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哈罗德·布鲁姆眼中不可不读的20世纪美国黑人经典作家
编者按:

哈罗德·布鲁姆,美国最著名的文学批评家之一,1973年发表《影响的焦虑》,在美国批评界引起巨大反响。他对于文学作品的评述往往牵动着全美甚至全世界的目光,被誉为“西方传统中最有天赋、最具原创性的和最具煽动性的文学批评家”。

▲ 布鲁姆和他所著的《西方正典》书影

在对布鲁姆进行的一次访谈中,撰文者称布鲁姆“喜欢拉尔夫·艾里森的《看不见的人》和佐拉·尼尔·赫斯顿的《他们眼望上苍》,这两本是他'读过的本世纪仅有的两本有传世可能的非裔美国文学(作品)’”

时隔 17 年,浙江文艺出版社已于7月重新出版了王家湘翻译的《他们眼望上苍》。

▲ 《他们眼望上苍》全新精装中文版书影

值此之际,我们爬梳并整理了哈罗德·布鲁姆在其大作《西方正典:伟大作家和不朽作品》书后所附的经典书单,从上百部 20 世纪美国作家作品中精选出 10 部得到布鲁姆推崇的 20 世纪美国黑人作家代表作。

这些作家中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托尼·莫里森、理查德·赖特、拉尔夫·艾里森等人,也有几位并未被译介到中文世界,但在国外仍广受好评、读者众多,因此仍值得我们去认识和了解他们。

本次推送选取的作品,体裁有小说、诗歌,也有非虚构,体例以作品介绍、名家点评、作品选读、作者介绍四部分构成,编成这份书单,忝为广大读者走进美国黑人文学世界作一小引。

◆  ◆  美国黑人文学,10位必读作家 ◆  

No. 01 | 让·图默《Cane》(《茎》)

(英文版初版于1923年)

概 要

这部作品是一部充满创意的文学杰作:融戏剧、诗歌、小说于一炉,全方位再现了美国南方的黑人生活。图默的书写满富想象力,他以印象派的、有时又是超现实主义流派的风格勾勒出美国南方城市和乡村间散布着烟雾、甘蔗、尘埃和火的景象,而北方世界则被描绘成遍布柏油街道的更为粗陋的实体。

 玛雅·安吉洛(Maya Angelou):

“散文和诗体写作的突破之作……这本书对每一位读者、每一位作家而言,都该常备案头,牢记心中。”

选 读

Her skin is like dusk on the eastern horizon,

O can’t you see it,

O can’t you see it,

Her skin is like dusk on the eastern horizon

. . . When the sun goes down.

Men had always wanted her, this Karintha, even as a child, Karintha carrying beauty, perfect as dusk when the sun goes down. Old men rode her hobby-horse upon their knees. Young men danced with her at frolics when they should have been dancing with their grown-up girls. God grant us youth, secretly prayed the old men. The younger fellows counted the time to pass before she would be old enough to mate with them. This interest of the male, that wishes to ripen a growing thing too soon, could mean no good to her.…

作 者


让·图默(Jean Toomer,1894-1967)生于华盛顿特区, 一个有着良好教育背景的克里奥尔人(居住在西印度群岛的非洲人和欧洲人的混血儿)家庭。文学是图默的最爱,他经常向《连线》《布鲁姆》《两面派》等杂志投递先锋诗歌和短篇小说。在纽约经历过一段文学学徒时期后,图默到佐治亚州教书为生。在那里生活的经历成为他写作《Cane》的蓝本。

No. 02 | 佐拉·尼尔·赫斯顿

《他们眼望上苍》

(英文版初版于1937年)

概 要

黑人女孩珍妮经历了三次婚姻,在不同的男人那里,她寻觅着幸福的可能,却都以不幸告终,直到她开枪杀死了第三任丈夫,甜点心的死使珍妮最终挣脱了依附于男性的生命轨迹。这是历史上第一部超越种族问题、充分展示黑人女性意识觉醒和女性自我救赎的长篇小说,也是佐拉·尼尔·赫斯顿以诗意语言写就的天才之作,被誉为“哈莱姆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艾丽丝·沃克(Alice Walker) 

“对我来说,再也没有比这本更为重要的书了,赫斯顿所写的每一行里都有诗。”

选 读

遥远的船上载着每个男人的希望。对有些人,船随潮涨而入港;对另一些人,船永远在地平线处行驶,既不从视线中消失也不靠岸,直到瞩望者无可奈何地移开了目光,他的梦在岁月的欺弄下破灭。这是男人的一生。

