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耳鸣耳聋

耳鸣耳聋

(仅供参考)

    耳鸣(tinnitus)指患者自觉耳中鸣响而周围环境中并无相应的声源。它可发生于单侧,也可发生于双侧,有时患者自觉鸣声来自头颅内部,可称为“颅鸣”或“脑鸣”。在中医古籍中还有聊啾、苦鸣、蝉鸣、耳数鸣、耳虚鸣、暴鸣、渐鸣等不同的名称。

    耳聋(hearing loss)指不同程度的听力减退。程度较轻者有时也称“重听”,如《杂病源流犀烛·卷23》云:“耳聋者,声音闭隔,竟一无所闻也;也有不至无闻,但闻之不真者,名为重听”,根据发病的时间长短以及病因病理等不同,在中医古籍中又有暴聋、卒聋、猝聋、厥聋、久聋、渐聋、劳聋、虚聋、风聋、火聋、毒聋、气聋、湿聋、干聋、聩聋、阴聋、阳聋等不同的名称。

    耳鸣与耳聋这两个看起来相反的症状临床上常常同时或先后出现,如《杂病源流犀烛·卷23》谓:“耳鸣者,聋之渐也,惟气闭而聋者则不鸣,其余诸般耳聋,未有不先鸣者”,二者的病因病理及中医辨证施治原则也基本相似,故本节将耳鸣与耳聋合在一起进行讨论。它们既是多种耳科疾病乃至全身疾病的一种常见症状,有时也可单独成为一种疾病。西医学的突发性聋、暴震性聋、传染病中毒性聋、噪音性聋、药物中毒性聋、老年性聋、耳硬化症以及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聋、混合性聋及耳鸣等疾病,均可参考本节进行辨证施治。

【病因病机】

    耳鸣耳聋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因外邪或脏腑实火上扰耳窍,亦或瘀血、痰饮蒙蔽清窍;虚者多为脏腑虚损、清窍失养所致。

    1.风热侵袭

   肺经之结穴在耳中,若由于寒暖失调,外感风热,或风寒化热,肺失宣降,致外邪循经上犯耳窍,清空之窍遭受蒙蔽,失去“清能感音,空可纳音”的功能,而导致耳聋或耳鸣。

   2.肝火上扰

   手足少阳经均入耳中,若外邪由表而里,侵犯少阳;或情志抑郁,亦或暴怒伤肝,致肝失调达,气郁化火,均可导致肝胆火热循经上扰耳窍,引起耳鸣耳聋。

    3.痰火郁结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腻,使脾胃受伤,或思虑过度,伤及脾胃,致水湿不运,聚而生痰,久则痰郁化火,火性上炎,痰借火力上升,郁于耳中,壅闭清窍,从而导致耳鸣耳聋。

    4.气滞血瘀

    耳之闻声,有赖于经络血脉通利,而气为血之帅,若情志抑郁不遂,致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气滞则血瘀;或因跌扑暴震、陡闻巨响等伤及气血,致瘀血内停;亦或久病及血,均可造成耳窍经脉壅阻,清窍闭塞,发生耳鸣或耳聋。

    5. 肾精亏损

    肾开窍于耳,耳之司听有赖于肾精的濡养。若先天肾精不足,或后天病后失养,恣情纵欲,伤及肾精,或年老肾精渐亏等,均可导致肾精亏损,肾阴不足,则虚火内生,上扰耳窍;肾阳不足,则耳窍失于温煦,二者均可引起耳鸣或耳聋。

    6. 气血亏虚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因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思虑过度,致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而致气血亏虚,不能上奉于耳,耳窍经脉空虚,必致耳鸣或耳聋。或大病之后,耗伤心血,心血亏虚,则耳窍失养而致耳鸣耳聋。

   【诊断】

    1.诊断要点

   由于耳鸣、耳聋常为多种耳病的症状之一,因此必须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及有关检查,找出其可能的原发疾病。

   (1)病史:如耳外伤史、爆震史、噪声接触史、耳毒性药物用药史(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妥布霉素等)、耳流脓史、其他全身疾病史(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治疗史等。

   (2)临床症状

   耳鸣:可急性起病,亦可缓慢起病;既可为单侧亦可为双侧;可呈持续性,也可呈间歇性;耳鸣的音调可呈高音调(如蝉鸣声、汽笛声、口哨声等),亦可呈低音调(如机器声、隆隆声等);一般在夜间或安静时加重,严重时可影响睡眠及对生活、工作、情绪产生干扰;多数耳鸣患者伴有听力下降。

