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陶澍与安化黑茶

本文获“中国黑茶产业发展论坛”论文(2009年10月18日)一等奖,后收入安化县乡土教材。


 

一、陶澍故里与黑茶故里相融合的一颗明珠—小淹

 

陶澍(1778—1839),字子霖,号云汀。清长沙府安化县小淹镇陶家湾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岳麓书院。嘉庆七年进士,授编俢。先后任监察御史,户部、吏部给事中,川东道,山西、福建布政使。道光年间,官至两江总督,兼江苏巡抚、两淮盐政。任内督办海运,剔除盐政积弊,兴修水利,设义仓以救荒年。积劳成疾,病逝于两江节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



小淹位于安化县境东北部的资江南岸石峰山下,为安化古镇之一,亦为著名的茶马古道的起点之一。相传南宋嘉定十七年(1244),宁宗之子理宗由邵州(今邵阳)诣京师(今杭州)继位过此,忽值石门潭伏涨,淹留竞日,故名“小淹”。陶澍祖先居住在小淹镇对河约十华里的发榜村。大约陶澍高祖时,举家迁居陶家湾,即陶澍出生之地。陶家湾在资江北岸,隔江与小淹镇相对,自然景观优美,地沃物丰,盛产黑茶。陶澍说:“陶子生长资江之滨,其山:大屏、桦香、石峰、香炉、紫云、芙蓉、乌云;稍西:神山、梅山; 稍东:九岗、浮邱。其水:茱萸、石潭、善溪、伊水,与夫上游之七十二滩,下游之二十四港,皆岿嵬磅礴,湍洄清冷,实宇宙之奥区,冠盖所不至,红尘所不入。”陶澍记述茶马古道时说:“小淹地当要冲,有市集,行旅往来与夫牵缆而上者赓续不绝,实为必问之途。自城墙崖上距淹市,计路四里有奇,险者夷,阻者通,其泥洼低陷之处,则甃之以石,俾坚固而平,所谓道如砥,直如矢者,洵足以当之。”而捐资修缮古道者正是陶澍的伯父羡周公。


资水流至小淹和陶家湾,为大山所阻,形成深潭,即石门潭。陶澍诗云:“石门潭下水盈盈,石门潭上石如城。”潭边岩石“壁立万仞”,如城墙,称城墙崖。崖长55米,高22.5米,崖巅有巨石昂翘似龟,故俗称乌龟崖。后陶澍将御书“印心石屋”四字摹刻于壁,共长九尺多,每个字高一尺六寸,故又称御书崖。陶澍诗曰:

 

地讶金壶迥,山疑玉笋排。

鳌图何处负,天近御书崖。

 

与御书崖相对,有石如墙。高四五丈,自山顶逶迤而下,伸入江心,谓之“石龙渡江者也”。石门潭北面即资江北岸,高山围绕,绿树成林,文澜塔矗立江边。道光十一年(1831) 此塔由陶澍捐资建成。塔分7层,高21米,八方内实,青石砌成。塔前有深潭,云气江声交汇,蔚为壮观。陶澍有联题小淹石门潭文澜塔:

 

云气空中接;

江声足底哗。

    

塔下有水月庵,为陶澍幼年读书之所。陶澍后来回忆说:“庵俯石门潭,距居宅三里许,两岸石壁,插江如门,水绿净,窈然而深,渔歌榜曲,有濠梁间意。”  


水月庵背靠青山,面临资水,江下约百步,有石突出,方正若印,即陶澍所称之“印心石”。以印心石为中心,潭、崖、塔、庵隔江相望,景色雄伟壮丽。陶澍有联题水月庵:


静院谈诗,香生玉薤;

晴窗挥翰,彩映金蕉。

 

