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蛛丝马迹”中寻觅女作家的虹口生活踪影

前记:我既不是专家学者,也无心搞什么研究,但就是喜欢这样凭着兴趣和灵感,叩街问巷,追寻女作家的踪迹。因为上海马路的建筑虽然纷繁丰富、瑰丽多姿,但依附在马路建筑之中的故事更加扑朔迷离,同时也迷人,从中能感悟这座城市人文历史变迁的魂魄。

前年,偶然在多伦路上一家旧书店,觅得一本1982年2月出版的《新文学史料》,其中有一篇介绍昔日上海女作家赵清阁生平的文章吸引了我。

《新文学史料》杂志封面

之前,我真孤陋寡闻,对赵清阁一无所知,看了文章后才知道,赵清阁虽然不算特别“著名”,但她其实是“五四”以来的第二代作家,与丁玲、谢冰莹、沉樱、罗洪等作家齐名,写过很多作品,且体裁多样,早年在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过画,也是一位画家,还见到鲁迅先生。一生经历可谓曲折坎坷丰富,到过很多地方。她最终于1946年左右先定居上海虹口,1959年后又搬到徐汇等地居住,直至1999年因病去世。

赵清阁肖像(1914—1999)

赵清阁手迹

但是文章对于她当时在虹口的状况只是以“她蛰居虹口,闭门谢客,但一直写作,从不缀笔”一句带过,而我却好奇,赵清阁到底蛰居在虹口哪里呢?她为什会选择虹口?她又是如何进行文学写作的呢?就是这一点兴趣和凝问,我开始了“追踪”行动。

当然先是在网上搜索。网上倒有不少关于她的生平和作品介绍,但没有她在虹口经历介绍,更没有她居住的具体地址。但是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终于从网上一张旧照片,当年赵清阁主编的《文潮》杂志封底照上发现:该杂志发行者为“海潮出版社”,而社址为山阴路四达里21号。

《文潮》月刊封面

《文潮》月刊封底

山阴路我经常走过,四达里就是现在的57弄,属于石库门老弄堂,弄口门楣上“四达里”三个字依然清晰。联想到老上海许多杂志、出版社都是在“石库门”里诞生的,所谓的编辑部、出版社也就是作家、编辑们的居所,那么四达里21号会不会也就是赵清阁的居所呢?

四达里弄口(摄于2018年)

但是只凭这没有感情色彩的几个字,恐怕还不能下结论。我又去上海图书馆,借阅到库存的赵清阁传记和赵清阁晚年仅有的一本《长相忆》文集。但是可能传记作者并非上海人,书中对赵清阁在虹口的具体住址没提及,让我有些失望。但是仔细看赵清阁的个人文集,终于发现,她在几篇文章中写到了她在“四达里”的一些生活经历。由此可以断定,当年赵清阁确实就住在四达里21号二楼的前后房间里,《文潮》杂志发行、编辑部也就是她的住所。

现山阴路、四达路口

现山阴路街景

第二天,我就来到山阴路上的四达里,很快就找到了21号,这是一幢单开间三层石库门楼房。因为重门深锁,没能深入寻访,但却遇到另一家热心的居民,为我介绍了当时四达里的风土人情。

现四达里21号前门

现四达里21号后门

四达里建于1900年,得名于弄堂北面的四达路,至今已差不多一百多年历史了,虽然其内部已经是七十二家房客,可能拥挤不堪,但其总弄、支弄,甚至楼房外观仍显大气宽畅,不失上世纪上海城市中产阶级人家的底色。老居民告诉我,原来四达里居住的大都是日本人,1945年之后日本人撤离,才成为国人居住区。四达里前后居住过不少名人,但由于年代太久,该居民也说不出一个具体人名,当然也不知道赵清阁为何许人也。我只能在四达里前后三排房屋前踯躅,拍了一些照片。

现四达里支弄

就在四达里前后徘徊时,我突然想起传记中说,赵清阁1945年后曾在上海《申报》上发表过不少作品,那是些什么作品呢?从中是否有赵清阁在四达里生活的记录呢?

