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9-09-25

01


咳嗽5天,无鼻塞流涕,无口干口苦,无腹痛腹泻,咳嗽,痰多,易咳,咽痒,舌淡苔白边齿痕,脉弦细,六经辩证太阴病夹饮,痰气交阻于咽喉,气逆于上。


辨方证: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合半夏厚朴汤


茯苓20g,甘草6g,五味子10g,干姜10g


细辛9g,半夏15g,厚朴10g,生姜15g


苏梗10g,苏子10g


今晚抓好后煮了两碗,口辣辣的,舒畅。

结果:吃了一剂就好了,不咳嗽。


潼的感冒吃了一剂就好了,小孩子身体恢复的很快,发现她是桂枝体质,感冒后,出汗比较多,鼻塞流涕,咽喉不红,不哭闹,不烦躁,舌不红,那么可以判断没有少阳阳明,一开始我就给了桂枝汤


桂枝4g,大枣4g,白芍4g,甘草3g,防风3g,苏叶3g,两剂,吃了一剂就好了,经方对于急性病效果好,辩证准确,投之即中。

春宏老师每日中医讲堂602

02

【诊脉干货】《内经》说:“五脏不平,六腑闭塞所由生也”,由此经文可知,脏病了是由腑导致的。欲治好脏病,必须先把腑病治好。先病为本,后病为标。

三阳(六腑)之气不降出现上焦有虚火,下焦纯寒的这种现象,即上热下寒。

现在仅仅是医理贯通了,到临床上还要会诊断确定,到底是不是三阳(六腑)气不降?凭医理推测不行,要拿出四诊证据方可下结论,是吧。

好多人仅凭医理推测下结论,没有四诊证据。现在我就告诉你三阳之气不降的脉象,听完了你就掌握了,马上可以用,很好用。

如果需要有诊脉功夫才能用,我就不讲了。记牢脉象是虚数脉。这是虚脉与数脉的复合脉,都会摸的。

只会找四诊证据用方,却不明医理,用方不灵活,不知应该怎么调整方;而只明医理,却不知四诊证据,用方盲目,碰对了好使,没碰准无效。

消炎利胆片,我用的多。用量,说明书是一日三次,每次六片。用的时候根据具体情况灵活点,可以一日两次,也可以一次三片,甚至一次一片。

木克土,胆克胃,胆气抑制胃气逆。胆有任何病,它抑制胃气逆作用不正常了。

胆少血多气,气病多。我原来见“少血多气”,没深入想。现在视此四个字为宝。此四字说明胆都是气病哦。

读八十六遍“胆少血多气”,也没深入想,损失大了。没有血,怎么会出现血病呢?是这个道理吧!胃多气多血,血病和气病就都有的。

于是又重翻《内经》,五脏六腑都找出来,把各自气血多少都弄准。结果还有疑难问题存在。又去解疑难,弄了好几个月。

扶阳,黄元御与郑钦安都重视,但是二者所重视的“阳”根本不是同一个阳。黄氏是脾阳,郑钦安是肾阳。黄元御忽视先天真阴真阳,郑钦安忽视金木。黄元御讲一气周流。

郑钦安也讲一气周流,但是二者也不是讲同一个气,黄氏讲中土之气周流,郑氏讲真阳之气周流,把二者合一比较好。因为二者同以河图为源头,可以合一。

你看他们的医案治哪方面病多,即知善治何病了。不提的病是以各自学术指导解决不了呗。黄元御善治后天病,郑钦安善治先天病。如人生能再给他们五十年就好了!

黄元御详于左路升,略于右路降。看黄元卿书,都会左路升。我专研习右路降,攻众人盲区。左路与右路,病是各一半呀!不可偏废!攻众人盲区是既累又孤独,但是弄明白了,即是一片天!

