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要对自身感受避而不谈|单读十一月Pick|德国|亨利|但丁|金特|世纪|莎士比亚



在 11 月初忙完第九届单向街书店文学节的编辑部,开始在年底火力全开——、都在这个月面世(点击书名查收新书),几项征稿计划来到了最终入选与发布阶段,书店也即将搬到新址。

即使工作密集,编辑们在 11 月仍然交出了意料之外多样的阅读和收听成果——柏林戏剧节来到北京,那一定要前去接待;一个以时间为序排布的 20 世纪欧洲现代艺术展览,再适合不过非专业的艺术观众们前去散步;休团的主唱,在七年后终于出了个人专辑;长期以来不得其解的问题,被期待已久的新书击中。

书单之外的分享,是编辑部一直想要做的新尝试。不愿对自身感受避而不谈的我们,意识到只有充分地感受与表达,才能为我们提供康复的可能。因此单读 Pick 栏目将持续发布多种多样的分享!

以下是编辑们 11 月的pick 成果:


我们关注的作家

Writer of the Month


金特

金特老家在辽宁锦州,10 多岁时随家迁居粤北韶关。等他 30 多岁重回东北时,他满脑子已都是关于文学的事情了。在那之前,他已在广州的城中村里写出了短篇小说《冷水坑》——为了写作,他重新拾回东北人的身份。

东北对于金特来说,不仅有少年记忆,更是一个问题,或者说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关乎文学,但不仅仅是文学。因为这些问题的激发,金特一边写作,一边阅读。

金特自称民哲。他阅读德国唯心主义,读政治经济学,读俄罗斯文学,也读古希腊悲剧和莎士比亚。这些含混纷乱的想法与感受在他的脑子里卷积而成一场场暴风雪,并自他笔下人物的口中喷涌而出,化作无尽的狂言谵语。借着东北话的语言洪流,金特虚构了一个冬洲世界和它的人民——在权力与劳动的对峙中,一群群赤裸的灵魂,游荡在旧世纪的废墟与新世纪的荒原中,无依无着。金特不惜扭曲现实,为的是将过去焊接至未来。

《冷水坑》是金特正式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集,包含了他自 2015 年以来创作的四篇小说:《冷水坑》《冬民·选章》《暴风雪》和《罪与爱》。四篇小说,虽然彼此独立,风格各异,却藕断丝连。仿佛一个个剖面,从不同时间、视角、人物切入,共同构成一组凛冽冬洲的人物画卷。在关于“东北”的持续书写中,金特的《冷水坑》显示出了它的独一无二。


吸引我们的戏剧

Theatre of the Month

新生活:我们将何去何从


《新生活:我们终将何去何从》是德国导演克里斯托弗·卢平(Christopher Rüping)的戏剧新作,2022 年亮相于柏林戏剧节。这个月底,《新生活》先后来到北京和上海巡演。虽然因为文化和场地的局限,有几处情节未能原样展现,但它的先锋性——几乎体现在表演、舞美、音乐的方方面面——仍然甩了像我一样的普通观众印象里的先锋戏剧一大截。

它的先锋并不特别用力,急于给人建立认知的门槛,而是松弛的,甚至有点呆萌的。一个重新诠释但丁《新生》与《神话》两个古典文本的故事,在本意引用十四行诗的部分,却全是我们喜闻乐见的现代音乐:Britney Spears 的 Baby One More Time 来表现爱的渴求,Meat Loaf 的 I'd Do Anything For Love (But I Won't Do That) 来表现爱的狂喜,还格外切题地找到了英国歌手 Natasha Bedingfield 的 These Words 来表现写作的快乐。更不用说,主角“进入”地狱的方法,是跟随旋转的高亮灯光,蹦一首歌词为“You dance so well”的电子乐……这也太柏林了吧!恍若一场在古典与现代、自我与他人、忧郁与狂喜之间的畅游。


我们关注的展览

Exhibition of the Month

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


终于能够有一个以时间线呈现作品的展览了!北京 UCCA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新展“现代主义漫步: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馆藏展”,通过对近百件 20 世纪现代艺术作品的呈现,在引导观众在依照时间线回顾重大事件与艺术运动的同时,看见同时期艺术家们彼此的照见与影响。

由于身处于 20 世纪,以及收藏家海因兹·博古睿的德国犹太人背景,柏林国立博古睿美术馆的藏品大多由艺术家创作于战争与逃亡时期。除了刚刚在展出过的大量亨利·马蒂斯的作品之外,美术馆还提供了巴勃罗·毕加索在各阶段创作的 40 余件作品,其中创作于 1942 年的《大幅斜倚裸像》,也在展览中占据了重要位置;保罗·克利创作于一战后的三十余件作品,此次也得到了全面展出。


