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访李少春


京剧《野猪林》李少春饰林冲杜近芳饰张贞娘

掐指算来,李少春先生逝世整廿年了.受家父的影响,李少春在我心中几近传奇人物。说实话,以我的阅历,对李少春知之甚少。正儿八经的戏只看过《野猪林》。李少春的林冲,我以为是舞台乃至影视上最成功的,魅力永存.父亲与他长期合作,为他司鼓。

1975年,父亲参与传统戏的录音录像工作。这项工作搞得十分神秘。因为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戏已被扫进历史的垃圾,而许多演员变相失业,尤其名演员更是受尽折磨,压抑得很。一旦被入选参加录音录像,据说还是毛主席要看传统戏,江青亲自抓这件事,您说,该是什么感觉?李少春被指派录《安天会》。此前,李少春曾大病一场,是心脏病。父亲与李少春一块吃饭,父亲不无担心地问:“您身体怎样?还能不能来《安天会》?”李少春不动声色,筷子往桌上一撂,“蹭”的一下蹿上饭桌,双手抱膝,眼睛盯着父亲—您瞧,有问题吗?父亲心里踏实了。谁知就在那顿饭没多久,他突然去世。好长时间,父亲拧不过这个弯儿……

一生仅有54年的李少春,掐头去尾,艺术生涯不过30余年,但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流芳百世的艺术形象,他的文武全才在现代京剧史上独树一帜。下些功夫研究李少春的艺术遗产及成才之路,值。

京剧《十八罗汉斗悟空》李少春等演出

1.三天打炮戏红遍北京城

中国京剧院名丑骆洪年先生接受了我的采访。他与李少春同庚,19岁与李少春结识,一傍就是30多年。骆老生生谈起李少春滔滔不绝。

李少春没入过科班,从小与弟幼春随父习艺。其父李桂春(艺名小达子)当年名噪江南。以演连台本戏及海派风格著称。一场戏的包银四千元,比武生泰斗杨小楼还多。李桂春培养儿子不惜花重金,在天津的“达子楼”住所,每周两次请来余派教师陈秀华、杨派教师丁永利,车接车送,好吃好喝好待承,为的是李少春成才。但他对少春的要求却严格得近乎残酷。有件事骆先生至今记忆犹新。在沈阳李少春演《八大锤》,不知是连日演出过于疲劳还是不慎一时失手,陆文龙的枪掉了。戏结束后,其父李桂春手持藤条棍儿,满台追着李少春举手便打,还是大伙儿左拉右拦方罢手。几个春秋,几多汗水,李少春艺事大长。首次在天津露演《水帘洞》、《闹地府》轰动津门。但此次北上到天津为止。为什么?叫李万春拦住了。李万春出道早,已然在京城红得发紫。姐夫劝小舅子:北京那是什么地方?天子脚下,京朝派老巢,你那两下子“化学把子”弄不好“啮”下来不就全砸了。李少春听了姐夫的规劝,返回南方。这大约是1937年。

红杏已然出墙头。北京虽说没去成,但李少春的名字已叫响。1938年,北京华乐戏院经理万子和亲赴上海约少春晋京。李桂春老先生固守“艺不惊人不挑帘”,禁不住三朋四友的说情,携子北上,在京剧的大本营争一席之位。

在鲜鱼口里面华乐戏院(大众剧场),头天的戏码是《击鼓骂曹》、《两将军》。李少春扮演的弥衡一出场,打引子,念定场诗:“天宽地阔,论机谋……”就是满堂彩。待一张口唱,句句挂味,观众可就炸了窝。下场时也是好送下。

第二出《两将军》,马超扎靠一露面,观众惊住了,这是李少春吗?与前一个角色判若两人。待舞起来,稳当、漂亮,枪花快、帅、美,剧场里开了锅。真是文有“余”韵,武有“杨”风。

 第二天,全部《打金砖》。宗的是其父李桂春的路子。既有海派的火爆,也不失京朝派的规矩与大气。所以后来人们赞誉李少春是南功北戏。汉刘秀醉杀功臣后,精神错乱,有一系列的翻扑跌打,如僵尸、吊毛、倒扎虎等。但文武老生高就高在他的“武”是老生的武功,不是《伐子都》的武功,能让内外行看出不同来,从桌子里蹿出“抢背”不起范儿,令观众叫绝。

第三天是最叫座的《水帘洞》。李少春扮演的孙猴,如天降的精灵,举手投足,让人眼花缭乱。特别是他的出手,颇有新意,把海派武打的路数带给京城观众。当时京派京剧把善于翻新出奇的海派武打称作“化学把子”,而李少春的“化学把子”却令京派名家尚和玉等大为惊叹,因为在李少春的“化学把子”里,却看出了杨小楼的路数与风采。

这三场戏,开辟了李少春的北京舞台,京剧界的一颗新星腾空升起。 

京剧《水淹七军》李少春饰关羽、李维坤饰周仓(叶华摄于1956年)

2.拜师余叔岩

19岁的李少春北上京城心存一念,拜师余叔岩。余叔岩是老生“三鼎甲”之一余三胜的嫡孙,艺术上造诣很高,在宗谭(鑫培)派基础上,创立了影响深远的余派。李少春拜师余叔岩是其艺术的重要转折点。“归路”、“上品”是他拜师的主要成果。