这一山青水秀之地正是安化黑茶的发源之地。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楚之茶有湖南之白露、长沙之铁色。”所谓“长沙之铁色”就是指长沙府所辖安化县小淹等地所产蒸压制的黑色毛茶,为当时远销西北地区的大宗商品。有关安化黑茶的文字记载比此更早。唐代杨晔《膳夫经手录》说:潭州茶中有益阳团茶和渠江薄片……,“以多为贵”。唐代渠江地域今属安化县小淹一带。五代毛文锡《茶谱》记载:“潭邵之间有渠江,中有茶……其色如铁,而芳香异常,烹之无滓也。”“色如铁”正是黑茶的特征之一。又载:“渠江薄片,一斤八十枚。”从唐及五代学者对“渠江薄片”的连续记载及“其色如铁”、“烹之无滓”、“一斤八十枚”等描述看,“渠江薄片”即“长沙铁色”,是安化开发最早,销售最畅的黑茶品种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据《明史·食货志》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中茶易马,惟汉中保宁,而湖南产茶,其值贱,商人率越境私贩”,可见当时西北茶商多越境至湖南私运黑茶边销。御史李楠以妨碍茶马法政,请求朝廷禁止。经户部批示,自后西北官引茶以汉中、四川茶为主,湖南茶为辅。价廉的安化黑茶从此部分打通了直销西北的官营渠道。因此,明代成为安化黑茶的兴盛时期。那时湖南贩运到西北地区的黑茶多产于安化小淹一带,而从长沙集中转运到陕西泾阳,再加工成砖茶销往新疆、青海、甘肃、宁夏等地。同时,汉(汉中)茶与湘茶相比,西北番人(少数民族)更偏爱湘茶,如《明史·食货志》所说:“汉茶味甘而薄,湖(南)茶味苦,于酥酪为宜,亦利番也。”“利番”成为安化黑茶畅销西北的重要原因。

    


清代是安化黑茶的又一兴盛期。道光元年(1820)以前,陕西商人驻长沙府益阳县委托行栈汇款到安化定购黑茶,或以羊毛、皮袄换购,因资金较少进货不多,人称“滚包商”。受托行栈雇人下乡采办茶叶原料,踩捆成包,叫“澧河茶”,随后又改为“百两茶”,踩成小圆柱形。清同治年间,晋商“三和公”茶号在“百两茶”的基础上选用较佳原料,增加重量,用棕与篾捆压而成花卷,每支净重1000两(16两老秤合37.27公斤),所以又称“千两茶”,圆柱长5尺(166.5公分),圆周1.7尺(56公分)。小淹等地为其主要产地,踩制工艺独特,花卷做工精良,曾有茶商用水试浸,经七年茶心不湿。这种茶主要是晋商经营,又以籍贯不同分为“祁州卷”和“绛州卷”,“祁州卷”系祁县、榆次等地茶商经营,每支重l000两,产量较多; “绛州卷”为绛州茶商经营,每支重1100两,数量较少。最盛时期,在安化经营花卷茶的商号有30多家,年产3-4万支,主销山西、陕西、宁夏、内蒙、“”河北及察哈尔、绥远一带。今日小淹镇白沙溪茶厂是花卷茶生产工艺的主要传承者之一。不过脚踩已改为机械压制,卷形已改为长方砖形,称之为花砖。



陶澍的诗见证了家乡黑茶生产的盛况。陶澍出生在资水河边的小淹,从小就是采茶能手,每到采茶时节,黎明即起,背筐挎篓结伴上山采茶。他的二首《芙蓉江竹枝词》对此有生动的记载。诗云:

 

身背竹篓上山冈,白云深处歌声昂;

十指尖尖采茶叶,笑语阵阵比情郎。


才交谷雨见旗枪,安排火坑打包箱。

芙蓉山顶多女伴,采得仙茶带雾香。

 

陶澍自嘉庆七年(1802)25岁赴京参加壬戌科会试,走上官宦生涯后,一生中3次回小淹,第一次是嘉庆十年(1805)归家奔丧,第二次是嘉庆十三年(1808)回家纳小, 第三次是道光十六年(1836)59岁时回乡省亲,并编修陶氏族谱。他毎次回乡,都不忘游览茶园,考察茶场,造访茶农,品味乡茶,并应邀为家乡的茶场、茶亭题联题诗,为小淹留下了极其珍贵的茶文化遗产。

 

二、陶澍以尝“内府新茶”而始的亦政亦茶生涯

 

清嘉庆七年四月二十一日陶澍参加保和殿策试,最令他受到感动的是尝到了“内府新茶”。他在《保和殿策试恭记》一诗中写道:

 

内府新茶次第分,阶前五色绕仙云。

草茅十载书生事,三策天人答圣君。

 