打动我们的专辑

Albumof the Month

回家了喔

陈修泽


陈修泽在 17 岁时,对 27 岁有很多想象。他想自己可能已经成为了公司的某个小主管,存够可以考虑买房子的钱,和一样喜欢电影的女生恋爱。

然后他考上了台北的艺术大学,组建了“那我懂你意思了”乐团,开始专注做音乐。乐团很快受到关注,能够巡演,还拿下了独立乐团能够拿下的所有奖项。就在所有人都以为这支年少成名的乐队会走上天团的道路时,主唱陈修泽宣布乐团解散。

“摔落到谷底了。想着怎么爬起来又再摔了一次,决定放弃挣扎,回家了。”在第二支乐团“脆弱少女组”也消失之后,陈修泽离开 17 岁时就想要去到的台北,回到老家屏东县,每天照顾亲人、弹琴、开货车维生。在这段不再演出,只是弹琴给自己听的时间,陈修泽意外地整理出一张从懂团时期就积累下的作品集。这张在现场演出时只有吉他伴奏的专辑,拥有陈修泽作品中一以贯之的颓靡、沮丧气质的同时,更多是平静甚至温情的诉说。这一次,他真的不再想他的下一步要怎么走,27 岁时写下自己“回不了家”的陈修泽,终于能够再次唱歌给那些同样漂泊过,也陪伴他长大的人们。


帮助我们思考的书籍

Books of the Month

01


假如,假如,假如……假如她活了下来,她的人生会经历怎样的变化?她的命运能否被改写?一个德国犹太女人的五次死亡,或者说是四次重启人生,贯穿了三个帝国,两场世界大战。从呱呱坠地的婴儿的死亡开始,到九十岁高龄的老妇的死亡结束,死亡,重生,死亡,重生……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饱受饥饿与穷苦、初尝人之爱的少女;身处巨变之中,开始觉醒、投身运动的青年;在异乡的空空荡荡与不确定中度过的老年;在记忆一点一点消逝,“强行将一个世纪抱在怀里”的暮年。至此,死亡终于画上了句号,这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再也没有活着的理由,没有下一次重生。“人的一生中还有多少凶险的前线?要挺过所有战斗而不倒下实在太辛苦了。”

她的一生像是踏上旋转楼梯一样,不停地走,旋转,走,旋转,可能一个虚空,所有的努力都会尽失,不论是停留在二楼,还是三楼,抑或是即将到达的顶楼。她的命运并没有没有因为重启人生改变多少,只是被时间裹挟着往前走,在时代和历史的洪流中做着一次又一次迫不得已的抉择。个体那么渺小,那么轻易可以被撼动,又那么坚定地投身其中。命运和时代的牵绊,没有人能逃得开,就像波米曾说的,“我们与时代,互为因果”。她的死亡,伴随的是一个世纪的消亡。而《歌德全集》、小座钟,在一次次变迁中,幸免于难。物道尽了曾经的故事、记忆,还有这五次人生经历的动荡岁月,却再也没有人知道这些物承载的情感、记忆与历史。

再翻回这本书最前的话:“去年夏天我们还从这里出发,前往玛丽亚温泉市。现在呢?我们现在去往何处?”这句话出自塞巴尔德的《奥斯特利茨》,同为德国作家,埃彭贝克对塞巴尔德文字的引用,让我在还没看到正文时就感受到一种温暖的联结,也在看完整本书后被这个问题深深击中,“现在呢,我们现在去往何处?”

02


提到十八世纪的巴士底狱,很难不让人联想到法国大革命,但《家庭的失序》这本书却提醒我们,原来曾经被监禁在这里的人不仅仅是囚犯。在大革命爆发前,一位普通的巴黎市民可以依据法国的家庭密札制度,给国王及其代理人写信,要求秘密监禁自己家人。为了体现要求的正当性——维护所谓家庭的纪律,信中会列举对方的诸多恶习,比如行为放荡、酗酒或虐待家人等,并附上周围人的证词。这个制度看似给了平民一个发声的窗口,让其声音可以直接触及国王,实际却很难避免是否有人写信只是为了泄愤或者满足自己的私欲,而绕过正当的司法程序,仅仅通过当权者个人来审判,无疑将权力更加集中到个人。从每封信的敬语到最后的祝词,也都展现了写信者与收信者之间地位与阶级的差异。所谓“家庭的失序”其实是将私人领域的问题带到了公共领域,即意味着私权利与公权力的失序,这似乎也暗示了法国大革命最终爆发的原因。而公权力介入私人领域会带来怎样的混乱,在今天这或许仍然是个值得警惕的问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德国柏林现代美术馆
德国手工展30张门票免费送,没诚意的不让去
莎士比亚精选第17集:亨利六世(上)
莎士比亚警句(2)
莎士比亚作品
一只狗继承主人8000万遗产,鸡都享有1000万(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