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博尔赫斯: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

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 ,1899年8月24日-1986年6月14日),阿根廷诗人、小说家、散文家兼翻译家,被誉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

燃读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

文|博尔赫斯
译|林一安

卡夫卡于一八八三年出生在布拉格市犹太区。他体弱多病,生性阴郁,父亲打心眼儿里总对他瞧不上眼,直到一九二二年一直对他盛气凌人。(他本人曾经公开宣称,他的所有作品都来源于他们父子之间的冲突,来源于他对父母的合法支配权的顽强不屈的思考;这种权利悲天悯人,神秘莫测;苛求不断,无休无止。)关于他的青年时代,我们知道两件事情:一次失败的爱情以及对旅行小说的喜好。大学毕业后,他在一家保险公司工作了一段时期。这份差使,使他不幸染上肺病:卡夫卡时不时地到蒂罗尔[1]、喀尔巴阡山以及厄尔士山[2]的疗养院里打发他的后半生。一九一三年,他的处女作《审判》问世;一九一五年,著名中篇小说《变形记》出版;一九一九年,由十四个短篇幻想小说或者说十四场短暂的梦魇组成的《乡村医生》发表。
战争的压力在这几本书里得到了展示。这种压力残酷的特点是强迫人们装出满怀幸福、情绪激昂的模样……轴心国在被围困、被打败后,于一九一八年投降。当然,这种包围还远未结束,而受难者之一,便是弗兰茨·卡夫卡。一九二二年,他在柏林和一位哈西德教派[3]的姑娘多拉·迪曼特安了家。一九二四年夏,由于战争期间和战后物品匮乏,他病情恶化,在维也纳附近一家疗养院里与世长辞。他的朋友和遗嘱执行人马克斯·布罗德没有听从亡友生前表示的严禁公开手稿的嘱咐,反而大量地公之于众。正是由于这一有违友托的明智举动,我们才得以全面了解本世纪最为奇特的作品之一。[4]
弗兰茨·卡夫卡的作品,贯穿有两种观念(更确切地说,两种迷恋)。其一,是从属性;其二,便是无限性。他几乎所有的小说都刻画过达官要人,而这种达官显要都是无限的。他第一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是一个贫苦的德国少年,他在一个错综复杂的大陆上闯路谋生,末了,俄克拉何马自然大剧院接纳了他;而这家剧院无比的大,人口稠密,绝不亚于地球,提前展现了天堂的美景(这是极具个人色彩的特点:即便上了天堂仙境,人们在幸福之余,总还要遭受各种轻微的磨难)。第二部长篇小说的主人公约瑟夫·K,被一场不公正的审判压得越来越透不过气来,他没有办法把人们控告他的罪行弄个水落石出,也无法对抗那个理应作出合理判决的无形的法庭,末了,后者竟不经审议,使其身首异处。K是作家第三部也是最后一部长篇小说的主角。他是一名土地测量员,被召唤去一座城堡,但他怎么也进不去,直到咽气也得不到城堡统治当局的认可。在作家的短篇小说里,这种无休无止的耽搁同样贯穿始终,其中有一篇讲,由于有人在信使途中作梗阻挠,圣旨永远也下达不了;另一篇说,有一个人至死也访问不了近在咫尺的小镇子;还有一篇(《日常的困惑》)则说有两位街坊,怎么也聚会不到一起。其中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篇(《中国长城建造时》,一九一九年),其无限可说是层出不穷的:为了遏制无限远的军队的侵犯,一位无限久远的皇帝下旨千秋万代无休无止地围着他广阔无垠的帝国建造一道无边无际的城墙。
批评界很惋惜卡夫卡这三部长篇小说没有多少间歇的篇章,但他们也承认这些篇章并不是必不可少的。依我看来,这种埋怨其实表明对卡夫卡的艺术缺乏了解。这几部“没有终结的”长篇小说的动人之处恰恰诞生自翻来覆去地阻挠彼此类似的主人公无穷无尽的障碍!弗兰茨·卡夫卡没有终结他的长篇小说,因为首要的是让它们无法终结。芝诺的第一条、也是最明确的一条悖论[5],大家还记得吧?运动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在到达B点之前,必须先到达中点C;在到达C点之前,又必须先到达中点D;而在到达D点之前……这位希腊哲人没有把所有的点全都举出来,弗兰茨·卡夫卡也大可不必将所有的故事全盘抛出,只需我们懂得,这些故事犹如地狱般无底无垠,则足矣。
在德国国内以及在德国境外,已经有人准备从神学方面来对他的作品加以阐释。这虽不是任意为之(众所周知,卡夫卡是帕斯卡和克尔恺郭尔的信徒),但也并非十分有用。欣赏卡夫卡的作品的乐趣(正如欣赏其他许多作品一样),完全可以在一切阐释之前享受到,而不必有所依赖。
卡夫卡最毋庸置辩的长处是创造了难以忍受的情境。他只需短短数行,就能勾勒出一幅永远的图画。比方说,“那牲口从主人手里夺过皮鞭,抽打自己,末了变成了主人,可他不明白的是,那只是皮鞭新打的一个结所引发的幻觉”。要不然,就是:“豹群闯入神庙,喝起圣杯里的葡萄酒来;此事五次三番地反复发生,后来人们预料将来仍要发生,并将它纳入神庙的典礼”。在卡夫卡的作品里,艺术加工不如构思创意受到器重。人,在他的作品里,仅仅只有一个:居家的人[6](犹太味和日耳曼味十足的词),他渴求一个地方,哪怕寒酸到家,不管什么社会秩序;无论在宇宙,在一个部,在疯人收容所,还是在监狱。最本质的东西是作品的情节和氛围,而不是故事的演变和心理揭示。因此,他的短篇小说要优于他的长篇。因此,我们有权利强调,这本短篇小说集完整地衡量了一位如此奇特的作家的价值。

弗兰茨·卡夫卡《变形记》,豪·路·博尔赫斯翻译[7]并作序,洛萨达出版社,《小纸鸟丛书》,一九三八年,布宜诺斯艾利斯

[1]奥地利西部一个州。
[2]捷克境内一座矿山,与德国接壤。
[3]12、13世纪在德国兴起的犹太教派,带有神秘主义和苦行主义特征。
[4]维吉尔在临终前曾嘱托友人销毁其未完成的《埃涅阿斯纪》,该书不无神秘地以Fugit indignata sub umbras(他忿忿地前往冥府)中断,朋友们像后来的马克斯·布罗德那样,没有从命。凡此两例,其实说明人们是尊重死者内心秘密的本意的。如果死者真的要销毁自己的作品,他本人就可办到;可他却委托别人去做,目的是摆脱责任,而不是要人照办他的吩咐。另外,卡夫卡本想写一部表现幸福祥和的作品,而不是他的率真坦诚启示他写出的那类格调统一的梦魇。——原注
[5]即飞矢不动。
[6]原文为拉丁文。
[7]据1996年新版的《博尔赫斯七席谈》,该短篇小说集以其中一篇《变形记》题名,博氏并非该篇的译者,但译了其他多篇小说,见《博尔赫斯七席谈》原书第一百三十七页,阿根廷协会出版社,布宜诺斯艾利斯,1996。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卡夫卡的小说犹如地狱一般无垠无底|博尔赫斯
卡夫卡 | 我的遗嘱很简单:请你焚毁一切
【单向历】8 月 3 日,忌逃避
书单丨余华推荐的32本书,把时间留给一流作品
短篇小说的尴尬
布鲁姆《如何读,为什么读》之短篇小说结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