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捍卫者

米兰·昆德拉是世界上读者最多的作家之一,也是一个成功隐身的作家。当所有热爱昆德拉的读者不断在他的作品中和作家相遇的时候,却总是有一种无法走近他的距离感和神秘感。

今年上海译文引进出版了由法国作家、记者阿丽亚娜·舍曼撰写的昆德拉传记作品《寻找米兰·昆德拉》阿丽亚娜·舍曼带着我们一路追寻昆德拉的足迹,穿越时空,一起追忆作家的往昔岁月。

最近又特别邀请了几位法语文学领域的权威:董强余中先许钧三位老师一起聊了聊米兰·昆德拉和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宝贵价值。

一起看看这次对谈活动的精彩文字吧。

▣ 相遇米兰·昆德拉

余中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傅雷翻译奖评委

余中先:

和昆德拉真的是“遇见”。80 年代时作《世界文学》的编辑,通过法国的一些材料知道捷克有那么一个作家,他最重要的作品《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不朽》在《世界文学》也做了报道。
93 年我关注到他新出了一本随笔《被背叛的遗嘱》,当时选了一点翻译出来在杂志上登。后来想出单行本,结果找到代理人——米兰的太太薇拉,薇拉说中国的版本已经卖出去了,我的译本就没有出版的可能,事情就拖下来了。

到 2001 还是 2002 年,上海译文出版社买下了昆德拉作品的版权,我就毛遂自荐,一拍即合,2003 年出版了《被背叛的遗嘱》

《被背叛的遗嘱》
上海译文 2003 年出版

后来我有机会去法国,带着书到了巴黎,昆德拉表示愿意见我。于是 2003 年 7 月真正见到了昆德拉本人和他的太太。我记得我们聊了很多,聊了捷克文学、昆德拉、他的译本。昆德拉对自己作品的译本比较苛刻,会做检查译文的工作,他说其中有一段你怎么处理的?那一段后来去掉了正好我带了法文原文,就说上海译文出版社已经跟我们说明了这一段去掉,换上哪一段。这给我的印象比较深。这就是真正的遇见。

许钧,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许钧:

昆德拉是 75 年到法国,他去的城市是雷恩,在雷恩第二大学文学院,我就在那里留学的。他 75 年去,我 76 年去。那个时候我根本不知道昆德拉,他对我来说就在我身边,只是我不知道。
但是到 1987 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出版,我的几个作家朋友都在传这本书,他们觉得书的写法有点特别。我自己也发现很多人都在谈昆德拉,有哲学家有文学家有比较文学家,还有很多搞理论的都在谈昆德拉。好像什么人都在关注昆德拉,但每个人只看到了他的一面。

2002 年赵武平来找我翻译昆德拉。我当时没有答应,后来找来法文本,英文本,找来了韩少功翻译的中文本,读下来发现有一定的翻译空间。我当时就出于一个翻译人的直觉和欲望,觉得从翻译的角度,我可以拿出一个不同的昆德拉,或者说是不同于韩少功翻译的昆德拉。后来,慢慢我就喜欢上了这位作家。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上海译文 2003 年出版
我觉得昆德拉是个特别有个性的作家,一个有个性的作家,他能阐释的空间就特别大;阐释空间一大,读者参与的可能性就越大。

所以我觉得昆德拉是需要在阅读中,不断去打开空间的一个作家,因为他探讨的主题是“存在”,而“存在”是与每一个人都休戚相关的,当读者把“我”投射进他的作品时,就有可能产生一种共鸣。

董强,北京大学燕京学堂院长、博雅特聘教授,傅雷翻译出版奖组委会主席

董强:

我纯粹是“撞”上了昆德拉。我跟昆德拉上课的地方是在高等社会科学院,昆德拉当时住在我上课的旁边的一个楼,甚至还去他家上课。所以昆德拉对我来说是一种“活生生的相遇”。
我曾经想过写篇文章,题目我都想好了,叫“不跟昆德拉照相”。我没有昆德拉的照片,很多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以至于回国的时候就有人说,董强怎么可能是昆德拉的学生,他有没有证据啊,现在无图无真相。

他的照片基本都是他的夫人照的,他不让别人照相。有一次我去拜会他,有国内记者跟我说你能不能偷偷跟他照张相,肯定很火。于是我当时就想写一篇文章:“不跟昆德拉照相”。

昆德拉和太太薇拉(图来自网络)

