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学原解》之十一

《康诰》曰:“惟命不于常。”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

《楚书》1曰:“楚国无以为宝;惟善以为宝。”

舅犯2曰:“亡人无以为宝;仁亲以为宝。”

《秦誓》3曰:“若有一介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4焉,其如有容焉,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5圣,其心好之,不啻若自其口出,寔6能容之:以能保我子孙黎民,尚亦有利哉。人之有技,媢7疾8以恶之,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实不能容:以不能保我子孙黎民,亦曰殆9哉!”

唯仁人放流之10,迸11诸四夷12,不与同中国13。此谓“唯仁人为能爱人,能恶14人。”见贤而不能举,举而不能先,命15也。见不善而不能退,退而不能远,过也。好人之所恶,恶人之所好:是谓拂16人之性。菑17必逮夫身。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18以失之。

【译文】《康诰》上说:“惟有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国家的道路很好则会拥有国家,国家的道路不好就会失去国家。

《楚书》上说:“楚国没有什么宝贝,只有把‘善’当作宝贝。”舅犯说:“流亡的人没有什么宝贝,只是把热爱亲族当作宝贝。”

《泰誓》上说:“假如有一个独特的大臣,只会判断事物而没有什么技能,其心地很美好,好象能容纳天下一切事物。别人有技能,就好象自己有技能,别人才智俊明,他心里就喜欢,不只是在口头上称赞,实际上他也能容纳。他这样就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这样的职责有利于黎民百姓。如果别人有技能,嫉妒憎恨而且厌恶他们;如果别人才智俊明,就设法压制阻止使其不被重用;实际上这是不能容纳别人,这样的人就不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这样的人就危险了。”

唯有那种能爱人的人,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地方,不让他们同住于中原大地。这就称之为:“唯有仁人能爱护人,才能有羞耻羞愧之心于人。”见到贤能的人而不能举荐,举荐了贤能的人而不能领先于人民,就要教诲。见到不善的不能退避,退避而又不能远远地,就有错误。喜好别人所羞耻羞愧的,羞耻羞愧于别人所喜好的,是称为违背人的本性,灾祸必然涉及到自身。所以君子要想获得人生的大道,必须以忠心和诚信得到,如果骄傲而且放纵傲慢,则就会失去。

【说明】本章还是围绕着规律而展开的,作者举例《康诰》上说的:“惟有天命是不会始终如一”的这个天命,是讲变化无常的宇宙,宇宙虽然变化无常,但却又有一定的规律,有一定的道路。那么,国家的道路很好则会得到国家,国家的道路不好就会失去国家。时代要发展,肯定就会变,所以,一个人的道路也好,一个企业的道路也好,一个民族的道路也好,一个国家的道路也好,都要跟着时代发展的趋势而不断改变,都要跟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适应时代和环境的变化。地球围绕着太阳自转和公转,猛一看好象天天都一样,其实不一样,每天都不相同。积累下来,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乃至几十万年,这个变化就大多了。所以,任何道路和规律都不会始终如一的,都是有变化的。认识到这些变化的道路和规律,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变化,才能称为走得好道路,而走上正确的道路也就不会失去国家了。作为个人来说,走上正确的道路也就等于获得了成功的人生。

《楚书》上说的与舅犯说的,是要把“与人为善”、“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作为最重要的基本原则。因为每一个人都是必须生活在人群之中的,因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决定了生活的质量如何,就决定了人生的幸福与快乐与否;与自己身边的人保持着友好关系,生活就愉悦而轻松了许多;身边如果都是仇怨之人,这种生活必然也就很痛苦了。国与国之间亦是如此。因此,怎么样才能使自己生活得更好?使自己身边的人生活得更好?使更多的人们生活得更好?这就是“与人为善”、“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

那么,怎样做到“与人为善”、“与人建立相互亲爱的关系”呢?《秦誓》上说:“假如有一个独特的大臣,只会判断事物而没有什么技能,其心地很美好,好象能容纳天下一切事物。别人有技能,就好象自己有技能,别人才智俊明,他心里就喜欢,不只是在口头上称赞,实际上他也能容纳。他这样就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这样的职责有利于黎民百姓。如果别人有技能,嫉妒憎恨而且厌恶他们;如果别人才智俊明,就设法压制阻止使其不被重用;实际上这是不能容纳别人,这样的人就不能保护我子孙和黎民百姓,这样的人就危险了。”在《论语·子路》中有一段: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

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

备焉。”

 

