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51:肺癌化疗无效,患者崩溃发疯撞墙,这个方子让他精神正常!

【每日一练】
1如何理解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2、本条会出现哪些临床表现
3、为什么干姜附子汤证夜而安静,而茯苓四逆汤没有夜而安静的临床表现呢?

01


如何理解“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


第69条: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上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二服。

这个条文,好多人的解读都是错的,我没有想到的是,那么多名垂青史的医家,竟然都会把它解释错误。

刘渡舟: 发汗,若下之这个提法,不是说发了汗,又泻下了,经过了两次的误治,而是说或者发汗,或者下之,只是一次误治,这个“若”是未定之词。

我们看一下刘老为什么错,他把“若”理解成或者,这种解释错得很离谱。

胡希恕说: 发汗,或者又下,病还不好,如果烦躁者,就用茯苓四逆汤主之,这也不对。

胡希恕和刘渡舟的解释的是相同的意思,他也把若下之的“若”翻译成或者。

为什么错?我解释给大家听。

仔细品一品条文: 发汗,若下之,病仍然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大家听清楚我强调的语音在哪里吗?病仍不解,说明前面应该省略了“病不解”,这是语法结构,也是汉字它的这个用字的习惯和常规。

如果把这条条文补足,大家就会发现就会理解为什么张仲景在这里会用一个“仍不解”。补齐之后:发汗,病不解,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补充上去之后,是不是非常的完整呢?为什么会省略三个字? 因为第 69 条是在第 68 条的基础上,接着往下说的,因此省略了“病不解”三个字。

为什么这么认为? 第 68 条说: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第 68 条说的是阴阳两虚的证候,用芍药甘草附子汤来治疗,不应该用汗法,导致阴阳两伤。

第 69 条紧接着说发汗,“发汗”两个字代表了第 68 条整条条文,只需要把“病不解”加上去,完全可以代替第 68条整条文。

也就是说,先用发汗法出现了第68条条文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然后再用下法,病仍不解,有一个递进的关系,如果没有“仍”字,刘渡舟、希恕的解读都没问题。

如果大家认为我解读得不对,那就接着往下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的重证,比芍药甘草附子汤证还要重。因为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里加了茯苓和人参,阴阳两虚己经到了烦躁的地步,是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的进一步恶化。芍药甘草附子汤只是阴阳两虚而已,而在阴阳两虚的情况下,又用了下法,进一步伤心阳,导致病仍然不解。病仍不解,并不是指表证不解,和第 68 条的病不解是一个意思,是使病又一次发生了新的变化,而出现阴阳两虚的重证,而且以烦躁为典型标志的证候群出现了,因此病仍不解是一错再错,一误再误的意思。

如果按照刘老和胡老的解读,发汗或者用了下法,病仍然不能解除,烦躁的用茯苓四逆汤,那么69条和第 68 条有什么联系?没有递进的关系,这是第一。第二,第 68 条发汗,成了阴阳两虚轻证,第 69条发汗或者下之就出现重证了,张仲景显然不是这个意思。

张仲景的意思是第 68 条和第 69 条有一个递进的关系。第 68 条说的是发汗病不解,出现了阴阳两虚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第 69 条紧接着说,发汗病不解,出现了药甘草汤证后再用下法,病仍不解。所以说刘老、胡老没有联系上下文,这是第一,第二,他们没有深层次理解“仍不解”的仍字,它其实是对第 68条进一步发展的意思。

第 69 条就是第 68 条阴阳两虚的情况下用了下法之后,病仍然不解,而出现阴阳两虚重证。

茯苓四逆汤是不是治疗重证的?当然治疗阴阳两虚重证!

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和人参组成,四逆汤证已经很严重了,而茯苓四逆汤证比四逆汤证还要严重,所以本条阴阳两虚更严重。在四逆汤的基础上加了茯苓和人参,而且重用茯苓除烦,人参益气养阴。出现了以阳虚为主,以阴液亏虚为辅的临床表现,以烦躁感比较突出的证候群,所以张仲景只用了烦躁者这三个字。其他的四逆汤证肯定应该有的,但是四逆汤的证候省略了,烦躁两个字是为了强调它和四逆汤不一样,因为它是阴阳两虚重证。

这里的人参益气养阴,《伤寒论》里的人参不是现在的东北人参,介于今天的人参和西洋参之间的,可以益气养阴生津,现在已经绝迹了,是山西上党地区的一种人参。我在临床中,用《伤寒论》里的人参的时候,有时候用党参加西洋参,有时候根据病人具体情况把党参和西洋参的比例变一变,更符合临床。如果用人参的目的是为了益气养阴生津,可能就不会用东北的人参。东北的人参益气作用强,养阴作用却不足。