李玉新:还是胡老的境界高,说理工具不同,但是主证抓的准,跟肖老师说四诊定证的一样道理,能找到靶点才是王道。

嗯,这是很重要的!@李玉新

胡老不是从1开讲,是7开始讲,讲到最大数9。胡老详于问诊,略于舌诊。脉诊不详也不略。问诊,也不十分客观,病人不是描述夸大就是缩小。为了把握准确,四诊都用,互相佐证。达到模糊而精准。

我举个例子说明道理,比如钳子,搬子,螺丝刀等,有卖成套的,可是实际干活时,这套的钳子用起来得心应用,那套的螺丝刀用起来得心应手。

于是用多套工具,重新组合一套,各个工具都用起来得心应用。成为自己独特体系,体系主线标准是得心应手,一点也不乱。而别人看这套工具,是杂牌。

眼皮主脾,无论是眼皮肿,还是眼皮下垂,或者是眼皮红,不管眼皮有什么症状,只要眼皮变化,证明脾病变了,确定病位在脾,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脾怎么了,是脾气虚还是脾血虚,或是脾有热?

再根据其余四诊收集到资料确定病性,之后将病位与病性结合,确定是什么证了,辨证诊断完活了。

同理,举一反三,少腹是肝经所过之处,无论是少腹痛,还是少腹胀,不管少腹有什么症状,只要少腹变化了,证明肝病变了,确定病位在肝,这是毫无疑问的。

那么肝怎么了,是肝有寒,还是肝血虚,或是肝气滞?再根据其余四诊收集到的资料确定病性,之后将病位与病性结合,就确是什么证了,辨证诊断完活了。

有症状可以定位,有症状可以定性,都是模糊而精确,所得之证当然准。用心体会四诊模糊而精确之奥妙。

黄元御,就吃亏在嘴上了。他瞧不起当时的医家,人们对他的学术,生前毁多誉少。致使当时流传不广,门徒也少。现在发现他的学术价值大。

黄元御对病机高度概括为六个字,水寒,土湿,木郁。现在用经方,常用四逆汤治水寒。苓桂剂治土湿。柴胡剂治木郁。基本在黄元御范围内。

为什么善用这三类经方,黄元御对病机讲透彻了,人们理解了。黄元御临床时间不多,多数时间著书立说,但是医术高超。为什么?

他穷究医理。这一点对我启发大!乾隆皇帝活那么大岁数,不能说没有黄元御的功劳!有一部分脑中风,就是右路肺胃不降。

医理好懂,在舌与脉上找到证据,能确定,这样辨证就简单容易了。不要一听就畏惧,不难,好学,有空聊脉诊。

我想干的事太多,可是时间少哦。我想将黄元御的左升右降,与针灸补泻结合,这需要对手法理明。还要在舌脉上先能诊断确定。再强调一遍,用心体会四诊“模糊而精准”的道理。

诊脏腑升降之脉象,先明白一个道理,脉的浮沉大小是显示一气周流过程中的升降,有余与不足。这与以往之脉的浮沉大小所主不同。脉的特点是什么?是阳浮阴沉。这样诊脉时,思维立到调频换档了,与思路合拍配套了。

否则别扭,不好理解。诊脉,由于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在一个位置可以诊出体内脏腑各方面病情,相当厉害!

比如,左关脉细,以前是主肝血虚。现在主肝升不及了。

左升,升的是什么?是阴,就是营血。说肝气左升,这是说肝气是左升营血的动力。肝气没跑上边去,跑上边去就麻烦了。它只把营血送到上边去了。

这个案例好!说明什么问题?我个人之见,不能说明经方好,时方不好。

只能说明开始所治的脾阳是最终病位,而后来所治的肾阳是原发病位。假如先用四逆汤,效果不会好,中气乱套,补不了的。

我赞同笔者的思路!我个人认识,在内外五原和五胜理论大前提指导下,进行方证对应,战略与战术结合,效果是真好!

先治“气”,把升降气机理顺之后,一举定乾坤,效果翻倍!

甚至服要一次就见效,不是一付药见效,而是一次。这让我对中医充满信心!学中医应该先学战略,后学战术,这样提高快!