至于女人,她们忘掉一切不愿记起的事物,记住不愿忘掉的一切。梦便是真理,她们依此行动、做事。

因此故事的开始是一个女人,她埋葬了死者归来。死者并非是有朋友在枕边脚旁哀悼着因病魔缠身而死。她从透湿的、泡得肿胀的、暴死的人中归来;暴死者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审视着天命。

人们全都看到她回来了,因为那是日落以后,太阳已经下山,但它的脚印尚留在天空。这正是在路旁的门廊上闲坐的时候,听消息、聊大天的时候。坐在这里的人们一整天都是没有舌头、没有耳朵、没有眼睛的任人差遣的牲口,让骡子和别的畜生占了自己的皮去。但现在,太阳和工头都不在了,他们的皮又感到有力了,是人皮了。他们成了语言和弱小事物的主宰。他们用嘴巴周游列国,他们评是断非。……

作 者

佐拉·尼尔·赫斯顿(Zora Neale Hurston,1891-1960),美国女作家,被誉为“南方的天才”。在美国第一个黑人小城伊顿维尔,赫斯顿度过了无忧无虑的童年。1925年来到黑人文学的中心纽约,开始创作生涯,并成为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的活跃分子。赫斯顿毕生致力于保持黑人文化传统、探寻黑人完整的生命价值。赫斯顿在小说中大量使用黑人口语,以诗一般的语言去表达黑人语言之美。她的作品并不着眼于种族斗争,而是致力于表现:同其他人种一样,黑人也拥有生活的丰富性和对幸福的追求,也会面对生活中必然存在的不幸和悲剧。

No. 03 | 理查德·赖特《土生子》

(英文版初版于1940年)

概 要

《土生子》共分三部分:《恐惧》、《逃跑》和《命运》。第一部一开始,描写了黑人的贫困生活,烘托出由这种生活环境所养成的主人公的残忍性格。主人公别格是白人心目中的“坏黑鬼”,而他对白人也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后来在无意中杀死了一个白人姑娘,自己也被捕入狱,最后被判死刑。第三部分《命运》写白人律师麦克斯出庭为别格辩护,这部小说从闹钟丁零零响开始,一直到别格最后微微苦笑着跟麦克斯道别,通篇充斥着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被压迫黑人埋在心底的苦闷与仇恨。

 欧文·豪(Irving Howe):

“在《土生子》出版的那一天,美国文化被永久地改变了。”

选 读

抢劫布鲁姆最多要不了两分钟。这将是他们最后一次行动。但这也将是他们所有行动中最棘手的一次。其他那几次只是抢劫报亭、水果摊和寓所。他们过去也从来没抢劫过白人。他们总是抢黑人。他们觉得,抢劫本民族的人要容易和安全得多,因为他们知道,只要是黑人侵犯黑人,白人警察从来不认真搜捕。几个月来,他们一直在谈论抢布鲁姆的铺子,但始终下不了决心。他们依稀觉得,抢劫布鲁姆的铺子将是触犯最后的禁忌。他们一越过这个禁区,一个陌生的白人世界就会向他们倾泻全部怒火。总而言之,这将是对统治他们的白人世界的一次象征性挑战。他们渴望作这样的挑战,却又害怕。不错,他们如能抢劫布鲁姆的铺子,那将是一次真正的行动,意义无穷。相形之下,他们所有的其他行动都成了儿戏。……

作 者

理查德·赖特(Richard Wright,1908-1960)生于密西西比州纳切兹的一个种植园里。祖父是奴隶,父亲是种植园工人,后弃家出走,母亲是乡村教师。赖特进过孤儿院,曾在几个亲戚家寄养,15岁起独立谋生。他从小深受歧视,对社会、尤其对周围的白人世界怀着又恨又怕的心理。这种心理状态不仅在他的著名的自传《黑孩子》(1945)中作了生动的描述,而且在他的小说中也有所反映。赖特是30至40年代美国左翼文学中所谓“抗议小说”的创始人之一。1940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土生子》问世,使他一跃成为享誉美国文坛的黑人作家。

No. 04 | 兰斯顿·休斯《大海》

(英文版初版于1940年)