从此,陶澍忠心报效朝廷,也更钟爱于茶,品茶成为他为官之余的一大嗜好。陶澍的父亲陶必铨是岳麓书院学生。陶澍从小随父读书,也深受岳麓传统学风的影响,为学以程朱为宗,好谈义理,又注重经世,倡言“通经学古而诸致用”,“研经究史为致用之具”。在巡抚、总督任上,陶澍将自己一贯强调的“有实学斯有实行,斯有实用”的主张付之实践。他大力整顿吏治,兴修水利,整治河工,主禁鸦片,倡导文教,改革盐政漕运,推行银本位制,经世功绩卓越,成为一代名臣。他在道光四年(1824)洪泽湖决口,运河漕运受阻影响京师粮食供应的情况下,从实际出发力排阻力启用海运,不仅节约了巨额运费,又避免了人员伤亡,为清政府改漕运为海运创造了良好的开端。他改纲盐制为票盐制,就是设立局厂收税,无论何人,只要照章纳税,均可领票销盐,从而废除了盐业专商,即纲商,将官营改为商营,使清政府的盐税收入得到了保障,开创了中国盐政的新局面,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陶澍位高名重,是当时湖南经世派的领袖与核心。贺长龄曾是他的下属;魏源在他幕中长达14年之久,二人友谊极深。以后的湘军首领胡林翼是他家塾师,后成为其女婿;左宗棠曾替他理家教子8年,并结为儿女亲家。湖南近代人才辈出,陶澍称得上是肇始第一人,难怪后来臧否人物十分苛刻的张佩纶,也赞其为“黄河之昆仑,大江之岷山”,意即陶澍是近代湖南人才群的源头。



道光十五年(1835),陶任两江总督已六载,始入京乞假,回湘探亲。道光帝嘉其功高,曾召见14次,宠锡愈恒,并手书“印心石屋”四大字赐之。陶澍对御书珍爱有加,将其摹刻在汉白玉上,制成石匾,嵌在长沙岳麓山白鹤泉上方、登云麓峰石径旁的山墙上,至今保存完好。石匾高94厘米,宽288厘米,中刻御笔楷书“印心石屋”四大字,每字高约45厘米,端庄朴雅,笔力遒劲。匾左刻“道光乙未秋”,匾右刻“御笔”,“太子少保兵部尚书两江总督臣陶澍恭摹”,并刻有御玺“道光之宝”。陶澍自题《岳麓印心石屋图》云:

 

麓山好泉石,印取心如玉。

上有禹碑亭,中堪结茅屋。

 

官场免不了应酬,但陶澍的应酬之法十分简便,也十分文雅,即品茶与赠茶。从《董琴南编俢以事未与品茶之会,翼日诗先成,且索茶为赠,辄致头纲一饼,次原韵奉酬》一诗中可看岀, 陶澍赠予董琴南编修的茶是茶饼,而压成饼状正是清代安化黑茶的主要形态之一。品安化黑茶是十分惬意的,“人从一口分,趣比字题酪,差堪润喉吻,未足劳辅腭”,似乎忘记了是在应酬。诗云:

 

我茶君未尝,和诗独先作。

妙语出清新,评骘精且确。

笔迅电飞腾,辞成珠错落。

固知胸怀间,自具有邱壑。

著纸即烟云,一字不须酌。

拜贶岂寻常,翻觉琼瑶薄。

忆昨煮茗时,刚趁春雪渥。

人从一口分,趣比字题酪。

差堪润喉吻,未足劳辅腭。

坐中六七豪,意气殊脱略。

颇怪君未来,或者借辞托。

我意当不然,知君耽直谔。

朝来得君诗,洗我胸中恶。

余甘姓氏稀,顿令侯封廓。

茶芽如有神,开笼芳香擢。

一饼暂相酬,聊佐胡卢杓。

诗筒来往飞,知君烦吐握。

 

陶澍从政之余,稍有闲暇,最大的爱好就是“试泉”与“煮茶”,每次“试泉”与“煮茶”之后多以诗记之,因而有很多茶诗流传下来,仅列数首如下:

 

陈石士摹东坡石铫图作笺属赋即用坡老次周穜韵

 

曾从活火试新泉,一勺中涵百解宽。

忽化烟云来纸上,犹余苔藓带秋寒。

名香会客茶初点,古墨题诗字未干。

便合洛阳高索价,不须米贵问长安。

 