本条文的前提条件和第68条一模一样。本来前提条件是虚人外感,有的是阳虚,有的是阴阳两虚,外感之后,要么表里同治,要么先治里后治表,但医生却误治了,仅以太阳病论治,汗不得法,伤阴伤阳,出现阴阳两虚证候,紧接着又误用下法,造成了阴阳两伤更甚。太阳与少阴为表里,误治太阳就极易损伤少阴,说白了就是伤肾。肾为阴阳水火之宅,肾阴阳两伤,肾水就无以济心火,伤得太重,就会引起虚阳上越扰心,出现烦躁不安。因为它是四逆汤的变方,因此应该还有四逆汤的恶寒、四肢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微细等症状,其中最为突出的症状一一烦躁。

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里面加茯苓和人参,里面用干姜、附子回阳救逆用茯苓宁心安神去烦,用人参益气生津。干姜、附子与人参相配,回阳之中有益阴之效,益阴之中又有助阳之功。甘草益气和中,而且还能调和诸药。

这条条文与干姜附子汤都出现了烦躁,而且这两个方剂都是四逆汤变化而成,只是干姜附子汤是四逆汤去掉了甘草,而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了茯苓和人参。

第 61 条条文: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干姜附子汤其实是阳虚阴盛,虚阳上越,应该急救回阳。只用干姜和附子,不需要甘草,因为用了甘草就不是急救了。而且干姜、附子是小剂量顿服,专门用来急救回阳的。所以说它仅仅只是肾阳虚,虚阳上越这种情况的急救方。

茯苓四逆汤是四逆汤加茯苓、人参,并没有顿服,而是分服的,是阴阳两补。而且烦躁不分昼夜,不会像干姜附子汤证一样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

为什么干姜附子汤证夜而安静,而茯苓四逆汤没有夜而安静的临床表现呢?

因为干姜附子汤证完全是以阳虚阴盛为主,而茯苓四逆汤证是阴阳两虚,到了晚上没有多的阴去制烦躁不安的浮阳,因此茯苓四逆汤证晚上还是不安静,一样会烦躁。干姜附子汤证是阳虚阴盛,晚上得到了自然界的阴气,虚阳不得与之相争,因此就安静了。

02


茯苓


有的人因为这个方子里有茯苓,于是就开始从水饮的角度去做文章。茯苓虽然说能利湿,但是张仲景在本条条文中根本就没有强调茯苓去水饮利湿的作用,而是针对烦躁而言。《神农本草经》说: 茯苓,味甘平,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小便。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

《神农本草经》里茯苓治疗烦以及忧恚惊恐,在利小便之前就先说了,而且久服能安魂养神。说明在《神农本草经》里茯苓对于情志的忧患惊恐,以及烦、安神、安魂养神等,在这些方面的着墨比祛湿气更多,只是张仲景在用茯苓的时候,大多是用来湿气、利小便,如苓桂剂、五苓散都有茯苓。但是不能因为《伤寒论》的方剂里,茯苓利湿用得多,一旦出现茯苓,就认为是茯苓治湿气的。所以69条的里的茯苓主要治疗情志方面的患者。大家千万不要因为有一些医家在那儿注解,就失去了张仲景的本意。

有的人问,茯苓除烦安神,安神用茯神岂不更好?这个问题问出来,只能证明你根本就没有搞清茯苓、茯神是什么时候开始分的,最开始茯苓和茯神是不分的,统称茯苓。

茯苓是一种菌类,寄生在松木的根上,《神农本草经》记的茯苓包括赤茯苓、白茯苓、茯苓皮、茯苓木、茯神,所以说以前茯苓包含很广泛,并不只是今天的所讲的白色的部分。

茯苓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神农本草经》也有茯苓,张仲景《伤寒论》中多次提到茯苓,茯苓最早是整个一起入药。后来在运用中,医家发现茯苓不同的部位药效有差异,于是就慢慢将它分开使用了,茯苓整个外表呈黑褐色,内面白色,中间有松根。

东汉《中藏经》里首次记载了茯苓皮,五皮散里出现了茯苓皮。《肘后方》中出现过茯神的名词,南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当中,首次对茯神做了详细的阐述。陶弘景说,白色者补,赤色者利,适用甚多。唐代时,才逐渐将茯苓里白色部分和赤色部分分成了白茯苓和茯苓等。后世医家经过不断的运用和总结,对茯苓各个部位不同的药效有了更深的认识。茯神宁心安神,茯苓调节水液,有健脾利水的作用,赤茯苓可以入小肠经,能够利水,茯苓皮治水肿、小便不利等。

为何说张仲景使用茯苓在于安神调情志,而不是某些医家牵强附会说是利水、利湿呢?因为有一个病案对我的影响很深刻,让我对这条条文刺激性地记下了,而且完全体会到张仲景当时创这条条文的心情和状态。

我曾经接触过一个病人,得肺癌两三年,又是手术又是化疗,结果病不但没有好,反而转移到了骨头、淋巴,于是又要化疗,经过一系列的治疗之后,这个人从生理和精神上都受到了严重的折磨。