概 要

在《大海》这本概括休斯28岁以前生涯的自传里,记录了作者的成长过程和写作经验,其中一再表明,他想写黑人的故事——“写得真真实实,让遥远国土上的人们都喜欢读它,甚至在我死了以后”——他的这个愿望显然已经实现了。另外,按照自己流浪的路线,休斯描绘了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发现天下只有两种人:穷人和富人,或者低层人和高层人,或者被压迫者和压迫者;还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揭露了美国南方罪恶的种族歧视制度,但又着重声明,他很早就明白,不能因为这个制度而仇视所有的美国白人;并以自己成名以后的经历,介绍了“哈莱姆文艺复兴”的兴起和衰落。

 阿诺德·兰坡萨(Arnold Rampersad) 

“这是最好的美国式作品:比海明威更简洁,与另一位密苏里出身的作家同样简明直截,那就是马克·吐温。”

选 读

White people began to come to Harlem in droves. For several years they packed the expensive Cotton Club on Lenox Avenue. But I was never there, because the Cotton Club was a Jim Crow club for gangsters and monied whites. They were not cordial to Negro patronage, unless you were a celebrity like Bojangles. So Harlem Negroes did not like the Cotton Club and never appreciated its Jim Crow policy in the very heart of their dark community. Nor did ordinary Negroes like the growing influx of whites toward Harlem after sundown, flooding the little cabarets and bars where formerly only colored people laughed and sang, and where now the strangers were given the best ringside tables to sit and stare at the Negro customers--like amusing animals in a zoo.

The Negroes said: 'We can't go downtown and sit and stare at you in your clubs. You won't even let us in your clubs.' But they didn't say it out loud--for Negroes are practically never rude to white people.…

作 者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1902-1967),美国诗人,生于密苏里州乔普林一个黑人家庭。1921年进哥伦比亚大学,次年辍学;先后在纽约、法国、华盛顿等地从事体力劳动,当过海员、旅馆侍者、洗衣工、园丁、厨师等。在华盛顿一家旅馆服务时,将自己的三首诗稿放在著名诗人维切尔·林赛的餐具旁,遂因后者的推荐而出名。是美国第一个以写作谋生的黑人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上,休斯不仅为20世纪20-30年代的“哈莱姆文艺复兴”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他还为“抗议十年”(即20世纪50-60年代美国黑人争取民权时期)做出贡献,成为后现代主义黑人诗人如罗伯特·海顿、格温德林、布鲁克斯、阿米利巴拉卡等人的先驱和楷模。

No. 05 | 罗伯特·海登

《Collected Poems》

(《罗伯特·海登诗选集》)

(英文版初版于1966年)

概 要

由纽约十月书屋初版于1966年,罗伯特·海登的首部诗歌选集。

 迈克尔·哈珀(Michael S. Harper):

“海登时刻在警醒着世人,他是一位具备信念与超人执行力的诗人,也是20世纪或任何时代的诗歌史中你能找到的最好的以身作则的榜样。”

选 读

Reclaim now, now renew the vision of

a human world where godliness

is possible and man

is neither gook nigger honkey wop or kike

but man

                           permitted to be man.…

作 者

罗伯特·海登(Robert Hayden,1913-1980),美国诗人、散文家、教育家。海登出生于底特律,父母在他出生之前就离婚了。他被一户姓“海登”的人家收养。他曾于1976-1978年任美国桂冠诗人(那时还叫做“国会图书馆诗歌顾问”),也是第一位获此殊荣的非裔美国作家。

No. 06 | 梅尔文·B·托尔森

《Harlem Gallery》(《哈莱姆画廊》)

(初版于1965年)

概 要

在书中,托尔森采取艾略特和哈特·克莱恩式的长诗形式,试图描画出非裔美国人的身之所系。他试图以颂词集为利比里亚共和国所做的,就像克莱恩的《桥》为美国做的。他更长、更扎实的《哈莱姆美术馆》,以24个错综复杂的版块,记录了一个叫做“馆长”的角色,每当遇到象征性人物的时刻,对艺术和历史进行的沉思,以及采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行动。

 兰斯顿·休斯(Langston Hughes):

“托尔森并不以知识分子自命。学生们尊敬并爱戴他。棉花田里的孩子们喜爱他。甚至牛仔们也能懂得他……他是一位语言的巨人。”

选 读

Old Satchmo's

gravelly voice and tapping foot and crazy notes

set my soul on fire. 

If I climbed

the seventy-seven steps of the Seventh

Heaven, Satchmo's high C would carry me higher!

