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23-1《十月·长篇小说》·文学关键词·未来 | 吟光——从“分布式叙事”到“数字吟游”

光,青年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香港作家联会及世界华人科幻协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学院导师。创作“艺术乌托邦”系列跨媒介作品,研究“分布式叙事”未来文学方向。着有长篇小说《上山》《天海小卷》《港漂记忆拼图》及相关音乐作品,参与主编科幻集《九座城市,万种未来》、参与撰写《中国科幻发展年鉴2021》《未来科幻的创作版图》等。曾获中国网络文学年度新人、第十届“十月诗会”青年诗人、金车奇幻小说奖等,入围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组建“滑倒乐队”,为中国科学技术馆“科学之夜”创作主题曲《科学之梦》。主办“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

从“分布式叙事”到“数字吟游”

吟  光


文学的形态范式和判断标准始终处于绵延和演变的动态之中。从原始社会的口耳相传,到印刷术发明后图书出版成为正统,再到互联网普及使网络文学进入视野,如今的时代语境,已是媒介不断迭代、信息传播方式持续更新。试想,在不远的将来,人们还将如何传述和阅读文学?作为青年作者我在创作实践中时常感到,对叙事方式革新的重视,是时候摆到面前了:我们不仅关注世界观,也要考虑方法论,因这两者总是紧密共连、互为塑就的。

难以忽视的是,其他艺术领域的形式创新早已走在前面。至于文学当中,先锋派、后现代做过很多尝试,这种努力有否接续?未来感的科幻题材兴起,各类型作品纷纷入场:或者对技术入侵的思考,或用设定做喻,终究为的是反照世态人心,很多时候,只是被当作一种涂抹的色彩,但未曾动摇原本传统的叙事模式或底层逻辑。

其实,“未来”一词,不仅是指代主题的名词,更可以是表示方法的副词——我们要讲“未来的”故事,还要“未来地”讲故事。如何使“未来文学”展现主体性,独有的范式与内核?既然不可避免已经来到视听文明时代,用跨学科思路,也许能做个初探。

从互联网思维来看,现正迈进智能的、分布的Web3.0时代,去中心化的通用数字身份体系通行于各平台,体现出形式上分发向、多结构,内容上智能化、共智化甚至去作者化的特质。这种转向渗透到文艺领域,我和中国美术学院俞同舟共同提出“分布式叙事”(Distributed Narrative)。该概念受启发于詹金斯(Henry Jenkins)的“跨媒体叙事”(Transmedia Storytelling),阐述一种基于协同创作、集体智慧的文化活动,并在此基础上继续拓展:强调无法在单一时空内经验的叙事,无处不在的叙事致人沉浸;并非反复多次讲述同一个故事,而是故事不断衍生、持续生长。这听起来也许过于实验性,但更广义多元的“文学”,或将诞生于此。其中涉及到多重叙事策略,目前尚在探索之中,以下试做浅述:

一是跨媒体(trans-media)叙事。吴盛青在《光影诗学:中国抒情传统与现代媒介文化》中讨论跨媒介,以二十世纪抒情诗为代表的文学传统和影摄术为代表的现代视觉图像之间关系,指出现代影摄和印刷技术产生的视觉媒介,与旧体诗词书法等文字媒介互文互载,互为指涉,跨越文化形式与物质边界产生了“媒介间性”(intermediality)。更早前,美国学者丹尼尔·奥尔布莱特在《缪斯之艺:泛美学研究》探讨“比较艺术”(comparative arts),聚焦文学、音乐和绘画等关系:是有多种不同的艺术,还是一种艺术的多样形式?

詹金斯更进一步提出“跨媒体叙事”,每个平台叙事相互独立,但又对故事的整体做出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贡献,关键是,考虑受众在图书、电视、电影、漫画、游戏、社交媒体等不同平台载体的体验需求,发挥和利用媒体特性与优势,通过多渠道、多画面展开叙述,并吸引受众参与其中,使得表达更加立体、丰满。

詹金斯的理论试图彻底打通各媒介之间的流动。与一种形式(如小说)改编成另一种形式(如影视)不同,这里强调的是所有的形式联袂共生、彼此对映。具体而言,故事的各元素规划分布在各媒介,如小说提供剧情设定、影音协助展开陈述、网站建构虚拟空间、游戏让观众主动探索……然后通过不同的网络结构如星型、环型、总线型和树形等,组织成完整框架。 