这意思是说,君子之和平共处的原则体现在什么地方呢?即在他们手下做事很容易,因为君子有较宽广的胸怀,奉行的是“仁义礼智信”的原则,能够理解每个人能力的大小,还能根据每个人能力的不同而量才使用。他们不在乎你是否讨他们的欢心,他们只在乎这件事做得怎么样。而小人们同样的原则则是体现在讨他们喜欢上面,你尽心尽力做事,做好了,他认为你比他强,他不高兴,便百般挑剔;若是做得不好,他则会破口大骂,求全责备,要求与他们一样。然而你要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讨他欢喜,却又容易了,比如用金钱用女人用小恩小惠等等。他们在乎的是个人心情的高兴与否,而不在乎这件事做得怎么样。孔子这段对君子与小人的刻画,真是入木三分,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我们仍能深刻地感受到这些君子与小人的存在。

所以,唯有那种能爱人的人,才会把这种嫉贤妒能的人给以流放,驱逐到四夷居住的地方,不让他们同住于中国。这就称之为:“唯有仁人能爱护人,才能有羞耻羞愧之心于人。”这句话见于《论语·里仁》:“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孔子关于“仁”的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没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心态,能团结和睦于人吗?显然不能。没有能与人相互亲爱的心态,会有羞耻之心吗?显然也没有。所以“仁”的核心就是人内在的心理状态,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能团结和睦于人,也只有有着良好心理状态的人才会具有羞耻之心。而一个人一旦具有了羞耻、羞愧之心,也就是他对社会行为规范的一种反思,也就是说他承认社会行为规范的合理性,以及对自己行为的批判。因此,把嫉贤妒能的人流放,就是让他们产生羞耻羞愧之心,这就是仁人爱护人的行为,“耻于为伍”。

见到贤能的人而不能举荐,举荐了贤能的人而不能领先于人民,就要教诲。这句话亦见于《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孔子说:“见到贤人就想向他看齐,与他平等。见到不贤能的人就内心自我反省一下。”这是孔子对君子与小人的判断标准。君子是向上,向好人学的,向好的思想学,向好的行为学,最终学得与贤人一样。而小人一般不能做到向好的思想学,向好的行为学;因为学习好的东西很累,要受到种种社会行为规范的约束,不能随心所欲。比如吐痰,好的行为是随身携带纸巾之类的东西,在纸巾上吐了痰后,寻找一个垃圾箱扔进去。这比随地“呸”地一下吐出去是要不方便,是要累得多。然而这“呸”地一下吐出去的后果小人是不会去考虑的。而在见到不贤者的行为时,君子是从自己内心审视自己是不是也有其不好的行为,如果有,马上就改正;如果没有,就会庆幸自己没有做出那些不好的行为。又比如吐痰,君子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后,立即反省自己,我今天有没有这样做?而小人在看到别人随地吐痰后,便会觉得这很惬意,很爽快,“呸”地一下吐出去,舒服。他绝不会反省一下这样做好不好。循规蹈矩地做个好人,要遵守、服从若干社会行为规范,是很累,但这会给人类带来好处,给社会带来好处。当然也会给自己带来好处。

因此,见到不善的不能退避,退避而又不能远远地,就有过错。这就是曾参或者是他的弟子们与孔子的差距了。孔子是“见不贤而内自省”,内心审视一下自己是否也是如此。曾参或是他的弟子们采取的却是“见不善”而“退”之,也就是说见到不善的就要退避,远远逃开,“惹不起躲得起”。当然,躲得远远的,要比同流合污要好得多,起码这就是认识到善与不善的分别。然而,如果用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来帮助不善之人改掉不善的行为,那就更好了。

——————————————————

【注释】1.楚书:春秋时期楚国楚昭王时的史书。

2.舅犯:晋文公重耳的舅舅狐偃,字子犯。

3.泰誓:出自《尚书·周书·泰誓》,为《尚书》中的篇名。是春秋时代秦穆公伐郑,在崤(xian削)地被晋国击败,归后告诫群臣时所作的誓词,称作“泰誓”。通篇为悔过之词。

4.休:《易·复·六二》:“休复,吉。”《书·大禹谟》:“戒之用休,董之用威。”《书·洪范》:“休徵。”《诗·唐风·蟋蟀》:“好乐无荒,良士休休。”《诗·豳风·斧》:“亦孔之休。”《诗·大雅·卷阿》:“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诗·周颂·载见》:“鞗革有鸧,休有烈光。”《诗·周颂·访落》:“休矣皇考,以明保其身。”《尔雅·释诂》:“休,美也。”这里用为美好之意。

5.彦:《书·太甲上》:“旁求俊彦,启迪后人,无越厥命以自覆。”《书·秦誓》:“人之彦圣,其心好之。”《诗·郑风·羔裘》:“彼其之子,邦之彦兮。”《礼记·大学》:“人之彦圣。”《尔雅》:“美士为彦。”《说文》:“彦,美士有彣也。”这里用为形容才智出众,贤才、俊才之意。

6.寔:通“是”,也通“实”。《书·泰誓》中作“是”。《诗·召南·小星》:“嚖彼小星,三五在东。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犹!”《左传·恒公六年》:“六年春,自曹来朝。书曰:寔来。”这里用为实际上之意。

