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53辑:东方明月赏评于贵锋诗19首

于贵锋原按语::信任的阅读,始终是一种比较好的阅读方式,体现的是对语言本身的信任与对作者的信任。基于这样的信任,东方明月林荣兄对这些小诗做了精彩的读评。而东方明月,我一开始还以为是男同胞,诗兄诗兄地叫着,没有想到竟然是一大美女。这美女凭借自己对诗歌的热爱,用心创作,用心研读,诗与评同进。能看得出,她的读评,有她自己侧重的一面,但我想,这也许就是这些诗歌原本存在的一面,它们从创作语境进入了阅读语境,呈现出我意识到和没有意识到到的诗歌背后的东西,也由此进入了它们自身的命运。而这样的品读,是在腊月、正月这样一个人间最为繁忙的季节进行的,在让我感佩的同时,也让我不安。感谢林兄,也感谢明月美女。她让我再次相信,真诚的写作,总有“相遇”的喜悦,而那相遇来源于内在的光,内在的有和无。同时也感谢安皋闲人范兄,是他的推荐,让我认识了又一位在诗歌中默默耕读的人。祝福!】

1、⊙在附近

像星光浸透他所需要的夜色那么多

他的心粉碎了

消耗了同样多的炸药和坑

静静裂开

在附近

玻璃或石头

因为小,而尖锐

小。更小。如同灰尘

一台研磨机

被磨成

一堆废铁

阳光压住白日做梦的村民

几小时

不让他们翻身

林荣读诗笔记:

这首诗,只有不长的四小节,却有着大跨度的空间结构。每一节都是可以想象出来的具象的场景。诗的具象感在这首诗里体现得好。

当然,这还不是这首是给与我的最明显的感受,它最触动我的其实是:诗人让场景与场景之间都显现出的那个巨大的缺失的空间。按着我的理解,也就是说,整首诗并不依靠上下文的语境来达成一个直观的、一目了然的主题内容,这种缺失感给这首诗带来了足够阔达的想象空间。

在这首诗里,诗人于贵锋似乎更注重直接用词语来呈现,这些词仿佛一些赤裸的符号,一面保持着最原初的本义,同时也隐含着另外的意义或者说诗人也在借助词语隐喻着其它,使这首诗成为一种曲折的表达。他一边呈现着自己的呈现,也一边“简化”着自己的呈现,当然这种简化并非简单意义上的简化,而是诗歌技术上的减法,在这首诗里尤其表现为一种句法上的“钢筋骨架”。这是我欣赏这首诗的主要原因。

实际上,我也很想把这首诗读作一首“连环诗”。仔细品读下来,这首诗其实也是环环相扣的,至第四节时,前面三节的铺垫似乎完成了它们的使命,那些被阳光押住的几小时不得翻身的做白日梦的村民成为这首诗在最后一环上锁住的目标。那些被炸药粉碎的心灵,那些大大小小无法填平的坑,那些小而尖锐的玻璃和石头,那些灰尘,那些被研磨机粉碎的废铁,都成为“阳光”下的村民们无法摆脱的梦魇——

而这些梦魇又何止是这些村民的梦魇呢?!

这些梦魇就在我们的“附近”,就在我们的身边,甚至就是我们正在经历的梦魇,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和世界正在经历的梦魇……

2、⊙看园人

一颗星星落进果园

你给我丢出一颗发皱的苹果

你有刺篱

你有狗

你没有睡眠

林荣读诗笔记:

一个诗人应如何思考?

一个诗人如何以诗的形式来呈现自己的思考?

这首只有五行的诗或给了我一个回答:客观地、主动地思考,通过对外部事物的观察,来反观自己,认识自己,以期摈除掉那些存在于身上的荆棘一样的防范,而不是像那个看园人一样,整日整夜地与刺篱和狗为伴,不得心安,不得睡眠。

于贵锋这首诗精短,却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上面只是我的一种解读和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或许诗人原本有另外意义上的表达。这首诗的魅力或许就在于:一首只有五行的诗把一种或者几种言说的可能,一种或者多种生存方式的可能,带给了有缘分的读者吧!