我们知道,如今的文学、戏剧、音乐、艺术、游戏、空间叙事等已密不可分,经常看到不同媒介作品嵌入同一故事系统,连成互文网络。如果说,以往的连续性存在于同一种媒介中,形成例如文本“互文性”(intertextuality),那么现在,在不同媒介之间亦发生互文。

虽然跨媒体叙事在诞生之初,常运用于电影生产和营销等通俗材料,《黑客帝国》是例子。但相信在不久的未来,文学或可从中汲取思路:讲述多元的故事情节、需要多元的传播载体、基于多元的创作逻辑、来自多元的作者主体、面向多元的读者参与,从而创造“多元化的话语异质”。香港作家西西致力于跨界创作与文体革新,就有评论者从跨媒体角度来探讨其作品。

二是视点人物(Point of View)和交互式(interactive)叙事。这两者是紧密结合的。前者在小说手法中并不罕见,直到严肃奇幻小说《冰与火之歌》蔚为大成,即严格遵循第三人称叙事,每章跟随轮流交换的人物去延续故事,但不会看到发生在人物视野之外的故事,视角和信息量受限。更进一步,如果每个角色和故事线占据同等位置,每个人都是主角,每条线都是主线,那么就相当于戏份平均的多声部叙事。如此一来,在故事的内部,消融了主角和配角、主线和支线的界限,也体现Web3.0的去中心化特质。

交互式叙事与其对应,从故事的外部去解构边界,剧情走向从故事中段开放,由读者参与创作甚至是自发驱动,决定的权力让渡给读者。一些后现代小说,如科塔萨尔《跳房子》向读者发出“合谋者”阅读方法,交由读者自己去组织素材、发展情节。这本质上借用了游戏机制,科塔萨尔就曾在《文学课》谈到文学中的游戏性。近年盛行于中国年轻人的社交桌游“剧本杀”,以阅读文字剧本为载体,以交互游戏为特征:一个剧本杀作品可能有几十种结局,编剧只是架构世界观,全程需要参与者共同决策达成。这是否在形成一种开放式的新型文学样式?有待观察。

这种半开放机制、读者驱动叙事的全新方式,或将带来叙事范式和介入逻辑的改变:受众从看故事的对象,变成讲故事的主人;时间和空间的区隔被打破,推动读者进入不同角色,从而深切体验“成为他者”,共同开发叙事进展。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成为了故事的消费者和创造者。复旦大学严锋教授有一句精辟预言:让读者成为作者,让作者成为上帝。

三是沉浸式(immersive)叙事。“沉浸式”是前些年的热词,但在这里我想不仅指数字孪生、全息显像、智能可穿戴等技术手段,也可以成为对叙事手段的描述,是综合上述几条策略所达成的效果:超越传统的阅读体验,读者不单置身其外的被动观看,而且携带着角色身份,徜徉在作品所描摹的时代环境里,再通过互动机制不断强化,以至能够决定剧情走向。

举一个跨领域案例,今年举办的“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由线上文学艺术展览、学术论坛和音乐展演组成:展区设计从巴什拉“元素诗学”出发,打造太空、深海等展现想象力的空间景观;参观者以原创数字人形象诞生,设计灵感来自本雅明“灵光”理论;叙事方面,基于幻想小说《天海小卷》《海上舟》及其延伸“艺术乌托邦”系列的主线,通过人物剧本和线索卡,串联起科幻小说、CG影片、VR戏剧、RPG游戏等作品,纳入到一条故事线中。为了增强线上阅读的粘性,用自动化剧本杀来引导参观者:不控制时间流,允许玩家自由阅读、参观,完成区域探索后集中讨论。至此,无论是完整的故事背景,还是覆盖每个观赏节点的线索与逻辑链条,都调动了受众的主观能动和参观动机。

另一个例子,我曾在高校开设实验课程《新媒介创意写作》,开发这种新型创作方式的教学可能。将数十人的学生分为六组,每组写作一个独立的人物和故事,再结合不同的媒介如增强现实、交互影像、网页游戏等,把六个角色、叙事和媒介通过共同的设定串联起来,形成统一世界观。

