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十世纪中国散文批判之九:史铁生的生死之念

我以为,史铁生的散文其实就是四个字:生死之念。写的就是史铁生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以及怅惘的追忆。曾经读过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多遍,每读每新。为此,某年去北京的时候,一个人在地坛里转悠了一下午。后来北上京城,又多次去地坛漫游,满园的树,斑驳的影子,时间仿佛静止。

《我与地坛》第一句话便是:“我在好几篇小说中都提到过一座废弃的古园,实际就是地坛。”正是这座地坛,因为史铁生,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地坛作为一座公园,自然有名。但地坛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印记却是史铁生给予的,他让地坛成为一座精神上的飞地。最初,地坛出现在史铁生的笔下:“园子荒芜冷落得如同一片野地,很少被人记起。”然而“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与地坛,结下因缘。所以史铁生会说:“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可以说《我与地坛》成为史铁生文学生涯的一个转折点,由此他以个体的生命为路标,孤军深入,默默探寻人类永恒的纯静与辉煌。故而作家韩少功认为:“我以为1991年的小说即使只有他的一篇《我与地坛》,也完全可说是丰年。”对《我与地坛》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铁生“发现了磨难就是幸运,虚幻便是实在,他从墙基、石阶、秋树、夕阳中发现了人的生命可以无限,万物其实与我一体。”

史铁生后来的写作,多少都有《我与地坛》的影子。譬如《务虚笔记》就与《我与地坛》相仿佛,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随笔(史铁生后来的写作差不多都兼有小说与散文的风格,所以韩少功会把《我与地坛》归类于小说)。文字着重的还是对生与死的琢磨。借动物的繁殖、植物的生死,童年经验、革命和叛变、爱情、伦理等来思考虚无。笔触所带的是作者史铁生写作的宗旨——对形而上的思与想。

《务虚笔记》的开篇如是写道:“在我所余的生命中可能再也碰不见那两个孩子了。我想那两个孩子肯定不会想到,永远不会想到,在他们偶然的一次玩耍之后,他们正被一个人写进一本书中,他们正在成为一本书的开端。他们不会记得我了。”接下来的秋夜、古园、幽径、树香,乃是史铁生一贯的善意与温和。近似于记忆的片断与感伤的怀旧,生命在史铁生的笔下变得清晰可触,然而又有一种无法言说的宿命,弥散在字里行间。

因为残疾,史铁生对生命的凝注往往比常人多了一份难得的宽容,对习以为常的细节做了娓娓的叙述。作者写到“生日”,写生命自我意识对客观生日的确认,文字善意、美妙,充满哲思。“落叶飘零的夜晚,游人差不多散尽的时候,我独自到那座古园里去,走过幽静的小路,走进杨柏杂陈的树林,走到那座古祭坛的近旁。”这是《务虚笔记》最后一章的开始,仿佛又回到原初,结束或开始,史铁生的终极追问并没有答案。

在史铁生的散文里,很容易发现他的真诚。他的所有文字都是他在自己身后留下的极真诚的脚印,纯净而透明。那些“生存与死亡”的深切思考,带着残疾人独有的心境让我们震惊,很少有中国作家能够抵达这种境界。因为史铁生独有的体验里不仅仅有世俗的关怀,而且加持了形而上的哲学与宗教的神性。这让他的思考脱离了老生常谈的“生死观”,由个人性的残疾上升到人类的残疾——命运的局限性的追问。

史铁生已经走了,《我与地坛》还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与地坛》还会存在。那个古园,仿佛史铁生还在那里坐着。有时候是轻松快乐的,有时候是沉郁苦闷的,有时候优哉游哉,有时候栖惶落寞,有时候平静而且自信,有时候又软弱,又迷茫。“我在这园子里坐着,园神成年累月地对我说:孩子,这不是别的,这是你的罪孽和福扯。”活着的我们在现代性的世界里彷徨,无处寻找家园,惟有那黑暗的虚无,遁入时间的长河,不知所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散文百练:史铁生和他的“地坛”(曲令敏)
史铁生《我与地坛》:1991年整个中国文坛没有文章,只此一篇立着
从《我与地坛》的三重象征意蕴,谈史铁生的散文创作艺术高度
我与地坛
北京作家中最佩服的就是他 他的这篇文章每次看都会哭
《我与地坛》面面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