3、⊙雨后

咣一声    太阳闪出云层

这大雨掏空的石头,和早晨送来的破木桶

我多么希望是大雨中拐进迷蒙小巷的人

拐了出来

这回他撑着一把大过树冠的伞

这回,他似乎做好了应对世界的准备

林荣读诗笔记:

“雨”这一意象,在我读来,或是某种客观困境或者自我困境的隐喻。诗人以雨后太阳出——雨中拐进迷蒙小巷的人拐出来隐喻对于走出困境的喜悦,诗人写到:

这回他撑着一把大过树冠的伞

这回,他似乎做好了应对世界的准备

保罗.策兰说:诗歌需要走向另外的事物,需要“相遇的秘密”……从而使语言本身得到自由。于贵锋的这首《雨后》在我读来正是这样一种意义上的诗:从诗歌本身就是一个小宇宙这样的角度来读,诗人从自我困境走出来,抵达了外部更宽阔自由的空间,诗人借助诗完成了一次痛快的呼吸。

另外,本诗第一节中像“大雨掏空的石头”、“早晨送来的破木桶” 的句子非常有新意,那种表达很灵动、活泼的句式。

4、⊙燕子

混迹人群,或搬个板凳独自

远远看戏

看庙人喝足茶后

我们说话的时候,雨落在连片的玉米

由小到大,由大到小

我们刚开始说话的时候

一只燕子径直飞进

塑像的脑袋

它偶尔叫两声,叫两声

林荣读诗笔记:

在于贵锋这里,诗是在一种客观存在或虚拟的存在中“自己让自己”言说的语言。当然,这里的“自己让自己言说”我首先认可的是诗的生成的自然性,是诗的浑然天成感,这与诗人的诗艺、与诗人的自性修为密不可分。

一首高度自然生成的诗是需要冒着不被理解的风险的,但同时这也是诗的诱惑力和魅力。

5、⊙云

一朵带水汽的云   坐在风的上面

从南方到北方

一个人的内心一辈子湿漉漉的

像是这朵云穿越了他的一生

林荣读诗笔记:

在诗歌想象的内在驱动力之下,诗人预先穿越了内心的一生,穿越了湿漉漉的内心。这种穿越,是瞬间的,也是永恒的。这种穿越,是瞬间的停留,也是永恒的停留。这种穿越是不歇的漂泊,也是瞬间的永驻。这真的就是我们的一生,就是我们生命的写照。

在这里,我愿意重新思考诗歌的想象,思考诗歌想象的内在驱动力。也有朋友问我是不是写诗就是灵感来的时候就赶紧记下来。记忆里,几乎没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不太相信写作的“灵感说”,个人的写作实践越来越在抵制或者否认着“灵感说”。

当然,我也不否认,写作固然会有一个触动点,但这个触动点其实也是个人日常思考、日常“积累”或者修习的结果之一。因为诗歌终究反映表达出来的是一个诗人的所思所虑,是诗人的观点和态度,乃至诗人的境界高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一首因为某个触点而诞生的诗,也就是把一个瞬间当作楔子,钉入到短暂而漫长的时光中去,从而来坚固生命本身。

于贵锋的这首诗或许是因为看到了一朵飘渺无根的云,或许是因为这朵云的漂泊触动了他,或许这朵云让他想到了自己,想到了那些走南闯北为生计而奔波的人们……

“一个人的内心一辈子湿漉漉的/像是这朵云穿越了他的一生”,人,生而漂泊,生而坎坷,但还是要做一个重情重义的人。无论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命运如何变迁,人都要重情重义,保持一颗有情义的心,这就是我在这首诗里读到的埋在诗人心中的那个很根本、很正能量的楔子。

6、⊙在海边

这礁石,离小小村庄有多远

这寄生美丽的珊瑚,有多深

心在山坡上滚落

我往上推,已推了多久

速度属于飞机,这只大鸟

轻盈,从朵朵白云升起,又坠入暮色

星星,是你站在山顶歌唱

星星,你站在遥远的山顶,异常明亮孤独

林荣读诗笔记:

这首诗让我再次领略了于贵锋诗歌的开阔大气与自由不羁。

前两节以设问的语气,以希绪弗斯的勇气,引出后面两节的接近完美的富有浪漫色彩的“回答”。这首诗是于贵锋诗歌中少见的“轻松”之诗。诗人写诗,诗人想表达出按着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意愿。关于这首诗,我或许是可以这么来理解诗人于贵锋写作的初衷的。但,我不得不在这里再次返回到一个并不轻松的话题:更多的时候,诗人只能让诗,让语言,让词去过那种意愿中的生活——诗:往往只是一种被言说的生活。

那么,我们的生活,我们赖以活着的世界到底可以从诗歌,从诗人的作品中得到什么呢?会因为诗歌的意愿,因为诗人的眼光和行为而变得更美好一些么?会么???

