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雷蒙德卡佛:我想感到自己在这世界上被爱过


当名利套上艺术的外壳

有人借艺术的形式,传递着实用的观点;当我们揭开某些艺术的外壳,却发现里面是一层又一层的艺术,创作者单纯地艺术着,不为什么而艺术,同时却又“为了艺术而艺术”;有的人以艺术为名,却仅仅浮于形艺,未曾探讨过深层的含义,让艺术服务于感官的体验,这就是他们的全部;也有些人,以艺术为名,来满足他们在这世界上“被爱”的欲望。

穿着紧身装的好莱坞小丑

在《鸟人》这部电影中,里根也曾拥有自己的“黄金时代”,他因为鸟人这个超级英雄角色而家喻户晓,但是在风起云涌的好莱坞,没有人能永远站在那个镁光灯最耀眼的地方,他曾经红透的半边天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黯淡了下去。永远都登不上顶峰不可怕,可怕的是他失去了曾经拥有的一切,被人逐渐遗忘已经令他极度脆弱,当他陷入这焦虑和痛苦的时候,也许他已经意识到,自己曾经选择这一行的初心早已被改变,但是被身外之物左右着的他,被欲望推着向前走,就连自己也无法控制自己停下脚步。


他选择了改编雷蒙德卡佛的小说《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些什么》成为戏剧并搬上百老汇的舞台。我们都很想知道他为什么要倾尽财产做一个戏剧。他的现状直观地展示着一个走在事业的下坡路上的演员——或者说是明星,他想借用戏剧,这样一个更加纯粹的艺术形式,一个不会带有任何表演艺术之外评价要素的途径,来为自己博得一些关注度或是重获往日的荣耀;或者如同他在酒吧里对自己的搭档麦克所说,在他还是一个学生的时候,雷蒙德卡佛曾看过自己排演的戏剧,并给他留下了赞许的字条,于是他从那时起就下定决心,他要成为一个演员,当他意识到自己的“艺术”已经不再那么纯粹,他决定做点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完成自己年少时候的梦想。在百老汇的舞台上,上演的是里根对名利的追逐,还是对信仰的致敬?也许在电影结束的时候我们会得到答案。

浸泡在商业与艺术的染缸里,里根曾光彩夺目过,但时间冲刷掉他身上耀眼的色彩后,他不愿意面对自己本来的样子。他一次又一次崩溃,一次又一次失控。他被困在现实和戏中落差的泥沼中,鸟人早已不是他所扮演的角色,他化身成为自己的另一个人格,在自己内心极度痛苦的时候跳出来挑衅自己、指引自己。

“这不是真正的悲哀,

这是好莱坞式的悲哀。”

“你又不是个很厉害的演员,

但谁又在乎这些,

你活着的意义远不止这些。”

那时候的他和他的生活,被自己的失败感折磨地一塌糊涂,即便听到明智的声音,也不能用健全的思维方式来权衡生活中的孰轻孰重,更别提改变自己的心态和生活方式了。他的失败,归根结底有一部分来自于演艺圈的无情和善变,但更多的还是自己把自己禁锢在一个魔咒里。它不是一个自信的人,他对自身价值的肯否并不来源于自己,而是取决于周围的人与社会的态度。他的心中并没有一套准确的衡量标准,他对自己的褒扬,来自观众的掌声和舆论的好评,他对自己的贬低,来自观众的遗忘和社会的无视。这样的他是极度“初值敏感”的,只要外界有一点点的风吹草动,就会惊起他内心巨大的波澜,痛苦在内心翻江倒海,他无时不刻不在崩溃,即便在舞台上,也难以抑制内心的狂躁,他的搭档一丝一毫的令他不满,都会引起他强烈的打击的欲望。而后来麦克这个随性的演员的到来,在预演中抢了他的风头并且在随后的记者采访中借用了他和雷蒙德卡佛的故事套在自己的身上,都令他极度不满,失控的他选择质问麦克,并用拳头解决问题。

-话虽如此,

你在此生所求,是否终有所报?

-是的。

-你所求为何?

-能说自己受人爱戴,

能感到自己在这世界上被爱过。

(选自雷蒙德卡佛《晚来一节》)

里根对自己的焦虑其实不难理解,这是社会属性的人共同存在的问题,追求着显耀的身份,憧憬着自己被光芒笼罩的样子,但这一切都和身份本身无关,他们在意的,是身份所带来众人的崇拜和爱。这是在他们成年后无法即便不用付出就可以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意义的唯一的途径。他们不可以没有爱,要让他们完全脱离了旁人对自己的评价而活在自己的模式里根本不现实,适度的追求令人积极,但是过度的追求必然会形成一种畸形的生活模式。里根无数次在百老汇自己的化妆间里疯狂,从冰箱里拿出酒来仰头大灌,在心里借用鸟人的力量摔砸东西,并且即便是在生活中,和周围的所有的人对话,他也都是仿佛置身于戏中,将自己的怨气和怒火用戏剧矛盾与冲突的形式释放出来。

