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陈希我小说的奇异景观之成因
userphoto

2022.05.07 浙江省

关注

  [摘要] 本文在中国当下写作的语境下引出陈希我的小说,并通过对陈希我及其作品的心因性分析,试图把握陈希我小说独特的缘由。陈希我的写作对当下文坛是一种不可多得的贡献,原因是陈希我对现实思考的深度以及对于绝望的发现。与此同时,陈希我自由的人格特质,让其找到了一种敢于冒犯、敢于撕开遮蔽的写作。
  [关键词] 冒犯;勇气;陈希我;成因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八十年代中后期的文化寻根以及先锋实验之后,文坛似乎逐渐消减了它应有的锐气。当然这与文学某种程度上脱离政治话语有关,没有谁还会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但是,这是文学的常态吗?文学永远不能自足,它总要与世界发生关联;文本也不可能封闭,它永远是敞开的。一个健全的社会也不能无视文学的存在,倾听文学的声音。然而,九十年代数量庞大的文学作品中,却难以找寻几部比较有震撼力的。八十年代的先锋小说家步入九十年代后,也渐渐地显得疲惫并趋于平缓。于是,“现实主义冲击波”作为一种新的美学规范在引导着一部分作家的创作,并极大地充斥着文化消费市场。笔者认为,这是一种尴尬的倒退。当我们学了现代主义而对现实主义冷嘲热讽时,还得重新捡起现实主义。我始终认为,中国历代文学都太过于贴近现实,以致成为政治的附庸,为政治所利用,当代文学史上不乏这样惨痛的例子。当文学失去了思考的因素,失去了对灵魂对世界的拷问时,它也变得可有可无了。另外,随着消费时代的到来,文学彻底地沦为了一种商品,文字也成为游戏,成为商业写手们的故事零件。文学充当了消费主义的补充,扭曲为欲望的想象。于是,“美女作家”“私人写作”“下半身写作”遂成为一道都市风景。而大众传媒的迅猛发展,网络写手的登场,尤其是近年来博客的涌现,文学变得不再崇高,不再严肃,意义深度瞬间瓦解。娱乐精神与狂欢不谋而合,受众与市场最先左右着作家的构思。

  谁还能发现写作的难度?谁还像列夫.托尔斯泰那样为写作而内心挣扎?即使像余华这样的作家,十年磨一剑,一九九五年写了《许三观卖血记》直至二零零五年才推出第四个长篇《兄弟》,却不幸被告创造力萎缩,批评家认为《兄弟》在余华的写作中不值一提,《南方周末》也有评论“一边是《兄弟》(上)的热销,另一边是专业读者的集体沉默”。①其中不难发现作者在消费主义的旗帜下媚俗了。格非也一样,自称呕心沥血完成的小说《人面桃花》,在技巧上无懈可击,可谓“逼近经典”,他也因此夺走了二零零四年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但其书写的却是一个“农村的乌托邦”,都市之外的欲望风景,一个被解构了的革命与乡土故事。贾平凹的《秦腔》则被认为是“乡土叙事的终结”。②从《废都》到《秦腔》,贾平凹在坚守中寻找变化,却始终无法走出自己的圈子,走向博大。这样一些比较有分量的作家无一不在新的时代面前感到茫然,他们似乎没法准确地把握时代的脉搏,没法对当下作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与此不同,近日来笔者发现一个名叫陈希我的福州作家,他有着不同凡响的写作。香港《凤凰周刊》称其作品是“活脱脱人性阴暗的浮世绘”。《我们的骨》写了一对生活富裕之后的老夫妻却无法用钱来买到想要的瓢骨,为了重温过去的生活,于是去偷,去抢;《我的补肾生活》讲述了一个失去性能力的丈夫用手指来抚慰妻子,明知丈夫有手淫的妻子虚假地活着,并拼命地给丈夫补肾,最后因偷买人肾而落入监狱;《我疼》描写了作为女人的疼痛,从而揭示了疼痛是我们最初的生命状态;《我要哭》讲了一位生活滋润的老师因为一句调侃,而跑到街上哭穷,最后发了疯;《绑着我》里的屁吴几经艰辛要为妻子买一件性感内衣,居然为了更好地和她离婚;《今天你脱了没有》中,新娘主动与摄影师调情,最后却大叫起来,酿造一场“强奸案”;《抓痒》则写了一对失去爱情的夫妇,艰难地维持已有的关系。他们通过上网聊天来寻找新的刺激,最后他们相遇了,却始终隐藏着生活中的夫妻身份。他们通过视频窥视对方的身体,并虚拟做爱,最后双双走向死亡……

