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名医验案精选---麻子仁丸

【方药】

麻子仁二升(50克)芍药半斤(250克)枳实半斤(炙)(250克)大黄一斤(去皮)(500)克厚朴一尺(炙,去皮)(250克)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250克)

【煎服】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现代用法:上药为末,炼蜜为丸,每次9克,每日1~2次,温开水送服。亦可按原方用量比例酌减,改汤剂煎服)。

【原文】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247)

【解说】

本方主治“睥约证”,乃胃中燥热(胃强)、睥津不足(脾弱)所致。脾为胃行其津液,胃中燥热,脾受约束,津液不得四布,但输膀胱,而肠失濡润。故本证特点是:大便秘结,小便频数。麻子仁丸由小承气汤加火麻仁、杏仁、白芍、蜂蜜而成。以小承气汤破滞通便,余药润肠通便,又可减缓小承气汤攻伐之力。炼蜜为丸,润下缓通。对肠燥有积滞之便秘、老人及产后肠燥便秘、习惯性便秘等皆宜服用。

【运用】

一、脾约证

许叔微医案:一豪子郭氏,得伤寒数日,身热、头疼、恶风、大便不通、脐腹膨胀。易数医,一医欲用大承气,一医欲用大柴胡,一医欲用蜜导。病家相知凡三五人,各主其说,纷然不定,最后请余至。

问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予曰:脾约证也,此属太阳阳明。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脾约也。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者,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主病亲戚尚尔纷纷,予日:若不相信,恐别生他证,请辞,无庸召我。坐有一人,乃弟也,逡巡日:诸君不须纷争,既有仲景证法相当,不同此说何据?某虽愚昧,请终其说,诸医若何,各请叙述。众医默默'纷争始定。余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顷间尽。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伤寒九十论·证八十二》)

按语:许叔微云:“凡为医者,要识病浅深,探赜方书,博览古今,是事明辨。不尔,大误人事,识者宜知以为医戒。

二、尿失禁

王三虎医案:刘某,女,29岁。产后小便失禁两月。患者自述产后出现小便频数且站立行走时即有小便流出,无其它明显不适。经在本地中西药治疗无效,于1991年3月5日来西京圆完就诊。泌尿外科诊断为压力性尿失禁,建议保守治疗三个月,若无效则进行手朮治疗,遂来中医科求治。患者体质中等,面色略显苍白虚肿,自汗,舌质偏红,苔微黄,脉细弱。又诉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地干硬。

思此证尿失禁、频数、大便秘结、自汗,与脾约证相似,尿失禁乃系小便频数之甚者,乃投麻子仁丸加味:麻子仁l5克,杏仁12克,大黄8克,枳实10克,芍药12克 厚朴12克 金樱子l2克,4剂。

3月12日复诊,谓服药后大便通畅,小便即恢复正常。停药后大便又干结难下,小便也不能自控。药证相符,嘱常服麻子仁丸,保持大便通畅,携药回家。后托人来告,病愈两月,未再复发。(实用中医内科杂志1992;(2):30)

按语:仲景尝谓:“小便数者,大便当硬。'脾约证是以大便秘结,小便频数为特征,虽未言其小便失禁,但小便异常与大便秘结之关系,由此可见端倪。据报导,遗尿儿童多有便秘史'用麻子仁丸治疗有良效。

三、癃闭

周玉英医案:杨某某,男,83岁,1987年8月11日诊。患者近一年来小便量少,点滴而出。7月份曾在本院治疗,诊断为“前列腺肥大'、“尿潴留,留置导尿一周出院。近日来少腹胀满'小便点滴不通,咽干,烦渴欲饮,大便秘结,少腹按之疼痛,舌质红,苔薄'脉细弦。诊断为“癃闭”,辨证为膀胱湿热,肺热壅盛,以麻仁丸9克,开水冲服,连续服二个月,症状消失,随访半年,未见复发。(四川中医)

按语:麻仁丸润肠以开肺气,提壶揭盖,令小水下通。本方本治大便秘,小便数,但本案虽为溲闭,其病机则为肠失润而肺失宣,故宜麻仁丸治之。足见临证辨证之重要。

四、燥咳

蒋卫东医案:张某某,女,74岁,1988年11月8日诊。患者近2个多月来,咳嗽胸痛,曾服中西药,收效甚微。症见咳嗽胸痛’痰少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口燥,形体消瘦,神萎,食欲不振'肚脐部疼痛,按之痛甚,大便八日未解。舌淡红、苔薄,脉细软微数。

