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刘志龙:三剂见效,寒热错杂方治泄泻

华医世界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院长

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院长,精研《伤寒论》多年,


他在长期的临床经验中发现,当下的疾病病机多以寒热错杂为主,


因而《伤寒论》中的寒热错杂经典方剂诸如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若能方证对应,常可效如桴鼓。


今天,小师妹选取刘志龙院长临床应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为例,

花三分钟读完,学名家辨证施治,有效提升临床技能。



病机感悟

《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通过条文所列症状以及药物性能分析可见,胸胁满、头汗出和往来寒热皆属少阳病之范畴。


而条文中能对应主药干姜的症状其实并不明显,“微结”可算是干姜证,“心烦者”也可能是干姜证,

故而这也许就是柴胡桂枝干姜汤给世人难以解读的原因。


刘志龙教授执简驭繁,从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用药结构上解析出,该方病机为胆热脾寒。


脾寒的病机,对应干姜、桂枝的应用,在对应条文“微结”“心烦者”的基础上,增加了该方的应用范畴,


例如腹痛、腹泻、下肢寒等症状皆可谓之脾寒,从而使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变得方证明晰,容易理解,继而方便应用。



辨证领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病机是胆热脾寒,若落到具体病位,亦可说是上热下寒或者表热里寒。


刘志龙院长临床四诊合参,在辨治上热下寒病证时善用舌诊作为诊断依据,

舌质为本、为里、为下,舌苔为标、为表、为上。


若患者的舌质淡则辨为里有寒,舌苔黄则辨为表有热,舌质淡、舌苔黄而患者同时有口干、口苦等少阳胆热以及腹痛、腹泻等太阴脾寒的症状时,

则可综合辨证为上热下寒、表热里寒、少阳热、太阴寒或者胆热脾寒。

 

把胆热脾寒的病机应用在脉诊上。

胆热的脉象可为弦、滑、数、动,而脾寒的脉象可为紧、弦、涩、结。


当胆热和脾寒的病机混合错杂的时候,脉象的综合反映可为总体脉象弦、滑偏动、数,而在动、数的基础上带有紧急寒气象,特别在右关容易出现。



临证洞悟

刘志龙院长在临床上灵活应用本方辨治疾病,务求每用一药必有出处,每用一方必中病机。


方中柴胡、黄芩对应少阳胆热的症状,

桂枝、干姜、炙甘草对应太阴脾寒的症状,天花粉对应口干,牡蛎则对应胸胁满微结。


诊病先衡量胆热与脾寒两者之间的寒热比例,再分别对应寒热用药的剂量,务求步步对应,用药与病机环环相扣。

 

由于胆热脾寒的患者多数合并双膝发凉或下半身不适的症状,刘志龙教授将桂枝改为肉桂,用量也由桂枝10g换为肉桂10g。


但若患者在胆热脾寒的病机上是上半身不适,如肩背不舒等,则桂枝不变。

如此精心处置,全因桂枝走上而肉桂趋下。

 

病因病机环环紧扣,方证对应步步为营,自然效如桴鼓。




患者,女,29岁。

2017年8月23日就诊,正值哺乳期。

因长期在空调环境下伏案工作,颈肩不适伴口干口苦1个月余,

双膝冰凉,大便不成形,夜寐差,纳一般。舌诊缺如,脉弦动而紧。

欲服用中药调理而又惧怕药物影响哺乳。


问:“婴儿的大便如何?”

患者答:“经常也是稀烂便。”

说:“但吃无妨!”

遂拟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

 

药物组成:

柴胡20g、肉桂10g

黄芩10g、干姜10g

生牡蛎(先煎)30g、天花粉10 g

大枣20g、羌活10g

 

3剂。药后诸症缓解。



复诊,再诊脉,脉象和缓而滑,嘱避风调养,放松心情即可,无须再行服药。

 

寒热辨证法为刘志龙教授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

而柴胡桂枝干姜汤则是其常用的一个寒热错杂方。


此方如一把非常好的钥匙,能开启一个个患者的痊愈之门,

如若从寒热辨证去解读《伤寒论》,确会有拨云见明月之感。

 


结语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进步,人们的生活方式日新月异,疾病的变化也愈发繁多,我们中医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面对层出不穷的疑难杂症,我们不但要研读经典,辨证论治,更要古为今用,发展创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也说柴胡桂枝干姜汤
(5)胆热脾寒证,柴桂姜汤主
柴胡桂枝干姜汤综合运用(三)
医话医案 | 痤疮用药未必一派寒凉
蒙志禄:浅谈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寒热错杂证 辨治规律】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