  陈希我的小说,展现的是非常态的生活,非理性的人生,它是极端而蛮横的,但同时又是尖锐而敏感的,它恰恰指出了我们的痛处。当我们习惯慵懒的时候,陈希我还在努力地思索存在;当我们对生活麻木的时候,陈希我刺痛了我们的神经。然而,是什么原因使得陈希我的小说获得这种惊人的气象呢?笔者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两大方面:
  
  一、富足之后的绝望

  读陈希我的小说,不难发现他的字里行间笼罩着一种绝望的气息,一种对于现实的痛感以及存在的虚无感。绝望来源于内心与外部世界的冲突,是个体发现理想与现实有着强烈反差,并意识到作为一种无意义的存在时的心理表现。绝望感对创作是不言而喻的,它与痛苦、压抑类似,都促使作家把心中的愤懑表达出来。中国古代有“诗言志”的传统,其中“志”当然也包括“不平之志”。屈原不得志而作《离骚》;司马迁最早提出“发愤著书”;韩愈则有“不平则鸣”说;西方也有“病蚌成珠”的比喻。而绝望感在对生活的洞察时显得更加彻底而极端,它超出了常规思维,往往赋予作家一种飞翔的力量。因为绝望,鲁迅的《野草》获得了一种冷峻的审美境界;因为绝望,海子的诗歌与人类的经验共通,并征服了我们的灵魂。

  同样,陈希我也是一个充满绝望感的作家。陈希我的绝望,来自对爱情与婚姻保持警惕。他认为爱情和婚姻“没有出路,除了死,要么是心灵的死,要么是灵魂的死”。③在《抓痒》里有这样的论述:“这世界上什么都在发展,唯独婚姻不能发展。恋爱发展了,成了婚姻;婚姻再发展就成了婚外恋了。”④于是,我们看到陈希我的小说大都是无爱的婚姻,却又无法割舍。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我的补肾生活》,我们无法理解得不到满足的妻子为何还要继续那段没有意义的婚姻,明知丈夫手淫和在外面搞女人而不需要自己,为何还要欺骗自己而给丈夫补肾?丈夫如果不爱他妻子,为何还要用手指让她得到快乐,并且每天黄昏陪她一起散步。李敬泽认为:“在陈希我的小说中,我们才发现肉体和精神如此虚弱,它简直不堪一击……但他从不寻求拯救,而是把人推向绝望的深渊。”⑤