耳聋:轻者听音不清,重者完全失听。突发耳聋者以单侧为多见,常伴有耳鸣及眩晕,少数亦有双侧同时发生者;缓慢发生的渐进性耳聋多为双侧。部分耳聋可呈波动性听力下降。

   (3)检查:对耳鸣、耳聋者一般可选择进行以下检查:

   ① 外耳道及鼓膜检查。

   ② 听力学检查:如音叉试验、纯音测听、耳鸣音调与响度测试、声导抗测试、电反应测听等。

   ③ 影像学检查:如颞骨及颅脑X线、CT、MRI等检查。

   2.鉴别诊断

  (1)以耳鸣、耳聋为主诉,通过病史及检查,能查出引起耳鸣、耳聋的原发疾病者,应下相应的疾病诊断。

  (2)以耳鸣为主诉,无明显听力下降,通过检查不能确定原发疾病者,可诊断为:耳鸣。

  (3)突然发生的明显的听力减退,伴或不伴耳鸣、眩晕,排除外耳、中耳疾病后,可诊断为:暴聋。

  (4)缓慢发生并逐渐加重、病程较长的耳聋,排除外耳、中耳疾病后,可诊断为:久聋(或渐聋);若同时伴有明显的耳鸣,可诊断为:耳鸣耳聋。

   【辨证及治疗】

1.分型论治

   耳鸣耳聋可分为实证和虚证两大类,一般来说,起病急、病程短者以实证为多见,常见于风热侵袭、肝火上扰、痰火郁结、气滞血瘀等证型;起病缓慢、病程较长者以虚证为多见,如肾精亏损或气血亏虚等。

  (1)风热侵袭

   主证:突起耳鸣,如吹风样,昼夜不停,听力下降,或伴有耳胀闷感。全身可伴有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发热恶寒等。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证候分析:风热外袭,肺经受病,宣降失常,外邪循经上犯,蒙蔽清窍,故耳鸣耳聋;风热上犯,经气痞塞,则耳内胀闷;鼻塞、流涕、咳嗽、头痛、发热恶寒、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均系风热表证。

   治法:疏风清热,宣肺通窍。

   方药:银翘散加减。方中银花、连翘、牛蒡子清热解表;荆芥、薄荷、淡豆豉疏风透表;桔梗宣肺通窍;淡竹叶、芦根清热生津;甘草调和诸药。临床应用时还可加入蝉衣息风止鸣,石菖蒲以通窍;若无咽痛、口渴,可去牛蒡子、淡竹叶、芦根;伴鼻塞、流涕者,可加入苍耳子、白芷;头痛者,可加入蔓荆子。

   (2)肝火上扰

    主证:耳鸣如闻潮声或风雷声,耳聋时轻时重,多在情志抑郁或恼怒之后耳鸣耳聋加重,口苦,咽干,面红或目赤,尿黄,便秘,夜寐不宁,胸胁胀痛,头痛或眩晕,舌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证候分析:肝胆互为表里,足少阳胆经入耳中,肝火循经上扰耳窍,则耳鸣耳聋;情志抑郁或恼怒则肝气郁结,气郁化火,故使耳鸣耳聋加重;肝火上炎,则面红目赤、头痛或眩晕;肝火内炽,灼伤津液,则口苦咽干、便秘溲黄;肝火内扰心神,则夜寐不宁;肝经布胁肋,肝气郁结,则胸胁胀痛;舌红苔黄、脉数主热证,脉弦主肝病。

    治法:清肝泄热,开郁通窍。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方中以龙胆草、栀子、黄芩苦寒直折,清泄肝胆;柴胡疏肝解郁;车前子、泽泻、木通利湿清热,导热下行;生地养阴清热;当归养血活血;甘草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清肝泄热、开郁通窍之功。若肝气郁结之象较明显而火热之象尚轻者,亦可选用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火郁结

    主证:耳鸣耳聋,耳中胀闷,头重头昏,或见头晕目眩,胸脘满闷,咳嗽痰多,口苦或淡而无味,二便不畅,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痰火郁结,痰借火力上雍,蒙蔽清窍,故耳鸣耳聋、耳中胀闷、头重头昏或头晕目眩;痰湿中阻,气机不利,则胸脘满闷、二便不畅;痰火犯肺,肃降失常,则咳嗽痰多;痰湿困脾,则口淡无味;内热则口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内有痰热之征。