总之,此种新型叙事策略带来的效果明显。一,阅读体验更加丰富且自由,观念的展示通过文本、空间设计、新媒体艺术、虚拟形象等联合路径,叙述进度从传统的时间管理,转向时间与空间混合管理;二,读者更易共情,增强对设定语境的代入感和参与度;三,互动属性带来社交属性,如果运用得当,能满足现代人想要“成为别人”的心理体验需求,亦锻炼换位思考的思辨能力,具教育意义。

再类比几个跨学科案例。法国导演塞缪尔·莱皮尔提出“自动化戏剧”,每个参与者既是演员,也是观众,在线索提示下进行自发表演、编排,以多个视角叙事搭建演出。共同的空间和故事把人们连在一起,不仅与故事中的角色、更在彼此之间产生共鸣——跟剧本杀一样,可以看作传统“读书会”的多媒体升级。

电子音乐人马海平认为,电子音乐的开源性和集体参与性,契合从小接触互联网和便携数字技术、受到多元信息集合影响的Z世代年轻人精神。此类演出中,表演者不像传统音乐演出中那么重要,更多是作为分享者和传递者。观众成为重要参与者,并非简单的观看,其输出会反馈给表演者并逐步掌握话语权。

由此或可窥见,这种交互与分布式的转向,广泛存在未来的各个领域与角落:从技术手段的迭代,到叙事范式的革新,每一个观看的客体都变成创造的主体,主角和配角、主线和支线、故事的消费者和创造者的位置关系在不断变化,甚至解构了彼此界限。从创作的角度而言,一方面意味着多位作家或艺术家进行集体共创,另一方面,亦可能是创作主体性的迁移,从作者中心转为联合共智。

形式和内容的革新,通常携手并进。在本文后半段,亦想谈谈未来人文主题的前瞻。

一是科幻及东方性。科幻作家韩松认为科幻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对未来的想象、规划和定义,需要形成中国科幻的审美模式,意大利作家弗朗西斯科·沃尔索强调科幻要去英语中心,都让我们看到当前,探索在地文化特殊性和去西方中心话语的努力,也存在于科幻领域。

因此,作家提出“丝绸朋克”,用东方色彩情调的技术语言组成词汇系统,这亦是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的主题。设计师创造“赛博山水”,通过诗性写意的山水风格打造东方赛博意象,这亦是“东方幻想”元宇宙科幻大会的探索。延展开去,学界的去人类中心研究在转向老庄、齐物。谈到科幻建构,不一定是西方的赛格朋克、蒸汽朋克,也可以由竹林、诗词、戏曲和《山海经》构成?

后殖民理论以来,“东方”构成了寻找主体性、身份认同的重要思想议题。不过一旦提出“东方”,会否造成与“西方”的二元对立,这是需要注意的。我们是不是在打破西方中心以后,重建一个东方中心?日本学者沟口雄三在《作为方法的中国》提出:“以中国为方法,以世界为目的”,“将中国的历史经验与传统思想作为一种审视世界的方法,在被相对化了的多元性原理之上,创造出更高层次的世界图景”。我们不如这样想,所谓“东方”是一种路径、一种方法,不只是被观测的对象,更是观测的工具;所谓“科幻”是一种语言、一种寓言,不只是现实的对立,还内含古典审美、哲学思想、神话原型等——就像万花筒那样,透过“东方幻想”视角审视所有客观对象,看到的是整个世界。

二是元宇宙,或称数字吟游。在过去,“吟游诗人”或称说书人、漫游者,在东方可能是李白、杜甫,西方可能是荷马、波德莱尔,他们游走四方,跨越不同的文化背景,收集地方传奇、史诗传说,加以整理、记载和传颂,既在皇宫贵族的城堡表演,路过田埂也为农夫弹唱,可说是文明的守护者和传播者。而现在,由于动态变化的旅行限制,线下会面和工作受到影响,这样的日子似乎难以再现。