令我深感欣悦的是,诗人在最后一节回归到了禅意。或许,禅,可以回答我们一切的疑问和困惑。

但,禅修,是一个多么艰难的过程——

7、⊙无题

可取走青山,遗恨的霞光。

可取走碎石块,荆棘,城市的玻璃渣

但不能取走河流

一个人的底线

可肥美,可荒凉,星星

必须高远,星光低垂

哭和笑

必须让它们自己发芽,生长

变换叶片的光亮和枝条的色泽

可以不识字,不读书

可以崇拜英雄,怀抱美人

可生,可死

但不能杀人,不能对杀人视若无睹

林荣读诗笔记:

这首诗的名字叫做《无题》。

为什么这首诗和无题这两个字有了关联呢?

我个人也有过给诗歌命名为《无题》的写作经历,我多是因为想不出好的题目,或者

因为实在不想给那些文字困囿一个题目的框框里……当然,我也还有其他的原因,是因为那首诗实在是发生在自己特别想“骂人”的时候吧!

回到于贵锋的这首《无题》上来,于贵锋给它命名为《无题》,我想是因为诗人是想以此题目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这首诗所涉及到的点或者侧面很多很多,稍加研读,即可体会诗人的视野之宽阔,用心之良苦。这首诗里涉及到诸如自然之境,现实之境,人之境,等等,诗人将它们有机融合在一起,落脚在做人的底线上,这一点尤其可敬、可佩!

8、⊙又是

又是这样:青草和花朵,盖住大地。

又是这伎俩,意料中的赞美。

又是时间带来了空间,动物们浩荡地穿过。

又是夜晚,有雨,没有什么发生没有踪迹。

天亮了,又是自然,自自然然地摆在眼前

供我们享用,供享用前赞美和祈祷

又是:星星

住在天上

林荣读诗笔记:

读完这首诗,我不由地顺着诗人的“又是”,加上了一句:又是一首好诗,锁住了我的目光。

我这么说,当然是因为喜欢这首诗!诗人在这首诗里多次重复用到了“又是”这个词。“重复”作为一种修辞技法,是为了强调只凭一种表达无法完全传达的情境,“重复”是为了留住那些正在或者将要消失的事物,是为了更好地留住那些难以长久的事物——但是很显然,诗人在这里的“重复”在我读来却有着浓烈的反讽的意味,诗人说:“又是这伎俩,意料中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伎俩,怎样的虚浮的赞美,怎样的假象,怎样的堂皇触动了诗人敏感的思考,每一个读者或可根据自己的阅历和经验假以理解,加以反思……

 但是,我还是那么渴望着:青草和花朵,盖住大地。如此自然之世界,多么美好。但愿美好的一切,常在,永在!

9、⊙像一介可有可无的布衣

1

在太阳一类事物的掩映下,在忽视这盏灯的笼罩下

心跳是白的,疼是黑的,灰像一张温暖荒凉的床

2

前方。肉。刀尖。一根细草将它们串起

人生逻辑有霜的味道

3

星光的乳汁怎么也吮不完

我怎么都像喝了春药,亢奋又悲伤

4

路消失,大片的露水被掳掠

奴才在杀戮,俸禄献给了机构

草庐,像一介可有可无的布衣

5

上联:金木水火土。下联:油盐酱醋茶。

时间的门楣贴着国家的横批:耕读第

于是这出戏排好了:人各有命,人得吃饭

林荣读诗笔记:

几年前,我读过河南女诗人扶桑的一首诗,印象很深:

《蜂蜜中的蜂蜜尸体》

我喝蜂蜜

喝出蜜蜂的半个尸体

我读诗人

读出诗人灵魂的碎裂

确实,一个真诚写作的勤奋的诗人,几乎就是在用自己全部的心血来酿造灵魂的蜂蜜。每一首诗都是他灵魂的蜜。

《像一介可有可无的布衣》,就是诗人以心血酿成的诗的蜜,当然,这蜜亦甘甜,也苦涩,甚至五味杂陈。

这首诗并非一首简单的情绪之诗,我以为这更是一首典型意义上的作证之诗。

罗兰巴特说:抒情,就是为世界作证。

路消失,大片的露水被掳掠

奴才在杀戮,俸禄献给了机构

草庐,像一介可有可无的布衣

像这样的诗句,不就是在作证么?这是“现实”的隐喻,这是“当下”的悲剧,而这里的“现实”和“当下”又具备了典型意义上的普适性和历史性。

这首诗为一个时代作证,为未来的审判留下足够真实的证据。

在社会与现实,在世界与众人变得几乎语焉不详的时候,诗人出于天性,更出于良心和良知,他要把这个世界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者将要发生的一切置入到未被充分言说,未被真正引起关注的本质当中去——这就是诗人的诗!

10、⊙雪根

黑枝上的雪

早已调好。

春天,一种滋生的东西

不断滋生,不断吸引,不断发现

编织成道路,和一款

生活的式样

就这样离冬天又近了

我们说到了黑枝,雪根,心空

林荣读诗笔记:

关于这首诗,我想表达如下这样几点理解:

1、这首诗题为《雪根》,和于贵锋的诗集同名,说明于贵锋很看重这首诗。读了之后,确实,一首好诗!我也很看重。反复阅读之后,我觉得这首《雪根》不愧为于贵锋的代表作。

2、黑枝,雪根,以及“雪”与“调”的搭配使用,让我有一种阅读陌生感,而这种陌生感在当下海量的诗作中是宝贵的,诗人在写作上的用心可见一斑。

3、我把这首诗叫做“隐喻诗”,下面这些问题,似乎就隐含在这首《雪根》里:

——黑枝上的雪,还是雪么?还是白色的么?黑雪作为一种掩体,能够掩盖住那些已经败腐的一切么?

——黑枝在不断地疯长,雪还有根么?

——心空了,又空,心真的空了么?

——所谓春天,一种滋生的东西,是真正意义上的春天么。“春天”在编织什么呢?

——所谓道路是什么样的一条道路? 

——所谓一款生活的样式是怎样的呢?

4、这首《雪根》告诉我:诗,作为一种诗人理解社会、理解现实的方式,是这个世界中一股独立的、不会轻易妥协的力量。

5、诗人写诗,诗歌作证,诗人在努力地发出声音,哪怕是不被人重视的微弱的声音。诗人一直在努力地唤醒,哪怕他只是唤醒了他自己……

11、⊙国家的孩子

这都是具体的:做饭,洗衣,接送,朱批

但没有钟声响应──他不是主持,是儿子

这都消耗生命:磨牙,犟,读书,看云

但生活继续──他在长大,走路越来越像我

这欢乐的鸟鸣

这柔软的街道与河流

这一队队春水含住的

国家的孩子

星辰忽略的,继续被忽略

风声变老的,衰老得更快

我仍然会回到虚妄中

感觉自己很辛苦

一朵云盘腿坐在

高高的山岗

林荣读诗笔记:

读完这首诗,再来看这首诗的题目:《国家的孩子》,突然心生起一种庄重感、严肃感,一个引人思考的题目。

语言作为文明发展的载体,作为人类共在、共命运的共同基础,其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使人们成为同一个场的见证人。正像于贵锋的这首诗一样,这首《国家的孩子》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来到了这样的问题现场:国家之于孩子,孩子之于国家,其二者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孩子之于父母、家庭,家庭、父母之于孩子,这三者之间又有着怎样的关系?或许这都不是这首诗所要表达的。这个时代的孩子们在走着怎样的成长之路,这个时代的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们再怎么样培养着自己的花朵们,当下的家庭再怎样呵护着孩子长大?这是一些很现实的问题,似乎这些都是一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但实际上这是对于一个家庭、一个国度来说,又是最大的问题。

在这里,诗人于贵锋只是呈现,他并不作回答,或者,他本也没有什么答案……

面对现实,诗人最真实的内心的吐露:“我仍然会回到虚妄中/感觉自己很辛苦”,是的,这是当下很多人的真实体会,真实心声。在这个把孩子看的重于其他一切的时代,辛苦是必然的,心累也是必然的……

然而诗人也是超脱的,他羡慕“盘腿坐在高高的山岗上的那朵云”,这样的结尾多少有些出乎我的预料,也多少让我感到欣慰:作为一个读者,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我的心终于从某种纠结的困累中解脱出来。

写出如上文字,我还是意在强调一个认识:语言作为一种载体,作为人类共在、共命运的共同基础,其所传达出来的信息,使人们成为同一个场的见证人。不是么?

