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走近卡夫卡的文学洞穴,读不懂是因为年少无知

#我在岛屿读书#

饥饿艺术家 · 卡夫卡

书犹药也,这个比喻也挺恰当,读到云里雾里、不明觉厉时,书中的文字,它们前后左右紧挨着,单独看时哪哪都知道,可就是看不懂,没翻几页,就睡着了。多好的安眠药呀。

能记住卡夫卡,得感谢这名字形象又简单,比起这司基那耶娃的容易记住,可他的文字究竟写了些啥,事隔多年下来就像没读过似的,生涩难懂,确切地讲,是曾经翻开因为读不懂而放弃了。

也许每个人都有,哪种听介绍得好,一时心血来潮打算去读,结果打开读几页就失去了继续读下去的勇气,认知太浅薄,只能扔一边。

但是,应这次活动,说起来羞愧,已经十月底了,挑战读卡夫卡的作品,迫使自己再一次拾起阅读。

花了几天读完他的《城堡》,又读了《卡夫卡短篇小说集》,确实有好些小短篇读不懂,但也惊喜地发现,也有读懂的了,有自己的发现和领悟。

果真,生活的阅历和时代变迁帮助我打开了阅读理解。

篇幅有限,我重点先讲个人比较喜欢的 《饥饿艺术家》 ,这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短篇故事,卡夫卡写完它后没几天就因病离开了人世。

讲了个什么故事

古老的时候,当时社会流行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有了“饥饿艺术家”这种职业,专门表演人不吃饭挨饿的期限。

这可是当时最受人欢迎的节目,表演艺术家非常受人尊敬,也有了名气。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渐渐地,这个表演走向没落,没人爱看了。艺术家从吹捧跌到冷遇,变得落魄,只能四处流浪。但他依然不改行,坚持着他的表演,颠簸流转,后来,应聘到一个大型马戏团,把关着艺术家的铁笼放在离兽场很近的道口,游客来看野兽时,顺便看到他。

饥饿艺术家一直不满意,以前表演时自己挨饿的时间,最长不能超过40天。所以这次,趁没人重视和注意,他就想突破这个挨饿期限。刚好,人们也忘了更换记日牌,饥饿艺术家无限期地不吃东西,也没人管,终于饿死了。

读后感观和重点理解

卡夫卡采取了前后境遇的对比,前盛后衰,大城市剧院C位,被成千人簇拥着欢呼; 过道口牲畜栏旁边,人们匆匆走过,不再停留。 笼子内外,骨瘦如柴面色苍白的艺术家和强壮生猛的看守屠夫,前后因果的错位,都会给人强烈冲击的观感。

无论外界的反响和人们的态度如何改变,对饥饿艺术家来说,“痴迷”于饥饿的表演似乎是他执着无二的选择。

读时不理解的是他明明可以发声求救的,我这超时了、挺不住了,你们赶紧来解救我啊,给我吃点东西啊,保命要紧!! 可他偏偏坚持下去,较量着什么,终于不声不响地把自己饿死。

令人咂舌和意外的是饥饿艺术家临死之前的讲出的话,揭密了他为什么不吃东西。

卡夫卡

下面这段很关键:

"我一直在想着,你们能赞赏我的饥饿表演,"饥饿艺术家说。
 "我们确实也挺赞赏的,"看管人热情地说。
"可是你们不应该赞赏,"饥饿艺术家说。
"那么我们就不赞赏,"看管人说,"为什么我们不应该赞赏呢?"
"因为我只能忍饥挨饿,我也没有其他办法。"饥饿艺术家说。
"你们瞧,太怪了不是,"看管人说,"你为什么没有其他办法呢?"

“ 因为我,”饥饿艺术家说着,小脑袋微微抬起,嘴唇像要亲吻看管人似的,直贴在他的耳根,生怕露掉一个字,“ 因为我找不到适合我胃口的食物。假如我找到这样的食物,请相信我,我不会招人参观,惹人显眼,并像你,像大伙一样,吃得饱饱的。”

这句话透露的隐喻,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 。

真像往往出乎意料,之前饥饿艺术家保持40天不进食,但人们其实心里是不相信的,即便是有看守监督,但也会有打盹疏忽的时候吧,饥饿艺术家绝对有妙招搞点存货偷吃,有人说他是骗子手,就是不肯道出实情,这让艺术家很气恼和痛苦。

大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饥饿艺术家所坚持的“饥饿表演”无非是为出名和利益,好获得巨大的荣誉。

人类的本能是吃好喝好,满足生存的同时,可以犒劳味蕾,享受食欲。《礼记》有云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可世上偏有反其道而行之,用饥饿这种行为,突破人类极限,用这种极端的表现,获得人们的赞赏。