7.媢:《说文·女部》:“媢,夫妒妇也。”本义为男子嫉妒妻妾之意。这里泛指嫉妒。如:媢怨(嫉妒怨恨);媢功(嫉妒别人的功劳);媢忌(嫉妒);媢妒(嫉妒);媢恨(嫉妒怨恨)。

8.疾:《易·明夷·九三》:“得其大首,不可疾贞。”《书·康诰》:“于父不能字厥子,乃疾厥子。”《书·君陈》:“尔无忿疾于顽。”《论语·述而》:“子之所慎:齐,战,疾。”《荀子·非十二子》:“礼节之中则疾疾然,訾訾然。”《诗·桧风·隰有苌楚序》:“隰有苌楚,疾恣也,国人疾其君之淫恣,而思无情欲者也。”《字汇·疒部》:“疾,恶也。”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疒部》:“疾,又为疾恶之义。”这里用为憎恶之意。

9.殆:(dai带)《书·秦誓》:“亦曰殆哉!”《诗·小雅·正月》:“民今方殆,视民梦梦。”《诗·小雅·节南山》:“式夷式已,无小人殆。”《老子·十六章》:“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论语·为政》:“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万章上》:“於斯时也,天下殆哉,岌岌乎!” 《荀子·儒效》:“厌厌兮其能长久也,乐乐兮其执道不殆也。”《韩非子·忠孝》:“此二者,殆物也。”《说文》:“殆,危也。”这里用为危险之意。

10.放流之:放流,流放,放逐。之:指代上述不能容人的人。

11.迸:通“屏(bing)”。《正字通·辵部》:“迸,与屏通。”《群经字诂·大学》:“迸,除也,去也。”这里用为逐退、驱除之意。

12.四夷: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亦指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少数民族之意。四夷:东夷、西戎、南蛮、北狄谓之四夷。《论语·八佾》:“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书·饶典》:“宅喁夷。”《周礼·职方式》:“四夷八蠻。”《后汉书·东夷传》:“夷有九种。”《说文》:“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

13.中国:全国的中心地区。古代人多建都于黄河南北,故称其地为中国,与现在的“中国”一词含义不同,而与“中原”、“中土”、“中州”、“中夏”、“中华”等含义相同。

14.恶:(wù务)《诗·郑风·遵大路》:“无我恶兮,不寁故也!”《老子·二十章》:“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论语·里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孟子·公孙丑上》:“无盖恶之心,非人也。”《荀子·议兵》:“无欲将而恶废,无急胜而忘败。”《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此百世之怨而赵之所羞,而王弗知恶焉?”《集韵·莫韵》:“恶,耻也。”这里用为羞耻、羞愧之意。

15.命:《易·旅·六五》:“射雉,一矢亡;终以誉命。”《书·吕刑》:“惟吕命,王享国百年。”《诗·大雅·抑》:“訏谟定命,远犹辰告。”《孟子·滕文公上》:“夷子怃然为间曰:‘命之矣’”赵岐注:“命之,犹言受命教矣。”《荀子·正论》:“故凡言议期命。”《荀子·大略》:“一命齿于乡;再命齿于族。”《韩非子·主道》:“故虚静以待令,令名自命也。”《广韵·映韵》:“命,教也。”这里用为教诲之意。

16.拂:(fú扶)《诗·大雅·皇矣》:“是绝是忽,四方无以拂。”《管子·法禁》:“拂世以为行,非上以为名。”《国语·吴语》:“而无拂吾虑。”《孟子·告子下》:“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荀子·性恶》:“若是,则兄弟相拂夺矣。”《汉书·东方朔传》:“拂于耳。”这里用为违背之意。

17.菑:(zai灾)甲骨文字形,象火焚屋的形状。小篆从川,表水,从火。同灾。《诗·大雅·皇矣》:“作之屏之,其菑其翳。”《诗·大雅·生民》:“不坼不副,无菑无害。”《周礼·掌客》:“祸葘杀礼。”《周礼·大祝》:“国有大故天葘。”《国语·周语》:“天灾降戾。”《荀子·臣道》:“葘及其身。”《说文》:“天火曰葘,从火,哉声。古文从才,籀文从巛声。”这里用为灾祸之意。

18.泰:《老子·二十九章》:“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论语·子罕》:“子曰:‘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国语·晋语》:“骄泰奢侈。”《韩非子·外储说左下》:“相与怨之,遂杀季孙。故君子去泰去甚。”《礼记》:“是故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玉篇》:“泰,侈也。”这里用为骄纵,傲慢之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百句修身诗句
4.守无——看重自己的人生道路
4.一定要辨别得到的帮助
常顺有话如是说之我读《论语》:君子以说的多做的少为可耻 (14—28,讲于2022年9月8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