于贵锋的这首《国家的孩子》让我读到了很多人共同的当下、共同的未来……

12、⊙闲人

还是围炉赏雪,做个闲人

还是读诗饮酒,春日一醉

还是闭门谢客,南堂高卧

这世界就让它崩溃着吧

这雪,就让它越来越像驰援的一支军队

只能掩埋,掩埋

集体在掩埋集体

这暴力之背

悲情,无言

这世界就让它崩溃着吧

就让它无言

疼是一场雪,又一场雪

疼是一壶   无用的酒

林荣读诗笔记:

读这首诗让我想到了阮籍,想到了嵇康,想到了魏晋风骨,当然也想到了一个又一个“集体在掩埋集体”的日子,一个又一个悲情的日子。对于这些暴力中的暴力,一个人的力量是微弱的,一个人的疼也是微弱的,只能如诗人之感慨:

疼是一场雪,又一场雪

疼是一壶   无用的酒

只能是:冷上加冷,痛了再痛,麻木了再麻木。问题是:一个有良知的诗人,他能够真的麻木么?他能够真的做一个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闲人”么?

或许,这就是这首诗的意义:唤醒!

闲人饮酒,亦为教诲;闭门谢客,客闻钟声!正可谓孤月高悬,只为朗照。诗人这清冽的诗句,为月,也让我听到了唤醒的钟声。

13、⊙黄金咒

这时候黄金,你越用力,它越像尸体。

你对一具尸体还能有什么办法?

“黄金飞”,你一直考虑如何让黄金失去重量

水声,风声,这些凌厉、澎湃、温暖的幻觉

很快倦了

为什么要让黄金飞

这又不是女神的白发,晚上把黄金贴在衰老的脸

把头埋在染缸里流下黄金的泪水

然后扑哧一笑:黄金飞

这又不是记忆

春天的甜养胖贫贱的蜜蜂

春天的臭生出歌舞的苍蝇

这时候黄金,这时候黄金飞了一会儿

这又不是世界,一到秋天就变成乱飞的黄叶

干透后又从湿淋淋的肺上扯下来的烟叶

那在山谷和城市的喉咙点燃的黄金

“黄金飞,黄金飞”,念着这咒语

黄金真的飞起来了,和尸体、棺材一起飞

林荣读诗笔记

一个国家的体制和发展程度往往会对一个有责任感的诗人面对的困境和思考的问题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关于这首诗,我并未和诗人做过任何交流,不能确定这首诗缘于诗人一个怎样的触动点,以下文字只是个人的理解。

这首诗,首先让我想到了跌宕起伏的中国股市,想到了那些身不由己陷身其中的无以计数的股民。

资本本就残酷,资本本就无情,在一个制度并不健全的尚在摸索着发展的国度中在一个唯金钱利益至上的时代,又有几人不是这个资本这个大染缸中命悬一线的那片丝羽?谁又能在资本的暴风骤雨中幸免于难?

“黄金飞”,你一直考虑如何让黄金失去重量。当黄金真的失去重量,一幕又一幕悲剧场景也就连续上演了:

“黄金飞,黄金飞”,念着这咒语

黄金真的飞起来了,和尸体、棺材一起飞

从写作技术上,这首诗让我看到了诗人对于古典性和现代性的把握及其有机融合。一个根基深厚的写作者的血缘和文化密码无疑是具备古典性的。这首诗诗人采用了一些具备古典性的意象,比如黄金、染缸、棺材等等意象。这些意象的运用正是其古典性的有效体现。而有效运用这些古典意象来反映和观照当下,正是一个诗人现代意识的着力体认,诗人在一首诗中对于二者的运用完成了诗歌体验和超验的有效融合——也就是说,诗人通过以“拟在场”克服了某种“恐惧”感而抵达到了更高层面上的真实,实现了一种超越自我、超越现实的认识,在我看来这尤其是难能可贵的!