游慧山寺试第二泉

 

慧山山下慧山寺,寺里泉留第二名。

每怪唐人夸水递,只宜坡老拣茶烹。

濛濛雾向竹中出,淅淅涛从松外鸣。

不用风前张两腋,梅花一路看春生。

 

松顶煮茶

 

心泉只合夷齐饮,舌本曾闻陆羽尝。

何处车声煎不断?松花风里水初香。

 


煎茶坪

 

新验初尝试,煎茶此一坪。

溪回疑鸟坠,路仄避驴行。

隐隐前朝垒,荒荒落日程。

马前羌管发,吹作过山声。

 

三、陶澍诗联中的安化黑茶

 

陶澍的诗,或感时纪事、咏史怀古,或言志抒怀、唱和酬答,都显得感情朴实、器识宏远、思力深厚,具有一种既豪迈又平实的风格。林则徐赞之“直以雄才凌屈宋,还将余事压曹刘”。如《长沙竹枝词》:

 

霏霏谷雨满江乡,君山顶上露旗枪。

唤个相于采茶去,湘妃祠下默烧香。

 

陶澍生在茶乡,喝着家乡的茶走向全国,自是恋恋不忘家乡茶和茶人之辛苦,因此就有意为之推广。嘉庆二十年(1815)春节,他邀请在京的“消闲诗社”诸好友到自己家里畅饮安化茶,并率先吟诵了《印心石屋试安化茶成诗四首》以助茶兴:


(一)

今岁足衎乐,春来事云适。

长安诸故人,颇能盛筵席。

席设每见招,终日但为客。

今朝客忽来,例我具肴核。

冷盘三五阵,下箸无所获。

匪徒少羊羔,亦乃乏鸡跖。

斗酒兴未阑,四座欢弥剧。

旋闻蟹眼鸣,中有云腴碧。

我家茱萸江,乡物旧所积。

虽无甘露兄,犹足清两腋。

煮茗况家风,庭前余雪白。

 

(二)

芙蓉插霞标,香炉渺云阙。

自我来京华,久与此山别。

尚忆茶始犁,时维六七月。

山民历悬崖,挥汗走蹩躠。

培根阅冬初,摘叶及春发。

冻雷一夜鸣,蓓蕾颖欲脱。

是名雨前香,采之日一撮。

未几渐蒙茸,卓立针抽铁。

是名谷雨尖,香气弥勃勃。

毛尖如鹤毳,挨尖类雀舌。

黄茶号晚出,味厚亦非劣。

方其摘取时,监筐偏山岊。

晨穿苦雾深,晚焙新火烈。

茶成与商人,粗者留自啜。

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

我本山中人,言之遂凄切。

 

(三)

宁吃安化草,不吃新化好。

宋时有此语,至今犹能道。

斯由地气殊,匪籍人工巧。

迩来地利尽,所产日以少。

变化及荃茅,夹杂或荼蓼。

遂令东家施,貌作西邻姣。

时俗但鹜名,讵易初终保。

臭味慎差池,我谓茶犹小。

 

(四)

茶品喜轻新,安茶独严冷。

古光郁深黑,入口殊生梗。

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

俗子诩茶经,略置不加省。

岂知劲直姿,其功罕与等。

气能盐卤澄,力足回邪屏。

所以西北部,嗜之逾珍鼎。

性命系此物,有欲不敢逞。

我闻虞夏时,三邦列荆境。

包匦旅青茅,厥贡名即茗。

著号材所长,自昔功已迥。

历久用弥彰,暗然思尚褧。

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

 

上述4首诗,详细介绍了安化毛尖茶、边销黑茶的特点,产茶的历史,茶农生计的艰辛,以及安化茶与其他茶的异同,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乡情爱意,也是安化茶史的珍贵资料。


