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施茂盛:鹅塘札记

诗人评论:

何群明:

茂盛兄是很少我看到他的诗就想认识的诗人。第一次读到他的诗时,我觉得他是中国的沃伦,中国的桂冠诗人。其诗歌语言的澄澈和思想表达恰到好处,诗歌中叙述成分火候把握得非常出色。而现在,汉语诗的叙事性已经泛滥,有把叙事分行处理成诗的嫌疑。当时就想写他的诗评,只是因为自己水准不够而未成。

南方(胡翠南):

要想真正解读一个诗人是何其难。茂盛兄已是一个浸淫诗歌多年,成熟且自足自省的优秀诗人。他的诗歌结构严谨、有序,语言自成一体,丰腴多汁,令人久久回味,多读令人着迷。如果你缺乏耐心,也大可在他优美的韵律中徘徊,只需要听,感受那份绵长、意味无穷的冥想之境。具体到他的每首作品,我也只能轻描淡写几句,其他专业解读就留给更专业的诗评家们。

很抱歉,本应留出更多的时间来与同好者分享诗人的佳作,但因其他琐事无法顾及,实在是心有余力不足。仅前面两首诗歌匆匆写上几句,并由衷向我欣赏的好诗人茂盛兄致敬。

第一首《南方志》。一说到南方,我就想到我,我的南方,想到南方的雨水,想到潮湿的土地,温暖的风。诗人的南方绝不仅仅是淮河以南的南方,是整个的南方,包括乌有乡的南方。这里是诗人的诗歌地理,有着“被宽厚的雨水”、“仁慈的因果律”。这里有着自然的劝谏与悲悯,有着诗人对于自身与世事的洞明,他统领着乌有乡的万物,他是南方的王。

第二首《醒来》。我说过,茂盛兄的诗如果多读,会令人着迷。无论你是在夜里懵懂中醒来,还是在午后小憩中醒来,都会发现一个不能回避的“在与不在”的问题。诗人借用芭蕉、锦鲤、鹁鸪、斑鸠、黄鹂、画眉等等这些具体的形骸,让它们个个漆上了人的模样,它们喃喃自语,“来到人间后,又久久不忍离去”。而那个“在摇椅里沉沉睡去”的人,“少了。轻了。不在了。”真是妙哉。


陵少:

语言和结构非常有特色,顶真、对比,多角度展开,让画面丰富、层次清晰,内核饱满。在叙事主导的今天,值得研究与学习。

弥赛亚:

老施的诗看上去面容很囫囵,再仔细读似有古意,借自然风物来影射人群。句式感觉稍显拖沓。

董喜阳:

茂盛兄的诗歌文本继承了中国古典诗歌的出新特质,又融入欧美和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语言风格和呈现方式,用语言扩展的张力试图推进诗意的进程,抵达诗性的核心地带,我喜欢这样缓慢叙事夹杂深刻现实思考的文本,带来神性的启示和精神的暗喻。

戈多:

茂盛的诗歌古典的意象却能开掘出现代性,节奏把握得也很从容。

龚纯(湖北青蛙):

施兄茂盛我刚刚见过。他是我写诗多年来最想见的一位诗人,清明节期间这一愿望实现了。他是我想象和期待中的样子,一面之下已是老友重逢一般。

我想说,可能还有很多人没有读过他的诗。他也许是中国比较成功的深度意象诗歌写作者,他一以贯之的写作风格中,虽然历经自我完善和嬗变,但深度意象的写作风格仍充分而完美的保存在他前后长达近三十年的写作中。他不期然中引领了这一方向的写作潮流,又因其低调、随遇而安之行事风格,而尤其显得静水流深。