  陈希我的绝望,更是富足之后对于空虚的发现。青年时期的陈希我有留学日本的经历,但是他坦言:“不像现在的孩子们出国读书都有比较好的条件,我们那时出国,需要自己寻找生活来源来完成学业,为此,打工就成为我们的谋生手段。”⑥因此,他有着在餐馆、夜总会、码头、酒吧等地方混职的特殊经历。这使得陈希我比较深刻和完整地发现了阴暗的生活,更重要的是当他摆脱经济的困扰之后,发现更加沉重的精神枷锁在困扰着他。陈希我说:“当他们还在致富路上奔跑的时候,我已经越过了这一屏障,发现了空虚。”⑦这种空虚,便是一种无意义的存在,一种无法通向彼岸的绝望。于是,我们总能发现陈希我的小说,主人公都在富裕起来后显得彷徨无望,最终走向极端。《我们的骨》中,两夫妇因瓢骨而怀有对过去的甜蜜回忆,而今瓢骨却变得一文不值。他们因为无法用钱买到瓢骨而失落,为了证明瓢骨的有价值,他们做出了种种荒唐的行为,并且愿意像乞丐一样活着,最后竟然动起偷盗的念头。那么我们不得不追问,富裕对他们来说究竟意味着什么?富裕使得他们变得惶惑,变得空虚。在物质富裕的条件下,人们在精神上变得穷困,甚至野蛮。《我要哭》里的主人公生活同样富足,但在更大的诱惑面前却显得疲惫不堪。仅仅因为听说上月球旅游要花两千万美元,便感到自己原来穷得一无所有。于是,他找到了哭穷这样一种发泄与疗救方式。然而,人们认为他疯了,因为精神病恰恰产生于欲望无法得以实现。《我的补肾生活》同样因为富裕而盲目进补,却并不能使生活的质量有所提高。可见,过于富足的生活往往使得陈希我笔下的人物更容易走向绝望的深渊,除了变态或死亡,他们几乎无路可走。陈希我对现实是抱有怀疑的,他发现了生命的虚伪状态,从而勇敢地去揭示。他对人类处境思考的深度,不能不说是一种精神的参与,一种摆脱内心困苦的途径。


  
  二、自由:作为冒犯的写作

  萨特认为,作家作为自由人诉诸另一些自由人,他只有一个题材:自由。⑧萨特所讲的自由,是个体作为存在的自由,它的核心内容是选择自我。事实上,写作作为一种作者内心与世界对话的方式,必然要求作者自由地表达,真实地诉说。苏桂宁也认为,一个真正的作家,他知道自己应该写什么,他有权利和自由去选择属于自己生命体验中最深刻的内容来表达。⑨

  一旦作家获得自由的品质,那么他的表达将是无所顾忌的,他的思考将会最终超越世俗,通往博大。我们说一个作家伟大,总是用“博大的胸襟”、“伟大的心灵”这样一些词语来形容,这正是自由的表现。伟大的作品总是能透过经验表层,抵达内心,揭示存在。海德格尔说,自由必定给人一种内在的指令——使他的观念在任何时刻都接近存在。他还补充道,因为真理在其本质上是自由的。⑩

  作为一个存在感极强的作家,陈希我在现实中感到疼痛。“生命的疼痛如此尖锐,我无法回避”(《我疼》)。于是,他在绝望中选择了自由的表达,用文字去抵达生命的阴暗。自由在陈希我那里,集中表现为一种敢于冒犯的先锋姿态。谢有顺指出,先锋就是针对一种旧秩序的斗争和反叛,表明它不愿再受旧有规则的束缚,而试图达到新的自由与新的真实。11因此,陈希我总是有勇气直面生命的残酷之处,书写着一种“破败的生活”。他甚至闯进了中国严肃文学的一个禁区:性!然而,他并不停留在性的表面,而是“穿透了性,看到了生命的焦虑”。性在陈希我那里,仅仅是一种生命形式,一种遮蔽的、扭曲的生命,它几乎成为一种隐喻,一面能够暴露真实生命的镜子。所以你读陈希我的文章,并不会觉得他是在写性,而是发现他对人类的生存处境有着太沉重的焦虑感。

