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该如何自学中医?
我自学中医,已经有十几个年头了。走过许多弯路后,我对如何自学中医有了一些看法。这些愚见,可能会对其他自学中医的人有所帮助。下面,谈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是在三十多岁开始自学中医的。那个时候,没有人指导,一头扎进了中医这个汪洋大海,像一个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什么伤寒、火神派、金元四大家、一气周流、五运六气、方证派等等,什么都看。
虽然书看了一箩筐,网上的文章也读了不少,可面对疾病,还是心中茫然,不知如何下手。
到了这几年,我发现自己逐渐会看病了,并且可以感觉到每年都在进步。这几年,我并没有拿出更多的时间学习中医,基本上还是一年看五六本书,那为什么中医水平会一下子提高了呢?
这应该归功于我近几年看的几本书。
我印象中,让我功力增长的第一本书,是《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
这本医案集为什么会让我功力增长?因为它有个优点。
一般的医案书,体例都是这样的:
先说病人的症状,然后给出方子。中间或许会有医生如何辨证,但大都过于简略。
其实,一个医案最精华的部分是什么?是那个方子吗?显然不是。是医生面对病患的思考。医生是如何分析这些症状的,如何找出病机的,为何选用这个方子,才是最有价值的内容。可一般的医案书,对这部分往往讲的不够,讲的不透。
《刘志杰师徒经方医案集》这本书,好就好在它有大片的篇幅,来讲面对病患,如何辨证、如何选方。
学习这本书,就像有个老师在手把手教你看病。这本书,我读了一遍后,感觉意犹未尽,又读了一遍。
学中医就像爬楼梯。这本书帮助我爬上了一个台阶,另外两本书又帮我爬上了一个台阶。
这两本书是江海涛的《伤寒琐论:正邪斗争话伤寒》和胡希恕胡老的《胡希恕讲解伤寒论》。
张仲景的经典巨著《伤寒论》像一部电影,纪录了寒邪从体表一步步入侵人体以及人体抵抗的过程。《伤寒论》是一座金矿,里面全是宝贝。可惜原著对于'理“过于简略,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要更好的理解它,必须要读注解的书才行。
读注解的书也不容易,市面上注解的书很多,你不可能都读过来。对于我们业余爱好者来说,能读个三四本就不错了。
如果有个人,读过了好多注解书,吸收了好多前人研究伤寒论的成就,形成了自己的思想,还特别擅长表达,用生动易懂的文字把他理解的伤寒论条文写了出来,那这就是很理想的学习《伤寒论》的书了。
江海涛老师的《伤寒琐论:正邪斗争话伤寒》就是这样一本书。
胡希恕胡老,是中医临床的大家,善于运用经方。既然善于运用经方,那么他对《伤寒论》的见解一定有独到之处。他讲解伤寒论的这本书,确实对我理解《伤寒论》帮助很大。

(胡老的照片)
我提到的这三本书,都是与《伤寒论》有关的。那中医书那么多,为什么非要盯着《伤寒论》打转转呢?因为它是经典,是基础。
通过不断的学习《伤寒论》,我对六经框架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伤寒论》里的方子也越来越熟悉,感觉到自己治病的水平有了提高。但感觉会看的病还是很有限。
这个时候,另一本书帮助我实现了突破。
这本书就是朱进忠先生的《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
这本书记载了朱进忠先生治愈众多疑难杂症的医案。难得的是,每一个医案里朱先生都写出了他的思考过程。
这些医案里的病患,有的是被西医认为不可治愈的,有的是在其他中医那儿屡治不效的。
朱老先生为什么能治好?他有什么仙方吗?不是。他用的方子,大多都平淡无奇,都是普通的方子。
那为何他能治好呢?关键在于辨证。他能透过表象,发现真正的病机。找对病机,运用恰当的方子,病就给治好了。
那朱老辨证的奥秘是什么呢?你看他的思考过程,发现里面没有什么奥秘,都是中医基础理论,很多我们都耳熟能详,只是朱老比我们理解的更深。
朱老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有医术的进步,更有思想意识的突破。思想意识的突破,对我的影响更大我像开窍一样,一下子知道了,原来这些疑难杂症并不难治啊。中医的理论已经教给我们怎么来治这个病了,只要我们好好学习中医理论和方法,就能掌握治疗疑难杂症的本领。