也许,其实事实就是这样,他的写作的成熟度如此之高,甚至更有可能在中国当代诗歌的层面上高屋建瓴,但他似乎从未显示那样的野心,只是在那个长江口的冲积岛从容生活和写作。他的诗作,显然与口语化诗作大异其趣,呈现出强烈的知识分子写作气息,坦然、自信、自乐,充满智性圆满的光辉。他将难度写作磨洗到了平常朴素的程度,阅读时读者会时时紧张吧,怕是遇到了理解障碍,或是陷入语句字词困境,或者揣摩,或者一跃而过,又终觉得澄澈明净,几个修饰、一行诗句,会让人会心一笑——原来如此。但这一切,也许都是错的。其本意并不在此,而在彼。或者,读者会以为作者错了,如此手段,是否故弄玄虚?然而显然又不是。一个训练有素,早于上世纪80、90年代就写作别样诗歌、匠心独运的人,怎么可能有低级的瑕疵,犯一些犯不上的错误?他的诗作,需要阅读的耐心;分析它说明它,需要有相应的贮备和气力。这么说吧,一定有人憎恶他的诗作,也一定有人一见之下就有欢喜和叹息。

我本人并非一个高明的赏析者,但我在阅读施茂盛的诗作中领略到,词语的惊险、陡峭与朴素,意象的深邃、宛转与奇崛,诗思的横阔、漩流与荡漾。他的写作不为变革而来,但多有变革之得;他无意于在诗歌中进入哲学,但确有哲思之收获。

今晚,我想会有更多的人进入他的作品的细读之中,而我之前所说的,只起到引介作用。“细读会迷死人”,这是对非常优秀的诗人诗作最好的评价。特别是对施兄茂盛的诗作,这10首诗,若是进入细读,都似乎可以长篇大论,且留与其他读者细探究竟,一一臧否。

董喜阳:

《南方志》是一首难得的能走心的诗歌。首先是它的洗练和清澈,它叙事的淡定和从容,它节制的抒情与表述的酩酊,像是阳光被拉链瞬间拉开了一样,我们在这巨大的具有诗意包容性的句子中体验诗人的内心世界。他的个人私有化的经历与诗歌历史保持着千丝万缕的精神默契,在诗歌中毫不隐晦的“暴露”出自我探求的诗学理想,向着传统诗学秩序继续迈进,可以说他的诗歌是一个巨大的容器。

谈雅丽:

施老师的诗歌语言清丽,古典意韵浓郁,节奏匀称,是好诗家。缺点是,此组在叙事性表达上略弱,还没有达到一针见血或让人感到心灵一震的强度。

还叫悟空:

应该说我对施兄的诗并不陌生(在春台论坛和他的博客上都读过不少),但要说出个一二三来还真的挺难。施兄有一套成熟的命名体系,无论从语言还是从诗意生发的机制来讲都是独特的。要进入其体系进行解读,于我而言能力不足,只能泛泛说几句。对施兄的文本我心怀敬意,我认为他写出了缓慢、静美、大爱、无畏的篇什。

另外补充一句。在读这10首诗的时候,我忽然有一闪念:从中抽出一句话来,就足以成立一首诗了。

董喜阳:

我在诗歌月刊下半月刊大视野头条约过茂盛兄的作品,记得是《大师》,言外之意就是他以古今中外大师的名字命名,然后作诗。给我的感觉就是“初见惊艳,再见依然”。那么醒透、秀润、丰满的表达,立体化的人物形象。他在语言上的雕琢不是刻意的,而是用心在经营自己的诗歌语言,尽量保持每一句诗歌语言对诗性的介入和影响,给我印象深刻。

张建新:

感觉施茂盛的诗看出古典与当下融合的努力,并力图做到舒缓、优雅。读施茂盛的诗总是让我想起另一个诗人:陈先发

苏省:

每个诗人多少都会在文本中表现自己的“地方主义”,这与明天诗群的理论主张不谋而合。秦岭淮河一线划分南北,固有的概念未必不是好事,起码这个划分让诗人敏锐地抓住了山川、河流、走兽、飞禽、草木以及生死。没错,诗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又是自然的记录者。这样一首断章式的诗歌(《南方志》)可能会令人觉得结构上有取巧和泛泛而谈,但是对于自然的理解能撷取不同常见意象,并且让“醒来的众生起伏”,我想足够透露作者超脱与敬畏并蓄的价值观了。

