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医话脾胃病】龚大国治胃病九法

龚大国治胃病九法

湖北省孝感市大悟县城关镇医院  徐刚等

龚大国主任医师为孝感市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中医专家,从事临床近40年,学验俱丰。笔者跟随龚师坐诊一年有余,颇有收获。现将其治疗胃病之法整理如下,以飨同道。

1、理气法

方药:木香10g,柴胡10g,陈皮10g,枳壳10g,厚朴10g,桔梗10g,香附10g,苍术10g,砂仁10g,川芎10g,苏叶6g,生栀子6g,甘草6g。

适应证:中焦气滞,胃失和降之证。

症见:胃脘胀痛,攻窜不定,嗳气,大便不畅,舌苔白,脉弦紧。

按:胃气以降为顺,胃气不降,壅滞中焦,乃发“胃病”。本方重在理气和胃,以香、枳、陈、朴为主;但根据“脾以升则健,胃以降则和”的生理特点,故佐以柴胡、苏叶、桔梗、川芎等以升发脾气。其中桔梗一味,与枳壳、生栀子相配伍,最善“宽胸利膈”。老师在治“胸痹”、“胃痛”等病证中用之最多。

2、健脾法

方药:生晒参15g,黄芪30g,茯苓15g,麸炒白术15g,炒山药15g,炒薏苡仁15g,炒扁豆10g,砂仁6g,陈皮6g,甘草10g,大枣4枚。

适应证:脾气虚弱,运化无权之证。

症见:胃痛隐隐,经久不愈,厌食纳少,食后饱胀,体倦神疲,肢软乏力,少气懒言,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细弱。

按:本方为参苓白术散加减而成。胃病日久,失于调治,以致脾气虚衰,水谷不能化生精气,故见上述脉症。本方重用参、芪,与他药合用,意在健脾益气,以复生化之源,“土为万物之母,胃为气血之乡”,脾健胃和,则诸症自除。

3、滋阴法

方药:鲜芦根30g乌梅10g,白芍15g,沙参10g,麦冬15g,百合15g,生地黄15g,石斛10g,玉竹10g,黄连6g,甘草15g。

适应证:胃阴虚津亏之证。

症见:胃痛伴有灼热感,口干舌燥,嘈杂干呕,饥不欲食,便秘溲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按:本证多由胃痛、呕吐,迁延失治;或误用温热过度,伤耗胃津所致。“阳明燥土,得润则安”,故以诸滋阴生津之品以养阴生津,安胃和中。方中之乌梅与黄连配伍(连梅汤),最善清热止渴;白芍与甘草配伍(芍药甘草汤),酸甘化阴,又有“止痛”之功,一举二得。

4、温中法

方药:附片10g,党参15g,炒白术15g,炙甘草10g,干姜10g,桂枝10g,砂仁6g,乌药10g,木香10g,高良姜10g,陈皮6g,白芍15g,饴糖15g。

适应证:中焦虚寒,兼气滞之证。

症见:胃脘隐痛,微微作胀,喜暖喜按,纳少便溏,嗳气或吐清水,四肢发凉,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按:本证与脾气虚类似,区别点在于:脾气虚者,“虚”证明显,有全身“气虚”的表现;本证以局部“寒”象为特征,属虚实兼有之证。实者,寒与气滞;虚者脾阳不振。所以用药重点在:温中散寒兼以温振脾阳;寒凝必有气滞,故辅以理气。