四诗虽同咏安化茶,但主题各有侧重,其一写印心石屋试安化茶之况,其二写自己对家乡茶的回忆,其三写安化茶之现状,其四以安化茶之茶品写为人为官之道,认为安化黑茶茶品之严冷“有如汲黯戆,大似宽饶猛”。作者以汲黯之戆和宽饶之猛比喻安化茶品,揭示“因知君子交,味淡情斯永”的人生哲理。陶澍从小生活在茶乡,和茶农共同劳动过,从茶苗的种植培育、生长,到茶叶的采摘、烘烤、制造的全过程,曾亲自体验过。对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叶的品种、质量,也有丰富的知识。正是在这些生活的基础上,陶澍写出了“谁知盘中芽,多有肩上血”的千古绝唱,与唐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诗史上,曾有过不少描写茶叶和茶农的诗歌,但未见有如此体贴同情茶农者。由于作者情真意切,又渗透着一种“哀民生之多艰”的爱民情怀,因此感染力极强,和诗纷纷,安化黑茶从此誉满京城,进一步销售到西北以外的全国许多地方,直至日、德、俄、朝和东南亚诸国。安化黑茶从边销茶发展到五湖四海普遍饮用的保健茶,陶澍功不可沒。



安化不少茶场主纷纷请陶澍题联, 陶总是有求必应。如题安化东坪柳溪茶场:


春共山中采;

香宜竹里煎。


又如题安化小淹茶场:

 

采臼雨前,烹宜竹里;

经翻陆羽,歌记卢仝。

 

这些茶联不仅融汇了安化黑茶的制茶工艺、风俗和安化地方乡里风采,而且把茶事典故顺手拈来,体现了陶澍深厚的桑梓之情和茶文化底蕴。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这些茶联都成为推广安化黑茶不是广告的广告。


陶澍还为家乡茶亭题有楹联,如题杉树亭联。至今犹存的杉树亭有茶亭活化石之称,它坐落于安化县冷市、小淹两地等距的高芭、石沙村交界处杉树岭,建于清嘉庆年间,是往昔新化、溆浦、梅城通往常德、桃源等县的要道。岭高海拔约600米,地形险要,素有“南北十里一关山”之称,茶亭为全木质结构,建筑呈新月形,全木质结构,亭长15米,宽4米,共5间,占地90余平方米,呈“L”形,东侧设条凳、茶缸,供行人停歇饮用,西侧两间横屋,供守亭人居住。亭东原建有梅山菩萨孟公祠,亭北有参天古树四棵,现已无存。亭南北现各有一条青石板铺成的蜿蜒登山陡道,似天梯直插亭中。亭下郁郁竹海、杉林,近边弯弯资水,似玉带缠绕,远处与文澜塔、印心石遥相呼应。陶澍所撰楹联镌刻在茶亭廊柱上,联云:

 

茶后行者行,莫愁劳燕分飞,放眼光明路正远;

亭前过客过,若访雪鸿遗迹,印心名胜景尤佳。

 


上联的“劳燕分飞”出自《乐府诗集·东飞伯劳歌》:“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寓意离别。下联的“雪鸿遗迹”语出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比喻人过后所留下的痕迹。今天却成了陶澍为我们传播安化黑茶所留下的遗迹。安化县的名人痕迹莫过于陶澍留下的“印心名胜”了。清道光皇帝御书“印心石屋”四字相赐,陶十分得意,在资水边建塔、刻碑、造屋、搭台,构成了联中的“印心名胜”。


安化小淹石门潭奉义茶亭联:

 

奉命岂敢忘,建小亭数椽,献予先慈偿夙愿;

义心尽所表,烹清泉几盏,聊为过客洗尘劳。

 

该联虽非陶澍亲撰,但明显吸纳了陶的“奉义”思想。陶澍关心民瘼,体察民间疾苦,对老病残疾予以赈济。他在京为官时,曾与同里诸友在朝阳门外创建“悦生堂”,“每岁冬春收养老病残疾百余人,衣之,食之,宇以庇之,俾旦夕就殍者得以出沟壑而侪于有生之域。”遇荒年,他总是力请朝廷救济。嘉庆十九年湖南大旱,百姓饥饿难耐,乃至以“草木及神仙土为食”。陶澍上表朝廷,要求救民于倒悬,使“旱歉之民复登衽席”。安化多义茶亭,与“陶青天”的表率作用不无关系。




· 长沙市收藏协会简介 ·


长沙市收藏协会成立于2006年5月8号,是长沙收藏家和收藏爱好者自愿发起成立,经长沙市民政局核准登记,长沙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管的非盈利的公益性社会团体法人。