  追求自由的陈希我,把写作看成一种冒犯,甚至认为是一种变态。这固然有点极端,但陈希我认为,作家就是那种在极端点上提出追问的人。这表明了陈希我与现实有一种紧张的关系,冒犯恰恰是他的一种对抗。自由的人格特质,使陈希我始终保持一种独行与坚守的姿势,一种不媚俗与敢于撕开遮蔽的先锋精神。于是,我们可以理解他的尖锐与残忍。在《抓痒》里,嵇康的好友走向自杀,是因为婚外恋被妻子发现。一个悖论产生了:如果他真的怕妻子得到伤害,那为何又要进行婚外恋呢?如果不是,他为何要选择自杀? 这正是陈希我的深刻之处,他似乎在进行一场艰苦的自我驳难。但你马上发现,原来小说里的人物都麻木而苟且地活着,嵇康的朋友总是通过上夜总会来寻求刺激。尽管嵇康没有,但他与乐果八年的婚姻生活却过得毫无知觉,他无法直面她的身体。于是他们试图通过网络寻找出路,在视频上暴露自己的身体,并通过窥视对方而得到满足。而事实上,他们明知对方是朝夕共处的夫妻,却没有勇气说出来,宁愿沉迷于无休止的刺激中,这是一种何等变态的生活!陈希我揭示的是麻木社会里的麻木人生。而这一切恰恰是通过对性的大胆揭露以及审视完成的。在这点上,陈希我一点也不畏怯,但并不像那些庸俗小说家那样,停留在对性的赏玩上,仅仅为了满足消费欲望。相反,陈希我显得枯燥、严厉,因为他深入分析了我们的尴尬,揭示了肉身给精神带来的沉重负担。陈希我的小说大量地触及了性,但其面临的却是人类共同的苦难。即便如《我疼》,陈希我在小说里大讲痛经、性交之痛,但通过对一个害怕疼痛而又渴望疼痛的女子的描写,我们才发现活着兴许是一种病态,疼痛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可见,不能简单地把陈希我的冒犯看成性描写。笔者指出,他对描写是漫不经心的,甚至有点粗糙。他最终逾越了性,进入生命的底层。陈希我的冒犯包含着对黑暗的洞察,对诗性的放逐,对麻木灵魂的抽打。追求自由,重塑先锋,使陈希我拥有一种敢于冒犯的勇气,同时也使他的文字拥有厚重的力量。
  
  对现实的关注,对生命的思考,使陈希我于绝望中发现虚无。敢于冒犯,敢于撕开遮蔽,使陈希我的文字锋芒毕露,获得一种接近存在的品质。陈希我的写作,对于中国当下沉闷的文坛,对于普遍缺乏力量、缺乏生命关怀的写作,无疑是如雷贯耳的。当写作成为一种技巧的炫耀,成为欲望故事的囚徒,成为一种商业运作上的禁锢,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何以要写?当叙述成为一种自娱自乐时,当文化成为一种工业时,我们的精神又面临着多大的危机?盲目乐观与集体狂欢掩盖了多少生命疼痛!

  当文学丧失了面临苦难的勇气,我们谁也不会奢求作家会来拯救我们的灵魂,但至少我们渴望有着这样一种写作,它应该与人类的精神困苦对话,书写我们真实的内心。而陈希我恰恰是当下少有的几个负着精神重压前行的作家之一,他以他独特的生命体验,深刻地展示了新的焦虑与绝望。仅靠这一点,陈希我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与肯定。
   
  注 释
  ① 见《南方周末》,2006年4月27日。
  ② 参见陈晓明:《本土、文化与阉割美学》,载《当代作家评论》,2006年第3期。
  ③ 《情爱作家陈希我坦言:我对爱情和婚姻是绝望的》, , 2005-03-14,金陵晚报。
  ④ 陈希我:《抓痒》,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14页。
  ⑤ 李敬泽:《文学:行动与联想》,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6页。
  ⑥ 《陈希我:写作是要冒犯的》, ,2006-06-07,东方早报。
  ⑦ 陈希我:《抓痒》(访谈录),花城出版社,2004年12月,第350页。
  ⑧ 《萨特研究》,柳鸣九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第17页。
  ⑨ 苏桂宁:《艺术人格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94页。
  ⑩  [德]马丁.海德格尔:《存在与在》,王作虹译,黎鸣校,民族出版社,2005年1月,第141页。
  11谢有顺:《先锋就是自由》,山东文艺出版社,2004年5月,第57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尖锐的撕裂与无力的唤醒——评陈希我的小说(贺仲明作)
陈希我:警惕文学的“鸡汤化”现象
我疼,所以我冒犯
陈希我:撕开中产生活的虚伪面纱 记者 吴小曼
史铁生:本是天之骄子,却意外瘫痪,病中写作38年,遗嘱让人落泪
人生若觉很悲丧,只因未读史铁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