有好多人,有的是中医,有的是西医,对我说:“中医理论是车轮式循环的,无头无尾,弄不清始与终”。

我一听就笑了,并回答:“你能总结出这话,是块中医料,赶紧好好学中医,很可能成为大师。

你将车轮子式理论,放在具体病例中就有始与终了,清楚明确。假如中医理论不是车轮式循环的,就不伟大了,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问题”。

唐容川,不是一般的厉害。学他医案,未必具有他的思维。方,是由思维指挥组成的。记方只是记形式了。

李玉新,李大医师,您有些见解高,尤其是“化痰活血随,活血动气邻”,我用了效迅捷!

中医入门才能登堂,中医之门在哪呢?众说纷云,我个人看是河图,洛书,道德经,八卦。

河图讲左旋相生,洛书讲右旋相克,道德经崇土,八卦讲先后天关系。

这都是人体根本问题。之后《三畴》《六略》,这都是治病原则。中医也用这些思维,只不过换个所讲的具体内容。

举个例子聊原发病位与最终病位方便:

某人,男,30岁。阳痿早泄,遗精,手脚凉,最近出现头晕,失眼。

【讲解】

第一步确定病位:阳痿早泄,遗精,确定病位在肾。头晕,《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确定病位在肝。

第二步确定病位标本:先有阳痿早泄症状,后有头晕症状。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因此肾病是本,肝病是标,侧重治肾。

第三步确定病性:阳痿早泄,手脚凉,确定病性是虚寒(阳虚)。头晕,确定病性是风。

第四步确定病性标本:先有阳痿早泄,手脚凉症状,后有头晕症状。先病为本,后病为标。因此虚寒是本,风是标。侧重治虚寒。

第五步:将病位与病性结合,肾阳虚,久则导致肝肾精血不足,血虚生风而头晕。确定肝肾两亏,精血不足证。

您补肾治阳痿技术很棒,治肝风头晕技术也厉害,开始上就侧重治肝风头晕,效果不会好,而侧重治肾虚阳痿,病都好了。这就是治病战略问题,比战术重要十倍!

用六经辨证,研究透彻“内外五原则”战略。用脏腑辨证,研究透彻“五胜理论”战略,成大医不远了。

【分清标与本的秘诀】治病必须治本,这就要求能分清楚标与本,否则分不清标与本,就不知道应该治谁了。怎么能分清楚标与本呢?

从症状出现的时间先后上分。患者症状一大堆,都是同时出现的吗?绝对不可能!各个症状是逐渐出现的,有时间先后之分的。举例讲解如下:

一,确定病位之标本。

1,患者吐泻之后,又出现筋拘急痉挛。

【讲解】吐泻症状,可以确定病位在脾;筋拘急痉挛症状,可以确定病位在肝。吐泻症状先出现,筋拘急痉挛症状后出现。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因此脾病是本,脾也叫原发病位。肝病是标,肝也叫继发病位。

2,患者经常心跳气短,最近恶心呕吐。

【讲解】心跳气短症状,可以确定病位在心。恶心呕吐症状,可以确定病位在胃。经常心跳气短,说明原来就有心跳气短,心跳气短症状是先出现的。

最近恶心呕吐,说明恶心呕吐症状是后出现的。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因此心病是本,心也叫原发病位。胃病是标,胃也叫继发病位。

二,确定病性之标本。

1,病人开始发高烧,之后又出现惊痫抽搐。

【讲解】发高烧症状,可以确定病性是热。惊痫抽搐症状,可以确定病性是风。

先有发高烧症状,后有惊痫抽搐。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因此热邪是本,也叫原发病性。风邪是标,也叫继发病性。这就是热极生风。

2,患者开始发烧,之后又出现咽干口燥,大便干结。

【讲解】发烧症状,可以确定病性是热邪。咽干口燥,大便干燥,可以确定病性是燥邪。

先有发热症状,后有咽干口燥和大便干结症状。先病者为本,后病者为标。因此热邪是本,也叫原发病性。燥邪是标,也叫继发病性。

分清标本之后,遵守“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原则。由于目的不同,问诊也不同。欲分清标与本,当然要详问发病史。

佳明老师反复强调两本,两本既是生理之本,也是病理之本。

柴胡,桂枝,鳖甲,半夏,甘草,芍药,伏苓。这个方叫柴胡桂枝鳖甲汤,治胆胃气逆,这病不少的。

胆与心别通,胃与心包别通,因此桂枝用的妙!太高了!今天有个人问我,想起聊此方。

不过黄元御在原著中不是这么讲的,我看就是,也这么用。黄元御讲的麻繁!我是怎么简单就怎么理解,灵验为准!也就是说,得心应手。

好多病,一用脏腑别通看,超级简单!因此,特别推崇“脏腑别通”,也不知道是谁总结出来的?

