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孤独的两位大师,最后的同框

㊟电影《遗忘诗篇》

在拉丁美洲,孤独是一种精神错乱的体现,我的解决方法就是把它写下来...写作也是寻求团结的一种方式。/ 《两种孤独》


不可避免,苦杏仁的气味总是让加西亚·马尔克斯想起被盗版书坑害的命运。

并不是《百年孤独》,在他所有的作品中,被盗版、影印、地下传播最多的是一本小小的对谈录,有个本不起眼的名字:“对谈:拉丁美洲小说”——曾于 1968 年少量发行,之后便一书难求,成为书商、文学爱好者和收藏家口中相传的“稀罕之物”。这本对谈录上印刷着两个未来震撼世界文坛、令一代代读者心潮澎湃的闪亮名字:
加西亚·马尔克斯、巴尔加斯·略萨


相识于一封突兀又热情的信件,到一场盛况空前的对谈,结束至一记不为外人知的勾拳,我们试图重回现场。


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
时间倒播回 1966 年。

来自秘鲁的作家巴尔加斯·略萨(马里奥)凭借小说《城市与狗》与迷人外表在文坛崭露头角,收获了不少读者的喜爱,却仍居于巴黎一间狭小公寓,计划着靠下一部作品来改善生活。而加西亚·马尔克斯(加博)当时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看书、写稿,《百年孤独》尚未成形,他“没有钱,把车拿去抵押了,欠肉铺钱,欠所有人钱”,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个头发蓬乱、打扮略显寒酸的家伙姓甚名谁。

3 月,马里奥收到一封语气自来熟的陌生来信:“我是通过路易斯·哈斯搞到你的地址的……我们都对那本小说(《城市与狗》)很着迷,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读到《绿房子》了。什么时候会出版呢?”

这个没把自己当外人、仿佛多年旧相识的寄信人便是加博,这封意外来信为二人的友情拉开了序幕。对文学的热爱、希望通过文学改变拉丁美洲的决心、对彼此的欣赏和高度相似的贫穷属性,让他们迅速缔结起亲密的友情。

二人虽素未谋面,仅限于纸上交谈,却已在秘密计划合写一部震惊世界的小说了。

1966年,写《百年孤独》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左)和担任某文学奖评审的巴尔加斯·略萨(右)
1967 年 5 月,加博出版《百年孤独》,惊艳文坛,备受瞩目;同年 8 月,马里奥凭借《绿房子》获得首届罗慕洛·加列戈斯文学奖,好友加博受邀出席,颁奖现场成了两位笔友的首次“奔现”。

两天后的波哥大,他们在签售活动中互为对方的新书签名。一个月后,二人共同受邀前往秘鲁利马进行一场以“拉丁美洲文学”为主题的对谈。行程紧凑,仿佛不分彼此,后来其他作家谈及当时的两人,形容那是“筋疲力尽但又十分幸福的状态”

1967年,对谈后的合照

谁能想到,这两位作家的第一次对谈,竟成为这一生最后的一次。只有那本后来隐秘流传的对谈录,孤独地回望那段友谊已成过去式的时光。

空前绝后的文学现场

他穿过报告厅,一眼看到西装笔挺的巴尔加斯·略萨朝他招手:喂,兄弟。啊,小萨。加西亚·马尔克斯低头一看,台下人头攒动。看样子他们都还没倒霉。

加西亚·马尔克斯站在国立工程大学门口,千鸟格大衣套花衬衫,像个显老的大龄学生,紧张地向报告厅望去:慕名而来的观众一个挨着一个,仿佛族长宫殿里成群的母牛。这是一个灰蒙蒙的下午。乡下小伙儿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名的?他想道:我算是有名了,要开始倒霉了,一切全完蛋了。


如果借用略萨代表作《酒吧长谈》的开头,当年的对谈现场就是如此:盛况空前。

对谈活动组织者何塞·奥维多回忆起对谈双方,一个是“《百年孤独》闪耀夺目的作者”,一个是“文学奖星光璀璨的得主”。那一天,国立工程大学报告厅早就被挤得水泄不通,三百把木质座椅已经被坐得发烫,各个年龄段的听众焦急地等待着,几乎要冲破围栏侵入舞台。

某个专门翘课、爬皮卡车斗去围观对谈的学生回忆道,当年现场满是像他一样充满期待的年轻人,还有一些年长、严肃、古板、“将头发打理得整整齐齐”的嘉宾。在另一位稍显冷静的观众记忆里,“报告厅里就连放置一枚别针的空间都没有”