朱老这本书是2016年读的。2017年,我的中医学习又有了新收获。
这一年,我开始了温病的学习,先后读了刘景源教授的《温病学》、张文选教授的《温病方证与杂病辨治》,还有赵绍琴教授的《温病纵横》等。
前面我学中医这些年,一直在学伤寒。讲伤寒的人都说,伤寒的六经通治百病,百病不出六经。言下之意就是,学好《伤寒论》就够了。
等读了温病,才知道,这话说的也对也不对。
为什么这么说?这是因为,伟大的《伤寒论》为后世建立了一个框架。它把疾病分成了六大类,或者说建立了六个筐,人所有的病都可以放到这六个筐里。
有了这个框架,后世的人治病就有规矩可循。
《伤寒论》这本书主要是讲了寒邪一步步入侵人体,人体产生了什么反应,应该如何对治。可是,自然界中还有温热性质的邪气存在,如暑、湿、风、燥等,它们侵犯人体的发病规律如何,该如何证治,《伤寒论》就言之了了。
所以,不学习温病,对这一类疾病就会束手无策。只学习《伤寒论》,做不到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一认识,是我学习温病后才知道的。以前学习伤寒这么多年,对此竟然一无所知,汗颜。看来,人的认知半径越小,越是容易目光短浅。人要少犯认知错误,就应该不断突破自己的认知边界。
通过学习温病,感觉自己中医的框架完整了很多,会治的病也更多了。
2018年,我有幸又在中医学习上有了进步。
这年,我先后遇到了两位老师,分别是宗源老师和韩立老师。
这两位老师,研究《伤寒论》的造诣都很深,也各有所长,从他们身上,我受益不菲。
记得有一段时间,我在宗源老师的小群里。宗源老师布置了一个作业,要大家尝试着把人体的各个部分都归类到六经里。在做这个功课的过程中,我对六经和脏腑产生了一些思考的萌芽。这个萌芽经过几个月的慢慢长大,有些朦胧模糊的东西在头脑中逐渐清晰,忽然之间我对人体结构有了新的认识,这些想法也使我的针灸水平大有提高。对于这些思考,我也写了几篇文章分享在公众号里,这就是开脑洞系列的由来。
认识韩立老师也是机缘巧合。韩立老师医术精湛,品德高尚,平易近人,非常接地气。经常忙完了一天,晚上十点多回家后还要在小群里给大家讲伤寒论。这种传授中医不辞辛劳、不图回报的行为,令我非常钦佩。
韩立老师说,柴胡桂枝干姜汤是少阳病往厥阴病转变的方子。有一次一位女士找我治手上的皮疹。她的皮疹长在手掌靠近中指指跟的位置。我通过脉症认为她就是少阳病往厥阴病转的病例,果断用了柴胡桂枝干姜汤。结果很神奇,皮疹得愈。这个病例若放在以前,我绝不会想到用柴胡桂枝干姜汤。
本来以为,学习了伤寒和温病,我的中医体系就差不多完整了。到了2019年,我发现我错了。我中医的体系仍然缺了一大块。这个认知,来自一本书:《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

读这本书,也是歪打正着。
读中医的文章多了,就会听别人提起《西溪书屋夜话录》这本书的名字。听的多了,就会对这本书产生好奇,想买来看看。
我到当当上查这本书,出现的却是《刘保和<西溪书屋夜话录>讲用与发挥》我一看就知道,这相当于要买《伤寒论》,出现的却是《伤寒论》的注解书。注解书也好啊,于是我就下单了。
结果我发现,我得到了一个宝贝。
这本书,又给我补了一课。确切的说,是补了脏腑的课。
学了这么多年的中医,不可能不学习脏腑学说。跟宗源老师学习的时候,对肝、脾、肺的三国演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可直到读这本书,才发现以前的认识,还是太浅了。
这本书主要是讲肝病的。虽然是讲肝病,可是肝之病,涉及五脏六腑,所以好多其他脏腑的病,其源头都有可能是肝。
我一下子明白了。这本书的重要性,不逊于我之前学习的伤寒和温病。
人的病有两大类,一类是外邪,一类是内伤。伤寒和温病,研究的是外邪。这本书,研究的是内伤。
伤寒和温病,是一个外邪由外入内入侵的过程。肝病,是一个由内往外波及的过程。
魏、蜀、吴,这三国终于凑齐了。我的中医框架,总算是比较完整了。
这本书,我反复读了两三遍,感觉功力大涨。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个学中医的人,谁也不可能把中医书都读遍。那如何学习中医才是高效的呢?