反正是古籍记载的,我就信!能流传到现在,说明有价值!有个老太太,心肌缺血。平时常有胆胃病,我根据脏腑别通关系,先分标与本,确定胆胃是本,侧重治胆胃,居然好使!

好多人对八卦一无所知,一提八卦就迷糊,不知郑钦安的“乾坤大旨”在讲什么?这没关系,黄元御也讲了,好理解,他俩讲的一样,真是英雄所见相同。

黄元御说“阴盛于下而生于上,火中之液,是曰阴根”,这说阴在下边的肾里多,阴生于上边的心,心里的阴液是根。

这就是我惯用生脉饮的根据。黄元御又说:“阴性沉静,其根一生,则沉静而亲下,性也,是以金收水藏。”

这是说心生的一阴性沉静,沉静性质向下,肺收心的一阴藏到肾里。

黄元御又继续说:“而金水之收藏,全赖胃土之降,胃土右降,金收于西而水藏于北,阳气蛰封”。

这是说把心的一阴收到肺藏到肾全靠胃气降。只要胃气右降,肺就能在西边收心的一阴,肾在北边藏心的一阴,肾阴足了则肾阳蛰封起来了。

虽然黄元御与郑钦安讲的一样,但是黄元御略于心的阴液而详于肺收。郑钦安详于心的阴液而略于肺收。二者合一,我看挺好!

肺有多个功能,是同时作用,一个是肃降作用抑制肝升太过,另一个是收心“一阴”藏于肾里。这两个作用是同时运行,不是一个一个发挥作用的。因此,当肺气弱时,什么后果?

现在回头再看《内经》所言“病在肺,俞在肩背”,肩背疼痛,去降胃气很高明,是吧。肺是最终病位,胃是原发病位,肺胃同降,侧重降胃。

用什么方呢?这个不固定,视肺胃具体情况而定,辨肺胃之证都会的,不难。

我用过半夏厚朴汤加丹桅芎治肩背疼痛,患者以前推拿,还做过什么酸碱平衡。都无效。

比如:胃气虚,胃阴虚,都是胃不正常了,那么胃降还能正常吗?应该是胃降不及。

不及也属胃气逆范围。没听说过胃不正常了,会降的太过。也许有人问,心阴不是心火下降动力吗,怎么又成了肾阴之根了?

我看不矛盾,心阴绝不是只有一个作用,同时发挥多种作用。

那心阴多了怎么处理,谁来保持平衡?肺!心的阴液,黄元御一语带过,很简略。

而郑钦安哇哇讲一大堆。可能心的阴液还有作用,等您发现呢!