    治法:化痰清热,散结通窍。

    方药:清气化痰丸加减。方中用胆南星、瓜蒌仁化痰清热;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利湿化痰;黄芩苦寒清热;陈皮、枳实行气解郁;杏仁降气化痰。诸药合用,使气顺则火自降,热清则痰自消,痰消则火无所附。临床应用时,可加入石菖蒲以开郁通窍。

   (4)气滞血瘀

    主证:耳鸣耳聋,病程可长可短,全身可无明显其它症状,或有爆震史,舌质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

    证候分析:耳为清空之窍,若因情志郁结,气机阻滞,或爆震之后,致瘀血停滞,耳窍经脉痞塞,则耳鸣耳聋;舌暗红或有瘀点、脉细涩为内有瘀血之象。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通窍。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方中以桃仁、红花、赤芍、川芎活血化瘀;麝香、老葱辛香走串,行气通窍;生姜、大枣调和营卫,滋气血生化。诸药合用,可行气活血,去瘀通窍。

   (5)肾精亏损

    主证:耳鸣如蝉,昼夜不息,安静时尤甚,听力逐渐下降,或见头昏眼花,腰膝酸软,虚烦失眠,夜尿频多,发脱齿摇,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

    证候分析:肾开窍于耳,肾精亏损,不能上奉于耳,则耳鸣耳聋;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齿为骨之余,肾元亏损,髓海空虚,则头昏眼花、发脱齿摇;肾主水,肾气不固则夜尿频多;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阴不足,虚火内扰心神,则虚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弱或细数为精血不足之象。

    治法:补肾填精,滋阴潜阳。

    方药:耳聋左慈丸加减。方用六味地黄丸滋阴补肾,磁石重镇潜阳,五味子收敛固精,佐以石菖蒲通利耳窍。亦可选用杞菊地黄丸或左归丸等加减。

    若偏于肾阳虚,治宜温补肾阳,可选用右归丸或肾气丸加减。

   (6)气血亏虚

    主证:耳鸣耳聋,每遇疲劳之后加重,或见倦怠乏力,声低气怯,面色无华,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薄,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证候分析: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之源不足,耳窍失养,则耳鸣耳聋;气虚则倦怠乏力、声低气怯;血虚则面色无华;脾虚失运,则食少、腹胀、便溏;血虚心神失养则心悸失眠;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为气血不足之象。

    治法:健脾益气,养血通窍。

    方药:归脾汤加减。方中以党参、黄芪、白术、甘草健脾益气;当归、龙眼肉养血;酸枣仁、茯神、远志养心安神;佐木香理气,使补而不滞;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诸药合用,既能益气又能养血。若气虚为主者,亦可选用益气聪明汤加减。

    2.针灸疗法

    (1)体针:局部取穴与远端辨证取穴相结合,局部可取耳门、听宫、听会、翳风为主,每次选取2穴。风热侵袭者,可加外关、合谷、曲池、大椎;肝火上扰可加太冲、丘墟、中渚;痰火郁结可加丰隆、大椎;气滞血瘀可加隔俞、血海;肾精亏损加肾俞、关元;气血亏虚加足三里、气海、脾俞。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或不论虚实,一律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1次。

    (2)耳针:针刺内耳、肾、肝、神门、皮质下等穴位,中等刺激,留针20分钟左右;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这些穴位,反复按压刺激穴位,以调理脏腑功能。

    (3)穴位注射:选用听宫、翳风、完骨、耳门等穴,针刺得气后注入药液,药物可选用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维生素B12注射液等,每次每穴注入0.5~1ml。

    3.导引法

   (1)“营治城廓”:以两手按耳轮,一上一下摩擦之,每次做15分钟左右。

   (2)“鸣天鼓”:两手掌心紧贴两耳,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横按在两侧枕部,两中指相接触,将两食指翘起叠在中指上面,用力滑下,重重地叩击脑后枕部,即可闻及洪亮清晰之声如击鼓。先左手24次,再右手24次,最后两手同时叩击48次。具有疏通经络、运行气血的作用。

