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太阴病可否治以吐下之法?

胡希恕经方医学

首先学习了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

要明了太阴病的治则,首先要了解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因此,首先学习了胡希恕先生有关论述:“以基本不同的疾病,而竟有六经八纲一般地规律反应,若在机械唯物论的病理学家们看来,未免是咄咄怪事,但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患病机体之所以有六经八纲一般地规律反应,主要的原因不是来自疾病的外在刺激,而是来自机体抗病的内在作用,如所周知,冬时天寒则多尿,夏时天热则多汗,假如反其道而行之,人于夏时当不胜其热,而于冬时当不胜其寒,此皆机体抗御外来刺激的妙机,为吾人日常生活所能体验者。若疾病的侵害,则远非天时寒热的刺激所能比,则机体自有抗拒之,又何待言?中医谓为正邪交争者,意即指此。屡有未治即愈的病,都不外是机体抗病斗争胜利的结果,不过往往由于自然良能的有限,机体虽不断斗争而疾病竞不得解,于是则机体与疾病交争的形式亦随时地反映出来:中医所谓为表证者,即机体欲借发汗的机转,自体表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中医所谓半表半里证者,即机体欲借诸脏器的协力作用,自呼吸、大小便、出汗等方面以解除疾病而尚未得解除的形象;此为限于机体的自然结构,而势所必然地对病斗争的固定方式,以是则表、里、半表半里便规定了凡病不逾的病位反应,若机体的机能亢进,则就有阳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若机体的机能沉衰,则就有阴性的一类证候反映于病位,一句话,疾病刺激于机体,机体即应之以斗争,疾病不解,斗争不己。疾病的种类虽殊,而机体斗争的形式无异,此所以有六经八纲的一般地规律反应。由于以上的说明,则中医辨证施治,正是适应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的疗法。”

胡希恕先生的以上论述,简括为一句话来说,即经方辨证论治的实质,是顺应人体抗病机制的原因疗法。人体抗邪外出,由于病位的不同而出路不同,因此,治法不同,亦即病在表用汗法;病在里用吐下法;病在半表半里用和法。胡希恕先生总结的治疗原则,完全来自仲景书,亦有证于临床实践。经方治病,以祛邪从病位而论,病位在里时,邪有直接出路,故适应于吐下。此治则适用于里阳明病,大家己深信不疑。那么为什么有人提出里阴证太阴病不能用吐下法呢?为什么自己不坚信太阴治用吐下?原因有三:

01

对太阴病治则,注意到“当温之”,即温之是温补,温补可愈病,而未重视邪的出路。后世注家多认为《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是太阴病的治则,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忽略了病邪的出路。因此在泛论太阴病的治则时,往往强调温补,而吐下是阳明病常用之法,太阴病提纲又有“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警句,因而渐渐形成太阴禁吐下的印象

02

对太阴病提纲的未全面理解:《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胡希恕注:“太阴病,即里阴证,它经常以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等一系列症状反映出来,故凡病若见此一系列的症状者,即可确断是太阴病,依治太阴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的。太阴病的腹满属虚满,慎勿误为阳明病的实满而下之,若误下之,则必致胸下结硬之变。'胡老特别强调,这里的腹满不是阳明病的实满,故慎勿误为阳明的实满而下之

这里须要注意的是,太阴病提纲有“腹满而吐”,是邪在里的虚寒证,治法即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治疗原则是用温,即温中祛里寒。这里要注意,里寒邪从何处被驱除?这就是胡希恕先生提出的“中医所谓为里证者,即机体欲借排便或涌吐的机转,自消化管道以解除疾病而当未得解除的形象’’,是说“当温之”,即含有通过温中使正气旺,驱邪从下排出,或从上排出(涌吐)

03

经方原有许多用温药吐下治疗太阴病的方证,如走马汤、三物备急丸等,王叔和整理时大多置于《金匮要略》,同时又强调《伤寒论》用六经辨证,而《金匮要略》用脏腑经络辨证,于是使后世读者,看不到治太阴病用温药吐下的方证,是造成误认为太阴病不用吐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深入学习仲景书有关太阴病的方证

仲景书中有不少有关太阴病的论述和方证的记载,今例举如下:

1.桔梗白散方证:

《伤寒论》第141条:“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小陷胸汤,白散亦可服”。

桔梗白散方:桔梗、贝母各三分,巴豆(去皮心,熬黑,研如脂)一分。

右二味,为散,内巴豆,更于臼中杵之,以白饮和服。强人半钱匕,赢者减之。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不利,进热粥一杯;利不止,进冷粥一杯。

《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附方(五):《外台》桔梗白散:治咳而胸满、振寒、脉数、咽干不渴、时出浊唾腥臭、久久吐脓如米粥者,为肺痈’’。

2.外台走马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附方(三):《外台》走马汤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3.三物备急丸方证:

《金匮要略·杂疗方》第3条:(三物备急丸方)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差;如未差,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4.九痛丸方证: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附方:九痛丸治九种心痛。善治卒中恶,腹胀痛,口不能言:又治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并冷肿上气、落马坠车、血疾等皆主之”。

按:以上4方证,皆主用巴豆治疗。其中桔梗白散主要适应证为寒实结胸、肺痈,皆属里虚寒实证的太阴病,治用桔梗白散治之,是主用巴豆温中攻下,和从口鼻排出。更值得说明的是,在桔梗白散方后注有:“病在膈上必吐,在膈下必利”;三物备急丸方后注亦有:“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差”。走马汤、三物备急丸、九痛丸的适应证为:“腹胀、大便不通、心腹胀满、腹胀痛、连年积冷流注心胸痛”,皆用巴豆急温攻下。《神农本草经》记载:“巴豆: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瘾瘕、结坚积聚、留饮、淡游、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注邪物”。可知巴豆是经方最早应用于急救,治疗太阴病脏结、脏寒的药物之一,而具有温中祛寒邪作用,其驱邪外出之路径,一是吐出,二是泻下,治属太阴。近代仍有不少人以巴豆用于急性病和慢性病。

5.大黄附子汤方证: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第15条:“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按:这里特写明以温药下之,可知治太阴病“当温之”亦包含了下法。

6.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方证:

《伤寒论》第174条:“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按:桂枝附子汤原是治疗少阴病身疼、关节痛重者,因小便过多而使津液伤重而出现大便硬、大便难,这种大便硬不属阳明病,而属太阴病,故治疗用苦温的白术,温中生津使大便变软而通下。以此常用于老人习惯性便秘有卓效,可证白术不但有温中生津液作用,而且有温通润下作用。

综上所述,仲景书中有许多记载,危急重证,当现里阴证太阴病时,多用巴豆、白术等温热药吐下治之。

通过对仲景书的学习,通过对胡希恕先生的有关论述学习,通过联系临床实践,进一步认识到,腹满、心下痞满是里证常见证,是邪在里的表现,经方治疗里邪是通过吐下祛除病邪,但里证分阴阳,里阳证阳明病用寒凉吐下,里阴证太阴病用温热药吐下。这里可以明确,太阴病的治则,“当温之”,即含吐下作用。胡希恕先生总结的“里阴证可从吐下解,邪有直接出路”这一论述,见证于仲景书,亦见证于临床实践

通过学习,认识到,太阴病的治则是“当温之”,其中包含了吐下。胡希恕论腹痛:腹疼一证,更不乏阴性病。如呕逆、腹中寒痛的附子粳米汤证;寒疝绕脐痛(痛剧严重的小肠下漏,睾丸肿痛)等。一派虚寒,大乌头煎固然可用,但一般多用当归芍药散合四逆散加附子、吴萸取效。若寒疝同时兼有身疼者,也有用乌头汤和乌头桂枝汤的机会。若腹中大寒痛,痉挛得厉害的,因证而施,可予大建中汤。诸般卒病,腹满痛,痛如锥刺,甚至口噤假死,病势凶险者,只若寒实于内,无热证者,予三物备急丸吐下之。

综上所述:太阴病的治则:温中祛寒,包含吐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阴病可用温药吐下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卷第四 温病脉证并治第六
伤寒杂病论寒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普济方】卷一百四十一 伤寒门 伤寒两感附论
百合散
【每周一方】 第125期 • 温下逐水,化痰散结之三物白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