邹小雅:

一直以来,茂盛兄的诗都是比较喜欢的,感觉他创作态度严肃认真,不苟作,不泛作,不轻浮去作,这一点,在新诗圈,更是难能可贵。他的诗还是比较传统派的现代诗,有中国味(中国古典性的取材、语词、色彩等),带给人比较多样的语言变化和新鲜的语言体验,有着较为深度的诗性。就像刚才还是悟空说的他的“每一句诗都可成为一首诗”,是因为不仅仅是停留在语言上,而是有深刻的内指,他是智慧的,或者说他的诗歌有着深刻的背景。今天的这些诗中,你能感觉到的一种玄幻色彩,使事物的特征变形中得到彰显,从而产生多种意义。

一直在想,一个人能够写出如此深刻的思想背景的诗歌的,一定是有某种精神的支撑,是什么呢?前几天上岛的一晤,让我豁然。茂盛兄对诗歌虔诚,又宅心仁厚,也许唯有如此之人才能写出如此诗句。

夏午:

“而今夜,鹌鹑和鹅皆是他荒谬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好说的,我偏爱施岛主诗中隐忍的慈悲与淡漠,还有干净——怎么也想象不出来,一个温暖的胖纸把诗写得那么干净利索,没有一点多余的脂肪。

董喜阳:

个人觉得诗应该是在生命的精神内部扎出来的。如今的诗歌创作不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不能以文以载道的观念,形成所谓的话语霸权。二是不能为艺术而艺术,使诗缺乏思想灵光。或许说我们都在寻找一条贴近现实生活亮度的诗歌写作道路。但何谓贴近生活亮度,我从茂盛兄的作品中觉察到了这样一种隐秘的承担,或是具有灵气的召唤。

张建新:

施茂盛的诗当然毫无疑问的优秀,也是属于那种我喜欢的诗。《在南方》写得安静,内在凛冽,丰富又悲悯。

董喜阳:

茂盛兄的作品读罢总是给我一种思考:我们现代的诗歌写作绝境要何去何从?诗性的完整呈现和艺术的圆成是不是像《南方志》中的诗歌语言一样,每一句都像是尖刀,深入心脏。读者是震颤了,却少灵魂的皈依和苏醒。或是像里尔克的《秋日》、《果园》那种味道和诗歌现代性的探索,我们是否给予标签:内容已失效,不在保护区呢?

苏省:

睡眠中醒来,这瞬间的认知几乎可以等同于重生。不过这重生带着“前世的印记”,所以才能成就这样一首“瞬间”涵盖了“前生今世”的作品。在瞬时的认知下,在周边景象的描摹中如此从容不迫地表达混沌到清醒的全过程,并且告诉世界“不忍离去”,我个人觉得惊心动魄。

宋雨:

读着,我不止一次想到了“道路”这个词,这样一种世间本无,后来又无处不在被行为和意志开拓出来的印记。无数的道路,哪一条是你自己开创的,仅属于你自己,仅被你使用,诗歌亦然。读施茂盛诗歌,我认识了这样一个道理,我的语言以我自己的方式说出,“这就是我”,而不是“那些”“那里”。在诗人认知的区域内,有真正的“我”在,从形式到内力,因为统一而强大。

张鹏远:

读过好多施茂盛的诗。其诗节奏缓慢、气息凝集,仿佛一个不受外界影响的人自顾自地在自己的世界中溜达着。之前能感受到更多的是他于胸涧中不时鸣叫的鸟鸣,但这次读来又有不同,他和他的青菜一样,也不完全是一个婉约派。列举几例:

比如《南方志》,读起来清朗舒适,能体会到他的安静愉悦和奇诡的想象力。

又比如写权力的公器,也那样不急不缓,过多的隐喻虽有损诗歌的力度,却又有厚重之感,尽管题材激烈,但文本在极力维持着一个人温厚淳良的秉性。

又比如《鹅塘札记》系列,写鹅塘之所见所想,缓慢中有崎岖,又偶有调皮。

而《烂掉》一诗有些不一样,情感推进错落起伏,颓废中有奔涌与不屈之感,通常所谓“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对个人自省来说确实够了,但他还远远不够,反躬自省与延及人世万物的悲伤同纳一诗,庞大而有序,但过于挑剔的结构让完美成为缺陷。

《顾城》及副诗《杀鸡》,既有旁观者的清醒,也有对生死的质疑。所谓活着的荒谬,不过如此:人怀疑是否存在过,先从身体的存在开始怀疑,深一步,即自我的怀疑。何不没心没肺地活着,最快乐。

对于一个试图用舌尖毁掉煮熟的世界的诗人来说,施茂盛对语言的着力点非常谨慎乃至挑剔,有时你读的着急,感觉进入很难,有时静下来品味则乐趣无穷。他的诗也许适合在一个慵懒的下午读,太阳要暖暖地晒着。

孙慧峰:

《南方志》不知写于什么时候。但在今天看来,这种泛化抒情已经显得大而空,尤其是悬在空中的视角,看似高蹈而开阔,实际有点空对空。我不反对高迈的抒情,但是只有高迈而无透彻的视野,只用词语固定一些意象,即使看上去用词唯美干净,也只是难得精神气息的出落。如此角度的抒情,安德拉德才做到了极致。另:从语言气息上看,确实有故意靠近某种用语风格的痕迹,没有非常强劲的个人气象。

蓝莲花:

因为施诗是扎根中国古典诗歌的沃土中结出的现代诗果,所以它随带有西方现代诗歌的气息,但其流淌的血脉还是中国的,本土的,意象的,诗意的,所以也是安静的,唯美的,独特的,直指人心的,值得反复玩味的…

董喜阳:

《醒来》诗第一句就吸引我了。“亭廊里拥挤着喧哗声”对于世界的控诉多么凌厉,对于生活的观察多么细致。这首诗明显打上了属于施茂盛的标签,不是陈先发,也不是雷平阳,不是朵渔,他在诗歌中放置了醒酒器。因此。从本质上的意义出发,诗歌就是一所私人学校。你造诣你的,你修为你的,意象是你的群体部落,你是意象的王,除此皆不发生人间烟火的关系。无疑这样的诗人是值得我们赞美的。

龙扬志:

施的作品类似这首(《醒来》),其实体现了一种走向内心的诗歌实践,作者可能受禅学影响很深。“来到人间后,又久久不忍离去”,诗意的体验不需多言,因为一切尽在不言中。

木郎:

《醒来》太散了,读完后面就不记得前面写的什么了。感觉不是醒来,而是,又要睡一个回笼觉了。那么,诗歌的力量在哪里呢?叙事完了,然后就完了?

张建新:

我有一个反方意见,说错勿怪。意象的过多是否会造成诗篇重力或有偏失?从一个意象匆忙跳往另一个意象,或许会造成这种意象的指向深度不够?从而造成整首诗的灵性有余,而有显零散?

苏省:

在《醒来》中,意象的密集大容量恰恰是技术处理的要点,一瞬之间闪回前世今生的那种蒙太奇的效果。

龙扬志:

结尾处理非常巧妙。这是一首表达片刻感受的精致之诗。不论是从内容还是形式,能看出诗人对语言轻盈与凝重的操控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鉴赏题10大规律
《古诗鉴赏十大规律》
古代诗歌阅读鉴赏指导
诗歌浅说
情欲交织的诗歌风景――穆旦《诗八首》浅议
怎样创造“诗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