   (3)鼓膜按摩法:以手食指(或中指)置外耳道口,轻轻捺按,两侧各捺按15~30次,每天3次。具有引动气血流通的作用。

    4.其他治疗

    (1)穴位敷贴:用吴茱萸、乌头尖、大黄三味为末,温水调和,敷贴于涌泉穴,有引火下行的作用,适用于肝火、痰火、虚火上扰所致耳鸣耳聋。

   (2)穴位电磁场疗法:用马蹄形电磁铁贴在耳部的耳门、听宫、听会、翳风等穴上,采用间断磁场(每秒20次,平均强度1300高斯),每耳治疗时间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此法是运用电磁原理在耳部造成磁场,通过经络穴位对磁场磁性的感应而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祛邪复聪。

   (3)食疗:石菖蒲60克,猪肾1对,葱白1握,粳米少许。以水煮菖蒲,取汁去渣,入猪肾、葱白、粳米同煮,调味,空腹食。有补益气血、行气通窍之功,可辅助治疗各类耳鸣、耳聋。

【预防与调护】

    1. 耳鸣耳聋是多种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积极防治引起耳鸣耳聋的各种疾病,是防治耳鸣耳聋的关键。

    2.怡情养性,保持心情舒畅。

    3.注意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4.避免噪声刺激。

    5.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如氨基甙类抗生素、袢利尿剂(如速尿、利尿酸等)等,若因病情需要必须使用,应严密监测听力变化。

    6.晚上睡前用热水洗脚,有引火归元作用,有助于减轻耳鸣症状。

【预后及转归】

    耳鸣、耳聋系耳科难症之一,其预后与病程、年龄、治疗是否及时等因素有关,病程短、年青患者经过及时恰当的治疗,有可能全部或部分恢复听力,耳鸣减轻或消失,预后较好;若病程较长及年龄较大者,往往难以恢复听力,且可能有顽固性的耳鸣。小儿可因难治性的耳聋而丧失学习语言的机会,导致聋哑。

   【参考资料】

   1.古代文献摘录

 (1)《左传·僖公24年》:“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

 (2)《外科证治全书·卷2》:“耳鸣者,耳中有声,或若蝉鸣,或若钟鸣,或若火熇熇然,或若流水声,或若簸米声,或睡着如打战鼓,如风入耳。”

 (3)《诸病源候论·卷29》:“劳动经血,而血气不足,宗脉则虚,风邪乘虚,随脉入耳,与气相击,故为耳鸣。”

 (4)《素问·脏气法时论篇》:“肝病者,……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

 (5)《明医杂著·卷3》:“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时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

 (6)《医林改错·上卷》:“两耳通脑,所听之声归于脑,……耳窍通脑之道路中,若有阻滞,故耳实聋。”

 (7)《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

 (8)《景岳全书·卷27》:“肾气充足,则耳目聪明,若多劳伤血气,精脱肾惫,必致聋聩。故人于中年之后,每多耳鸣,如风雨,如蝉鸣,如潮声者,是皆阴衰肾亏而然。……老人之耳多见聪不内居,而声闻于外,此正肾元不固,阳气渐涣之征耳。”

 (9)《灵枢·口问篇》:“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2. 现代相关疾病简介

 (1)耳聋

   国际通用的耳聋分级为国际标准化组织(ISO)1964年公布的标准,以500Hz、1000Hz和2000Hz的平均听阈为准,听力损失26~40dB、41~55dB、56~70dB、71~90dB和>90dB依次为轻度聋、中度聋、中重度聋、重度聋和极度聋。

    根据耳聋发生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将其分为三类:传导性聋、感音神经性聋和混合性聋。

    传导性聋的病变位于外耳道及中耳,系经空气传导的声波,受到外耳道及中耳病变的阻碍,使到达内耳的声能减弱从而导致听力减退,大多可通过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而恢复听力。

    感音神经性聋病变位于内耳、听神经及听中枢,由于听毛细胞一旦坏死很难再生,因此目前尚无特效药物或手术疗法能使感音神经性聋病人完全恢复听力,治疗原则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目的是尽早恢复内耳供血、供氧(如使用血管扩张剂、神经营养药物、高压氧等),争取恢复或部分恢复已丧失的听力。对于病程较长的感音神经性聋,可利用其残余听力佩带合适的助听器,若全聋者,可行人工耳蜗植入。引起感音神经性聋较常见的疾病有:

    ①突发性聋:患者在数小时至3日内突然发生听力急剧下降,多为单耳发病,听力检查呈中重度以上的感音神经性聋,可伴有耳鸣、眩晕、恶心呕吐等,确切原因不明,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微循环障碍、迷路水肿或迷路窗膜破裂等有关。

    ②药物性聋:是因某些抗生素、水杨酸盐、利尿类、抗肿瘤类等药物应用过程中或应用以后发生的感音神经性聋,症状以耳鸣、耳聋与眩晕为主,可能出现在用药过程中,亦可能发生于停药后数日、数周甚至数月。药物性聋除取决于药物种类、用药剂量、用药时间及途径等外部因素外,还与体内因素如家族、遗传、个体差异等有关。

    ③噪声性聋与爆震性聋:长期接触噪声刺激所引起的缓慢进行性的感音神经性聋为噪声性聋,暴露于一次瞬时高强度脉冲噪声所引起的急性声损伤,为爆震性聋。

    ④老年性聋:为伴随年龄老化而发生的耳聋,多因螺旋神经节细胞萎缩或耳蜗基底膜特性改变而致,表现为双侧逐渐发生的高频听力损失,并缓慢累积中频与低频听力,伴高调持续耳鸣。

    ⑤感染性聋:各种病毒或细菌感染性疾病如累及听觉系统,均可导致单侧或双侧感音神经性聋,较常见的致聋感染有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感冒、耳带状疱疹、斑疹伤寒、猩红热、艾滋病、疟疾、伤寒、麻疹、风疹、水痘、梅毒等。

    ⑥全身疾病相关性聋:某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糖尿病、慢性肾炎与肾功能衰竭、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低下、高脂血症、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镰状细胞贫血、多发性硬化、多发性结节性动脉炎等均可造成内耳损伤,导致感音神经性聋。

   (2)耳鸣

    耳鸣的发生机制还不是很明确,根据发病原因不同可分为耳源性耳鸣与非耳源性耳鸣两大类。耳源性耳鸣又可分为传导性耳鸣、感音神经性耳鸣及中枢性耳鸣,凡是引起耳聋的所有疾病均可以引起耳鸣。非耳源性耳鸣可出现于一些全身性的疾病中,如高血压病、贫血、动脉粥样硬化、耳周的血管瘤、血管畸形、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糖尿病、脑外伤、脑炎、神经衰弱等。临床上大约有40%的耳鸣病人找不到明显的病因。

    由于耳鸣的病因与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因此尚缺乏特效治疗。对于病因明确者,应针对病因治疗。目前应用于临床的针对耳鸣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心理治疗、中医治疗、掩蔽治疗、药物治疗、电刺激治疗、手术治疗等。

    3.医案选录

    张××,男,25岁。1951年修路炸石,放炮时不慎震伤双耳,当即感到耳道如棉花堵塞,继则耳鸣,忽大忽小,持续不止,渐至耳聋重听,在某医院诊断为“神经性耳聋”,经多方医治未愈。诊察患者年青体壮,发育营养佳良,脉弦劲有力,舌苔正常。此是足少阳经闭阻之故,因足少阳经脉,由眼外眦向上至颞部,向下至耳后,沿颈至肩,今巨音震动,损伤足少阳经脉,是致耳道瘀阻,清窍不利。治宜和解少阳枢机,活血化瘀通络,以开清窍。方用小柴胡汤加减:

   柴胡15g  法半夏9g  炒黄芩6g  石菖蒲9g  胡连6g  川芎9g  郁金9g  磁石15g (醋碎)  五味子9g  甘草6g  生姜3片 

    二诊:上方连服3剂后,耳鸣减轻,知药中病所,宗前方加柴胡为18g,续服3剂。

    三诊:耳鸣声音减低,时鸣时止,耳道阻塞感已消失,唯耳聋重听如前,宗前方减磁石、五味子,加广血竭9g、苏木9g,并加柴胡量至24g,以增其祛瘀通络之力,续服3剂。

    四诊:耳鸣基本停止,耳聋重听亦减半,守前方减苏木,加桃仁9g(捣),川红花6g,并将柴胡量加为30g,配合苏合香丸,每日早晚各服半丸。

    五诊:上方连服3剂,共服苏合香丸3丸后,耳聋重听大为好转,对面讲话基本能听见。嘱停药,改用针刺翳风、听宫、听会等穴治疗,每日1次,二月而愈。

   耳鸣证
    耳鸣证,或鸣甚如蝉,或左或右,或时闭塞,世人多作肾虚治,不效。殊不知此是痰火上升,郁于耳中而为鸣,郁甚则壅闭矣。若遇此症,但审其平昔饮酒浓味,上焦素有痰火,只作清痰降火治之。大抵此症多先有痰火在上,又感恼怒而得,怒则气上,少阳之火客于耳也。若肾虚而鸣者,其鸣不甚,其人多欲,当见在劳怯等症。
    愚按前症若血虚有火,用四物加山栀、柴胡;若中气虚弱,用补中益气汤;若血气俱虚,用八珍汤加柴胡;若怒便聋而或鸣者,属肝胆经气实,用小柴胡加芎、归、山栀,虚用八珍汤加山栀;若午前甚者,阳气实热也,小柴胡加黄连、山栀,阳气虚用补中益气汤加柴胡、山栀;午后甚者,阴血虚也,四物加白术、茯苓;若肾虚火动,或痰盛作渴者,必用地黄丸。经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为之病。
    少宰李蒲汀,耳如蝉鸣,服四物汤耳鸣益甚。余以为足三阴虚,五更服六味地黄丸,食前服补中益气汤,顿愈。
   少司马黎仰之,因怒耳鸣,吐痰,作呕,不食,寒热,胁痛。用小柴胡合四物加山栀、茯神、陈皮而瘥
 

眼赤肿痛  

    眼赤肿痛,古方用药,内外不同。在内汤散,用苦寒辛凉之药以泻其火;在外点洗,则用辛热辛凉之药以散其邪。故点药莫要于冰片,而冰片大辛热,以其性辛甚,故借以拔出火邪,而散其热气。古方用烧酒洗眼,或用干姜末、生姜汁点眼者,皆此意也。盖赤眼是火邪内炎,上攻于目,故内治用苦寒之药,是治其本,如锅底之去薪也。然火邪既客于目,从内出外,若外用寒凉以阻逆之,则郁火内攻不得散矣。故点眼用辛热,而洗眼用热汤,是火郁则发,因而散之,从治法也。世人不知冰片为劫药,而误认为寒,常用点眼,遂致积热入目,而昏暗障翳,故云眼不点不瞎者此也。又不知外治忌寒凉,而妄将冷水冷物冷药挹洗,致昏瞎者有之。
    愚按前症若体倦少食,视物昏花,或饮食劳倦益甚者,脾胃虚也,用补中益气汤;眵多紧涩,赤脉贯睛,或脏腑秘结者,用芍药清肝丸;若赤翳布白,畏日羞明,或痛如刺者,上焦风热也,用黄连饮子;若久视生花,畏日,远视如雾者,神气伤也,用神效黄汤。大凡午前甚而作痛者,东垣助阳活血汤;午后甚而作痛者,黄连天花粉丸;午后甚而不痛者,东垣益阴肾气丸。能近视不能远视,地芝丸;能远视不能近视,定志丸。故东垣先生云∶五脏六腑之精气,皆禀受于脾,上贯于目。脾者,诸阴之首也;目者,血脉之宗也。故脾虚则五脏之精气皆失所司,不能归明于目矣。心者,君火也,主人之神,宜静而安,相火代行其令。相火者,包络也,主百脉,皆荣于目。既劳役运动,势乃妄行,又因邪气所并,而损血脉,故诸病生焉。凡医者不理脾胃及养血安神,治标不治本,是不明正理也。若概用辛凉苦寒之剂,损伤真气,促成内障之症矣。
    给事张禹功,目赤不明,服祛风散热药,反畏明重听,脉大而虚。此因劳心过度,饮食失节。以补中益气汤加茯神、酸枣、山药、山茱、五味,顿愈。又劳役复甚,用十全大补汤兼以前药,渐愈,却用补中益气汤加前药而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人到养生时——健康小知识(耳鸣)
耳鸣 【耳鼻喉专业讨论版】
中药可以治疗好耳聋吗?
李氏砭法 | 虎符铜砭刮痧调理暴聋
中医治疗神经性耳聋
耳闷如塞、耳聋,刺血疗法 金匮肾气丸,一次见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