Are you hip to this, Harlem?  Are you hip?

On Judgment Day, Gabriel will say

after he blows his horn:

'I'd be the greatest trumpeter in the Universe, 

if old Satchmo had never been born!'…

作 者

梅尔文·B·托尔森(Melvin B. Tolson,1898-1966),20世纪美国最为杰出的诗人之一,著有三本诗集,以及几部小说、戏剧和新闻评论等。曾于1947-1965年间任俄克拉荷马兰斯顿大学英语与戏剧系教授。托尔森的作品于1966年获得了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的年度诗歌奖。

No. 07 | 詹姆斯·鲍德温

《The Price of The Ticket》(《票价》)

(初版于1985年)

概 要

这本书收入了鲍德温近50年里创作的最主要的非虚构作品,包括Notes of a Native Son, Nobody Knows My Name, The Fire Next Time, No Name in the Street, and The Devil Finds Work, 以及其他一些散落篇幅的作品。凭借事实和洞见,这部个人化的、预言性的作品集同美国种族和身份问题的心灵经验进行了对话。

 威廉·科尔贝特(William Corbett):

“生前,詹姆斯·鲍德温早已成为具有国家声誉的人物。在他去世前的两年,他的非虚构作品合集《票价》出版了。但凡有人想了解鲍德温其人其作,顺带也了解二战期间哈莱姆的鲜活景象,就一定要从这本书开始着手。”

选 读

The first living proof, for me, that a black man could be an artist. In a warmer time, a less blasphemous place, he would have been recognized as my teacher and I as his pupil. He became, for me, an example of courage and integrity, humility and passion. An absolute integrity: I saw him shaken many times and I lived to see him broken but I never saw him bow.

作 者

詹姆斯·鲍德温(James Baldwin,1924-1987),美国当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在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鲍德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真正的必不可少”的作家。

No. 08 | 拉尔夫·艾里森《看不见的人》

(英文版初版于1952年)

概 要

《看不见的人》的主人公是一个出身贫寒的美国南方黑人青年。他发愤读书,刻意上进。中学毕业时由于出色的演讲被推荐到一所黑人大学读书,没想到他在接待白人校董时触怒了校董与校长,被逐出校门,来到纽约,四处碰壁。他深深地体会到作为黑人的自己在白人眼中是'无形无体'的。书中真实地再现了美国社会上世纪60年代黑人的生存状况和黑人民权运动。

 索尔·贝娄(Saul Bellow):

“《看不见的人》是第一流的作品,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悲欣交集,富有诗意,体现出最杰出的创造性智慧。”

选 读

我急速地在地板上爬来爬去,一边打地上拣起硬币。我不要铜钱,专拣美钞和金币。我把硬币从地毯上往外拨弄,电震得手发麻,我不去理会,只是笑,我发现自己居然能抑制电流。这说来真矛盾,但确实如此。后来那伙人把我们往地毯上推。我们呢,不自在地大笑,竭力想躲开他们的手,但一面还在寻找地上的硬币。我们一个个都湿得滑溜溜的,可不容易抓住。突然一个小伙子被托到空中丢了下来。他浑身是汗,油光发亮,像是马戏团的海豹。他那潮湿的背脊平平展展地落到了充电的地毯上,只听他尖叫一声,手足乱舞,两只胳膊肘没命地连续拍击地面,肌肉像马给许多苍蝇叮了似的不停地抽搐?他最终滚出了地毯,脸上一片灰白,在哄堂大笑中拔腿就跑,谁也没有去阻挡他。 

“拿钱啊,”司仪叫喊着,“响当当、硬邦邦的美国现钞!” 

我们抓呀抢呀,抢呀抓呀。我很留神,绝不过分靠近地毯。我忽然感到一股热烘烘的威士忌酒气,像一团臭气由上而下对着我喷了过来,我忙伸手抓住了一只椅子腿。椅子上坐着人,我死抱住椅腿不放。 

“松手!黑鬼!松手!”……

作 者

拉尔夫·艾里森(Ralph Ellison,1913-1994),美国小说家,生于美国中南部俄克拉何马市。1933年,他获得州奖学金而进入阿拉巴阿州塔斯克基学院学习音乐。《看不见的人》是艾里森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2年,被称为'划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是现代美国黑人生活的史诗,1953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

No. 09 | 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

(英文版初版于1977年)