但是我真正喜欢上昆德拉还不是在跟他读书的时候,因为那会儿太近了。我真正喜欢昆德拉是在回国后,就越来越能理解昆德拉作为一个捷克人到了法国以后的心情,以及他当时为什么不回捷克,直到前一阵他为什么突然接受了捷克给他的国籍等等。我特别能够理解他。
有时候人生的阅历能帮你认识一个作家。做外国文学,最大的问题是怕你只认几个作家。研究外国文学的要求是全方位,要对同时代作家的历史、整个发展有了解,你才能够搞好外国文学。

昆德拉的标签

余中先:

昆德拉的一些标签,其实可能是因为对捷克在欧洲的地位不是十分敏感而贴上的。捷克处于东西欧之间,很难有地域上的发展空间,又经历了不同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昆德拉离开了这么一个国家,于是有些身份就被贴上去了。

捷克地图(图来自维基百科)
昆德拉是一个背井离乡的作家,用母语写的东西要经过很多审查,到法国后试图用法语来写一些随笔,慢慢地就想把他自己跟作品进行某种割裂,把以前的作品跟后来的作品进行某种程度的梳理,去掉一些东西又留下一些东西。他不希望以自己的这种形象示人,或者说,他不希望自己作品里的某些东西给别人留下某种印象。
现在人们再去读昆德拉,恐怕不会试图从他的作品里看出对当时社会的种种反叛,更多地是面对他那种艰难的存在,在生存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态度,比如说以嘲笑、戏谑、幽默、举重若轻的方式来写出他的人生

图来自网络

许钧:

随着时间推移,作家的文学特质可能会超越很多背景。所以我觉得随着年龄增长,可能每个人读昆德拉会读出不一样的东西。
就我个人而言,我最喜欢的是昆德拉的文字。他的文字跟别人不一样的,看起来非常简单,没有花里胡哨的词汇,语言结构也清晰。他跟普鲁斯特是两极。
但他的语言具有独特的生命,他对每一个词的进入,每一个词的把握,每一个词的历史,每一个词指向的维度,在简单中能看到复杂、看到丰富,看到他对事物、文字指向背后的那份把握。所以我读的时候会想:他说的是这个意思吗?不要仅仅停留在文字表面,要深入他文字背后的东西。
昆德拉的作品有两套笔触,一套是诗意的,一套是哲理的,凡是哲理的东西他要用诗意去表达,凡是诗意的东西他要用哲学来概括,我觉得太了不起了。
我觉得他对“存在”这两个字的表达,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哲学思考。“存在”是什么?他说是轻和重,哪一个是正,哪一个是负,这才是问题。昆德拉要破掉的是这两极的对立,他希望每个人能有属于自己的精彩。

人生不是彩排。如果每个读者带着自己的人生,带着自己对人生的理解,带着自己面对困难时的那份探索去读,我觉得每个人一定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来,恰恰这才是文学的魅力。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改编电影截屏

董强:

我觉得昆德拉有几个特别重要的贡献。第一个是他对小说的理解。昆德拉把自己看作是小说家,他甚至不把自己看作是一个作家,这个很重要。对小说这个文学种类,我觉得他是分析得最透的。他写了《小说的艺术》,其他作家也写过,甚至一模一样书名《小说的艺术》。

戴维·洛奇和米兰·昆德拉都有各自的《小说的艺术》

但是他对小说的理解不一样,他是整个放到了欧洲的发展历史中来理解的,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他做事很绝:不允许改编他的作品。因为看完《布拉格之恋》以后他非常失望,为什么?他是小说的捍卫者,他认为只有小说才能说出一些能讲的东西,换成别的东西就不是了,就变味了。
所以昆德拉是一个“小说的保护天使”,而且是“最后一个维护小说尊严”的人。为什么这么说?他看到了很多东西,他当时写的很多东西都有预言性。他对整个小说的分析,我个人觉得在没人能跟他比,这是一点。

另一个就是他的思想之深刻。这跟他个人经历有关系,他从捷克到西方,到了一个相对的大国,法国是一个大国。所以他对这小、大之变,对所谓的东欧和西欧,他在法国感受到的各种反应等,让他看到了法国人,或者说西方从他身上看到的东西。发现法国人把他看成是从东欧来的,在政治化昆德拉的时候,把他东欧化了。昆德拉反对别人把他政治化,就是反对别人把他东欧化。他绝对不愿意。

