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昶:为肺病患者呼吸而战

“舒服了……”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肺移植病房里,64岁的于明(化名)吸了一口气,又小心翼翼地呼了出来。

这是他第一次用移植后的“新肺”呼吸。

两天前,于明还离不开呼吸机。肺纤维化晚期的他,双肺已经由柔软的“海绵”变成了坚硬的“丝瓜瓤”,几乎无法进气也无法呼气,就像头被按在水里,分秒难捱。

“多亏找到陈院长做手术,现在又活过来了。”于明口中的陈院长,正是上海市肺科医院副院长陈昶。

图为陈昶教授在和患者进行交流 

人活一口气!而终末期肺病患者往往差的就是这“一口气”,有的上不来气,有的呼不出气,憋闷感、濒死感时刻都在,非常痛苦,而肺移植是唯一有效的解决方法。在中国,每年约有10000人需要接受肺移植,但实际接受移植的仅300例左右。能做肺移植的患者无疑是幸运的,而于明正是幸运者之一。

23岁的李亮也是成功进行肺移植的患者之一,不过,与肺病终末期备受折磨后的无奈选择相比,他的肺移植之旅来得有些猝不及防。

23岁小伙双肺全白,肺移植救了他的命

双肺(X光片)全是白色,肺功能几乎没有了!

李亮(化名)是一名实验室工作人员,今年8月在实验过程中发生了罕见的氟中毒,被紧急送到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正常的肺因为里面都是空气,间隔很薄,X线能顺利通过,是透明的;但患者的肺由于中毒出现了纤维化,间隔很厚,X线就呈现出白色。造成氧气透不过去、二氧化碳也出不来,患者当时是缺氧和高二氧化碳的紧急状态,唯有肺移植能够救命。”该院肺移植中心副主任医师李玉萍作为肺移植团队中体外生命支持的负责人,很快做出了判断。

肺移植能救命,但是等待肺源需要时间,怎么办?只能靠ECMO(俗称人工肺)。“无肺生存”15天后,李亮终于等来了肺源。陈昶带领团队第一时间为患者成功实施了肺移植手术,这也是全国首例氟中毒肺移植手术。

换上“新肺”后,李亮恢复很快,现在已经出院了。但更多急需肺移植的患者还在等待肺源,一些患者因为病情进展,等不到肺源到来那一天。

有20%~30%的患者在等肺源时死亡。很多患者都是到了终末期肺病的急性加重期才准备做肺移植,心肺功能极度虚弱,难以撑到肺源到来或者难以承受手术。


每一个环节都影响肺移植的成功与否

 “肺源短缺是目前面临的首要挑战。相比于肝移植、肾移植,肺脏总的捐献率和利用率要低很多。”陈昶直言,我国肺源的总体利用率仅有5%,一部分跟肺源本身的情况有关,还有许多初评合格的肺源由于缺乏有效的维护导致无法移植。

“以前做肺移植,我们总是把重心和关注落在手术本身上,总想着怎么把刀开好、把伤口缝好,以及完善围手术期管理。但很快就发现手术只是肺移植的其中一环,要想保证移植的成功率,还应该配备足够优质的生命支持系统比如ECMO,甚至肺源修复重建技术等等。”对于陈昶而言,肺移植环节中遇到的每一个问题,他都会认真琢磨如何解决。

在“珍惜每一次移植,不浪费每一例供体”的信念驱动下,上海市肺科医院不仅建立储备了品质优良的体外生命支持系统,还率先在国内引进了肺修复重建技术,让一些品质不佳的“边缘肺”在容器里修复3~5个小时即可用于移植。

图为肺移植团队在手术组切除病肺同时完成对供体肺的修正、灌注、清理

走出诊室的陈昶停下来解答患者家属的疑问

肺移植除了手术,术后管理非常关键,尤其是术后感染,有时候会造成病情突然急转直下,术后患者管理一切安好,陈昶才肯放心。

文/文雯   孙宝光

编辑制作:刘洋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呼吸一次太难了!这些终末期肺病患者为啥都到这家医院求生?
上海市肺科医院陈昶:为肺病患者呼吸而战
慢阻肺病患者最后的希望是肺移植?最佳手术时机怎么把握?
世界首例肺移植产妇去世,手术背后,是沉重的代价...
如何预防肝移植后真菌感染?!
肺气肿术后怎么办?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