与此同时我们观察到,后疫情时代和Web3.0时代一同到来,科幻小说《雪崩》描绘的“元宇宙”——运用科技手段搭建与链接的三维数字网络,正被逐步实现并显露出其中意义。早在1997年,牧本次雄和戴维·曼纳斯的《数字游牧》书中预测,未来人们将以数字形式存在,通信技术、智能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进步“使我们在地理上独立于家庭和办公室”。如今这一预言已经映入现实,全球“数字游民”数量超过千万,一些国家还推出了“数字游民签证”。曾经跨越地域、文化与阶级的文艺工作者,有可能以全新的方式,更大幅度跨越时间与空间限制,搭建交流与创作的场所,用“数字形象”“数字诗篇”来打通认知壁障。

从东方幻想到数字吟游,即从东方这一思考起点出发,走向我们正身处的数字未来。在此之外及之上,还有去人类中心、后人类等议题,我们如何被“嵌入”自身搭建的电子环境中,又将给人性和社会生活带来何种影响(杨平《山民记事》、王威廉《后生命》等作品);包括重新反思人与自然、科技关系的“复魅”与“科技复魅”(陈楸帆《菌歌》《匣中祠堂》《小朝圣》等作品),或都值得思索与书写。

以上提到的新型文学形态及主题,如果结合VRARXR、全息投影、元宇宙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不禁令人期待,将锻造一个怎样的未来。事实上,当我在与艺术家跨界共创的时候有所体悟,设计师擅长开发技术层面的器官体验,作家善于叙写心灵层面的情感体验,两者相加,期望继承抒情传统,并生长出新的样貌。

而重新定义以后的叙事管理,糅杂了时间和空间的协同进度,混合了主体与客体的联袂共智,可以说,“游牧”或“吟游”的不仅是作者,也包括读者和受众。

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说:“未来已来,只是分布不均。”还有一句流传的话是:“我们无法预测未来,但可以把它创造出来。”当然,所有的实验都不免有局限性,跨学科创研既会诞生火花,也时常碰撞出不可调和与跨越的矛盾,更需要参与者具备共识和自律,并建立新的运行规则。无论如何,以线下线上结合的跨媒介分布式叙事,能否体现文学转型的趋向,是否导向文学的未来?尚无法定论,但希望从这里出发求索。

目录
2023-2《十月


中篇小说

九重葛 / 邵 丽
风过处 / 李 晁
失 稳 / 张怡微
归乡人 / 安 庆

全球首发

水镜的裂隙 /[俄]叶夫盖尼 · 沃多拉兹金 刘文飞 译

报告文学

大医苍生 / 李琭璐

新女性写作专辑 · 第三季

重塑“女性情谊”,写下中国
   女性自己的故事(主持人语) / 张 莉
六路西施的女儿 / 笛 安
鼻子的风水 / 万 宁
拉 黑 / 黄佟佟
秘密窃贼 / 曹 译

美丽中国 · 田野志

庭 / 沈 念 徐典波 毛晨雨  蒋 勇 王 翔 等

短篇小说

喜 罐 / 黄立宇
问公与细凤 / 马家辉
红鬃烈马 / 汤成难

散  文

亚洲之心 / 王威廉
同事G先生 / 沈 芸
茉莉为远客 / 龙仁青

小说新干线

观山海 / 张 哲
白马入芦花(创作谈)/ 张 哲
与生活等高(评介)/ 顾文艳

诗  歌

少女鹤与成年鳄 / 马 拉
我所梦见的火焰 / 李 浩
怀 / 伽 蓝
世上的雨 / 李商雨
幸运的一天 / 李 樯
云水之上 / 孙 思
世间种种 / 王运平
箱子里的闪电 / 尘 轩

艺  术

封面设计 / 赵平宇
文字素材 /《豆汁记》
封   底 正当万朵开时 郭怡孮
封   二 历夏又秋冬 金晓海
封   三 春满乾坤 郝继祖
彩   页 荷花 国继平
    秋意 萧志娅
    雅趣图 范亚军
    雲山远水 刘 哲
篇名题字 /  罗伟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完这部《湮灭》,绝对让你脊背一阵发凉
新媒介信息时代的文学传播及其反思
【网络首发】文学内容、出版业态与产业价值:网络文学研究评述
从文本分析到过程研究:数字叙事理论的生成与流变
Janet Murray 从游戏-故事到赛博戏剧 From Game-Story to Cyberdrama (2004)
“数码受众”与“数字叙述”:新媒体叙述范式的建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