同样来自捷克的卡夫卡
他为什么写卡夫卡?卡夫卡也是来自一个小地方,但卡夫卡又是全球的,是对人类现代性的一个最深刻的思考。这个是昆德拉的理想。所以他后来跟法国人产生了矛盾,因为法国人把他看作是一个区域性的作家。其实反而是很多法国作家在他面前显得是区域性了,过于法国化了。所以昆德拉的高度、广度,就跟人家不太一样。
最后一点,我是觉得他是对欧洲思考最深刻的一个人,当然是顺着小说这个思路。他最早看到、甚至预见了当今欧洲的困局。当时法国人、德国人以及西欧的所谓发达国家,对东边的感觉可以说是很模糊的,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好像形成了简单的两个阵营,一个西欧一个东欧。昆德拉突然发现你们绝对是错误的,绝对不能这么看,因为欧洲是一整片。所以昆德拉是最早看到欧盟能成立的人,但又看到了欧盟内部的各种矛盾,包括今天的这个情况,

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为什么昆德拉不愿意被人标签化。

▣ 寻找昆德拉

许钧: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很多人都说昆德拉的成功,主要归功于他引起的误解。对昆德拉的作品,对昆德拉本人有各种各样的解读,有特别多的误解,有人甚至说误解可以主宰他小说中人物的命运。
还有他不同意把用法文写的作品翻译成捷克文,我一直在想为什么。
捷克人很多对他有误解,说他是报复,是一种傲慢。实际上我觉得对昆德拉而言,他真的对小说艺术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因为他有世界性的参照,他有发展的时间维度的参照,他是小说的捍卫者。他特别希望他的作品不要成为政治的注脚,也不要成为个人经历的一种说教。他希望当历史慢慢消退,当政治不再成为焦点,他作品本身的艺术之光、思想之光才能闪现出来。
余中先兄翻译的《被背叛的遗嘱》里有一句话,昆德拉说:
“对于我来说成为小说家不仅仅是实践某一种文学题材,这也是一种态度,一种睿智,一种立场,一种排除了任何同化于某种政治,某种宗教,某种意识形态,某种伦理道德,某个结体的立场,一种有意识的固执的不同化,不是逃逸或者被动,而是作为抵抗、反叛、挑战。”
昆德拉有作为小说家的立场,是对人类命运的一种反抗、挑战。作为一个小说家,他说小说家最大的目标就是拓展人的存在。他让我们每一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对世界的立场提出了非常重要的思考,而这一切又是建立在他独特的小说立场、小说艺术和小说所投射的思想上。

董强:

《寻找米兰·昆德拉》对很多不了解昆德拉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入口,因为这本书很特别,是通过昆德拉的夫人薇拉打通了关系。从昆德拉的小说看不出来,昆德拉在生活中对夫人有点百依百顺,非常尊重。

昆德拉和夫人薇拉(图来自网络)

跟大家说一个八卦。我回国后,很多人希望通过我请昆德拉来中国,但是每次他都拒绝,我实在不明白,有一次就问他为什么。
他说,第一我这个人不愿意做这种公开的讲座。以前讲过一两次,讲完以人们都会问一个问题:你怎么看人类的命运?他说我就是一个小说家,我哪知道人类的命运是什么。
第二,他说他自己是可以坐长途飞机的,但是夫人薇拉的耳朵有点问题,她一上飞机,到了一定高度后就会受不了,无法坐长途飞机,所以他远的地方都不去。他说我去哪儿都必须薇拉陪着我。
所以阿丽亚娜·舍曼是通过薇拉侧面进入了昆德拉的生活,但也并没有完全进入,只是从薇拉那儿得到了很多信息。最后有一个很戏剧化的场景:昆德拉在电话里首肯了这本传记。

《寻找米兰·昆德拉》

阿丽亚娜·舍曼 著

王东亮 译
我有一次去他家看他,他听说我当上了北大法语系的正教授就特别高兴,一拍大腿说我们要庆祝一下,开一瓶红酒,我们俩碰一下。他说:正教授,我这一辈子都没当过。因为他当时在雷恩是作为研究员,开开课。
这是他生活中的小小的乐趣。他对自己喜欢的人或熟悉的人非常好,同时对大众、对记者他就有一种抵触。很多大作家都这样,他需要一个小小的、属于自己的范围,他才不管你是谁,如果他跟你对不上,就根本不在乎你是谁。

他不满意法国人对他的误解,因为法国人看他有点像看外星人一样,认为他是一个共产体制来的人,他觉得这根本不是他的形象,不是他想要的身份。这也就是他为什么写了《身份》这部小说。

