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让言说回归现实 | 吕德安读蓝蓝

让言说回归现实

吕德安


我对蓝蓝诗歌的最早印象,可追溯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诗人黑大春编的诗歌合集《蔚蓝色天空的黄金》;书中展示了当时十位 60 年代出生的代表性诗人的诗歌精品,创作自白及自传性文章。蓝蓝是其中之一。我在这里有意重提这本诗歌合集的名字,原因是它取名自俄罗斯诗人安德烈·别雷的一部诗集的名字,这在当时似乎意味着诗人的使命感和对文学理想的传承。许多人都知道,早在“朦胧诗”时代,北京《今天》的一些重要诗人早期基本受过俄罗斯诗歌的影响,且具有献身理想的知识分子的崇高情怀,这才有了先驱意义上的“今天派诗歌”,并且影响深远!和许多同代人一样,那时蓝蓝正在大学里,“朦胧诗”的流传使她“了解了国内诗歌不同于以往的语言方式。大量国外优秀作家的作品也打开了眺望无边无际文化世界的门窗。”这些对看似早熟的蓝蓝都是一种催化剂。尽管蓝蓝称自己的早期诗歌多为书写训练,但这个过程似乎并不太长——事实上她很早就对自己的写作保持着警觉,而这种清醒似乎是天生的,以至写作之于她某种意义上是自我教育和对生存形态的一次次洞察。她在多年之前的这篇自述文章里最后说:“面对这样一个事实——在创作过程中,从最早所显示的日常生活中强烈的个人色彩转变为和世界的共同存在,和人类的荣辱与共——它要求一个诗人对写作(生活)应具备严肃的态度。”

这种自觉,无疑地也是一种天赋,也许更是其生活经历使然。为此,她的诗从来就不是人们在走马观花阅读下,以为是的那种风花雪月的诗,或别致传神的乡村小调,或一咏三唱闺房里的爱情诗。尽管她主要是一个抒情诗人,诗风婉转动人甜美细腻,有时显得过于狂热幻想,有时很容易给人某种传统或矫情的感觉,但是这些感觉很快又为她诗中的另一种特质——自然纯朴所纠正,因为那才是她与生俱来的纯正嗓音,渗透着生命的灵气和韵味。这些都是同时发生的。除此之外,她诗里还处处充满了对生命和社会的思索和追问,而真正感动读者的却还是她带着强烈宿命感的女性的直觉;为此,在很长一段时期里,蓝蓝的诗给我的直接印象是:她既是浪漫气质的,同时往往又是思辨的,轻盈透亮的诗句里弥漫着初生的思绪,又透射出逼进事物时那种专注和自我克制。

也许作为一个诗人她曾经年轻并追求完美,而作为一个认真的诗人,对生命的持久逼视终将获得一个质的飞跃——尤其自她从省迁居“文化中心”北京后,她的创作有了新的转折。近年来,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几乎一直在逆境中窘迫地生活,窘迫到似乎只剩下诗歌这一笔财富了。而她坚守着它,直到它发出光亮。蓝蓝近期的诗就是这样的光亮,它们像是经历了痛苦时光的沉淀,终于从黑暗的内部散发出来,虽然仍然带着对生活的感恩之情,只是以往那种温柔果敢如今更多地为某种公民意识所强化,因而随之而来的危机意识也更加深刻,以致于当它们直面世界那令人焦虑的现实时,像突然张开了眼睛,一道道激发而出的光,落地时变成了箭矢;是的,这里依然释放出一种温情,那种追求对世界的爱依然固执、强大,只是中间似乎多出了一种母性般的沉默和广大,其结果是,诗人把话说出来时必须从容而有力,简约又直接,同时必须有所担当!

为此,我愿意在这里从沉默所意味的一切,来理解蓝蓝的诗歌艺术。诗作为一种语言艺术,也是凝聚着沉默的艺术,蓝蓝从未放弃并更深程度地实践着这个认识。这些我们在她这几年来的许多诗里都可以感觉到。它们清晰凝练,通透豁达,可以触摸。一切仿佛都回到了起点,就像诗的发生本身,由于一个实在的词,一个声音的出现,形式被激活了,直到成为我们读到的那样,瞬间感受到的那样。我不知道该如何更好地解读这些诗,但是我相信蓝蓝的诗歌已经站立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而对此变化她早已做好了准备,就像她称之为书写训练的早年写作,是“孩子天真的抒情和幼稚的模仿”但在字句里多少也为她“保存了最根本的质朴”;只是现在更显而易见的是,她赋予了这种质朴以新的想象力和生命的尺度,在这个尺度里,生命的张扬带来了语言的超越和自由,而这样的境界之于蓝蓝,也许最终都是为了让“言说回归现实。”

有什么样的生活就会有什么样的诗歌,具体到一个人,就是所谓的“文如其人”。一般地说,这个词仅意味某种对作者而言是真实的写作,但我更愿意将之理解为始终贯穿于创作中的一种人格的连续性,这种连续性在蓝蓝诗歌作品中如今看来是如此日益明澈。面对这样的诗人,我们似乎不能简单地在这小篇幅文字里,针对她在不同时期的诗歌中的造句如何变化,意境如何恰到好处细加讨论——事实上她在这方面已下足了功夫,某些作品在我看来是无可挑剔的,达到了语言自身的圆满。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单从本期《诗刊》发表的诗作所透露出的精神向度,我发现她处理种种在她看来是重要的题材时,文字背后甚至有一种决绝,似乎在尊重事物本身与艺术上的超然之间,如果必须作出一个选择,她会选择放弃后者,而更愿意让人看到自己是一个现实感很强的诗人(这样的先例历史上已有很多)——或者她更想表达的是,她与诗歌的依存关系正如她与世界的关系?毕竟面对某种紧要的价值,写作的技艺精湛,形式的完美或许也是某种“分神之物”,或许还会对一个写作者面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立场造成遮蔽。这是另一种超然,使我不禁想起英国当代最伟大的画家弗洛伊德的一桩逸事:有一个画家朋友对他说:“你是一个了不起的画家,但是你不会构图!”弗洛伊德说,“我以前就对这种说法感到非常满意。我当时想:'噢,太捧了,’因为我觉得,我把对象描绘成笨拙的效果,正是真实生活所看到的笨拙。”

来源:《诗刊》20132月号上半月刊“视点”栏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物 | 吕德安:用缓慢的力量发掘生活
大佬(组诗25)郭兴军 (陆忆敏 龙彼德 洛夫 吕德安)
现代诗语的新型“冲动”:语感
中国诗歌报第三临屏诗创作室名人名作鉴赏(七 )
诗人,只是一个人,一个更需要诗的人
国家不幸诗人幸 诗人不幸诗歌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