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青龙汤方证

大青龙汤方麻黄(去节)六两,桂枝(去皮)二两,甘草(炙)二两,杏仁(去皮尖)四十枚,生姜(切)三两,大枣十枚,生石膏(碎)如鸡子大。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粉之。一服汗者,停后服。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两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证。从药物组合看,麻黄、桂枝、杏仁、生姜、甘草、大枣皆辛温发汗,生石膏《神农本草经》谓:“味辛,微寒”,配于众辛温发汗药中,全方当显辛凉解表作用。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歌诀】大青龙汤是合方,越婢汤合麻黄汤。发热烦躁身疼痛,水气郁表里热尝。

【解读仲景原文】

《伤寒论》第38条: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

〖解读〗这里的太阳中风,是指主治风水的越婢汤证而言。越婢汤证原有“续自汗出”,患者又兼见麻黄汤的表实证,故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湿不能祛除、内热不能外越的缘故,这正是患者身既有麻黄汤证又有越婢汤证,故以麻黄汤与越婢汤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为太阳中风本证,慎不可误给服本方,如果误给服本方,则要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为虚以实治的坏病,故谓此为逆也。

《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

〖解读〗水气外郁于肌表,虽无汗形似伤寒,但脉不浮紧而浮缓,身亦不痛而但重。水气时有进退,因亦乍有轻时,如细审确无少阴证时,则宜用大青龙汤发汗行水。

〖按〗本条所述当系溢饮证治,溢饮有属于阳热实证者,宜用大青龙汤治之;有属于阴虚寒者,宜麻黄附子细辛汤、小青龙汤治之。细审无少阴证,即排除阴寒表证。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解读〗溢饮,《金匮要略》记载:“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而不汗出、身体肿重,谓之溢饮”。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是说从发汗治溢饮来看,两方作用相类似,但宜依证(参考上条)选一而用之,即属太阳阳明合病者用大青龙汤,属太阳太阴合病者用小青龙汤,不是说两方主同一证。

【讨论归经】本方证当属太阳阳明合病证。

【临证思辨】本方证的辨证要点: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临床常见于急、慢性病,如各种感染发热,如感冒、鼻炎、肺炎、肾炎、脑炎、风湿病等,凡见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

此方治肾炎水肿适证用之,多取良效,如治验:刘某,女,32岁,病历号100382,1965年3月15日初诊。5年来浮肿,时常低热,经检查诊为慢性肾盂肾炎,胆道感染。近症:面目四肢皆肿,小便频而量少色黄,大便时干,干则浮肿甚。低热时则恶寒、腹胀、右胁痛、头晕心烦。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红细胞(++),上皮细胞(+)。脉浮微数

此属水气外郁肌肤,治以发汗以行水,予以大青龙汤加味:麻黄18克,桂枝10克,生姜10克,大枣4枚,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苍术12克。结果:上药服30余剂,头晕心烦减,面目浮肿减,午后仍低热,下肢浮肿仍明显,继加减服用,或间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1965年11月7日复诊,右胁痛减,腹胀、头晕、心烦已,下肢浮肿轻微,体温正常,尿常规检查:蛋白(-),脓球(-),白细胞(0~1),红细胞(1~3),上皮细胞(+)。

解读张仲景医学

经方六经类方证

第2版

主编:冯世纶,张长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伤寒九十论》——大青龙汤证
《脉经》
发汗解表 大青龙汤
《温病条辨》中的经方:小青龙汤
灵兰诵读31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伤寒论.第57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