汪机写过著名的《参芪论》以参芪开宗立派。内容咱不聊,反正说明一个问题,就是参芪作用了不起。

看黄元御与郑钦安理论,参芪作用确实了不起,临床实际也如此。

他们全是易学大师,只是表达方式不同,其实都在说一个观点。比如胆与胃的关系。

一种表达方式:胃是主胆是从。这是说胆随胃跑。

另一种表达方式:胆植根于胃。树根移动了,枝干也随着移动嘛。这两种表达的观点一样,是吧。

我发现有的人,你这么表达,他就懂。那么表达,那就不懂。

对方败了,与自己胜了,一回事嘛。中医常这样说的。

补阳还伍汤中的黄芪作用,方剂学中的方解,仅仅讲三分之一,其实有多种作用,同时发力!推动作用,降肝气,藏阴于肾。

以前聊过如何降肝气,现在应该理解“藏阴于肾”。让黄芪干这么多事,就得多用。“黄氏四两为主”嘛。

一药入体内与一针入体内一样,一针扎进足三里了,只是想调胃经,这是自己主观意愿。

其实多种客观作用己经发生了,与胃经有关系的,如表里经,别通经,八脉经,同名经等,都被调动了。不希望有些经络被调动,采取限制传感方向,针灸有智慧解决。

对于某个病的理法方药都懂了,最后一关就是在四诊中找到证据确定是这个证,尤其是舌脉证据。

比如多年耳鸣病,是胆胃气逆,水寒木郁证,左脉大,右脉小,或者见阳维脉舌象,手脚凉。

就是了。胆胃气逆,水寒木郁,这个证可以出现多种上部疾病,都是一个证,异病同治。

脉象显示的左升右降之状态。按平时脉理去理解就不行了,思维调频换档。

脉象与舌像,症状不符合,如何来解释呢?不可能不符合,脉象,舌象,症状三者各反应疾病的不同侧面。比如热厥,手脚逆冷,舌红,不一致才对呢。

说半夏降胃气,没人持异议,可是说麦冬降胃气,全反对。

其实都是使胃恢复正常之后,胃气自然降。胃里有痰湿,用半夏燥掉痰湿,胃恢复正常降。

胃现在走向反面,没痰湿而燥了,也不降,用麦冬把燥干掉,胃恢复正常,就降了。

既然半夏是降胃气要药,那么麦冬也是要药。胃处于“阴与阳”两种情况下的要药。

那个大名家喻嘉言,用麦冬等益胃阴去心火,胃阴足了,胃降则心肺亦降,另外麦冬还滋心之阴液,心阴液是心火下降动力,你说他医道多高,不愧称他为“著名中医家”。

方开的平淡无奇,方背后有深厚的医理造诣为后盾!神奇效果就来了。

我也学会两头治了,上推下拉,“气”保降。一味药入体内起到上推下拉,这太好了!

每天背诵三条伤寒论

03

105、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记录利城老师每日一案丨第593期

04

各位同道,大家好!

今天开始,我们一起来练习病案,每天上午我会发一个名老中医的病案,大家分析拟方,每天晚上九点钟的时候我再把答案发上来,大家看看自己的辨证对不对,也可以进行讨论,这样子训练个一两年,我们肯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王女士,39岁,2009年3月16日初诊。头晕耳闷胀感20 余天,阵发性头晕,耳闷胀,起卧时较重,晕甚时恶心欲吐, 口干不欲饮,输液10天并口服多种药物治疗无效。诊其口苦, 舌暗,苔黄腻水滑,脉弦细。

请大家把自己的拟方思路及六经辩证,用方,方药答案写在文章后面留言上。

欢迎大家讨论学习,截止到第二天早上利城老师发布答案。也可以加利城老师、佳明老师微信一起交流经方:

linlicheng1314

jiam922

愿你飞向向往的生活

林佳明,林利城,来自广西钦州的小医师,2019年04月28日拜东莞塘厦医院阮永队为师,分别参加冯世伦老师经方医学传承班第十二期,第十七期,每每看到老师,都会被其精神而感动。

蜗居小城,治疗一些小病,喜欢《伤寒论》,喜欢分享。

崇尚仲景医学,六经辩证。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多发病。

那些数十年如一日阅读的人

数十年如一日锻炼的人

他们每天做的事都很普通

人人都可以做到

但是因为其坚持

时间让他们变得伟大。

当你倒下,所有人都会远离

当你站起,所有人都会观望

当你靠近,他们会躲闪,怕被你拖累

当你不顾一切奋力奔跑时,所有人都会为你让路,甚至追随你,这就是人性。

所有渴望别人理解的行为,都是弱者的行为

人的强大

第一步要学会孤独

第二步要学会不理解

第三步要学会用结果去碾压。

经方日记,周一到周六晚上10点更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诊断痰瘀绝活】(肖春宏老师)
《医理真传》卷二 问曰:病人先二三日发吐未愈,遂渐畏寒,又二三
微观脉诊表格.doc
中医四诊1
医理篇 +医理大概约说+刘文澄医理精髓
四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