5、柔肝法

方药:醋炒柴胡10g,白芍30g,百合20g,甘草20g,延胡索15g,炒川楝子10g,枳壳10g,大枣5枚。

适应证:肝阴不足,肝气有余,横逆犯胃之证。

症见:胃脘胀痛,连及两胁,痛势急迫,以阵痛为特征,情绪不遂则加剧,伴心烦、善怒、嗳气,太息,舌红或带青色,脉弦。

按:“五脏之性肝为暴”,其特性又为“体阴用阳”,“阴常不足,气常用余”。气有余则易“上逆”或“横逆”,横逆则胃首当其冲。本证就虚实而言,仍为“实证”。肝阴不足是相对气有余而言。本方的特点是“养肝之体,制肝之用”,药味以“酸”“甘”为主,酸以柔肝,甘以缓急。经云“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是也。佐以柴胡、枳壳疏理肝气;延胡索配川楝子(金铃子散)清肝热.止疼痛。

6、消痞法

方药:法半夏10g,黄连6g,黄芩10g,干姜10g,党参10g,甘草10g,大枣4枚。

适应证:寒热互结,痞阻中焦之证。

症见:胃脘痞满,但胀而不痛,或伴呕吐,肠鸣,下利,舌苔白厚或黄,脉弦滑或滑数。

按:本证《伤寒论》认为是“伤寒误下,伤其中气,寒热互结,阻于心下”而形成。其实该证在临床上很常见,并无“伤寒误下”之前因。本方乃仲景半夏泻心汤,但凡见“胃胀,痞满,呕吐,舌苔白厚或黄”者,皆可用之,以辛开苦降,消痞和中。

7、祛瘀法

方药:蒲黄(包煎)10g,五灵脂(包煎)10g,丹参15g,檀香6g,砂仁6g,延胡索15g,三七6g,甘草10g。

适应证:瘀血郁阻胃络之证。

症见:胃脘疼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入夜尤甚,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饮,或吐血、或黑便。舌质紫黯或瘀斑,脉涩。或伴形体消瘦,皮肤干燥。

按:本方乃“失笑散”合“丹参饮”加三七、延胡索、甘草而成,功能活血祛瘀。本证病程较久,必须持之以恒,缓缓图治,或可见功。且兼证较多,本方宜当随证加味治之:如气虚加太子参、黄芪;血虚加当归、白芍等。

8、化饮法

方药:茯苓30g,桂枝15g,生白术30g,甘草6g,枳实15g,旋复花(包煎)30g,蔻仁6g,法半夏10g,陈皮10g,生姜15g。

适应证:中阳不足,饮停胃脘之证。

症见:胃脘胀满,痞闷,上腹可见膨隆,善唾或呕吐痰涎,或夹宿食,肠鸣漉漉,大便反少,口干但不欲饮水,或伴心悸,头眩,气短;形体消瘦,舌苔白厚而滑润,亦有厚而干燥少津者,脉虚弦。

按:本病证乃中阳不足,脾失运化,水饮与宿食停聚于胃脘所致(多见于不完全性幽门梗阻)。故重用旋复花配以生白术、枳实(枳术汤)降气、化痰、逐饮;同时本着“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之旨意,以苓、桂、姜、夏温脾化饮。

9、清热法

方药:黄连10g,黄芩10g,生栀子10g,竹茹30g,鲜芦根30g,甘草6g。

适应证:中焦实热证。

症见:起病急骤,胃痛阵作,痛势较剧,有灼热感,呕吐,口干、口苦、口渴;或腹泻,或便结,舌红苔黄厚,脉数。

按:本病证常因表邪(如感冒、发热)传入或饮食不洁所致,辨证要点是:起病急,病程短,以疼痛,呕吐,口干,口苦,苔黄为主证。主药以芩、连、栀子清热泻火;佐以竹茹、芦根、甘草安胃和中止呕。

徐刚等,光明中医,2014年4月第29卷第4期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粉丝福利来啦:临证有疑难、临床有瓶颈、思路不畅通、方剂不会用,可以留言,我们会酌情安排相关主题文章推送。

提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胃病不要乱吃药,八大证型告诉你!1、寒邪...
胡希恕经方治疗胃病经验(附验案九则)
中医内科如何辩证?(八)
慢性萎缩性胃炎
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与益胃汤
胃痛:的中医诊断、分型及治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