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在诺奖的光环下|库切和他的文学王国

   

   库切(John Maxwell Coetzee,1940-  ),生于南非的港口城市开普敦。他的作品丰富,从1974年开始发表并出版作品,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在他的诸多作品中,《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1983)和《耻》(1999)无疑是其中最优秀的两部。它们让他成了一名世界性的作家。库切的作品有一个共同的主题,那就是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及与之俱来的价值标准和操行举止。而这些,跟他的生活经历是不无关系的。他和南非的另一位诺奖获得者戈迪默被视为南非当代文坛的双子星座。

   库切16岁进入开普敦大学学习英语和数学,大学毕业后,先后到过伦敦、剑桥和埃尔德马斯顿等地工作。之后便跨专业,到了美国攻读文学,因为他发现,文学才是他的真正兴趣所在。1969年,他顺利获得了得克萨斯大学文学博士学位。不久,他进入了纽约州立大学当起了讲师。但由于未能获得绿卡,他被迫回国,并在开普敦大学继续他的大学讲师生涯。然而,开普敦并不是一个他所向往的地方。他始终保持着低调,追求着一种隐士的生活。正如他在一篇随笔中所说的:现在我也在美国,至少是在得克萨斯,可我寻找的青山,在我眼中就像萨里乡间一样疏远。我所想念的仿佛是某种空旷,空旷的大地,空旷的天空,那是我在南非所熟悉的。”2002年,库切终于移居了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市,过起了宁静的生活。

库切的第一部作品《幽暗地带》出版于1974年,这本书中已开始有了库切所关注的殖民地的话题。此后,他就开始陆陆续续地推出一些长篇。从《国之中心》(1977)到《等待野蛮人》(1980),库切的小说风格已逐渐形成。其中,《等待野蛮人》是一部让人触目惊心的作品,书中在表现政治的恐怖时运用了大量的反讽手法,极其有效地完成了所谓的野蛮与所谓的文明之间的交锋。这部出色的作品因此获得了南非文学的最高奖:中部新闻社文学奖,从而使他开始向世界迈进。

真正让他开始受世界关注的还在于1983年,这一年,他发表了《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小说写的是局外人寻找生命的绿洲的故事,尽管这个绿洲对于主人公而言只是个遥不可及的幻想。全文分为三部分,但三部分之间的逻辑可以说有点紊乱。第一部分写迈克尔·K充满苦难、孤独以至于绝望的流浪生活。没有父亲可言的K最初作为园丁的身份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母亲的健康问题,K不得不想方设法带母亲远离喧嚣的城市,到乡村过那种恬静、闲适的生活。然而,去那个梦中的家园——艾尔伯特王子城的通行证却迟迟不能等到(事实上,他们永远也不可能等到通行证)。他只好带着母亲,暂时过一种颠沛流离的生活。可是,很不幸,母亲在一家医院里病发去世了。那一天,K成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孤儿。可以说,此时的他已经妥妥地成了一名与时代格格不入、远离城市的局外人。他的生活完全没有了规律。他露宿街头,躲避宵禁时的巡警。他被监视,受逼迫,尽管对外界秋毫无犯,可还是遭到了一名士兵的抢劫,只给他留下母亲的骨灰。于是他只能忍饥挨饿走向深山,以萝卜、树根充饥,为了生存,甚至还吃起了蚂蚁幼虫、甲虫蛴螬和飞翔的蚂蚱。即便如此,他也不曾向命运低头。不过,他最后还是被抓了,在通向艾尔伯特王子城的漫长道路上。小说的第二部分,也就是从营地医生的视角,来详细叙述了迈克尔·K在病房(所谓的病房,其实更像监狱)中悲惨的生活的部分。这时的K显然已经开始反抗,以绝食的方式(这个情节有点像卡夫卡的《饥饿艺术家》)。他并不作践自己,相反,他比任何人都爱惜生命。他只是想通过用绝食的方式来保持那做人的最后一点点尊严。最后,他居然成功逃离了病房。第三部分可以说是又归于平静的一部分。K又回到了从前的流浪生活。和先前不同的是,他在此得到了人生中唯一一次性体验,他的那颗迷失已久的心灵似乎开始有了复归的迹象。其实不然,他仍要接受逃避命运、逃避现实的事实。

《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第一次成功将库切推上了得英国布克文学奖的宝座。接着,作家又不失时宜地推出了小说《福》(1986)、《铁器时代》(1990)和《彼得堡的大师》(1994)。而其中创作于1990年的《铁器时代》,被称为是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完美结合。1997年,他又推出了自传体小说《童年》。当然,把他推向诺贝尔文学奖领奖台的还是他在1999年出版的小说《耻》。《耻》写的同样是局外人的生活。讲一位大学教授戴维·卢里引诱一位女学生,事发后辞职来到女儿露西所在的农场。可是,两代人之间的可怕隔阂让卢里的日子过得并不是很顺心。而露西遭到三个黑人的强奸的事实,不仅使两人都蒙受耻辱,同时也使这种隔阂空前高涨。最后的结局是,露西怀孕了,为了洗刷耻辱而妥协,嫁给了黑人邻居做了第三房太太。在黑人与白人的世界里,他们的价值观再次因冲突而碰撞,但最终是依旧能归于融合与平静的。露西的黑白混血的孩子就能证明这一点。

《耻》以后,同很多获得诺奖后的文学大师类似,库切再没有超越过巅峰时期的作品。之后有自传体小说《童年》的续集《青春》(2002)、不按套路出牌的实验小说《伊丽莎白·科斯特洛:八堂课》(2003)以及《慢人》(2005)等等。《慢人》讲述的是一位单身摄影师,在车祸中失去一条腿后,拖着沉重的肉身所要面对的种种残酷现实,孤独和悲哀、无助和绝望,被诠释得淋漓尽致。小说名叫慢人,不言而喻。不过作家近年来创作不多,也鲜有可圈可点之笔。《耶稣的童年》(2013)算是又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自传体小说。除此之外,库切还著有一些散文集和论文集,如《白人写作》(1988)、《回到原点》(1992)、《冒犯:论审查制度》(1996)、《荒年日记》(2007)等。

库切的创作,给我最大的一点感受就是,他能不断塑造出一些懦弱、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局外人,这些人物身上,或多或少都折射出作家自身的遭遇,而作家本人,应当也算是一位局外人,为此,他总喜欢以冷峻的眼光看待这个残忍得有些麻木的时代,他对他笔下的人物,寄予更多的是真诚的同情,并在心中苦苦寻觅着解决问题的出路。诚如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说的:他是一个有道德原则的怀疑主义者,对当下西方文明中浅薄的道德感和残酷的理性主义给予毫不留情地批判。他以知性的诚实消解了一切自我慰藉的基础,使自己远离俗丽而无价值的戏剧化的解悟和忏悔。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J. M. 库切传》:隐秘多年的细节和被曲解的事实首次全面公开
【单向历】1 月 23 日,宜孤傲
J·M·库切——从迷茫的青春到政治寓言
洗闲阁购书日志(2021年10月23日)
用人生写作的J·M·库切
约翰·马克斯维尔·库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