《身份》

米兰·昆德拉 著

邱瑞銮 译
他到法国后二、三十年的写作,都是想告诉大家:我是谁,我真正的在意的是什么。你看他讲卡夫卡、布洛赫、穆齐尔,他认为整个中欧的小说传统是很伟大的。法国的普鲁斯特、福楼拜,他说我也很欣赏他们,但是不要忘了我们是一整个欧洲。所以他后来在法国深居简出,做隐士,其实是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真正想在法国完成的工作,他要告诉大家:我不是来自一个小国家,我不是来自一个所谓的意识形态上跟你们不一样的地方,我们都是欧洲的一部分,甚至是一个共同文化财富的继承者。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是最好的继承者,至少是之一。他是这么一个姿态。
他没有去美国,昆德拉如果去了美国就会是另外一个样子。法国的文化氛围以法国的方式滋养了昆德拉,这非常重要,但是这种滋养,后来成了昆德拉觉得需要去打破的东西。

他深深地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欧洲人,他嫌法国人把自己的欧洲看得太小,因为在他心目中,欧洲或者整个西方的文化都是值得他去捍卫的。

▣ 今天读昆德拉的意义

余中先:

今天我们读昆德拉还有意义吗?是有的。有文学表达上的意义,有价值判断上的意义。昆德拉时时处处都在表现出对既定规则的一种蔑视和挑战,他从讽刺和幽默当中寻找文学的另外一种可能性,即便作品涉及的都是关于人类生存的基本主体。总之,在世界走向多边化,文化也趋向于多样化的当今社会我们更能够在昆德拉的作品当中读到一种文学模式上自由表达的小小声音,而这种小小的声音读出了昆德拉那种独特的也富有普遍意义的审美价值。

许钧:

这个问题每个读者最有发言权,我觉得读昆德拉的途径特别多,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种途径,带着自己介入式的、质疑式的、批评式的、思考式的,都可以。我觉得读者一定要带着自己的这个“我”进入他的小说。

董强:

年轻人怎么读昆德拉”是一个特别好的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甚至是一个课题。昆德拉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家,他的很多思维是反幼稚、反年轻,甚至是反青春的,读昆德拉是需要智慧的。
昆德拉为什么到后来否定了很多原来自己写的东西?他愿意做一个晚熟的人,他要作到最深刻地思考人生。他觉得很多年轻人的想法很幼稚,因为年轻人愿意趋向一些激进的东西。而他是带着距离带着去写的。年轻人也许就没有这个距离感,或者不拥有他所拥有的这种人生智慧。
我对年轻人读昆德拉有一个希望,读文学跟欣赏任何艺术一样,就要读最好的。从本质上来说,我觉得昆德拉并不一定适合青少年去读,他是需要有沉淀的人,越有沉淀越能理解他。他有一种智慧,智慧这个东西不是年轻时就有的,需要有生活地阅历。

但是我希望年轻人读,因为他是经典,你上来就读好的东西,这样你对文学的理解能力就会比别人高。

(完)

新书推荐

《寻找米兰·昆德拉》

[法] 阿丽亚娜·舍曼 

王东亮 译
我们不断和他在作品中相遇,却不敢走近他
米兰·昆德拉的人生拼图版

首次全面披露昆德拉人生足迹

三十七年来,一直拒绝在媒体上露面的米兰·昆德拉从公共视野中消失了。泳池边阿涅丝的手势,卡列宁的微笑……昆德拉笔下的人物让读者难以忘怀,而他本人却成了一个幽灵作家。

阿丽亚娜·舍曼从二十岁起,就一直走在寻找米兰·昆德拉的道路上,从东欧到西欧、从布拉格到雷恩、从科西嘉到美丽岛往返穿行。她结识了昆德拉的夫人薇拉,采访过知名出版商、电影人、电视主播,凭吊过遇害的作曲家和钢琴家,接触过年迈的持不同政见者和金盆洗手的间谍特工,也聆听过德斯诺斯和阿波利奈尔的诗篇……她通过作品阅读昆德拉的人生,又通过小说家的人生去解读他的作品,而这样的作品和人生,经过几许翻译迷失,从此分裂在两个祖国之间。

米兰·昆德拉作品集2022年全新上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文青必读榜,他肯定能排第一
作家米兰·昆德拉去世:一位远离喧嚣的文学隐士,一场持续半生的漫长告别
周日声音|杜拉斯、昆德拉、阿特伍德
怀恋永远的米兰·昆德拉:无论多么艰难,依然要学着说再见
告别米兰·昆德拉 独家专访《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译者许钧
米兰·昆德拉去世,终年94岁:一生无缘诺贝尔文学奖,90岁恢复捷克国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