14、⊙见过

它见过个头肥大

从坟墓里钻出的蚂蚁

在大地上无畏地飞奔

每当有东西站在面前

就默默地绕过去

瘦小的人

它也见过

林荣读诗笔记:

“它”是谁?

“它”是什么?

诗人用这个“它”字,“它”的不确定性,我以为反而具有更阔大的指向范畴。至于对这首诗的理解我以为如果把“它”“喻”为“人”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吧!

它见过个头肥大

从坟墓里钻出的蚂蚁

在大地上无畏地飞奔

从坟墓里钻出的个头肥大的蚂蚁在大地上无畏地飞奔,它见过。诗人意在借此言说什么呢?

每当有东西站在面前

就默默地绕过去

关于这两行,诗人又在言说什么呢?

上述五行文字,非常简短,诗人在这里所使用的副词和动词的反差,让人读到了一种悲哀的情绪,让我想到了貌似庞然却缺少思想、缺少智慧,缺乏勇敢面对的精神和气势的一类人。他们是阿Q和孔乙己的综合体,悲哀中的悲哀!

如此说来,这是一首批判之诗!

15、⊙只剩

一只蟋蟀

反复纠正耳朵

林荣读诗笔记:

两行,十个字,一首诗。

这首小诗不禁让我感叹:好一个曲意洗心的诗人——于贵锋!

一只蟋蟀

反复纠正耳朵

蟋蟀善鸣,善歌唱,是本能,也是性情。是习惯,也是生命之存在感的证明

这只蟋蟀反复纠正自己的耳朵,是出于自知?自愿?还是被迫?

一只蟋蟀能够纠正得了自己的耳朵么?一只自愿的反复的纠正自己的耳朵的“蟋蟀”是什么样的“蟋蟀”呢?

也或者,一只蟋蟀反复纠正的并不是自己的耳朵,而是他者的耳朵?

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对于这首诗的命名:《只剩》。颇为耐人寻味的题目,读者尽可就这两个字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力……

所以,一首好诗不在于它字数的多少,而在于它的“道”之深永和韵味之悠长!

16、⊙两个人移动的苔藓

卡夫卡地洞的入口,我未找到。

他说了,那层覆盖在地表的苔藓

是从内部被移动。

另一个证人,他命运多舛

证明了我生命的一部分花絮

而周围的人有主义、信仰,证明我的混乱

林荣读诗笔记:

数日跟读下来,我尤其注意到于贵锋作品的题目。他很注重诗题的命名,能感觉到他对于每首诗题目的用心。题目对于他作品的解读非常重要,或者说,题目本身就是其作品重要的一部分。比如这首诗的题目:《两个人移动的苔藓》。首先这个题目就很富有诗意,很耐人寻味,阅读完本诗,我注意到这个题目果然起到了一种提炼、聚合、突出的作用——和周围那些所谓有主义、有信仰的人相比,“我”唯有和“另一个证人”一起从“卡夫卡”地洞的内部移动“覆盖在地表的苔藓”。

这首诗给我一种魔幻色彩,让我想到了对诗歌怀有敌意的柏拉图,他认为诗歌是危险的,因为它体现了人的非理性部分,比如人的激情、人的梦想。其实柏拉图的看法并不是没有道理,因为,语言实实在在是有生命的灵物,语言向我们发起挑战,将我们诱惑,在此基础上,诗人运用语言最终将批评引进了诗歌创作。而这个社会,这个社会上的某个群体是不允许批评,甚至仇恨批评的。比如于贵锋的这首诗即如此。

这首诗让我明确了一个认识:于贵锋的作品显然具有卡夫卡文学艺术的一些鲜明特点,比如神秘的象征、真实的荒诞、独特的叙述视角、冷漠的笔调、意味深长的嘲讽等等,这些都让于贵锋的作品在当下诸多诗歌作品中“突兀”出来,在我的阅读视野中,于贵锋也成为当下诸多诗人中卡夫卡式的诗人。

17、⊙收缩

母亲今天病了

“给你们添麻烦”

她的声音像一个铁质十字架

小而黑

林荣读诗笔记:

“给你们添麻烦”,这是我们在生活中可以常常听到的一句话,放在这首短短四行诗里,却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她的声音像一个铁质十字架

小而黑

这样的句子初读上去感觉很坚硬,但其实却是一个具有“杀伤力”的弹簧,当我在回味它的内在意味时,我被它反弹回来的力深深地击疼了。

是的,这首诗,我读后深深体味到一个字:疼!