此系患者年老阴亏,虚热内生,肠失濡润,大便秘结,腑气不通,肺失肃降,复感燥热之邪,更耗阴液,最终导致阴虚燥咳,故治以滋阴通腑,润肺止咳。

处方麻仁丸合麦门冬汤加减:麻仁、麦冬、沙参、紫菀、百合各15克,白芍20克·生大黄(泡)、甘草各5克,枳实、黄芩‘杏仁各10克。药进2剂,咳嗽大减,大便通畅。药已中病,恐大黄泻下伤正。厚朴温燥伤阴,故去之,又进2剂,诸症基本消失,继以麦门冬汤善后0(江苏中医1990~(5):25)

按语:本案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原则,以滋阴通便为主治其本,配合润肺止咳法治其标。标本兼顾,咳嗽向愈。


经方一百首 064、麻子仁丸

[组成用法]
大黄10~20g、枳实10~15g、厚朴10~20g、火麻仁10~30g、白;10~20g、杏仁10~20g。上六味,如法蜜丸,或斟酌剂量为汤亦可。

[方证]
1.小便数、经常便秘而无所苦者。
2.心下痞、腹挛痛、大便干涩、外观壮实、肌肉坚紧者。

[现代应用]
1.消化系统疾病及肛肠科疾病,如蛔虫性肠梗阻、不完全性肠梗阻、手术后肠麻萎缩性胃炎、胆汁返流性胃炎、痔疮、痔疮术后出血及老年性便秘、习惯性便秘、产后便秘等。
2.其他如噎膈、肺心病、支气管哮喘、膀胱炎、神经性尿频、冠心病、糖尿病等只要有便秘、小便数者都有用到本方的机会。

[经验参考]

 “汤者,荡也,丸以济缓”。麻仁丸证与大黄类方的汤证相比,其病势显然要轻得多。“小便数,大便硬”是本方的应用指征。这种大小便同时出现异常仲最谓之“脾约”,即脾不能为胃行津液。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来理解,可能是食物残渣在大肠内停留时间过长,水分吸收过多,同时结肠下段的粪块刺激膀胱而产生尿频症状。

除经文明示的方证外,历代医家在实践中也给予不断的补充,如《古方药囊》载胃中有热,小便频数,大便坚者,汗出皮肤湿润者为益。无汗皮肤干者无效。补充了“汗出皮肤湿润”一证。这一点也得到了其他医家的证实,如《经方实验录》载曹颖甫诊治徐某,能食,夜卧则汗出,不寐,脉大,大便难,此为脾约,与麻子仁丸一两,分三服,开水送下。

《伤寒论十四讲》载刘渡舟治一男,大便燥结,五六日一行。每次大便困难异常,往往因用力太劳而闩:出如雨,口唇发干,以舌津舐之则厚皮如痂,撕则膳破血出。其脉沉滑,舌苔黄。辨证属胃强脾弱之脾约证。因脾荣在唇,故脾阴不足,则唇燥干裂。处方:麻子仁丸,服之而愈。仔细想一想,人体的水液排出的主要途径无非是汗、尿、粪。大便干结,则势必有汗尿增多的变化。不过,小便频数只是针对次数而言,尿量未必多。

本方应用易与大承气证相混淆,如许叔微治郭氏,得伤寒数日,身热头疼,恶风,大便不通,脐腹臌胀,易数医,一医欲用大承气,一医欲用大柴胡,一医欲用蜜导,病家相知凡三斤人,各主其说,纷然不定,最后请许至,问小便如何,病家云小便频数,乃诊六脉,下及趺阳,脉浮且涩,曰,脾约证也,此届太阳阳明,仲景云,太阳阳明者胂约也,仲景又曰,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者大承气大柴胡恐不当,仲景法中麻仁:丸不可易也,予以麻仁丸百粒,分三服,食顷间尽,是夕大便通,中汗而解(《伤寒九叶·论》)。大承气证大便不通,其腹痛里急等腹证比较明显,多见绕脐疼痛、腹满不减、减不足言,伴有全身潮热、谵语,而且小便多为不利,其病势远较本方证急迫。而本方证腹证和全身表现并不突出。