但其实他的内心是 “我找不到合我胃口的东西,那我就不吃了 ” 如此简单,我是借机成为艺术家的,根本没那些宏大的世俗野心。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作者借饥饿艺术家之口,映射他本人内心世界的矛盾,前一句的 “我想你们能赞赏我” 是期望你们别对我另眼相看,别把我当怪物看,能理解和赞许我。 后一句 “ 你们不该赞赏我” ,是我也知道自己对世间的看法标准太跟你们格格不入了,我不吃东西的这事不好,我知道不对。

看到这里,很受触动,没有几个人能像小说中的饥饿艺术家那样,执拗严苛到把自己饿死。

扪心自问,我做不到像饥饿艺术家那样,我是个俗人,是要跟大家一样去吃东西的。但是,我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愿意吃,肯定有喜恶也有嗜好,就像每天有层出不穷的社会话题、平台讨论,我不可能无缝衔接跟谁都能热络地交流,做不到。我也只能选择。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只要不违拗内心。

我既不能完全脱离集体,做个隐士般的存在,我也不能完全投入热衷于社交。因为我也有接不上别人讨论话题的尴尬和边缘感。

一位父亲带着孩子们走来,指着饥饿艺术家详尽地解说这是怎么一回事…… 而孩子们由于学历与生活历练皆不足,对此依然不明白。这也难怪,他们怎么能懂得什么叫饥饿呢?但是,从他们那探究性闪闪发光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崭新的、属于未来的、更为仁慈的东西。

还是有人懂的,这个高光时刻不是来自于饥饿艺术家的艺术多么辉煌,而是来自于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解释,孩子的不理解多像上学时的我们。

所谓的 “饥饿”是什么? 可能是跟这个社会的不融入、不认可、不调和,孩子们完全没有什么概念,但孩子的眼睛里是不会带偏见的,充满好奇心和探知欲。所以,父亲的解释是有用的,这是全篇卡夫卡最后的希冀,在灰暗的绝望中燃起的一点点希望的火苗。

我可能看不到希望了,但未来在孩子们长大的那个时代,也许有改变,有属于他们的崭新的生活。

突然读出了卡夫卡的善良和悲悯。

饥饿艺术家· 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终于在大家的漠视和不理解中饿死了。

饥饿艺术家的遭遇,也可以看作每个时代的理想主义,最早的理想主义都是被奉于很崇高的位置,诸如艺术馆里,它高雅纯粹,慢慢的,这些理想已不再被人重视,忽略,只能放在马戏团里面,偶尔地被人经过一下。坚持理想主义者会被饿肚子,甚至最后饿死了自己。

卡夫卡为什么塑造了一个“饥饿艺术家”,为什么要他面临这样的困境?

其实这正是作者本人的境遇写照。

卡夫卡1883年出生于布拉格,(现在的捷克首都 )当时还是奥匈帝国,所以后世称他是奥地利小说家。他成长于一个说德语的犹太家庭,当时布拉格有两种人,一种是说捷克语的捷克人,另一种是说德语的奥地利人,他家都不属于这两类,他一直对自己身份的摆摆和不被认同,决定了他复杂而矛盾的一生。

《饥饿艺术家》这篇跟卡夫卡本人有直接原因,他体弱多病,后来又查出结核,而且是在喉部,那时的医疗条件,这种病就是不治之症,在听到医生讲后,卡夫卡也是内心悲凉,喉头的结核,导致他后来没有办法进食,只能饿着等死。

但自己生病的感受,也给了他创作的灵感,完成了最后一篇小说。

去世的一个月前,卡夫卡在为此篇做校对时,不禁潸然泪下,想到自己狐独悲惨的一生,自己写作之路的艰难,视写作为生命,好像无法找到救赎的“出路”,陷入不可自拔的困境之中。

借用书中主人公的话,其实也表达着他自己就是这个“饥饿艺术家”,我在人世间这短暂的一生中,都在寻觅寻找,我没有发现任何一个可以让我能吃得下去的东西,我没有办法融入,我眼中的这个荒诞压抑和专制的世界。

这是个内向悲观,孤独敏感的人,他不知道的是,在他死后,他的作品大放异彩,影响着后世许多大作家,成为一代文宗,他的作品,最先表现了 “现代人的困境 ”,在一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有着不朽的现实意义。

东欧的布拉格,卡夫卡生活于此

作者简介:

梦里风铃 业余侍弄文字。希望通过读书提醒自己,永远对这个世界保持好奇保持谦卑。

简书优秀创作者/ 【脑动读书】发起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卡夫卡的“饥饿”自白
卡夫卡年表
张重光:在黄金小巷,体验卡夫卡的“孤独”
终于去了布拉格
别人按捺不住的灵魂
这个脆弱、悲惨的思考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