里根两次成功的表演,第一次应该是在戏剧预演的时候,他穿着长袍,长袍却在无意之中被关起来的大门卡住,他站在门外,拍打门却打不开,无奈的他索性脱下长袍半裸着走过大街,走进百老汇正门,走过观众的座位,走向了舞台。这时候的他,也许内心是匆忙慌乱的,我觉得这并不是他打着艺术的名号做出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来获得关注,不论是在大街上众人认出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鸟人”并要求和他签名合影,还是在他站在最后一排观众旁边引起大家的惊呼,我觉得那时候也许是他离他所期望的真正的表演最近的一次。


在电影的最后,他在舞台上用真枪击中了自己的脑袋,打掉了自己的鼻子。然后他躺在医院的床上,白墙外是为他的表演而惊呼、为他的安危而祈祷的人群,这场戏引起了观众的沸腾和戏剧界的轰动。但即便如此真实的表演,也并不真实,他的痛苦是真实的,他对解脱的渴望也是真实的,但这一切都因为掺杂了他想向女评论家证明自己的渴望而不再真实。最后,他终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包括那个在戏剧界里说话很有分量的女评论人的赞许。魔幻现实的结局告诉我们,里根最终还是无法继续面对这样的人生,好莱坞的起落已令他疯魔,成功之后必然还会有跌落深渊的折磨。与其这样,倒不如让本我带自己解脱。


我在哪里都扮演别人,

唯独不在那里

与里根截然不同的便是麦克,这个看起来极度混球,对什么都不在乎的演员。他从一开始加入剧组就随性发挥,自己不去想台本,也不被束缚,而是把戏剧深层的情感和自己融合在一起,然后再用自己的方法表现出来。他在第一次排练就“抢了里根的风头”,他在台上突然发疯,发出对真和假的质疑,我们或许可以尝试着做出一个猜测,这一切,是他完全投身于艺术表演中情不自禁的行为,还是作为一个碌碌无为的小演员被想出名的欲望指使的有意为之?

后来,麦克和萨姆在天台上相遇。萨姆问他:“你真的不在乎别人怎么看你吗?”

麦克回答:“不太在乎。”

对于麦克而言,在台上什么都不是问题,他在哪里都扮演别人,唯独在舞台上他展示最真实的自己。在追名逐利的环境里,麦克可算是一股清流,他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做他认为对的事情,他的价值观念十分强大,他可以去除外界对他的评价中他认为不妥的部分,再用玩世不恭的态度勾起嘴角一笑了之。他丝毫不受表演之外的评论的影响,看起来更不会因为自己的事业上的平庸而否定自己全部的生活。


他所做唯一令我不解的事情就是在戏剧排练引起轰动后,他接受采访,借用了里根曾经向他讲述卡佛的故事,将这个故事说成是自己的故事。一个内心真正清高寡淡的人为什么会这样做?里根看到后,难免不了的再次发飙,怒气冲冲地找到麦克,两个人最后在地板上扭打着。麦克喊出了:“去找你的高司令!”也许从这句无意的大喊就可以窥探到麦克的内心,就如同所有的人都具有两面性一样,麦克并不是如他自己所说,什么都不在乎的。也许,作为一个小演员,他内心也有对声名大噪的渴望,里根是曾经登上顶峰又衰落,而他却从没到达那个位置,他只能用毫不在乎来掩盖自己的失落和渴望。

这里的每个演员都被埋葬在深深的自我矛盾里,里根对名利追逐,又对本真充满渴望;麦克好似疯癫地投入艺术,又不能保证他在独处时不曾暗自憧憬“主流意义上的成功”。

做不了士兵就成为叛徒

电影中引用了福楼拜的一句话:“一个人做不了艺术家就做评论家,就如同做不了士兵就成为叛徒。”

电影中的女评论家就是这样,她自恃在戏剧评论界只手遮天的地位、作为舆论的掌舵人,她唾弃着出于个人原因嫌恶的演员和戏。她时常坐在酒吧的吧台上写着对戏剧的评论,不知道她曾为何如此痛恨里根的这出戏,到最后又为何改变了自己的看法,为里根写下可以扭转局势的评论:“他下意识地为超现实带来了新的生命,现实和隐喻的血同时撒在艺术家和观众的面前,真正的血,在美国剧院中罕见的血。”这一切都让里根成为传奇,但她若是仔细思索,肯定不会轻易改变自己对里根和这出戏的看法。因为,真实的鲜血之下,包含着的仍旧是并不真实的情感,即便血洒舞台,也是充满欲望的血。

作者|王毛毛

排版|王毛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斩获4项奥斯卡大奖!这才是顶级佳片!
奥斯卡最佳影片《鸟人》:电影 vs 戏剧
张冠仁 : 那些只剩下内裤的中年男人
奥斯卡之最,《鸟人》之影评
[周末映画]不可比拟的凯文·史派西
看过太多的“麦克白”,这一次,来个穿越版的《麦克白的悲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