于是几天后,我又来上海图书馆近代文献阅览室,翻阅当年的《申报》影印本。通过索引,果然查到了赵清阁在《申报》上发表的连载小说以及她写的散文和一些评论文章。由于《申报》影印本字迹很小,不少字又很模糊,我靠着放大镜,连猜带想,才看清她的文章内容,最终了解了她当时蛰居虹口“四达里”时期的一些写作和生活状况,这让我多日的追踪,总算有了一点“回报”,我很高兴。后来我的“成果”还被《虹口文化报》采纳了一些。

赵清阁发表在《申报》上的作品

赵清阁1914年5月出生在河南信阳城内一个官僚地主家庭,家学渊源,从小学时便接触“五四”运动后的新文艺。在历经丧母、逼婚、逃婚等“惊心动魄”的事件后,最终得以在1933年左右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画,并同时为当时上海三大电影公司之一的天一影业公司出版的《明星画报》撰稿,由此登上了上海文坛。

她能诗、能文,更善于小说和戏剧。她发表和出版过三个短篇小说集,七、八部中、长篇小说,二十多部戏剧和电影文学剧本,以及散文、文艺理论著作等计200多万字。

她的前半生遭遇乱世,经常颠沛流连,历经坎坷,但是她始终凭着一颗艺术家的良心,与家国社会同命运共呼吸,用自己手中的一枝笔,为全民抗战摇旗纳喊,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赞歌……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在风雨飘摇的八年民族抗战中,我不是没有兴奋过,我曾为至高无上的理想,在炮火中献出了我的心血,我手不停笔,写出了千千万万斗争的文字,我和朋友们一块参加了所有有意义的社会活动,我原是一个热情蓬勃的人呵!”

1945年10月抗战胜利之后不久,赵清阁就从重庆回到上海,1946年1月接手《神州日报》副刊《原野》的主编工作,并住在报社安排的宿舍里。但是赵清阁因不满时局的动荡和混乱,特别是一些“劫收大员”的丑恶疯狂行径,就在报上撰文以予揭露和批评。这引起当局和报社对她的不满。结果她遭到解雇,就此失了业。赵清阁一气之下,索性选择了闭门写作,卖文为生的道路。

现四达里主弄

她选择虹口为住所,一是当时的虹口北四川路、山阴路、新乡路一带仍有众多的书店、书局、报社等文化机构和部门,许多新老朋友都住在附近;二是1934年初春,赵清阁曾在山阴路口的内山书店里得到鲁迅先生的亲切接见,并由此也结识了鲁迅的夫人许广平。所以赵清阁始终有一种“虹口情结”。

现四川北路街景

现内山书店旧址

赵清阁当时住在21号二楼内,前为卧室,后面四平方米的亭子间是她名为“淡泊楼”的书房。她终日伏案写作,用笔与黑暗势力抗争,也是“鬻文果腹”。在此期间,她主要担任《文潮》杂志常务主编,还主编了《无题集—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题集》等书。由于她出色的组织和编辑才能,《文潮》杂志出版了6卷39期,直到1949年1月年才停刊。这在当时的杂志中算是一个不错的业绩了。

现山阴路、长山路街景

在编辑杂志和书籍的同时,赵清阁还创作了不少电影和话剧剧本及小说。其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双宿双飞》于1946年1月4日,开始在上海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副刊《春秋》上连载。同时她还先后发表了《回春之药》、《灵魂爱》、《绿窗夜话》、《友情》、《谈生活》、《这些天》等数十篇的散文,成为同一时期在《申报》副刊上“曝光率”相对较高的女作家。

她于1947年5月16日发表在《申报》副刊头条《这些天》一文,就颇为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她在“四达里”的生活和情绪状态。

当时的她每天上午10点起床,洗漱用餐之后就坐到写字台前,铺开稿纸写稿。在这之前,她会在案前点一柱香,让丝丝缕缕、袅袅上升的青烟平复自己的情绪和心态……当夕阳西下,暮色游离在窗前时,她会稍事休息一下。先把几盆鲜花拿到三楼的凉台上去,让鲜花吸收夜晚的露水,借此也活动一下自己的筋骨。然后下楼到天井里看水缸里悠然自得的红红黑黑的金鱼……