余叔岩很器重才情四溢的李少春,先后为他规置了《战太平》、《定军山》及《宁武关》。戏教得十分仔细,几乎是一个月甚至40天才说完一出。李少春与电影演员石挥谈过他学戏的感受:“这出《宁武关》,弄了我一身汗,由这出戏我才知道唱戏是这么难,才知余先生的伟大不凡。我想这一辈子也学不了这样精彩细致,简直妙到极点了。”

同时,老师发了话,凡未说过的戏先挂起来,得重新点拨方可上演;每次演出只准一出;放弃猴戏.这三条对李少春不能不说是一种限制。少春是个聪明人,懂得恩师的一片苦心,但迫于生活压力,请求老师恩准他能演猴戏。因为当时他的猴戏特卖座,火得很,经济效益可观。他父亲已不登台了,全部的生活重担压在二十上下的少春身上。

1939年,骆洪年随李少春赴东北一唱就是9个月。据骆先生回忆,因为老师没在身边,李少春就撒了欢儿,文的、武的全唱。冷眼一旁的骆先生发现,虽然不少老生戏未经余叔岩说过,但少春的表演明显提高。举一反三,少春悟性极强。这趟在东北站住了脚。随后,李万春追到东北打擂台,可也没打赢。

余叔岩是优秀的表演艺术家,也是杰出的京剧研究者。余先生说,京剧是一辈子也研究不完的艺术,唱戏要紧的是点到为止,心领神会。李少春对此体会颇深,他知道,仅学唱腔是没用的,要紧的是里边的东西。

这里面的东西是什么?李少春用一生的追求去寻找,去实践。

李少春(左二)、李幼春(左三)、吴鸣申(左四)、李维昆(右三)同印度友人(孙佳良藏)

3.演现代戏的行家里手

1958年,全国搞大跃进。各行各业创高产,破记录。京剧界也难避此风。一时间,300多个剧本报文化部,一听说北京京剧院赵燕侠要排《白毛女》,惟恐落后,马上也排《白毛女》。李少春与范钧宏等编剧边说边写边排,仅用11天就排出了京剧《白毛女》。当时的阵容是:李少春饰杨白劳,杜近芳饰喜儿,叶少兰饰大春,袁世海饰黄世仁,雪艳琴饰黄母,骆洪年饰穆仁智。差不多拴上了所有的好角。戏排得十分顺利,在当时引起轰动。这当中李少春花的心血最多。杨白劳一出场就有彩。他在剧中独创上韵的念白,既是白话,又不失京剧韵味。这种革新显得那样自然,不露痕迹。一些流传至今的脍灸人口的唱段亦是李少春创腔,由琴师沈玉才垫过门搞出来的。“扎红头绳”暂且不说,杨白劳喝盐卤前那段〔四平调〕转〔反二黄〕有腔,有味,有人物。唱到“抢过了盐卤连口饮”处,行腔戛然而止,一仰脖,喝盐卤,一个“鲤鱼打挺”,“僵尸”倒地。传统程式技巧与剧情、人物紧紧结合,这种创新在今天也堪称典范。

骆洪年是现代戏《红灯记》的副导演,亲眼目睹了李少春排演李玉和的全过程。他不无感慨地说,如果没有李少春对李玉和的塑造,没这个模子,钱XX也刻不出后来的李玉和。但后来全国人民都认识了钱XX,又有谁知晓李少春所费的心血。

话又扯到《野猪林》。这出硕果仅存的影片凝聚着李少春的艺术才华。里面有许多值得后学者深琢磨的地方。比如《庙会》一场,林冲携林娘子逛庙,心情十分压抑,他对高俅不满,又不能对娘子直说。骆先生讲,今天有的演员演这场戏,手扶林娘子像谈恋爱似的,人物的情绪就满拧了。这些细致入微的地方,一方面靠导演点拨,更主要的要靠自己的悟,而悟性离不开修养。

李少春过早谢世,未赶上弘扬民族文化的好时光。有一个疑惑常困扰我,京剧流派纷呈,为什么李少春没自立一派呢?流派形成.按董恒山先生的说法一般应具备五条:师承有自;后续有人;同业赞许;专家肯定;观众支持。这五条李少春哪条也不含糊。大概是生不逢时吧。其实,称不称李派又算得什么?关键是他的艺术丰碑铸在观众的心里。廿年过去,同行谈起他,依然树大拇指;看过他演出的依然怀念他;热心观众自筹资金为他开纪念会。他的《响马传》、《野猪林》、《白毛女》一代一代流传。

李少春的身上至少有三点非同凡响:允文允武,且都在水准之上;海派、京派熔于一炉;传统戏、现代戏兼擅。他那种广纳博取,没有门户之见的艺术创造精神是一份多么可贵的艺术遗产。我谨以这篇小文寻访李少春,开掘这份遗产,抛砖引玉。也欢迎对李少春熟悉并有研究的朋友,一起寻访李少春。

(选自《中国戏剧199507期》 作者:晓耕)


总编专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呼唤叶盛章
【转载3】关门擎天之栋梁
李少春是“余派老生”吗?
且议余叔岩及其真正传人
【往事】李少春先生的一番追忆,很值得当今深思和玩味
寻找李少春 编外篇 李少春完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