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90后诗人访谈
           作为中国诗坛未来的传承者,90后诗人肩上的担子可谓重了不少:既要成为卫道者,捍卫诗歌的传统,同时又要做一位优秀的诗人,在多元化的文化中,为诗歌寻找一条更崭新、更宽广的发展之路。那么在这些继承者眼中,中国诗歌的未来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新作文:在你的概念里,什么才是诗歌?
  莫怀北:诗歌是午夜升起的第二个月亮。
  李东:诗人西渡曾写过一本名叫《守望与倾听》的诗论集,我赞同里面的观点。倾听是一种发现的姿态。也许诗歌应该就是用艺术的想象力去照亮暗昧不明的存在的灯。这样的灯为人类带来感动。如此,能够带来这种灯的效果的都可以叫作诗歌。譬如《圣经》,有时我觉得那和诗差不多。要是让一位卓异的诗人去写的话,效果可能会更好。
  新作文:当今诗坛上,比如西川、杨克等诗人都有着大学背景,他们都是校园诗坛的骨干,是高校诗歌发展的重要推动者,也是中国诗歌发展的主要参与者。在诗歌日益边缘化的大环境下,在被誉为象牙塔的高校里,诗歌又是怎样的一种生存状态?
  何婧婷:我在我的学校里没有发现还有谁写诗。当然我可能比较片面,因为第一我没有加入文学社、书社这类社团,并且身处一个工科院系。诗歌肯定是有人在读,这来源于我对图书馆书架的观察。
  李东:这些前辈所在的年代是一个激动人心的年代。20世纪80年代理想的高远使得一大批卓异的校园文青进入了历史。20世纪90年代商品经济日渐繁荣,物质话语的强势,使得诗歌与刚刚发生过的热潮比起来,从圈外看的确冷落了许多。我所在的大学是一所偏重工科的大学,但关心诗歌的大有人在,虽然可能不够热情。实际上,从诗歌自身的角度看,边缘化的界定或许是不存在的。历史在转变,诗歌也在转变。不能承接新的历史语境的诗被淘汰了,仅此而已。我是90后,但是个人的诗歌意识好像也经历了一次跨越。以前的诗歌想象力停留在一种纯粹的青春期浪漫写作里,但是随着阅读和对自身生活处境的理解,我也开始让自己的诗歌意识接纳现实了。和这些前辈比起来,或许我们这批人的情况就是:在还没有进行足够超拔的诗歌精神练习时,就不得不赤裸裸地面对如此庞大的难以入诗的时代历史。这是压力,也是动力。
  新作文:受到西方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当今的新诗呈现出了口语化、口水话的特征。这是西学东渐的必然结果,还是一种中国诗人的误读?
  何婧婷:首先,口语化和口水话不是一个概念。其次,口语什么只是个容器,好诗的定义不在于用的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我们不能说盘子里的菜坏了,责任在盘子。
  李东:我不知道这里的“西学东渐”有没有深意,但我想到好像曾经有人用“吃狼奶长大的”来评述过中国的新诗。这种看法或许有点文化和民族上的狭隘。你知道,国外很多诗人也喜欢中国的古典诗词。像意象主义的庞德,他那首《地铁车站》,几乎占有了我们古典诗词的意境神韵,但那依然是外国的地铁车站,中国那时好像都还没有地铁呢。那么,这就应该算是一种创造性的误读吧。同样的,虽然中国的诗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但却依然在诚实地面对自己的生命体验和历史处境。像李亚伟的《中文系》,桑克的《北京师范大学》,还有诗人胡续冬的一些诗作,都很有解构主义和后现代神韵,我都很喜欢。但是也不排除有真正的误读,某些诗人的诗除了轻薄腥臭的口水外,极少价值关怀。这样的诗,降低了自己的尊严。
  新作文:对于当下流行的“口水诗”和“网络诗歌”,你是怎么看的?