再走出石库门,走出四达里,在山阴路上踽踽散步,一直徜徉到山阴路尽头的小河边。在一排白杨树下蹲下来,数着落叶和自己的脚印……有月亮的晚上,她会找一块干净地方坐下来甚至躺下来,眺望广漠的天空,向星星飞眼,让月光拥抱自己……

过后再回到四平方米的“书斋”里继续写“未完成的文字”,直至夜阑人静。临了饮一杯茶或酒或绿豆汤,以此洗涤澄清自己一天来的疲劳。最后在上床之前还不忘翻阅一下她喜欢的杜甫、李清照等人的唐诗宋词,以保持的对文字的敏锐和艺术的灵感。

赵清阁终生独身,常常形单影只,面临着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但她之所以没有被压垮,就是因为她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乐观越脱的思想精神。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苦思穷究,从这个乱世风云里觅得一个聊以心安理得的生活方式——用绝对的静和沉默安定心灵……

1947年10月著名出版家赵家壁在她困难的时候,特地把《无题集——现代中国女作家小说专题集》一书交给她组稿、编辑。同年,女作家凌叔华经上海去英国,赵青阁为了向她约稿,同时也联络其他在沪的女作家小聚一番,就在四达里自己家里设便宴欢迎凌叔华并她并为饯行。

后来,许广平、陆小曼、沉樱、罗洪等女作家都前来赴宴,使多日沉寂的石库门小楼一时高朋满座,谈笑风生。赵青阁出色完成了《无题集》,为现代女作家留下了珍贵的文学作品。

赵清阁(中)与其他女作家的合影

1948年,著名戏剧家田汉和夫人安娥因躲避北京的白色恐怖流落到上海,一时无处安身。赵青阁就将安娥安排在自己的书房、亭子间里“隐居”。安娥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起居饮食都由赵清阁负责。其间晚上,另居他处的田汉时常来四达里看望安娥,话剧演员俞珊也来,他们就苦作作乐,围桌饮酒、玩牌,夜静方散,使安娥相对安全地度过了一段隐蔽宁静的时光。

现四达里支弄

1949年,新中国诞生后,赵清阁参加了中国作家协会、上海戏剧家协会和电影工作协会,担任了上海文联委员,又成为天马电影厂的编剧,还创作了不少小说。

让赵清阁感到意外又高兴的是1956年10月初的一个晚上,鲁迅夫人许广平突然来四达里21号看望赵青阁。

现四达里总弄弄口

当时的赵清阁真是惊喜交集。原来适逢鲁迅逝世20周年,党和国家决定将鲁迅墓由万国公墓迁葬至虹口公园,许广平就是为迁葬而来上海,但许广平在百忙之中没有忘记这位蛰居四达里的“老闺蜜”。于是两位故交挚友,相见亲切,在灯下促膝长谈,一时间忘记了时间。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合影

赵清阁生活照

直到深夜12点,许广平才依依不舍起身告辞。赵清阁一直送许广平到四达里弄堂口的过街楼下,许广平还不时向不远处,她和鲁迅曾经居住过的大陆新村眺望了几眼才上了汽车,此情此景也让赵清阁一时感慨万分。

现山阴路大陆新村外观

现大陆新村支弄

现大陆新村鲁迅故居门口

1959年9月,为方便每天到上海电影制片工作,在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她的住所就由虹口山阴路的四达里搬到了徐汇的长乐路。

自此一代女作家赵清阁结束了她长达十载的虹口“蛰居”。

赵清阁生活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行走上海 | 从百草园到且介亭, 朝花夕拾山阴路
这些虹口小马路很有故事,看海派女作家如何解读?
鲁迅的沪漂生活:他为什么选择在上海发展?收入有多高?
许广平在鲁迅死后如何面对日本人的凌辱
文豪鲁迅来到上海之后,竟然变成了狂热影迷 | 海派城市考古
萧红是鲁迅先生病重时的女学生,他曾经说,萧红是当时最有前途的女作家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