄原板、西皮流水、反二黄等,各板都有相对固定的旋律。


京剧样板戏《红灯记》中李玉和唱的“雄纠纠”句,就是套用了传统京剧《三家店》中秦琼唱的“泪双流”句的旋律。

京剧样板戏《红灯记》


样板戏容易听懂,是因为样板戏是按词来套板式,而传统的戏曲则是先有旋律后填词。这就是许多人听不懂戏曲的重要原因。因为戏曲的各种板式,与曲牌一样,是相对固定的。这样操作有很大的好处,因为有了固定的旋律及固定的板眼,就有了相对固定的规矩,便于各地人们的学习,利于文化艺术的传承,关键是利于唱腔的规范。归根结底,是规矩在起着巨大的作用,反过来人们也受到规矩的限制。



规矩在商周青铜器中的作用


商代早期,是中国青铜器范铸工艺技术的成熟期。其成熟的标志,主要体现在纹饰制作技术的成熟,而器体的造型技术,在夏晚期就已经成熟。青铜器的造型,靠的是机械造型。早期绝大多数青铜器的形体为圆形,毫无疑问,最初的造型制模时是离不开圆规的。即使是制作方形、椭圆形的青铜器,其最初的制模设计阶段也同样离不开圆规。


商早期青铜器表面的纹饰带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规矩,那就是凡有鋬(pàn)的三足三等分青铜器如斝(jiǎ)等,其纹饰带中的三组纹饰都是不一样的。其中,鋬两边组纹饰中的兽首都会朝着鋬,分成一左一右,剩下中间一组纹饰的兽首,会在纹饰带的正中心。这就是一种规矩,体现在了几乎所有商早期斝的表面。

商早期 兽面纹斝


在没有鋬的三等分或圈足青铜器如鼎、尊、觚等的表面,其纹饰带中的兽首都会在每组纹饰带的正中心。


自上而下分别为商早期尊、鼎、簋、斝、爵五种铜

器腹部的纹饰,这五种铜器的形制虽然各不相同,

但其腹部的纹饰却没有大的区别,结构基本相同。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这些铜器的纹饰也具有明显的特点。


首先,可以看到的是所有纹饰都高出基体面,仍然没有凹于基体面的纹饰。


其次,还可以发现纹饰与纹饰之间的地张与纹饰带以外的基体面为同一个基体面,说明这些纹饰仍然是在泥范表面压塑而成。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郑州二里岗发现商早期遗址,并陆续发掘出斝、鼎、尊、觚等青铜礼器。其纹饰的布局,就是上面所说的规律,并在附近发现了范铸遗址。


河南郑州二里岗 商早期遗址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湖北黄陂的盘龙城也发现了一座商早期城址,并出土了大量青铜器,亦有斝、鼎、尊、觚等,其表面纹饰,与郑州二里岗青铜器非常相象。由于当时在盘龙城没有发现范铸遗址,曾有观点认为盘龙城的青铜器是在郑州铸好后运来的。这一观点持续了数十年,直到2007 年3 月,对盘龙城青铜器取泥芯作检测后,才用科学的方法证明了盘龙城青铜器为就地铸造。


湖北黄陂盘龙城 商早期遗址


河南郑州二里岗与湖北黄陂盘龙城有500 公里之遥,为什么会出现两地青铜器从形制到纹饰都一样呢? 


究其原因其实很简单,就是当时有了各种规矩,才会使得两地出土的青铜器高度统一。如果没有工艺技术上各种规矩的支持,是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


商中期青铜器纹饰的面积增大了,但纹饰的制作也有相应的规矩。因为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只要是商中期铸满纹饰的青铜器,不论是出自东西南北,其纹饰的制作方法,基本是一样的。其视觉效果也基本相同。所以,商中期青铜器纹饰的制作,同样会存在一些规矩。

自上而下分别为陕西陈洋青铜器中的尊、河南灵宝东桥出土的兽面纹牛首尊、河南灵宝东桥出土的兽面纹瓿及山西长子北高庙出土的兽面纹鼎,都是商中期的青铜器,这里只截取了腹部的纹饰作比较。


从图中可以看到,这个时期的纹饰中已经出现了雷纹的雏形。此时的类似雷纹,既不分主次,也不分高低,所有纹饰都是同一个高度。在鼎的兽面纹两边,已经出现了两个雷纹为一组的纹饰。如果没有商中期雷纹的雏形,也就不可能会有后来规范的雷纹来填地了。后代的雷纹,都是作为底纹分布在主纹与主纹之间的空间中,并且都低于主纹。


下面,以商晚期至西周早期青铜器的纹饰为代表,用四个图例说明规矩在纹饰制作工艺中所起的作用。


商晚期是中国青铜器范面纹饰制作技术水平最高的阶段,纹饰已经发展到了三层花,打破了商早期以来的纹饰布局,已经显得十分复杂。但是,纹饰制作时的规矩却是明显的。可以想象,如果没有规矩在支持操作,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将会是一团乱麻。


商晚期司母戊大方鼎的局部纹饰,可以看到,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分别为两个双头雷纹。在这个局部图中,还有其他二十个雷纹,却都是单头。仔细观察不难发现,两个双头雷纹都是紧连着主纹的尾部,其他的雷纹都没有直接与主纹连接。