——母亲对于儿女们的体贴之疼!

——弱小之疼!

——生命衰老之疼!

——岁月无情之疼!

在这里,我不想说母爱,也不想说人在某些时刻的的脆弱和无助,我只想说这“收缩”二字,凝结着诗人作为人子的无以言说的“疼”!

帕斯说:诗歌能缓解苦难。愿这首诗能佑护母亲安好!

当然,我们也可以把“母亲”不仅仅读作一个狭义上的母亲,这里的母亲可以是更广义上的母亲……

18、⊙月夜

秋虫河水

寺庙哑钟

乱了,静了

人间旧

林荣读诗笔记:

这首诗呈现出一幅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画面,画面感非常强:一个月夜,月光下的秋虫、河水,月光下的寺庙、哑钟。而且,这几个意象的选用给人一种空旷、宁静之感,既有一种自然通透之美感,也有一种屏息凝神之庄重肃穆感。

这首诗让我想到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当然,我是说主要是从写作特点和技法上。从气息和情绪的流露上,于贵锋的这首《月夜》或许更大气些,少了些许忧伤,多了些大情怀。这尤其体现在这首短诗的最后两行:

乱了,静了

人间旧

不妨从宏观一些的角度拓展来看这首诗:由乱至静,或者由静至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历史是这样,社会是这样,人心也是这样。现代社会正在与淳朴的自然加速度隔绝着,这是所谓文明的悲哀,是人类发展的悲哀。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然而换来的却是“人间旧”。从文化的角度讲,所为现代社会的文明也隔断着当代文化与古典语境的内在联系,或者于贵锋的这首诗也正是一曲是对古典文明的挽歌。如此说来,我想用这句话与诗人于贵锋共勉:能够意识到自身之外或置身于其中的当下,意识到事物发展的必然过程,这就是一种自我觉悟和警醒!就是一种值得个人好好葆有的良心!

共勉!

19、⊙中年

灯芯软草,秋风吹雪

渠水流淌在一条虫吃树叶的路旁

吸收一部分阳光

也反射一部分:我心甚慰

林荣读诗笔记:

我也写过中年,一个女人的中年,更多的偏向于青春华年流逝的伤怀,真的有一种无病之呻吟的嫌疑。

今日读到于贵锋笔下的“中年” ,相比之下,我,不免心生惭愧之情。于贵锋用到的这几个意象若用形象、贴切等词汇来形容不免有些轻弱:灯芯软草、秋风吹雪,渠水流淌,虫吃树叶。呀,我真真地从心里为于贵锋喝彩!这几个意象的“登场”真就是一幅典型的“中年”图!

灯芯软草:人到中年,青春年少时的蓬勃与刚性随着岁月的磨砺渐渐成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柔软,也多了一些可以迂回的韧性。

秋风吹雪:时光无情,黑发中慢慢生出白发,这是不可逆转的生命规律。

渠水流淌在一条虫吃树叶的路旁:人到中年,身体状况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仿若虫吃树叶。渠,乃人力开凿,多流淌缓慢,象征着人到中年之心境已无青春澎湃之势,心境渐趋平和。

面对中年之境,诗人于贵锋是乐观的,他写到:

吸收一部分阳光

也反射一部分:我心甚慰

如此中年,如此正视,如此坦然,如此乐观。

写到这里,仍然觉得意犹未尽,对于这首诗,也想从另一个侧面稍微融入一些个人的感悟或者感慨:在现代文明迅速发展甚至加速度扩张的今天,人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向往着回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应当说,自然事物的在场,自然之物的陪伴,都是无论哪个时代的人们的大幸福,因为自然可以带给脆弱的人类以安慰,就像我们的诗人于贵锋在写道他的《中年》时,也是那么念念不忘着自然,念念不忘着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的:阳光!

                             201621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首诗,第一眼看上去就好孤独丨读诗
诗歌三首:陈炎平《四月末》《洁白之中》《和蟋蟀在草丛唱歌》
了解常见意象突破诗词壁障
《古诗十九首》,无名氏留下的千古诗篇
读诗汇 || 月神读济慈《蝈蝈和蟋蟀》
文学原创•《季节的歌吟》(散文)作者 雪 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