传统的思维是以大便于结为主证,用于热病后及虚人便秘。如《勿误药室方函口诀》载本方治老人之便秘最佳,然本方虽和缓,究屑攻破之剂,常见有误用致死者;老人血津枯燥而便秘者,得大剂肉苁蓉辄通利,若用本方,虽取效一时,不旋踵而秘益甚,不可不知;惟体弱人病肠窒扶斯,于初期见下证,不堪承气之峻者,可用此丸入煎剂。

《续名医类案》载沈尧封治一妇人,热多寒少,谵语夜甚,经水来三日,病发而止。本家亦知热入血室,用小柴胡汤数帖,病增。舌色黄燥。沈用生地、丹皮、麦冬等药不应,药人则干呕。脉象弱而不大,因思弱脉多火,胃液干燥,所以作呕,遂用白虎汤加生地、麦冬二剂,热退神清。惟二十余日不大便,与麻子仁丸三服,得便而安。

倘若换一种角度来考虑,又会有左右逢源的别样感觉,如吴小波治一尿频患者,病已2个月,小便每小时达四次之多,伴有失禁。屡验尿常规正常,诊为神经性尿频。曾用中西药和针灸治疗,均未获效。证见尿频,每日40余次,夜间3~4次,口苦而燥,夜寐不宁,大便干结,舌苔薄黄而糙,脉弦细。处方:火麻仁,生大黄,生白芍,枳壳,厚朴,覆盆子,桑螵蛸,水煎服。三剂后,大便稀溏,小便次数显著减少,每小时排尿一次,余恙亦减。守方大黄改为制大黄,又服4剂,诸证痊愈(《山东中医杂志》,1985;6:44)。本案以小便频数为主证,突破了常规思维的框架,取得了显著疗效。

本方虽为缓下之剂,但也要对证使用,如系气秘、寒秘则不可滥用。市场上出售的“麻仁滋脾丸”,主要是在本方基础上加当归、郁李仁而成。虽有养血润燥之功,但因郁李仁可通利二便,除大腹水肿,故不宜久用。正如张璐在《本经逢源》郁李仁条所言:“……虽有润燥之功,而下后令人津液亏损,燥结愈甚。老人津液不足而燥结者戒之……”

[原文点睛]
1.跌阳脉浮而涩,浮则卫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仁丸主之。(247)
2.趺阳脉浮而涩,浮则卫气强,涩则小便敷,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金匮要略》第十一篇第十五条)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九,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注论精选]

吴仪洛:此治素贯脾约之人,复感外邪,预防燥结之法。方中用麻杏仁以润肠燥,芍药以养阴血,枳实大黄以泄实热,厚朴以破滞气也。然必因客邪加热者,用之为合辙。后世以此概治老人津枯血燥之闭结,但取一时之通利,不顾愈伤其真气,得不速其咎耶(《吴仪洛方论》)。

王晋三:下法不比承气,而曰麻仁者,明指脾约为脾土过燥,胃液日亡,故以麻杏润脾燥,白芍安脾阴,而后以枳朴大黄承气法胜之,则下不亡阴,而法中用渐加者,脾燥宜用丸法以逐脾欲,非曰胃实当急下也(《绛雪园古方选注》)。

恽铁樵:麻仁丸之用,自较承气为平善,然必用之于阳证。若阴证误施,为害亦烈。今人往往见十余日不大便,即恣用此药。又当用大承气时,不敢用,而避重就轻,亦复误事。是故医术之精粗,在能辨证,辨证之真确,在能明理,能明理,然后古书所言,知所择别,是今日中医之立脚点也(《再注伤寒论》)。

王占玺:综观本条是以脉联系证与病机,浮为阳脉,涩为阴脉。趺阳脉浮而涩,则提示了胃气强,脾气弱。即胃中有热,脾阴不足。脾既不能上输精以养肺,又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只能下输膀胱导致小便数。脾阴穷约,胃阳特强,故见大便坚硬。因此证乃证乃脾先穷约所致,故用麻子仁丸以缓润为治。余临床常用于习惯性便秘,特别是迟缓性便秘其效更佳,更用于热病后期津液受灼,或气阴两伤以阴虚为主及虚人、产后便秘更为相宜(《伤寒论临床应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4、麻子仁丸
经方75:麻子仁丸:习惯性便秘,小便多,尿意频数、夜尿、肾萎
麻子仁丸-《经方100首》
灵兰诵读51 | 麻子仁丸解析
最常用的50个方证丨麻子仁丸(麻仁 杏仁 白芍 小承气汤/大黄 厚枳)
麻子仁丸与润肠滋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