1967年对谈现场,就连台上也挤了一圈人
那时人气更高的马里奥,在这次对谈中谦虚地担任起提问者的角色,条理清晰地引导着加博。而“扯淡者”加博显然没打算掩饰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在认真回答之外,时不时兜个圈子讲些逸事,或者扯点闲话、开个玩笑,偶尔还将问题抛回给马里奥。(没有人怀疑:要是没有马里奥控场,加博准得越聊越跑偏。)

他们聊起刚刚出版的《百年孤独》,加博亲自解释那些无人不想知道的秘密:“孤独”的含义、人名不断重复的原因、所有奇妙情节的来源——这些看似不可理喻的情节竟是作家本人的经历,人类的低层次生活中也存在着诗意,魔幻的本质就是奇妙的生活。他们聊起正在起草的新作,加博一边声称剧透“不吉利”,一边不停“漏勺”,自如地在谈话中运用叙述魔法,牢牢地抓住了观众的耳朵。

他们谈到一些更深刻的问题:作家的作用、叙事语言的魔力、拉丁美洲的“文学爆炸”。加博提出一个激动人心的概念:拉丁美洲的作家其实是在合写同一部“全景式小说”,每个作家各自书写属于自己国家的一个章节,“我写哥伦比亚的,马里奥写秘鲁的……”;而所谓“文学爆炸”,正是读者的“爆炸”,因为有了读者的关注,文学才迎来了巅峰。

海难幸存者般的文字

这本书里关于小说的见解肯定要比在任何文学院系里能学到的多。

这些文字看起来就像某场海难事故的幸存者,但我确信它们能启蒙、激励某位读者——也许还有某位未来的小说家。

——胡安·加夫列尔·巴斯克斯

(哥伦比亚当代作家)

对谈过后,加西亚·马尔克斯曾写信给巴尔加斯·略萨,拒绝出版社将对谈内容整理成书。人们认为这不过是作家的迷人把戏,那时候他可能已经在谨慎地营造自己的人设了。最终对谈录以《对谈:拉丁美洲小说》为名少量发行。

首版《对谈:拉丁美洲小说》

然而,1976 年的一记“文学勾拳”,为这次对谈同框附上一抹哀伤的传奇色彩。

2 月 12 日,在墨西哥的一场私人电影放映会开始前,加博见到好友马里奥便像以往那样张开双臂欢迎,却被马里奥一拳打在左眼上。除了当事人,没人知道这一拳究竟为了什么,只是之后的二人,从挚友走向陌路。与二人关联的书籍悄然成为绝版


1976年,被打了还笑嘻嘻的加博
偶有记者提起那记勾拳,问起修复友情的可能性,两位作家只会笑着糊弄过去。只在一次访谈中,记者问加西亚·马尔克斯可曾失去过朋友。加博竖起一个指头,含糊地说道:“一个,只有一个。”

2017 年西班牙《国家报》刊登的一篇采访中,巴尔加斯·略萨回忆起他与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友谊、意见的分歧,客观地评价了昔日友人的作品,最后感慨道:

“我发现突然之间我变成那一代作家里唯一在世的人,变成最后一个能以第一人称谈论那段经历的人,我很难过。”
#来书店吧

借由《对谈》珍贵的再版,我们终于有机会重回那个激动人心的年代,7 月 22 日起,我们在北京、杭州、佛山三地四家书店重现这一场“对谈”,重温“文学爆炸”最初的盛况、最后的同框

“两种孤独”拉美文学对谈

时间

7 月 22 日 - 8 月 22 日

地点

北京 单向空间·檀谷店

佛山 单向空间·顺德 ALSO 店

杭州 单向空间·乐堤港店&良渚大谷仓店

作家
加西亚·马尔克斯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主办方

单向空间、新经典

参与方式

免费,自由前往

#嘉宾介绍
加西亚·马尔克斯

Gabriel García Márquez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哥伦比亚小说家、记者。1927 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 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 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 年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7 年《百年孤独》问世。1982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4 年 4 月 17 日于墨西哥病逝。其他代表作有《霍乱时期的爱情》《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等。

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

Mario Vargas Llosa

拉丁美洲“文学爆炸”四主将之一。拥有秘鲁与西班牙双重国籍的小说家、文学评论家。1936 年出生于秘鲁阿雷基帕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1950 年被父亲送进军校。1953 年考入秘鲁圣马可国立大学。六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1966 年《绿房子》问世。2010 年获诺贝尔文学奖。2011 年被西班牙国王封为巴尔加斯·略萨侯爵。其他代表作有《城市与狗》《酒吧长谈》等。

#相关图书

作者: [哥伦比亚]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单|那些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
1976年2月12日略萨向马尔克斯挥出了一记“文学勾拳”
邱华栋:小说的大陆气质 | 写作课
超级文学经纪人:她“缔造”了拉美文学爆炸
5 拉丁美洲文学丛书
白色周四 |《两种孤独》:年轻的加西亚•马尔克斯在想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