学习中医到现在,我对这个问题有了越来越清晰的答案。
我的答案是,先要搭好中医的理论框架。
中医分理、法、方、药四大部分。这里面,最核心、最重要的是理。
学“理”,入手是最难的,可是先难后易,“理”学好了,后面就很容易,可以很快就有不错的水平。从方药入手,看起来上手快,可是先易后难,水平很难有提高。
理论框架搭好了,可以高屋建瓴,少走很多弯路。
有了完整的框架,眼光就会不一样。比如看伤寒,你就可以很容易的看出来,那些流派的层次是有高低的。你就会看到金元明清各个派别的合理和偏颇,会对伤寒与温病的对立报之一笑。你更会对某方子治某病的文章不再关注,知道某经方对某种病有百分之多少有效率的说法是多么可笑,对市面上各种各样的保健文章书籍,更可以一眼就看破其浅薄谬误。
你这个时候学中医,就像自备了火眼金睛,基本不会在低质量的书上浪费时间。
从方药入手,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注定要在低层次徘徊很久,才可能升级。
学好了理,自然就明白了“法”,再学“方药”,就像从山上往下走,容易多了。
为什么这么说?
有了理法框架,见到一个病,你就会诊断出问题出在六经的哪一经或哪几经,出在卫气营血的哪个层次,出在哪个脏腑,是什么产生了郁结,是气?湿?痰?血?还有,脏腑的虚实怎么样?正邪相争怎么样?哪是标?哪是本?这些情况明了了,如何治自然就清楚了。剩下的就是如何选择合适的方药了。
到这个时候,学习方药就等于把方药放在框架下合适的位置上,要用的时候可以挑一个最合适的。
如果没有框架根基,学习方药就会很散,东一榔头、西一棒槌,不成体系。
打个比方,学中医就像搞一个公司。
学中医先从搭建理论框架入手,就像搞公司先从搭建架构入手,董事会、高管层、业务、财务、IT、监督等等,把该有的层级、板块、部门都搭建起来。
在框架下学习方药,就像公司架构设好了再招人一样。
再打个比方。盖楼房,是先盖好框架,还是拿一堆砖头垒?答案很清楚,就是先有框架后填砖头。要盖大楼,离不开砖头,但没有框架的支撑,砖头垒不高。
中医理法就是框架,方药是砖头。没有理法框架的支撑,光靠学方药,是成为不了中医高手的。

“理”这么重要,该怎么学?这个问题恐怕没有标准答案。如果张仲景、叶天士等先贤能穿越回来的话,我们应该问问他们。
近期在听淼叔讲课,发现我的想法竟然和他很像。淼叔说,我们学习中医要先搭框架,怎么搭?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远公的脏腑学说,然后就是一气周流。这四个一组合,框架就全了。
这个远公的脏腑学说,感觉很陌生。一个与众不同的的学派,会是谁呢?我猜只有一个可能,就是傅青主和陈士铎师徒的学派。傅青主的人生经历我了解一点,他的医术源自道教,特别注重脏腑。这个医学流派在道教中秘传,世人不知,是傅青主让它走出道观,大放异彩,陈士铎把它完整的整理出来,流传后世。那远公应该是指陈士铎了?我上网一查,果然是。
淼叔说,远公的脏腑学说,有好几本书,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理法方药齐全。我想,《西溪书屋夜话录》只讲了肝脏,已经让我受益匪浅,远公的脏腑学说岂不是要芝麻开门了?
对了,淼叔有个中医课非常棒,我要给大家推荐一下。这个课叫做《淼叔讲伤寒论》。他在讲伤寒论条文的同时,揉进了其他理论框架和诊法,含金量很高。这么好的课,还免费,在喜马拉雅上有音频,大家都可以听
2019年很快就要结束了,分享一下我的心得,希望对大家有用。因水平所限,谬误难免,望贤达不吝赐教。
路漫漫其修远兮,祝大家新的一年学习中医都有进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必读书籍推荐(618 双11买书指南)
读《医林改错》有感
我是怎么学中医的?
读名老中医之路笔记(三)
我是这样学医治病的
郭生白-系统方法论视频文字版(本能论整理群)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