长沙作为千年文化古都,是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中国首批文化历史名城,长沙市收藏协会以为社会和会员服务为主旨,致力开展有组织的民间收藏展示交流活动、整合收藏文化资源、开展收藏品鉴赏、收藏知识培训和普及工作。通过建立收藏家之间的协作与沟通,发挥在收藏界的导向作用。协会努力加强与全国收藏团体和个人之间的联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使长沙民间收藏活动丰富多彩,为构建文明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通过11年的成长壮大,长沙市收藏协会已拥有注册会员近400多名,专业收藏博物馆、收藏馆、艺术馆70余家,2015年1月17日成立协会唯一指定官方网站—长沙收藏网,2015年1月19日长沙收藏网微信公众号上线, 2015年3月17日成立长沙收藏网理事会,目前拥有团体会员单位40余家,2017年7月29日成立长沙市收藏协会鉴定委员会,协会主席团拥有观贞拍拍、美庐文化艺术馆、古韵艺术馆、长沙银行艺术品鉴赏团、聚珍轩、文畅阁、倚阳山房、暂得轩、品墨轩、观樂斋、闲主画苑、湖南手工艺术品众创空间、湖南壹零柒传媒有限公司、湖南万众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湖南艺舍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知名收藏机构。



· 长沙市收藏协会理事会单位会员 ·


观贞拍拍网、美庐文化艺术馆、文畅阁、暂得轩、长沙银行艺术品鉴赏团、聚珍轩、古韵艺术馆、倚阳山房、品墨轩、观樂斋、闲主画苑、湖南手工艺术品众创空间、湖南壹零柒传媒、湖南万众文化艺术、湖南艺舍文化传播、湖南古玩城、大麓古玩城、湖南大球泥瓷艺、安化云台雾寒茶业、下关沱茶(集团)湖南总代理、品和源文化茶馆、来西养东素食、湘湖里艺术空间、天心印社、五行艺术藏馆、湖南三缘.星城新窑、蓉园茶舍、双陈普洱、湖湘溪砚、苹果装饰米兰大宅、官润窑艺术瓷厂、康桥传媒集团、铜官自力陶瓷厂、湖南品真会文化、湖南武林传奇科技、长沙聚焦文化、湖南超越地产、巢雄辉书画雕刻工作室、湖南三国创意科技、湖南宇龙文化、竹淇茶馆、湖南省朽木文化、湖南金康养生科技、湖南恒鑫置业、拉玛利酒窖会所、南苑名茶、李邦正艺术画廊、紫竹轩、湖南沐风供应链、铭玚阁、醉画苑、窑尚陶瓷艺术空间、木子私人定制、长沙南朝仿古、痴艺堂、惜瓷轩、湖南归藏文化、湖南茶婆峰茶业、云南勐海百中堂茶业、一辰雅室、三缘堂、一画轩、土金堂、圣绮阁、长沙汉光雕塑工艺品、德胜茅庐、芙蓉画院、湖南盘仓文化、三宝堂、蕙瓷轩、湘筠堂、维旭熙攘会所、华菁会、长沙市盛砚砚台博物馆、旺才汇翠坊、胡维茶馆、锦隆会、湖南省今日文教、奢·自定义珠宝定制会所、艺文小镇、歲月知味、湖南悦道文化、新康国际(湖南) 实业、湖南城福投资 (慧泊) 、湖南珊笔虹教育、陈琢铭艺术工作室、禾马(湖南) 文化产业、容膝斋、弘山书画院、大观轩、长沙致雅斋、升印轩中华米升博物馆、湘宝斋美术馆、问荷轩、七宝华堂、瓷艺堂、万宝福珠宝、藏缘情、湖南省学士桥、天心堂、济森硬木研习所、湖南省古籍书店、湘潭三社文化艺术、湖南谷睿文化传媒、九思轩、和玉缘珠宝、格古艺术空间、瑞德堂、风林山、湖南木言文化、湖南轩引号文化、苌宝斋、得宝堂、阅宝斋、三勤堂、藏海轩、瓷之韵、湘荣茶叶……(备注:以上均为单位会员,排名按入会先后顺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近代湖南人才群体崛起,从安化小淹陶澍始
谈镇兴·安化|小淹镇:传承创新 黑茶之源引领半世纪风骚
安化茶马古道之小淹
陶澍与小淹景观
黑茶源自湖南安化
为什么喝懂黑茶,才能进阶高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