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常用法则

中医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具有独特之处,顽固性溃疡病患者最主要因素在寒、湿二因,常导致寒热错杂于内,表现为上热下寒,患者既有口干口苦,反酸舌红,又可见大便溏薄,甚至排出未消化食物,小便清长;或是上寒下热,既可见口吐涎唾,胃脘冷痛喜温,又见大便粘腻不爽甚至秘结,小便短赤。治疗时宜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辛开苦降,调中消痞,诸法合用,方能取效。

临床常在半夏泻心汤的基础上加减治疗。处方:黄芪30克,半夏、枳壳、厚朴、生姜各12克,吴茱萸9克,黄连(或胡黄连)6克。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中医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常用法则如下:

(一)、疏肝和胃

此法适用于肝气犯胃。主要证候有头眩易怒,胃脘胀满牵引胁肋,游走窜痛,呃逆、嗳气、泛酸、食入胀甚,饮食减少,或有大便溏泄、苔白脉弦等。

处方:白芍40g,川楝子、香附、陈皮、白术、枳实、柴胡各15g,甘草10g等。

(二)、疏肝泻热

本法适用于肝郁热结之证。主要证候为胃脘胀痛,胁痛灼热,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吐酸呕吐,便秘尿赤,舌质红,苔白干。

处方:柴胡、枳实、黄芩、半夏、生姜各15g,白芍30g,大黄10g,红枣5枚等。

(三)、疏肝滋胃

主要证候为胸胁满闷,胃脘灼热痛,食纳减少,口干咽干,手足烦热,心悸少寐,消瘦,大便干,尿黄,舌光红无苔,脉细数或弦细。

处方:生地、麦冬、川楝子、白芍各20g,香橼、茵陈、沙参、石斛各15g等。

(四)、健中温脾

本法适用于中焦阳衰、脾胃虚寒证。主证脘腹挛缩疼痛,喜暖喜按,畏寒,四肢不温,脘痛发作有似牵拉样,口泛清涎,口淡便泄,舌淡苔白滑,脉象沉迟或弦缓。

处方:黄芪30g,桂枝20g,白芍40g,生姜25g,红枣8枚,白术、甘草各15g等。

(五)、益气健脾养胃

用于脾胃虚弱证,证见胃脘胀满,隐隐作痛,饱闷,泛吐清水,痰多,气短乏力,消化不良,泄泻,面色无华,四肢不温,舌淡,脉虚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炎、胃扩张等。

处方:党参、白术、茯苓各20g,半夏、陈皮各15g,木香7.5g,砂仁、公丁香、甘草各10g等。

(六)、消食和胃

适用于食积停滞,脘腹胀满,恶食嗳腐,腹痛或泄泻等症。若脾胃不虚,可以用此法;如脾有虚弱,又当配以健脾胃药,消补兼施。积滞不甚而虚象较甚者,投药可以补多于消;虚象不甚而积滞较甚者,用药宜消多于补。

通常脾胃不虚仅食滞胃不和者可用下方:麦芽30g,焦山楂、莱菔子、陈皮、槟榔各15g,甘草10g,鸡内金、神曲各20g等。

(七)、清胃温脾

适用于寒热互结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痛灼热,吐酸,嘈杂嗳气,肠鸣呕吐,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舌边红苔白,脉弦或弦滑。

处方:黄芩10g,川连、公丁香、吴茱萸、干姜各7.5g,甘草、半夏各15g,大黄5g等。

(八)、活血通络

用于久痛入络,胃络瘀阻之证。临床表现为胃脘刺痛,痛有定处,拒按,食后较甚,或吐血,黑便,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

处方:当归、丹皮、桃仁、赤芍、红花、桔壳、柴胡、丹参各15g,生地20g等。

(九)、疏气温中

适用于气郁中寒之胃脘痛。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痛,胁下胀满,喜暖怕凉,呕恶呃逆,泛酸多吐清水涎沫及不消化之食物残渣,或便溏清稀,舌淡苔白滑,脉数迟或沉迟。

处方:吴茱萸、干姜、肉桂、元胡、甘草各10g,广木香7.5g,紫苏、乌药、醋香附、青皮、白术、茯苓各15g等。

(十)、和中安蛔

适用脾胃不和、上热下寒之证。临床表现为脘腹胀满,恶心呕吐,口干咽干,腹胀痛泄泻,舌白苔腻,脉弦缓或沉迟。多见于慢性胃肠炎一类患者。

处方:乌梅、槟榔各20枚,党参15g,黄柏、桂枝各10g,干姜、川椒、黄连、附子各7.5g,细辛5g等。

(十一)、脾胃湿热

证见胃脘痞满,嗳气恶心,嘈杂吐酸,口苦而干,纳差身困,大便不爽,小便黄少,舌质红,苔黄腻,脉弦实。

处方:薏苡仁、香附、滑石各20g,枳实、白术、半夏、白豆蔻、白通草、淡竹叶、黄芩各10g,生麦芽15g,川朴30g。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治疗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11大法则
史丽清治消化性溃疡方
脾胃病奇效良方(下)
治疗胃肠疾病的经验效方15则
幽门螺旋杆菌|近7亿中国人有这个问题,一人得病染全家,要重视!
十八、胃痛29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