在中国青铜时代里,数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面积最大在青铜器纹饰制作技术中,又数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最复杂。在范面手工纹饰技术中,还是数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制作技术水平最高。在商晚期青铜器的纹饰中,多为三层花工艺,即主纹为一个层次,雷纹为一层,主纹表面的凹槽纹饰又为一层。三层花只是个总体的概念,说明这个时期青铜器纹饰的层次多,其实也有四层、五层纹饰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在当时应该是最高的科学技术。其工序较多,工艺复杂。如果没有规矩,则很难统一标准。商周之际青铜器的纹饰制作,是先在素的范面画线起稿,先画出主纹饰,用工具或压、或挖、或刮出主纹饰的凹槽,在主纹饰的凹槽中粘贴泥条组成纹饰,在剩余的部位制作雷纹。也就是说,雷纹是用来填空的。这样看来,主纹饰的机动性不大,可随意操作的只是雷纹。可制作成大雷纹,亦可制作成小雷纹。如果没有必要的规矩,雷纹的制作就无章可循了。所以,必须形成规矩,才能规范雷纹的制作。

西周大盂鼎的局部纹饰,三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也分别都是双头雷纹。亦不难发现,双头雷纹都是与主纹的尾部连接。剩余的雷纹皆为单头,也皆与主纹没有连接之处。


除以上所说雷纹的规矩外,在司母戊大方鼎和大盂鼎的纹饰中,还具有两个明显的规矩。


其一,在主纹以外的雷纹区,是先画出格子线,将雷纹区隔成若干个小区,再在各个小区内制作雷纹。


其二,雷纹的排列或单或双,基本没有三个雷纹一体排列的。


可看到在长雷纹区是每两个雷纹为一组,空间不够的就安排一个单雷纹。


只要按照这些规矩制作纹饰,不论东西南北,不论什么器型,纹饰的排列总会是一样的。也只有恪守相同的规矩,才可能制作出一样的结构。以上两个器物一东一西一商一周,地域差千里,时间错朝代,但纹饰的制作工艺完全相同。这种现象可以说明,商代青铜器纹饰制作中的规矩,一直被沿用到了西周。


西周伯各尊的局部,两个白色箭头所指之处,又分别是双头雷纹,且都与主纹连接。亦可看到,其他的雷纹因为没有直接与主纹连接,所以全部是单头。其排列是两个雷纹为一组,之间还有隔断。与前两例青铜器纹饰中雷纹的排列规律一样。如这样的例证,并非几例个案,在商晚期到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中为普遍现象。


商晚期鼎的局部,除已经锈蚀看不清楚而没有标注的外,被标注的白色箭头之处,皆是双头雷纹。在这么小的纹饰面积里,竟有二十五处之多。其中的规矩是一目了然的,那就是凡双头雷纹,多与主纹连接。在其余的单头雷纹中,或两个雷纹一组,或一个独立的雷纹,没有三个雷纹相连的现象。


以上所举四个青铜器图例,都是青铜器的局部,但纹饰的布局却各不相同。由于主纹各不同,剩余空间的几何形状也就不同。所以,造成雷纹也各不相同。但是,制作雷纹的规矩却是一样的,图例中凡与主纹连接的雷纹,都出现了双头。从工艺上分析可看出,当主纹设计好后,在范面剩余的部位并非方正,而是无规则的空间。要在这些无规则的空间里填满雷纹,就必须有规矩。


从以上图例看,是先在主纹间画出方形或长方形的格子,再在格子中按两个一组填入雷纹,不够一组的部位,填入一个雷纹。不够一个雷纹的部位,填入三角形或单线条。这种填雷纹的方法,就是指导商周先民制作青铜器纹饰的规矩。不论主纹设计的是龙、凤、牛、虎,不论剩下什么几何形状的空间,只要按规矩制作,即使相隔千里之遥,制作出来的纹饰也都是规范的。


结语


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商周青铜器纹饰中的主纹,类似今天戏曲中的唱腔,而雷纹,则就是唱腔之间的过门,是起填空作用的,是有章可循的,是要严格按规矩操作的。否则,就难以相互配合。


不论制作青铜器,还是演奏戏曲,都不是一两个人能够完成的。对一般人而言,发明创造是困难的,那只是极少数人的作为。相对发明创造而言,一般人的模仿能力极强,理解规矩是很快的。只要学会了某件事务,守规矩则多是潜意识的。


本文只是用了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与戏曲作了讨论,其实正如司马迁所说“人道经纬万端,规矩无所不贯”。规矩贯穿了人类整个历史,还将会继续贯通未来。


参考文献:


南普恒等《湖北盘龙城出土部分商代青铜器的铸造地分析》,《文物》2008 年8 期。


商晚期司母戊大方鼎图作者于2009 年12 月10 日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关于为什么制作双头雷纹的问题,以及雷纹的设计原则,作者另文有发表。


西周伯各尊图作者于2008 年6 月20 日摄于宝鸡青铜博物馆。


商晚期鼎局部图摘自《中国青铜器全集商4》第5 页,文物出版社1998 年9 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商周青铜器与中国人的规矩
你知道中国古代青铜器上面的纹饰图案有几种?都叫什么吗?
论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
古青铜器纹饰图鉴
陈熟制器 | 饕餮器尊
中国传统纹样发展进化史(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