突然有一天,他就开始撞墙,当然这种撞墙,不是把脑袋撞得头破血流的那种。他只是在撞墙,一边撞墙一边在那儿说话。他说:全世界都知道我没有癌症,我的癌症早就治好了,我是没有癌症的。一边说,一边撞墙。

家人吓到了,就问西医,西医说这恐怕是得了精神方面疾病。可能是治这个癌症,治了两三年,又没有彻底好,又是手术,又是化疗,人身体也吃不消,精神方面崩溃了。他的家属找到我,说西医已经没有办法了,让我治一下。本意并不是让我来治他的癌症,而是治他的精神问题。得了癌症,又转移,生理和心理上受到了各种的摧残,人已经阴阳两虚。

经过详细的询问,我发现他出现类似于精神病的情况,是在一次感冒后出现的。癌症病人通过多种治疗,久而久之阴阳两虚,感冒之后,肯定误用了治感冒的方法,不应该直接治感冒,应该兼顾病人本身的体质,阴阳两虚。结果直接治了感冒,病人就开始撞墙,开始说胡话。这时我就立马反应到今天所讲的第69条条文。于是,我问了一句话,你烦躁吗?病人马上回复说烦躁。于是,我不假思索,给予茯苓四逆汤,一剂显效,二剂而愈。当然我说愈的是他的撞墙,说胡话的情况,并不是癌症两剂就治好了。

这个病人让我记忆犹新,当时他的反应也让我记忆犹新,于是,我对第 69 条条文开始出现了刻骨铭心的感受。茯苓四逆汤的茯苓一定是来治烦躁的,绝对不是有些医家牵强附会地说是去利水的。为什么利水?因为阳虚,阳虚水泛,所以用茯苓利水,如果真的是阳虚水泛,干脆用真武汤,何必要用茯苓四逆汤呢?所以说有些医家坐在家里研究,专门揣摩,脱离张仲景本意去研究,太牵强附会了。没有临床经验,没有病案对他大脑皮层进行刺激,他根本不知道张仲景在说什么。

这个病也印证了我认为的第 69 条是第 68 条的进一步发展,刚才那个癌症病人早就阴阳两虚了,现在又感冒,感冒之后又不知道怎么去治,应该表里兼顾。直接把癌症患者当正常人去治感冒,于是就开始撞墙,烦躁!

因此,我认为第 69 条是在阴阳两虚的前提下,用了下法进一步伤及阴阳,而张仲景用了一个“仍”字,病仍不解,是对第 68 条病不解的遥相呼应,这种语法结构才是完整的,这种临床解释才是完美的,才最贴近张仲景本意。

茯苓四逆汤治疗少阴病,兼有烦躁不安,舌淡,脉细微,只要证属于这个情况,包括西医所说的失眠、焦虑、神经官能症、精神病,以及心脏病、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功能不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它都可以治。

另外这个方子由于阴阳两补,所以它能够治疗月经过多,或者崩漏出现阴阳两虚的情况。

茯苓四逆汤有四逆汤成分,当然能够治疗肾阳虚的一些病,也有理中丸成分的一大部分,比如人参、干姜、甘草,只是理中丸没有茯苓,换成了白术而已。如果从人参、茯苓、甘草的角度看,它又是四君子汤,没有白术。所以可以认为茯苓四逆汤里有理中丸和四君子汤的大部分成分,还有四逆汤的大部分成分,因此可以治疗证属脾气虚、脾肾阳虚的诸证,包括急性胃肠炎、结肠炎、尿频、尿毒证等,若有烦躁者,用之效果更妙。

通过本条的学习,我们发现,要学好中医,一定要把古代汉语学得好一点。古代汉语的一些连词、转折词,很有可能就是上下文联系的关键。胡希恕和刘渡舟两人都没有看出省文法和仍不解的递进关系,实在令人感到诧异。

我对两位泰斗没有任何不敬,只是说他们这一条条文的解读,我有我自己的看法,而且还有临床病案做印证,仅此而已。

知识是来不得半点虚假和恭维的。认可恭维或者虚假,真知灼见就不可能被发掘。我们要师古而不泥古,继承和发扬老祖宗、老专家留给我们的优秀的文化。

我再次强调一下,我无意与已故的老英雄、老前辈去争高下,没有这个意思。我只是就条文而论,包括我所有的讲课当中,只要涉及别人,有些名家说得地方不太妥的,如果我有指出来,我并不是争强好胜,而是为了告诉大家,它还有另外的解读,让大家有一个新的认识。

张胜兵

武汉名中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刘方柏奇难顽症医案精选之三
第51讲张胜兵品《伤寒》之太阳病(69条条文·茯苓四逆汤)
茯苓四逆汤
【娄绍昆】解构四逆汤(下)
《伤寒》方药笔记(一)
四逆汤类方“典型-非典型-变化”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