  何婧婷:每个时代都有大量庸诗、差诗、伪诗存在,随着年代慢慢久远就会销声匿迹。这是规律。只不过是现在网络等媒体比较发达,有些人愿意把这些展示出来。我们不能把数量庞大当真理。
  李东:诗歌是自给自足的,“内容是完成的形式,形式是达到了目的的内容”(陈超)。如果有人觉得口水诗难登大雅之堂,这么看或许太偏了。口水诗的风范有点像诗歌中的丐帮(这不是歧视,不要误解)。如果这个丐帮做的是丐帮本分以内的事儿(你知道丐帮是一个不错的帮派,她富于正义的同情心),那么这首诗是成功的。我见过一些外表戏谑的口水诗,但里面往往有很严肃的价值关怀。你能想象外形轻浮的乞丐说严肃的话吗?想想这种让人难忘的效果吧!但是有的口水诗可能纯粹就是语言的放纵了,像上面说过的,这类诗降低了自己的尊严。
  新作文:你觉得中国诗歌现在最大的问题在哪里?又该如何解决?
  莫怀北:社会批判的缺席,时代意志的妥协,以及个人思考的游离,造成了诗歌的精神搁浅。诗人们沉浸在自我满足中,失去了对诗歌的把握。文化机制出现了问题,自我净化、革新是一个非常漫长的时期。对于诗人而言,唯有做到与世界平等地对话,才能真正掌握诗歌的话语权。
  李东:这个问题对一个学生来说可能太唐突了,应该让更有诗歌经验的杰出前辈回答。但是我想,既然支撑文本的是作者的精神,那么诗歌的问题最根本的必然是精神的问题。在这个欢娱轻薄的时代氛围里,诗人的精神或许有难以承受之轻。“没有光荣 / 没有忍辱负重 / 没有洗刷繁复的最小的雨 ”(桑克《奥秘十四行》)在一些人那里,最大的问题可能只是如何去强势的物质话语中生存下去,而与生命的尊严没有丝毫关系。“今日有粮食却没有饥饿 / 今天的粮食飞遍了天 空”,海子的预言早已成真。在痛苦中一个人还能有昂扬的斗志,而在温软的环境中一个失重的没有方向的人极有可能被消磨。所以,如何去面对这种形而上渴求的失重状态,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之所以重要还因为,一个不再渴望回乡的诗人,可能会遗忘他的使命和良知。怎么解决呢?里尔克有一句诗:“苦难没有认清 ,爱也没有学成。”那么,还能怎么回答呢?
  新作文:你对“诗歌已死”如何看待?中国诗歌到底有无“死亡”危险?未来的发展又会是什么样子的?
  莫怀北:诗歌是探索语言的可能性,只要语言存在,诗歌就不会死亡。对于诗歌有无“死亡”危险,引用谢冕先生的一段话——“我们的时代需要诗歌,任何的时代都需要诗歌。诗歌对我们的情感,对于我们的思考,对时代的寄托,对我们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一个良好的人心取向都是有价值的,它不断地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它让生活更滋润、情感更美好,诗歌培养了我们优美的心灵、高雅的情操,使我们今天面对极度的艰难也会把一切的困苦幻化成优美和优雅。”诗歌的未来,也是文学的未来,多元化趋势必然愈加明显。不过,我们要相信未来。
  李东:这就像尼采一厢情愿地说“上帝死了”。这句话是在当时西方社会日益抬头的工具理性和科学使人类的野心膨胀而传统文化价值消解衰落的情境下说的。然而最终,正是这种使人类丧失了精神尊严的情境,再一次召回了失丧的神性,基督又一次复活了。同样的,说“诗歌已死”,或许正说明了这是急需诗歌的时候。也许诗歌需要一次更新,这是诗歌的新陈代谢,而不是死亡。未来诗歌发展成什么样我不知道,但起码不会丢掉最核心的质地——人类的尊严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等同于信仰。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4182731.ht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口语诗歌:一些看法和想法
为“口语诗”正名
曹谁炮轰伊沙:中国新诗99%是垃圾,伊沙是垃圾中的垃圾
读诗随想
不偏不倚,正中诗魂,灵肉才能双双起舞(重点谈谈口语诗) 一一致诗坛荆棘草们的第二堂公开课
新作速递丨伊沙11月作品:短诗系列之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