概 要

《所罗门之歌》以“黑人会飞”这则古老的民间传说为故事主线和象征核心,通过北方城市一个富裕黑人家庭的小儿子奶娃南行故土寻找金子,从而意外找到家族之根和文化之源的人生经历,展现出一幅绚烂壮阔的黑人生存画卷,揭示出新老两代、男女两性、贫富两极间的种种冲突,提出了在物质生活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才能解决文化无根、精神生活贫乏这一严峻的社会问题。小说融合现代主义和现实主义,以极具想象力又颇具口语化风格的语言,运用民间色彩浓厚的神话故事,阐释了一个深刻的人类命题。

 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

“我最喜欢的书是《所罗门之歌》,这真是一本很美、很美的书。它不仅教我如何去写作,更教我如何去生活、去思考。”

选 读

麦肯是一个脚踏实地、明察秋毫的人,经常在不动声色之中突然爆发一通脾气,全家人都因畏惧而惴惴不安。他对妻子的恼恨闪现在他对她说的每一个字眼里。他对女儿们感到的失望像筛灰似地倾撤在她们身上,把她们黄油色的面孔弄得阴阴沉沉,把她们本来是女孩子的轻快嗓音弄得阴郁喑哑。在他那使人发冷的目光的注视之下,她们在门槛上磕磕绊绊,还把盐瓶掉在水煮荷包蛋的蛋黄里。他对她们的体面、她们的才智和她们的自尊心肆意践踏,这种事情成了她们日常生活中唯一的刺激。要是没有他激起的这种紧张和冲突,她们简直不知道该拿自己怎么办。当他不在家的时候,他的女儿们把脖子弯到一块块血红色的丝绒上。急切地等待着与他相关的暗示。而他的妻子露丝,由于丈夫的鄙薄,总是胆战心惊乃至呆若木鸡地开始一天的生活,又在这种鄙薄之下手忙脚乱地结束一天。……

作 者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1931- ),美国著名女作家。生于俄亥俄州,父亲是蓝领工人,母亲在白人家帮佣。曾任纽约兰登书屋任高级编辑,后赴普林斯顿大学等校任教。莫里森是一位学者型小说家,其主要成就在于她的长篇小说,她勇于探索和创新,摒弃以往白人惯用的那种描述黑人的语言。1993年,由于她“在小说中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使美国现实的一个极其重要方面充满活力”,莫里森获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有《最蓝的眼睛》《所罗门之歌》《宠儿》《爵士乐》《爱》《恩惠》等。

No. 10 | 格洛里亚·奈勒

《The Women of Brewster Place》

(《酿酒厂的女人们》)

(英文版初版于1982年)

概 要

在她预言式的首部小说中,格洛里亚·奈勒将在酿酒厂生活的七个女人的故事编织在了一起。在这个内部阴冷的城市避难所,充满创意地描绘出一幅动人画卷,展现出美国黑人女性的力量、挣扎、和希望。脆弱又有强大的适应力,豪爽又开朗,这些女性在此地努力缔造她们的生活,而这个地方既威胁着她们,又保护着她们,既是监牢,又是共处的家园。

 克劳德·布朗(Claude Brown):

“自读者发现托尼·莫里森以来,黑人文学语言里最让人耳目一新的声音。”

选 读

Someone was cooking on the first floor, and the aroma seeped through the misted window and passed arcoss her nose. For a moment it smelled like  freshly cut sugar cane, and she took in short, rapid breaths of air to try to capture the scent again. But it was gone. And it couldn't have been anyway. There was no sugar cane on Brewster. No, that had been in Tennessee, in a summer that lay under the graves of thirty-one years that could be opened again in the mind.

Suagr cane and summer and Papa and Basil and Batch.And the beginning---the beginning of her long, winding journey of Brewster.…

作 者

格洛里亚·奈勒(Gloria Naylor,1950-2016) 在纽约城长大。在布鲁克林学院获得英文学士学位,在耶鲁大学获得非裔美国人研究硕士学位。她的第一部小说《酿酒厂的女人们》获得1983年美国国家图书奖首作奖。另著有《林登·希尔斯》《妈妈之日》《柏丽的咖啡》《酿酒厂的男人们》等。

 特别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外国诗歌赏析:《爱的原因》[美国]休斯
兰斯顿·休斯诗16首
看完《绿皮书》我反手就编出来十条美国种族歧视的冷笑话
一起来写高考作文
月光下的男孩,南方的转折
8倍的努力,换来了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